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劳时代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were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玛是一名负责市场营销的女性管理人员,尽管每天下午5点离开办公室,却并不能享受5点后的休闲时光。在乘车回家的路上,她要用手机一个一个地回电话;回到家吃完饭,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她要查看邮件,再回很多个电话。同样的,在投资银行工作的丈夫此时也坐在家里的电脑前,在睡觉前还要工作好几个小时。



  这是吉尔·弗雷泽《令人窒息的办公室,被迫工作的美国人》一书的开篇,被日本作者森冈孝二在《过劳时代》一书中引用。当然,如果把吉玛换成中国人的名字,读者也不会对这个场景感到陌生。
  《过劳时代》日文版于2005年出版,至今再版12次,中文版于2019年1月首度面世。作者森冈孝二却在2018年8月因心脏病发作去世。7月,他刚刚写完这本书的中文版自序。
  关西大学经济学家森冈孝二是日本过劳死协会的会长,也是推动日本过劳死相关法律建立的著名学者,他本人却因过劳而死——他给首都经贸大学教授、中国适度劳动研究会会长杨河清的电子邮件,基本都是半夜两三点发来的,而他白天依然在工作。
  “为什么研究过劳死的人会死于过劳?为什么这么多人过劳?为什么他们不考虑过劳带来的后果?这也是我们正在探索的问题。”杨河清表示,中国的过度劳动问题也已经比较严重,甚至在一些行业,过劳死频发。
  《过劳时代》在日本出版时,年轻一代开始用“黑心企业”一词来指代他们“不想就职的公司”。许多“黑心企业”要求员工没日没夜地加班,然而加班费要么少得可怜,要么干脆没有。同时,长时间劳动和工作压力导致的“过劳自杀”,也成为日本年轻一代的多发问题。毕业于东京大学的24岁新员工高桥茉莉,入职大型广告公司电通仅8个月,便于2015年12月因过劳而自杀。经确认,高桥在出现症状前的一个月内,加班长达105个小时。
  在全世界范围内,日本也是长时间劳动问题最突出的国家。调查显示,日本男性正式员工与英、美两国男性相比,每周要多工作约10个小时(每年500多个小时),比德、法两国男性每周多大约12个小时(每年600多个小时)。
  《牛津英语词典》在线版2002年增加了1万多个新词语,其中之一就是来自日语的“karoshi”(过劳死)。可见,过劳死已经成为象征日本人生活方式的一个典型;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过劳死这一现象已非日本独有,而是蔓延到全世界。在中国,也不例外。
  杨河清介绍,过劳可以分为轻度、中度、严重等不同程度,“在一些职业和行业中,严重过劳是比较多的,比如医生、警察、高校教师、媒体从业者、演艺人员、IT研发人员、企业高管等”。媒体报道的过劳死是过劳的极端状态,近年来的案例显示,最年轻的23岁,年长的也不过60多岁,大量集中在30~50岁。
  有这样几项调查:2012年8月,《小康》杂志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开展“中国休闲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2011~2012年度,69.4%的受访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时工作问题。杨河清的课题组在2007年、2009年、2010年、2015年,对政府机关、科研院校、医院、媒体、企业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做了调查,各项结果均表明,每周工作超过50个小时的人超过30%,甚至有近10%的人每周工作超过了60个小时。
  “我国还没有关于过劳死的医学的、法律的判定标准,但客观上过劳死是存在的。严重的过劳有可能导致过劳死,包括过劳自杀。”杨河清说,“而且从经济上看,过度劳动也会造成因为健康损害消费萎缩效应、人力资本回报收益下降效应等后果。”
  杨河清说:“中国过去一直关注怎样发展的问题,对过劳的关注只不过是近10年的事情,目前法律层面上几乎是空白。”根据现行《劳动法》,只有在工作时间、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48小时内抢救无效死亡的情形,才被视为工伤,而这一规定显然不能适应目前的社会需求。
  过劳人群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主动过劳,一类是被动过劳。流水线上的蓝领工人,属于被动过劳;而在白领身上,有被动——环境压力造成的和老板要求的,但相当一部分人是主动过劳——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李松蔚的从业经历中,最常见的并非因为劳动本身造成的伤害,而是劳动所附带的压力。曾经有一个人对李松蔚说,自己每天晚上下班时都特别有压力,因为当他穿过其他人的办公桌,看到同事们都在加班,就不好意思先走。于是,他的奋斗目标是成为领导,有独立的办公室,可以自己决定几点下班。
  后来,他如愿以偿当上了领导,却发现当领导更累。的确可以在一个正常的时间下班——他把这个时间定为晚上8点30分。“但当我从办公室走出来,看到我的下属还坐在电脑前,我从他们面前走过,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领导。”他说。于是,他默默出去抽了支烟,回办公室继续加班……这就像一个循环,你想结束工作了,却发现其他人还在工作,你就会想,是不是我有问题?是不是我错了?这样,所有人都在一种无形的压力下要求自己加班。
  森冈孝二指出,过劳时代的出现有4个原因:全球资本主义使得国际竞争愈发激烈;信息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手機、网络等通信手段普及,同时也模糊了私人时间和工作时间的界限;以消费为目的的浪费型生活方式成为大众化现象,让人们不得不通过延长工作时间、加大劳动强度,以获得更高的收入,来满足自己的攀比心理;自由职业带来了雇佣形式的多样化,也在客观上导致了收入的两极分化。
  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李松蔚不考虑造成过劳的时代原因,而只考虑针对个体的解决方式。他说:“来找我咨询,我显然不能告诉他这件事情主要看你的老板有没有良心发现,或者我国有没有相关法律。我只能告诉他,你能做什么——一个很小的建议是,拒绝。”
  然而,又有很多人说:“我也想拒绝,可是这个话你得跟我丈母娘说,她说我必须有车有房才能把女儿嫁给我。”所以,谈“拒绝”,我们一定会面临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我到底是不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我能不能在主流社会中体面地生活下去?我能不能为我想要的生活埋单?
  那么,如何与自我和解?森冈孝二在《过劳时代》中的一句话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回答:“牺牲受教育、娱乐、运动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削减吃饭、睡觉和过家庭生活的时间——以这种方式工作或者让别人以这种方式工作,才是最大的罪恶。”
  (幽沼绿摘自《中国青年报》2019年2月12日,勾 犇图)
其他文献
以贤德闻名的拉比休麦卢凯受邀到一个小镇去做指导者。  他到达这个小镇,进入自己的房间之后,就一直把自己关在里面,过了几个小时都没出来。欢迎会的时间快到了,还有一些事情要和他商量,镇代表很担心地去了他的房间。  代表站在门前,可以窥视到拉比在房间里踱来踱去,嘴里大声地说着什么。仔细一听,他正在对自己说:“休麦卢凯,你真是了不起啊!”“拉比啊,你是个天才。”“你是人生的指导者。”  听了十几分钟之后,
期刊
社会成本问题在经济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政策含义。人们只有理解了社会成本问题,才能顺应社会和市场的基本运行规律,制定出因势利导的经济政策。  最早把社会成本问题讲清楚的,是一位叫罗纳德·科斯的经济学家。可我经常说,科斯之所以厉害,拿了诺贝尔奖,可能并不是因为他特别聪明,而是因为其他人犯了糊涂。看了我的介绍,你或许会同意我的观点。有关社会成本问题的案例  为了说清楚什么是社会成本问题,我们先举一些实际的
期刊
能破法执,就是菩萨。  再升级,得破空执。  空执就是执着于空,开口闭口说空无。但是,一口咬定空无,就是实相吗?不是,因为这还是把无当作了有。何况我是空,法是空,空就不是空吗?也是。这就叫:空也是空。  能破空执,就是佛。  但这很难。  什么叫“空亦是空”?  大乘佛教中观派的表述是: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不是有,不是没有,不是又有又没有,也不是既没有有,也
期刊
失踪的作家  1926年12月4日,在距离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居住的斯泰尔斯庄园约12英里(约19公里)的一处斜坡下,当地警方发现一辆失控后冲进树篱的莫里斯轿车。车中无人,只有一个行李箱、一件皮毛大衣,以及阿加莎本人的驾驶执照。  由于此前警方已接到报案——阿加莎于前日,在没有通知任何人的情况下开车离家出走。当轿车被发现后,英国媒体几乎集体宣布,时年36岁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人间蒸发,甚至还有
期刊
对爱人和亲人,人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希望改造他们,至少让他们改掉一些缺点——让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俄〕马克·夏加尔\油画  但是我们看到,绝大多数人都改不了。因为每个人就是他自己,先天的遗传和禀赋,加上后天的经历和环境,造就了这个人如今的样子,其实他自己也没有办法。这不是考试,这次八十分,你努力一下,下次也许就九十分了。  虽说“玉不琢不成器”,但人不是玉。对于玉,只要剥离外面不美的璞,再去除杂质和
期刊
过去的这一年,打动我的是两位老人。他们是陆庆屹的处女作电影《四个春天》中的一对老人,就是陆导的父母。他们住在贵州的一座小城中,生活清贫,在20世纪60年代结婚时连一口锅都买不起。即使是极其寒素的婚礼,所欠下的债,也是到1995年他们才还清的。身处那样的物质状况和社会地位,他们照样把生命活得有声有色,丰满精彩,以至于平时喜欢随手拍拍照片的小儿子陆庆屹“不得不”拿起摄像机去呈现给大家,并告诉我们:“我
期刊
时至今日,绘画中的抽象表现形式不仅在艺术创作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也得到了一般观众的认同和追捧。那么,为什么没有表达任何具体形象的抽象画能够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呢?抽象画在欧洲崛起  抽象画起源于19世纪中叶,它能够在写实绘画繁荣了500多年的“欧陆画坛”脱颖而出,实在是有原因的。因为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再精美的东西看得多了也会日久生厌。19世纪中叶前,欧洲的传统经典作品在题材上已显得老掉牙,大多数是
期刊
那是四十年以前的一个春天,我和同系又邻宿舍的几个同学相约饮酒。除感觉这样有些长大的气息之外,似乎没有旁的缘故。喝什么倒值得仔细研究。  有人根本不喜饮喝酒,但是舍不得错过大伙聚会,便主张喝酒精度数比较低的啤酒;有人想夸示自己的酒量,便主张喝高粱、大曲;也有人对酒没什么成见,但主张调和中庸,觉得绍兴、陈绍不那么辛辣,也不至于撑肚子,加之以话梅、柠檬,还颇有些甜酸饮料的风味;也有人认为,独沽一味不如百
期刊
在我插队的地方,人们把“讲故事”说成“讲古”。所讲的并不一定都是古人的事迹,也包括邻庄或本庄曾经发生的事情。如谁家的女儿和谁家的儿子相好,一起跑到了男方家;谁家的媳妇起夜时看见了黄鼠狼,随后就一病不起,命归西天。这些事件的确都发生在讲述之前,是过去的事件,相对讲述的当时,也可说是“古”了。再看“故事”二字的构成,其中有兩个词素:“故”和“事”,“故”是来修饰“事”的。所以,“故事”即“从前的事情”
期刊
咖啡馆作家和酒店作家  很多年前我去维也纳的时候,正好住在颇具传奇色彩的哈维卡咖啡馆楼上,于是每晚也装模作样地去那里读书写字,直至凌晨三点店家打烊。  这是一家典型的欧陆文学咖啡馆,阴暗破旧,但墙上贴满了正在城中上演的各种文艺节目的宣传海报,还钉着许多讲座与论坛的通告。有人喝酒聊天,有人下棋,还有人像我一样,看书、看报、看杂志。  这种咖啡馆能聚人。  不同学派的知识分子去不同的地方,每个地方都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