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观察探讨双黄连注射液的药理作用,总结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1月至2010年11月40例使用双黄连注射液治疗的患者,观察其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不良反应中以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最高,明显高于其它不良反应的发生率(X2=15.34,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药前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加强用药途中的巡视,及早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双黄连注射液;药理作用;临床疗效;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864.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454-02
双黄连注射液是由连翘、黄芩、金银花等药物组成的一种具有抗病毒、抗炎、抑菌及增强免疫体抗力等药理作用的注射液,能用于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及流感病毒等引起的感染,也能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引起的轻型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咽痛、咳嗽、发热及急性扁桃体炎等临床症状。但随着其临床应用越来越广,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越来越高,本文通过观察探讨双黄连注射液的药理作用,总结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11月至2010年11月40例使用双黄连注射液治疗的患者,男28例,女12例,年龄在11~68岁,平均年龄为45.5岁,观察其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1.2 试验方法
1.2.1 抗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试验:对6例心率失常患者,给予肌注双黄连注射液2~4ml/次,1天2次,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变化。
1.2.2 抑菌解热作用试验:对5例检出革兰阴性菌和6例检出革兰阳性菌的患者,给予静脉注射双黄连注射液10~20ml配入5~10%的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中,1天1~2次,依据1ml/kg进行配置,观察治疗前后的解热曲线变化,并进行实验室细菌培养。
1.2.3 抗病毒作用试验:对5例肺炎、3例病毒性心肌炎和2例胰腺炎患者,给予静脉注射双黄连注射液10~20ml配入5~10%的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中,1天1~2次,依据1ml/kg进行配置,观察治疗前后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变化。
1.2.4 免疫调节试验:对5例病毒性肺炎的患者,给予静脉注射双黄连注射液10~20ml配入5~10%的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中,1天1~2次,依据1ml/kg进行配置,观察检测治疗前后IgM水平及CD4细胞数目的变化。
1.3 疗效评价标准
1.3.1 抗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治愈:将心率失常转变为窦性心律,临床症状消失;显效:将心率失常转变为窦性心律,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有效:心率失常的VT、VP及Vf的阈值仍有出现,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无效:心率失常的VT、VP及Vf的阈值没有变化,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1.3.2 抑菌解热作用:治愈:给药2~3h后出现明显的解热效应,疗程结束后经细菌培养为阴性;显效:有明显的解热效应,细菌培养为阳性或弱阳性;有效:有解热效应,但无完全解热,细菌培养为阳性;无效:无解热效应,细菌培养为阳性。
1.3.3 抗病毒作用:治愈:治疗后血常规各指标回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显效:治疗后血常规各指标基本回复正常,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有效:治疗后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等指标仍未恢复正常水平;无效:治疗后血常规指标无变化。
1.3.4 免疫调节作用:治愈:治疗后IgM水平及CD4细胞数目升高至正常水平;显效:治疗后IgM水平及CD4细胞数目显著升高;有效:IgM水平及CD4细胞数目有所提高;无效:IgM水平及CD4细胞数目无变化[1]。
总有效率=痊愈率+ 显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本组数据经卡方软件V1.61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0例患者中治愈11例,显效21例,有效7例,无效1例,不良反应8例,总有效率80.0%,其中以抑菌治疗效果最为显著,其次是抗病毒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其它方面的治疗(X2=25.77,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不良反应中以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最高,明显高于其它不良反应的发生率(X2=15.34,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不良反应均对症处理后症状自行消失,时间为15min~10d,无1例加重。见表2。
表1 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抗心律失常治疗
6
1
3
1
1
66.7%
抑菌治疗
11
5
5
1
0
90.9%
抗病毒治疗
10
4
5
1
0
90.0%
抗炎治疗
8
1
5
2
0
75.0%
免疫治疗
5
0
3
2
0
60.0%
表2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处理效果[n(%)]
不良反应
例数
发生率
经处理后症状消失
过敏反应
8
20.0%
8(100%)
肠胃道反应
3
7.5%
3(100%)
神经系统症状
1
2.5%
1(100%)
呼吸系统症状
1
2.5%
1(100%)
心脑血管系统症状
1
2.5%
1(100%)
其它
2
5.0%
2(100%)
3讨论
双黄连注射液是由连翘、黄芩、金银花等药物组成的一种具有抗病毒、抗炎、抑菌及增强免疫体抗力等药理作用的提取物制剂,具有广谱的抗菌抗病毒作用,本文中统计发现,双黄连注射液以抑菌治疗效果最为显著,其次是抗病毒治疗效果,即其治疗呼吸道疾病的疗效最为确切,耐药性低。但随着其临床应用越来越广,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越来越高,本文统计发现,不良反应中以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最高,明显高于其它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双黄连注射液容易发生过敏反应主要是因为其药理机制,由于内含的金银花有异绿原酸及绿原酸成分,除了有较强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外,还是一定的致敏原,能引起变态反应,是此注射液引起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2]。另外,因为双黄连注射液属于复方制剂,其中含有的某些成分若经口服方法给药时能通过消化道中进行“消化”、“分解”及 “排泄”掉,但经过静点直接进入到血液系统后,就可能由于没有得到消化系统的作用引起一系列过敏反应。
综上所述,双黄连注射液具有抗实验性心律失常、抑菌解热、抗病毒及免疫调节的药理作用,其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通常在用药后10~30min出现,因此,应在用药前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加强用药途中的巡视,及早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臨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春联,苗明三,双黄连注射液药理与临床研究分析[J]. 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2):3066-3068
[2]徐国良,张卓辉,张增珠等,双黄连注射剂过敏症动物模型的研究[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8,13(2):153
目的:观察探讨双黄连注射液的药理作用,总结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1月至2010年11月40例使用双黄连注射液治疗的患者,观察其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不良反应中以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最高,明显高于其它不良反应的发生率(X2=15.34,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药前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加强用药途中的巡视,及早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双黄连注射液;药理作用;临床疗效;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864.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454-02
双黄连注射液是由连翘、黄芩、金银花等药物组成的一种具有抗病毒、抗炎、抑菌及增强免疫体抗力等药理作用的注射液,能用于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及流感病毒等引起的感染,也能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引起的轻型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咽痛、咳嗽、发热及急性扁桃体炎等临床症状。但随着其临床应用越来越广,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越来越高,本文通过观察探讨双黄连注射液的药理作用,总结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11月至2010年11月40例使用双黄连注射液治疗的患者,男28例,女12例,年龄在11~68岁,平均年龄为45.5岁,观察其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1.2 试验方法
1.2.1 抗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试验:对6例心率失常患者,给予肌注双黄连注射液2~4ml/次,1天2次,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变化。
1.2.2 抑菌解热作用试验:对5例检出革兰阴性菌和6例检出革兰阳性菌的患者,给予静脉注射双黄连注射液10~20ml配入5~10%的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中,1天1~2次,依据1ml/kg进行配置,观察治疗前后的解热曲线变化,并进行实验室细菌培养。
1.2.3 抗病毒作用试验:对5例肺炎、3例病毒性心肌炎和2例胰腺炎患者,给予静脉注射双黄连注射液10~20ml配入5~10%的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中,1天1~2次,依据1ml/kg进行配置,观察治疗前后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变化。
1.2.4 免疫调节试验:对5例病毒性肺炎的患者,给予静脉注射双黄连注射液10~20ml配入5~10%的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中,1天1~2次,依据1ml/kg进行配置,观察检测治疗前后IgM水平及CD4细胞数目的变化。
1.3 疗效评价标准
1.3.1 抗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治愈:将心率失常转变为窦性心律,临床症状消失;显效:将心率失常转变为窦性心律,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有效:心率失常的VT、VP及Vf的阈值仍有出现,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无效:心率失常的VT、VP及Vf的阈值没有变化,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1.3.2 抑菌解热作用:治愈:给药2~3h后出现明显的解热效应,疗程结束后经细菌培养为阴性;显效:有明显的解热效应,细菌培养为阳性或弱阳性;有效:有解热效应,但无完全解热,细菌培养为阳性;无效:无解热效应,细菌培养为阳性。
1.3.3 抗病毒作用:治愈:治疗后血常规各指标回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显效:治疗后血常规各指标基本回复正常,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有效:治疗后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等指标仍未恢复正常水平;无效:治疗后血常规指标无变化。
1.3.4 免疫调节作用:治愈:治疗后IgM水平及CD4细胞数目升高至正常水平;显效:治疗后IgM水平及CD4细胞数目显著升高;有效:IgM水平及CD4细胞数目有所提高;无效:IgM水平及CD4细胞数目无变化[1]。
总有效率=痊愈率+ 显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本组数据经卡方软件V1.61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0例患者中治愈11例,显效21例,有效7例,无效1例,不良反应8例,总有效率80.0%,其中以抑菌治疗效果最为显著,其次是抗病毒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其它方面的治疗(X2=25.77,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不良反应中以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最高,明显高于其它不良反应的发生率(X2=15.34,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不良反应均对症处理后症状自行消失,时间为15min~10d,无1例加重。见表2。
表1 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抗心律失常治疗
6
1
3
1
1
66.7%
抑菌治疗
11
5
5
1
0
90.9%
抗病毒治疗
10
4
5
1
0
90.0%
抗炎治疗
8
1
5
2
0
75.0%
免疫治疗
5
0
3
2
0
60.0%
表2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处理效果[n(%)]
不良反应
例数
发生率
经处理后症状消失
过敏反应
8
20.0%
8(100%)
肠胃道反应
3
7.5%
3(100%)
神经系统症状
1
2.5%
1(100%)
呼吸系统症状
1
2.5%
1(100%)
心脑血管系统症状
1
2.5%
1(100%)
其它
2
5.0%
2(100%)
3讨论
双黄连注射液是由连翘、黄芩、金银花等药物组成的一种具有抗病毒、抗炎、抑菌及增强免疫体抗力等药理作用的提取物制剂,具有广谱的抗菌抗病毒作用,本文中统计发现,双黄连注射液以抑菌治疗效果最为显著,其次是抗病毒治疗效果,即其治疗呼吸道疾病的疗效最为确切,耐药性低。但随着其临床应用越来越广,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越来越高,本文统计发现,不良反应中以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最高,明显高于其它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双黄连注射液容易发生过敏反应主要是因为其药理机制,由于内含的金银花有异绿原酸及绿原酸成分,除了有较强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外,还是一定的致敏原,能引起变态反应,是此注射液引起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2]。另外,因为双黄连注射液属于复方制剂,其中含有的某些成分若经口服方法给药时能通过消化道中进行“消化”、“分解”及 “排泄”掉,但经过静点直接进入到血液系统后,就可能由于没有得到消化系统的作用引起一系列过敏反应。
综上所述,双黄连注射液具有抗实验性心律失常、抑菌解热、抗病毒及免疫调节的药理作用,其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通常在用药后10~30min出现,因此,应在用药前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加强用药途中的巡视,及早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臨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春联,苗明三,双黄连注射液药理与临床研究分析[J]. 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2):3066-3068
[2]徐国良,张卓辉,张增珠等,双黄连注射剂过敏症动物模型的研究[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8,13(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