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长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国家课程的坚决执行者,也是国家实施新课程的一面“旗帜”。新课程改革,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尤为重要的是强调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如果校长对新课程改革缺少必要的理解,就很难保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措施得到贯彻,更难做到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领导”作为学校内部驱动的统领行为,往往与领导者自身的专业权威和个人魅力密切相关;而“管理”则是外部授权的强制行为,更多的是依赖于行政的权威。校长应该以课程领导为主,课程管理为辅,并逐步由管理型校长向教育家型校长发展。那么,我们应如何确立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呢?
一、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一) 确立新理念,校长是倡导者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校长作为学校的行政首长,应该站在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把自己学到的新课程知识、领悟到的新课程思想介绍给全体教师,引导教师们增强课程意识,转变教育观念,转换教师角色,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新的教育手段和技能等。如校长可以亲自或请专家定期为教师作讲座,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校内外的新课程培训,引导他们看一些有关新课程的资料等。
实施新课程有利于对广大教师的思想引导和管理。当课程处于相对稳定的非变革状态时,原有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替代领导的某些作用。而一所学校一旦进入新的课程实践,先前以常规为特征的相对稳定状态将被打破,人们对校长就会产生某种依赖感。因为,在新状态下,会产生新的观念目标,行为指向、操作程序等相对不明朗,这个时候只有看校长,特别是新课程将课程的部分决策权下移了,校长领导课程的角色身份更加明显。新课程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所谓三级课程,实际上就是国定课程、地定课程和校定课程。新课程赋予了校长课程领导权力的同时,也赋予了课程领导的责任。
站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沿,作为一校之长首先应该认真学习并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精神,积极倡导全体教师实现三个转变:教学重心——由教向学的转变;教学体系——由刚性体系向弹性体系转变;价值取向——由制造适合教学的学生向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转变。
(二) 实施新课程,校长是践行者
在新课程推进的不同阶段,校长对课程的领导作用各不相同。在进入新课程前吃透有关精神,校长应当好课程改革的预见者和设计者;进入新课程后,校长应引领队伍,整合资源、选择策略,当好课改的组织者。
与以往相比,高中新课程在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评价制度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它顺应时代潮流,凸显了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指导思想和课程改革目标,构建以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为基本特征的新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则呈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并且通过创建新的课程实施与评价制度,推动课程体制与课程观念的同步变革。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些学校的新课程实施情况还跟不上要求,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在课程设置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开设不够规范,成了摆设和装饰品;在学时安排方面,语文、数学、物理等高考科目增加了学时,而一些活动类、艺术类课程则减少了学时。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校长们统一思想,设法解决,而一些新课程实验学校的做法可以借鉴。
(三) 研究新教学,校长是引路人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校长不仅是一个新观念、新方法的倡导者,更应该是一个实践者、引领者。新一轮课程改革迫切需要校长深入教学第一线,深入了解和研究课改的实际情况,与教师一起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了解和把握各方面的动态,尽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资料。
教育科研是教师的发展线。新课程实施需要教育教学科研有效跟进。而教科研发展了,反过来会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特别是在新课程教学方面,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教师搞教育科研的空间很大。校长要充分利用这个契机,积极倡导教师加大教科研的力度,针对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认真进行研究。新课程下的新型教师要在校长的领导下,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对实施新课程的目标和意义,对新课程的功能的改革、结构的改革、内容的改革、教育教学评价的改革、课程管理的改革等都要有深入地了解,特别要研究实施新课程后应确立什么样的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教学观等。当然,这里有两点我们必须明确:一是教师研究的立足点在于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二是教师研究的着眼点在于沟通教育科学与实践的联系。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特点、自己的教科研氛围。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落实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与困难,不能仅仅依靠听几场专家报告、听几节有关新课程的优质课、搞几次教研活动就行了,必须紧紧依赖于持久深入的教育教研,必须扎根于日常的教学实践。
在新课程背景下,校长还必须引导教师不断地进行反思。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关键,也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可以说,这九个方面包括了做人的方方面面。假如能做到,即使不是十全十美,也是“十全九美”了!一位教师假如能经常考虑诸如“我能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吗?”“我能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吗?”“我能重新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吗?”等问题,那么他的教学能力会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新课程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了。
新教材只是课改的一张皮,只有新课改的理念和方法真正占领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时,我们才可以坦然地说,我们已经实施了新课程。
二、 有效行使校长课程领导力
(一) 优化学校课程的组织结构
良好的学校管理组织体制是课程实施的有效保障。为加强学校课程的组织力,我校积极优化组织结构,实行扁平化质量管理。(1)纵向管理:为适应新课改、新教学,我校组织机构设置为一室两处三中心,即校务室,教务处、学生处,质量保障与资源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后勤服务中心。(2)横向管理:赋予年级部行政管理地位和权限,同时成立年级部工作管理指导小组,使年级部成为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交织点和连接点,成为学校一个最重要的管理实体。这样纵横结合,提高了组织的管理效能,也提升了校长对课程管理的领导力。
(二) 增强对国家课程的执行力
校长对课程的执行力是新课程改革有效实施的关键。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在课程设置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开设不够规范,成了摆设和装饰品;在学时安排方面,数学、物理等高考科目增加学时,而一些活动类、艺术类课程则减少了学时。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校长们统一思想,设法解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三个科目。根据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题性质和采用研究方法的不同,我校的做法是将其分为调查研究、科学实验、设计制作和服务体验四种类型。学校根据课题类型进行分班,课程教师在不同的课型班级进行授课,针对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种指导形式称为“课型化”教学指导法。
“课型化指导”法的操作过程如图1所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在目前很多学校几乎没有专职教师的情况下,我校请与课题研究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比较接近的语文、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学科教师担任课程教师,请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师担任实验类的任课教师,请物理、通用技术等学科教师担任制作类的任课教师,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
(三) 努力开发校本课程
开发学校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方面,我们制定了《桐乡市高级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试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校就十分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我校是省内最早开设心理辅导课、阅读指导课的学校之一。
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主要有:
高一年级合唱,书法欣赏与创作,物理思维能力开发,中国现代文学史,世界战争影视鉴赏,无线电制作与测向,物理思维能力训练,时政热点专题讲座,新概念英语,数码摄影入门实践,趣味英语,化学与生活,数学思想方法入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技术奥赛辅导,男女篮球。
高二年级古诗赏析,函数研究,数学思想方法,新概念英语(BⅡ)及学法指导,高中英语趣味视听,物理高考题赏析,化学基础实验,自然的奥秘,文化现象鉴赏,历史经典视频赏析,简易机器人制作,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奥赛辅导,舞蹈。
几年来,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选修课、体育与健康课程、选修ⅠB课程以及高二年级的音乐课,有不少课程实行了“走班学习制”的方式,真正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生命个体,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爱好,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
(四) 有效提升对课程实施的评价
校长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力对教师起着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直接影响着新课程实施和培养目标的落实。但对课程实施的评价最终要落实到对教师和学生个体的评价上。
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实行学业评价与学生成长手册记录相结合;对教师评价则采取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我校经教代会讨论并通过了《桐乡高级中学教师客观性评价方案》,建立了重过程兼顾结果的多元、民主、开放和动态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同时,我们通过开展“春蚕杯”技能大赛、量力教育奖励基金突出贡献奖、量力终身教育成就奖、量力英才奖、恒美教育奖励基金中青年教师奖、恒美优秀学子奖、红星教育基金园丁之星、领雁之星、教坛新星、学习之星等评选活动,调动师生积极性,更好地调控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策略,有力地发挥了课程评价“指挥棒”的作用。
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说:“对学校,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对学生,有一个好校长就有许多好老师;对国家,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批好学生。”因为我们是校长,所以为国家培养明天的优秀人才,我们责无旁贷;因为我们是校长,所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义不容辞。
“领导”作为学校内部驱动的统领行为,往往与领导者自身的专业权威和个人魅力密切相关;而“管理”则是外部授权的强制行为,更多的是依赖于行政的权威。校长应该以课程领导为主,课程管理为辅,并逐步由管理型校长向教育家型校长发展。那么,我们应如何确立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呢?
一、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一) 确立新理念,校长是倡导者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校长作为学校的行政首长,应该站在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把自己学到的新课程知识、领悟到的新课程思想介绍给全体教师,引导教师们增强课程意识,转变教育观念,转换教师角色,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新的教育手段和技能等。如校长可以亲自或请专家定期为教师作讲座,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校内外的新课程培训,引导他们看一些有关新课程的资料等。
实施新课程有利于对广大教师的思想引导和管理。当课程处于相对稳定的非变革状态时,原有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替代领导的某些作用。而一所学校一旦进入新的课程实践,先前以常规为特征的相对稳定状态将被打破,人们对校长就会产生某种依赖感。因为,在新状态下,会产生新的观念目标,行为指向、操作程序等相对不明朗,这个时候只有看校长,特别是新课程将课程的部分决策权下移了,校长领导课程的角色身份更加明显。新课程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所谓三级课程,实际上就是国定课程、地定课程和校定课程。新课程赋予了校长课程领导权力的同时,也赋予了课程领导的责任。
站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沿,作为一校之长首先应该认真学习并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精神,积极倡导全体教师实现三个转变:教学重心——由教向学的转变;教学体系——由刚性体系向弹性体系转变;价值取向——由制造适合教学的学生向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转变。
(二) 实施新课程,校长是践行者
在新课程推进的不同阶段,校长对课程的领导作用各不相同。在进入新课程前吃透有关精神,校长应当好课程改革的预见者和设计者;进入新课程后,校长应引领队伍,整合资源、选择策略,当好课改的组织者。
与以往相比,高中新课程在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评价制度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它顺应时代潮流,凸显了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指导思想和课程改革目标,构建以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为基本特征的新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则呈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并且通过创建新的课程实施与评价制度,推动课程体制与课程观念的同步变革。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些学校的新课程实施情况还跟不上要求,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在课程设置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开设不够规范,成了摆设和装饰品;在学时安排方面,语文、数学、物理等高考科目增加了学时,而一些活动类、艺术类课程则减少了学时。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校长们统一思想,设法解决,而一些新课程实验学校的做法可以借鉴。
(三) 研究新教学,校长是引路人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校长不仅是一个新观念、新方法的倡导者,更应该是一个实践者、引领者。新一轮课程改革迫切需要校长深入教学第一线,深入了解和研究课改的实际情况,与教师一起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了解和把握各方面的动态,尽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资料。
教育科研是教师的发展线。新课程实施需要教育教学科研有效跟进。而教科研发展了,反过来会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特别是在新课程教学方面,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教师搞教育科研的空间很大。校长要充分利用这个契机,积极倡导教师加大教科研的力度,针对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认真进行研究。新课程下的新型教师要在校长的领导下,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对实施新课程的目标和意义,对新课程的功能的改革、结构的改革、内容的改革、教育教学评价的改革、课程管理的改革等都要有深入地了解,特别要研究实施新课程后应确立什么样的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教学观等。当然,这里有两点我们必须明确:一是教师研究的立足点在于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二是教师研究的着眼点在于沟通教育科学与实践的联系。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特点、自己的教科研氛围。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落实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与困难,不能仅仅依靠听几场专家报告、听几节有关新课程的优质课、搞几次教研活动就行了,必须紧紧依赖于持久深入的教育教研,必须扎根于日常的教学实践。
在新课程背景下,校长还必须引导教师不断地进行反思。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关键,也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可以说,这九个方面包括了做人的方方面面。假如能做到,即使不是十全十美,也是“十全九美”了!一位教师假如能经常考虑诸如“我能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吗?”“我能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吗?”“我能重新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吗?”等问题,那么他的教学能力会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新课程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了。
新教材只是课改的一张皮,只有新课改的理念和方法真正占领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时,我们才可以坦然地说,我们已经实施了新课程。
二、 有效行使校长课程领导力
(一) 优化学校课程的组织结构
良好的学校管理组织体制是课程实施的有效保障。为加强学校课程的组织力,我校积极优化组织结构,实行扁平化质量管理。(1)纵向管理:为适应新课改、新教学,我校组织机构设置为一室两处三中心,即校务室,教务处、学生处,质量保障与资源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后勤服务中心。(2)横向管理:赋予年级部行政管理地位和权限,同时成立年级部工作管理指导小组,使年级部成为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交织点和连接点,成为学校一个最重要的管理实体。这样纵横结合,提高了组织的管理效能,也提升了校长对课程管理的领导力。
(二) 增强对国家课程的执行力
校长对课程的执行力是新课程改革有效实施的关键。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在课程设置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开设不够规范,成了摆设和装饰品;在学时安排方面,数学、物理等高考科目增加学时,而一些活动类、艺术类课程则减少了学时。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校长们统一思想,设法解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三个科目。根据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题性质和采用研究方法的不同,我校的做法是将其分为调查研究、科学实验、设计制作和服务体验四种类型。学校根据课题类型进行分班,课程教师在不同的课型班级进行授课,针对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种指导形式称为“课型化”教学指导法。
“课型化指导”法的操作过程如图1所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在目前很多学校几乎没有专职教师的情况下,我校请与课题研究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比较接近的语文、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学科教师担任课程教师,请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师担任实验类的任课教师,请物理、通用技术等学科教师担任制作类的任课教师,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
(三) 努力开发校本课程
开发学校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方面,我们制定了《桐乡市高级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试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校就十分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我校是省内最早开设心理辅导课、阅读指导课的学校之一。
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主要有:
高一年级合唱,书法欣赏与创作,物理思维能力开发,中国现代文学史,世界战争影视鉴赏,无线电制作与测向,物理思维能力训练,时政热点专题讲座,新概念英语,数码摄影入门实践,趣味英语,化学与生活,数学思想方法入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技术奥赛辅导,男女篮球。
高二年级古诗赏析,函数研究,数学思想方法,新概念英语(BⅡ)及学法指导,高中英语趣味视听,物理高考题赏析,化学基础实验,自然的奥秘,文化现象鉴赏,历史经典视频赏析,简易机器人制作,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奥赛辅导,舞蹈。
几年来,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选修课、体育与健康课程、选修ⅠB课程以及高二年级的音乐课,有不少课程实行了“走班学习制”的方式,真正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生命个体,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爱好,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
(四) 有效提升对课程实施的评价
校长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力对教师起着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直接影响着新课程实施和培养目标的落实。但对课程实施的评价最终要落实到对教师和学生个体的评价上。
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实行学业评价与学生成长手册记录相结合;对教师评价则采取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我校经教代会讨论并通过了《桐乡高级中学教师客观性评价方案》,建立了重过程兼顾结果的多元、民主、开放和动态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同时,我们通过开展“春蚕杯”技能大赛、量力教育奖励基金突出贡献奖、量力终身教育成就奖、量力英才奖、恒美教育奖励基金中青年教师奖、恒美优秀学子奖、红星教育基金园丁之星、领雁之星、教坛新星、学习之星等评选活动,调动师生积极性,更好地调控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策略,有力地发挥了课程评价“指挥棒”的作用。
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说:“对学校,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对学生,有一个好校长就有许多好老师;对国家,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批好学生。”因为我们是校长,所以为国家培养明天的优秀人才,我们责无旁贷;因为我们是校长,所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