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质推断题是指依据题中给定的条件,联系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实验现象以及化学计算等知识,通过分析、推理、判断某种物质的名称或在给定的范围内判断某种物质是否存在的一种试题。该类题目考查的知识面广、涵盖的信息量大,信息给予方式灵活多变,是考查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抽象思维及逻辑推理能力的一类好题。而初中学生接触化学知识的时间较短,阅读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在形成过程中,因此大多数学生对框图题的解答会感到困难。因而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学好框图推断题,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学会审题是基础
刚接触框图时,学生对这么多的方方框框往往无从下手,因而教会学生学会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框图题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框格、横线、箭头、反应条件。框格表示反应物或生成物,框格中间横线相连表示互相之间能反应,箭头则表示生成某物质,审题时要注意箭头方向,箭头上有时会注明反应条件。比如A——B,表示二者可以反应;A→B,表示A可以和某种物质反应生成B。
二、寻找“题眼”是关键
其实解推断题就好比是公安人员侦破案情,要紧抓蛛丝马迹,并以此为突破口,顺藤摸瓜,最终推出答案。突破口就是我们说的题眼。解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出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抓住突破口(突破口往往是现象特征、反应特征及结构特征),导出结论,最后别忘了把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若“路”走得通则已经成功。
(一)以物质特征颜色为突破口。
1.固体颜色:Fe、C、CuO、MnO2、Fe3O4(黑色);Cu、Fe2O3(红色);Cu2(OH)2CO3(绿色);CuSO4·5H2O(蓝色);S(淡黄色);KMnO4(紫黑色)
2.溶液颜色:Cu2+(蓝色);Fe2+(浅绿色);Fe3+(黄色)。
3.火焰颜色:S在O2中燃烧(蓝紫色);S、H2在空气中燃烧(淡蓝色);CO、CH4在空气中燃烧(蓝色)。
4.沉淀颜色:BaSO4、AgCl、CaCO3、BaCO3(白色,其中硫酸钡、氯化银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Cu(OH)2(蓝色);Fe(OH)3(红褐色)。
(二)以物质特征反应条件为突破口。
点燃(有O2参加的反应);通电(电解H2O);催化剂(KClO3分解制O2);高温(CaCO3分解,C、CO2的化合,C、CO还原CuO、Fe2O3);加热(KMnO4、H2还原CuO)。
(三)以物质特征现象和特征反应为突破口。
1.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常用于灭火,可形成温室效应。
3.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有剧毒。
4.氨气:溶于水显碱性,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
5.铁:在O2中燃烧火星四射的物质。
6.甲烷、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生成CO2和H2O的有机物。
7.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与其组成元素相同。
8.碳酸盐或碳酸氢盐能与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9.可溶性碱与铜盐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可溶性碱与铁盐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
10.铁与酸反应放出氢气,生成浅绿色溶液;氧化铁与酸反应得到黄色溶液。
11.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
(四)以物质的用途为突破口。
1.盐酸、硫酸可以用来除铁锈。
2.氢氧化钠用于制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印染等。
3.氢氧化钙用于中和酸性土壤。
4.碳酸钠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等。
5.碳酸钙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建筑材料。
6.一氧化碳为常用的还原剂,用于冶炼金属。
这些基础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有意识的渗透,做框图题前,把零散的知识给予学生系统化,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激发兴趣是导向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框图题的专题训练中,我尝试突破原来的“就题做题,就题讲题”的传统授课模式,在框图题的复习中开发出新意。首先,我给出一道相对简单的框图题,作为热身。出示这样题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了解框图题的包含内容,二是引领学生找到解题的“题眼”。接着我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做过的题目,自己设计一道推断题,具体做法是:找到自己熟悉的相关化学反应,并把同时出现的生成物组织在一起,然后涂掉一些物质,并给予一定的信息,就形成了自己的一道推断题,最后在展示给大家,让其他同学推导。在这里我有个“三不原则”:不要求题有多大的难度,不要求题有十分的完美,不要求题有多么刁钻古怪。之所以做这样的要求,是因为在授课中我发现,对于自己设计题目,同学们兴趣盎然,为了达到难倒其他同学的目的,会有好多千奇百怪的想法,当然也不乏创意。这样的课堂教学优点显而易见,在自己设计题目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找到相应的“题眼”,同时又需要把相关反应进行串联,等于对化学重点知识进行了再归纳,再复习,学习效果极为明显。
给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他们将会还给我们无限的惊喜。以下是两位同学设计的题目,虽然不是很完美,但也渗透了学生的奇思妙想。
题一:A、C、D均为白色固体,其中A为建筑材料。E和F为组成元素相同的无色液体,B、G为无色气体。
①B的化学式:
②G的化学式:
③写出D到A的化学方程式:
④B转化为G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题二:A-H均为初中常见物。B、C两物质含相同的金属元素,D为一种建筑材料,G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H为常用的溶剂,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略去。
试推断各物质的成分。
其中题一的设计同学还充分引用了2010年河北中考框图推断题中的植物的光和作用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反应,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下面的这道题。谁能想到它是出自班级学习成绩后10名的同学之手呢?这位同学的信息给予只有一个:所有的反应均用于制取氧气。这道题赢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
下课后,这位同学兴奋的告诉我说,“老师我学会了!我记住了所有制取氧气的反应!”我同样很兴奋,这样的效果同样出乎我的意料。框图题就像一把神秘的钥匙,它为一部分同学开启了化学学习的大门,它同样会引领一部分同学顺利登顶。
由此,我想到,化学的复习课完全有可能在教师的设计下充满新意和活力,给学生带来新的气息。在课堂中,我们不应该只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价值在于交给学生化学学习的思路与理念,正所谓“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只有真正的把课堂交给学生,我们的教学才算做到了创新。
一、学会审题是基础
刚接触框图时,学生对这么多的方方框框往往无从下手,因而教会学生学会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框图题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框格、横线、箭头、反应条件。框格表示反应物或生成物,框格中间横线相连表示互相之间能反应,箭头则表示生成某物质,审题时要注意箭头方向,箭头上有时会注明反应条件。比如A——B,表示二者可以反应;A→B,表示A可以和某种物质反应生成B。
二、寻找“题眼”是关键
其实解推断题就好比是公安人员侦破案情,要紧抓蛛丝马迹,并以此为突破口,顺藤摸瓜,最终推出答案。突破口就是我们说的题眼。解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出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抓住突破口(突破口往往是现象特征、反应特征及结构特征),导出结论,最后别忘了把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若“路”走得通则已经成功。
(一)以物质特征颜色为突破口。
1.固体颜色:Fe、C、CuO、MnO2、Fe3O4(黑色);Cu、Fe2O3(红色);Cu2(OH)2CO3(绿色);CuSO4·5H2O(蓝色);S(淡黄色);KMnO4(紫黑色)
2.溶液颜色:Cu2+(蓝色);Fe2+(浅绿色);Fe3+(黄色)。
3.火焰颜色:S在O2中燃烧(蓝紫色);S、H2在空气中燃烧(淡蓝色);CO、CH4在空气中燃烧(蓝色)。
4.沉淀颜色:BaSO4、AgCl、CaCO3、BaCO3(白色,其中硫酸钡、氯化银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Cu(OH)2(蓝色);Fe(OH)3(红褐色)。
(二)以物质特征反应条件为突破口。
点燃(有O2参加的反应);通电(电解H2O);催化剂(KClO3分解制O2);高温(CaCO3分解,C、CO2的化合,C、CO还原CuO、Fe2O3);加热(KMnO4、H2还原CuO)。
(三)以物质特征现象和特征反应为突破口。
1.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常用于灭火,可形成温室效应。
3.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有剧毒。
4.氨气:溶于水显碱性,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
5.铁:在O2中燃烧火星四射的物质。
6.甲烷、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生成CO2和H2O的有机物。
7.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与其组成元素相同。
8.碳酸盐或碳酸氢盐能与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9.可溶性碱与铜盐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可溶性碱与铁盐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
10.铁与酸反应放出氢气,生成浅绿色溶液;氧化铁与酸反应得到黄色溶液。
11.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
(四)以物质的用途为突破口。
1.盐酸、硫酸可以用来除铁锈。
2.氢氧化钠用于制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印染等。
3.氢氧化钙用于中和酸性土壤。
4.碳酸钠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等。
5.碳酸钙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建筑材料。
6.一氧化碳为常用的还原剂,用于冶炼金属。
这些基础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有意识的渗透,做框图题前,把零散的知识给予学生系统化,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激发兴趣是导向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框图题的专题训练中,我尝试突破原来的“就题做题,就题讲题”的传统授课模式,在框图题的复习中开发出新意。首先,我给出一道相对简单的框图题,作为热身。出示这样题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了解框图题的包含内容,二是引领学生找到解题的“题眼”。接着我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做过的题目,自己设计一道推断题,具体做法是:找到自己熟悉的相关化学反应,并把同时出现的生成物组织在一起,然后涂掉一些物质,并给予一定的信息,就形成了自己的一道推断题,最后在展示给大家,让其他同学推导。在这里我有个“三不原则”:不要求题有多大的难度,不要求题有十分的完美,不要求题有多么刁钻古怪。之所以做这样的要求,是因为在授课中我发现,对于自己设计题目,同学们兴趣盎然,为了达到难倒其他同学的目的,会有好多千奇百怪的想法,当然也不乏创意。这样的课堂教学优点显而易见,在自己设计题目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找到相应的“题眼”,同时又需要把相关反应进行串联,等于对化学重点知识进行了再归纳,再复习,学习效果极为明显。
给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他们将会还给我们无限的惊喜。以下是两位同学设计的题目,虽然不是很完美,但也渗透了学生的奇思妙想。
题一:A、C、D均为白色固体,其中A为建筑材料。E和F为组成元素相同的无色液体,B、G为无色气体。
①B的化学式:
②G的化学式:
③写出D到A的化学方程式:
④B转化为G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题二:A-H均为初中常见物。B、C两物质含相同的金属元素,D为一种建筑材料,G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H为常用的溶剂,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略去。
试推断各物质的成分。
其中题一的设计同学还充分引用了2010年河北中考框图推断题中的植物的光和作用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反应,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下面的这道题。谁能想到它是出自班级学习成绩后10名的同学之手呢?这位同学的信息给予只有一个:所有的反应均用于制取氧气。这道题赢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
下课后,这位同学兴奋的告诉我说,“老师我学会了!我记住了所有制取氧气的反应!”我同样很兴奋,这样的效果同样出乎我的意料。框图题就像一把神秘的钥匙,它为一部分同学开启了化学学习的大门,它同样会引领一部分同学顺利登顶。
由此,我想到,化学的复习课完全有可能在教师的设计下充满新意和活力,给学生带来新的气息。在课堂中,我们不应该只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价值在于交给学生化学学习的思路与理念,正所谓“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只有真正的把课堂交给学生,我们的教学才算做到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