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一个永远追梦的人
“八一”前夕,驻吉林市某预备役师传来喜讯:该部高级工程师朱克明研制的通信兵被复线接续机具获军队科技进步奖。至此,朱克明已革新器材60余项,其中多项发明荣获国家发明奖、全军科技进步奖,他个人荣立一等功,被评为全军科技先进个人。朱克明出名了! 然而,荣耀与光环的背后,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般人生经历。
“听说了吗?朱克明那小子被揪出来了。”
“谁是朱克明?”
“就是高三那个爱玩烙铁的逍遥派呗! ”
“什么罪名啊?”
“私设电台!现行反革命!”
这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发生在山东潍坊某中学的一段学生对话。
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当同学们飞短流长地议论自己的时候,朱克明颓唐地坐在校外的树林里,思绪像长了翅膀“我读小学5年级时,在潍坊市建材厂当机电科长的父亲把一本无线电技术手册和一把电烙铁交给我,要我立志当个电子专家,这也是我儿时的梦想。”朱克明回忆:“那是1968年夏夜,家乡附近的高炮团大操场正在放映电影《英雄儿女》,英雄王成高喊‘向我开炮’时用的那部报话机庞大、笨重引起了我的注意。‘背这么重的机器行军打仗多不方便啊。’盯着银幕,我心里一直犯着嘀咕。”一起看电影的有个是部队通信兵,朱克明出于好奇三问两问,解放军叔叔“泄了密”,当时部队装备的是苏式电台,电子管元件,相当落后。电影散场了,朱克明还没回过神。一个采用最新半导体元件和集成电路设计小型军用电台,改变军队通信装备落后的大胆构思就这样萌生了。那段时间,在山东省国防工办和济南军区通信兵部的支持下,朱克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小型军用电台的设计研制上。“嘀嘀嗒嗒”,朱克明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清脆悦耳的电键声正宣布着他多舛命运的开始。
不久后,某造反派以“私设电台”的罪名查封了朱克明的试验室。先是隔离反省,交待“罪行”,接着开除团籍,取消高中毕业资格,后来又押送回乡,监督劳动改造。
扭曲的政治氛围,让朱克明当时想找份工作也很难。许多单位知道他有一手,但一了解“背景”就都打了“退堂鼓”。朱克明就像戴上了“紧箍咒”,徒有满腔热血、一身本领,也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1971年岁末,朱克明在东北亲友的动员下,只好踏上了祖辈们走过的“关东路”。东北的黑土地是最宽容的,以她宽广的胸怀收留了这个年纪轻轻就历尽沧桑的青年人。翌年7月,辽源市驻军某炮团还选他当上了营房电工。
是金子到哪里都闪光。营房股来个小电工并不值得人们关注。可不久后的一件事使人们对这个山东“盲流”刮目相看了。营区有座水塔,抽水机安装在塔顶,每次抽水,都要挑选胆大的人冒险向上攀登,常常影响部队生活用水。这年冬天,水塔断水了。锅炉没水只好停火,结果许多暖气片被冻裂。“挨批”的营房股长躲在屋里唉声叹气,朱克明推门进来了,把自己设计的图纸摊到股长的办公桌上。一个月后,炮团实现了抽水自动化。后勤有个“小能人”的消息不胫而走。从此,团里各部门有什么革新项目都爱找朱克明帮忙,通信兵“报务训练振荡器”、侦察兵“无线对讲机”很快在朱克明手里试制成功了。
时来运转,1979年年底,山东省有关部门重新审查了朱克明的错案,下发文件为他平反,他感到一身轻爽,搞科研的劲头更足了。“有一件事对我的震动很大:一次,我随部队演习,一位年轻英俊的排长在轰然巨响中失去了右臂。事故原因是排长为了点燃炮兵演习中的一处显示点。再不能让军人宝贵的鲜血无辜地洒在演习场上了!”朱克明找到团长请战,要研制更加安全的“无线电遥控引爆器。”团里穷,团长当时给朱克明350元钱不好意思地说:“小朱,钱实在少了些,你掂量着花吧。”朱克明没说二话,就用这笔微薄的科研经费试制了第一部样机,改进二代钱没了。晚上,他吞吞吐吐地和妻子商量:“眼下试验缺钱,是不是把家里存的300斤玉米和那口猪处理了?”妻子不愿意,可想到丈夫铁了心,只好无奈地说:“只要不卖孩子,家里的东西你想卖啥就卖啥!”随即一行清泪挂在脸上。“无线电遥控引爆器”没过多久研制成功了,朱克明换来的是一张“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证书,却留下了对妻子的满心愧疚。
那些年,在沈阳军区科技部门工作的人都觉得朱克明是个“谜”。看学历,仅上过高中,还有两年是在“文革”中度过的;看相貌,黑红的脸膛,宽厚的嘴唇,一贯制的小平头,既看不出有什么天资也不具备学者风度;论条件,一个普通老百姓后来特批入伍当了兵,经费、仪器、信息、资料全来之不易,和正规的科研机构简直不能比。然而,他革新发明的装备器材成功率高得惊人。研制成功的17项器材,就有7项获得国家和军队的“科技进步奖”,还有几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权。
“他能取得这么多荣誉,要取决于他对军队科研事业的一片真心。”朱克明的一位老战友回忆。1979年秋,朱克明随部队参加一场近似实战的演习。茫茫的科尔沁草原,部队早早地进入阵地待命。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可指挥部通往各阵地的有线、无线通信仍然静默着。不对头?朱克明一查,原来是电话混线,号令传不过去。等改由无线电通信,发起进攻的时间已经延误了一个多小时。这一幕牢牢地印进了朱克明的脑海,并幻化成未来战场的可怕场面——一敌人猛烈的炮火,中断的通信联络,贻误的战机,惨重的伤亡,他的心被刺痛了,发誓要解开这道难题。于是,“有、无线自转电话器”的研制设想油然而生。几度春秋,上百次试验,3次改型,这项成果终于在1986年全军通信器材革新会上通过鉴定。随后送往老山前线。在前沿阵地上,炮弹狂轰滥炸,通信照常无误。
“位卑未敢忘国忧,小兵也能干大事。”朱克明这些年创造了无数的传奇。如今,他已经不再是当年“闯关东”的“流浪汉”了,随着一件件科研成果的问世,他的名气越来越大,一些地方企业单位也纷纷出巨额工资想从军营把他挖走,但他婉言谢绝了。朱克明告诉记者,“我离不开军营,离不开我热爱的军事科研事业。”部队也舍不得放朱克明走,保留了这个矢志不渝搞科研的能人,给他破格提干,授予校官军衔和工程师职称。
儿子:一个永不服输的人
俗话说得好:“虎父无犬子。”记者在采访朱克明时,意外地了解到儿了朱电伟也是名军人,而且就在驻长春市65370部队。去年“八一”期间,也因工作突出被军区前进报社评为优秀特约记者,是部队有名的小秀才。
“父亲是我的人生坐标,我今天能有一点小成绩,都是和父亲比出来的。”谈起父亲,小朱眉飞色舞。可谈到自己,他却显得有些羞涩。受父亲的影响,1995年冬,高中刚刚毕业的小朱抱着要做父亲一样的人的想法来到部队。很 “不幸”的是,他被分到这个部队最苦的一个连队。到部队当天就练起了军姿。抬头、挺胸、收腹、两腿并拢,小朱只觉得虚汗直流,当天晚上,新兵连还拉了两次紧急集合。当排长知道他文化底子不错.将来很有”希望”时,更是在后来的训练中对他不断加码。每天除了比别人多做100个俯卧撑,100个圆宝收腿,还要多跑一个5公里。那一刻,小朱心里后悔得厉害,紧张疲劳早把当初的愿望抛到九霄云外。他第一次哭得昏天黑地,并给父亲打去了入伍后的第一个诉苦电话。小朱告诉记者,当时父亲意味深长地跟自己说:“做人要有抱负,但光有抱负吃不了苦是成不了事的!”紧接着,父亲第一次向小朱讲起了自己过去的经历,并和小朱定了一个计划:两年后,两个人拿各自取得的成绩比一比。那一天,小朱发现自己好像一下子长大了,只觉得自己热血沸腾。
“从那以后,我像是变了个人似的。训练再也不怕苦了,因为我觉得自己再多的苦与父亲当年的苦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紧张忙碌的生活没有浇灭小朱一颗同父亲一样不安分的心。他见宣传股的崔东亮股长常有稿子见诸于各报端,十分羡慕,就也试着写起来。先是写日记,整个新兵连100余天写了两个厚厚的日记本。后来也试着往报纸投,半年多的时间里,他撰写了60余篇稿件,可结果都石沉大海了。有些战友笑话他:“你是这块科吗,好好训你的练吧! ”“干这玩意得有天赋,你根本不行,就别费那个洋劲了!”面对别人的打击和自己投稿的接连不中,小朱并没有灰心,倔脾气反到上来了。“你说我不行,我就行给你们看看。”失败和挫折没有熄灭他的信心,相反磨练了他的毅力,激发了他的斗志,为了争这口气,两年才赶上的一个假期,他硬没有回家,而是跑到军里,找专业的新闻干事学艺。好心的新闻干事觉得就凭这小子这股劲头将来就会有点出息,就倾尽所能,进行了“真传”。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个月的学习,加之小朱的真学、真悟,写作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没过多久,几篇像模像样的稿件出炉了,此后一发不可收。搞新闻宣传的日年多时间里,他相继在军地报刊、杂志发表稿件300多篇,有10余篇稿件还获了奖,他个人多次被军区前进报评为优秀通讯员,荣立二等功;其所在单位多次被上级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他也因成绩突出被推荐进军校深造,被部队提拔为军官。小朱告诉记者,父亲对他的影响很大,尽管自己与父亲的工作不同,但因为都是军人,相互之间总有一个比劲。逢年过节,别人家都要“摆长城”,可自己家,他与父亲都要拿出各自的成果放在桌子上,比一下。看这一年来谁的成果多,看谁的进步大,望着各自的成果,他与父亲都会笑得合不拢嘴。小朱的领导告诉记者:“这些年,小朱把部队宣传报道搞的不错,连年夺得军区宣传先进单位,军校毕业后荣立三等功、二等功各1次,还被提前晋了职,小伙子不错,有前途。”
“八一”前夕,驻吉林市某预备役师传来喜讯:该部高级工程师朱克明研制的通信兵被复线接续机具获军队科技进步奖。至此,朱克明已革新器材60余项,其中多项发明荣获国家发明奖、全军科技进步奖,他个人荣立一等功,被评为全军科技先进个人。朱克明出名了! 然而,荣耀与光环的背后,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般人生经历。
“听说了吗?朱克明那小子被揪出来了。”
“谁是朱克明?”
“就是高三那个爱玩烙铁的逍遥派呗! ”
“什么罪名啊?”
“私设电台!现行反革命!”
这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发生在山东潍坊某中学的一段学生对话。
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当同学们飞短流长地议论自己的时候,朱克明颓唐地坐在校外的树林里,思绪像长了翅膀“我读小学5年级时,在潍坊市建材厂当机电科长的父亲把一本无线电技术手册和一把电烙铁交给我,要我立志当个电子专家,这也是我儿时的梦想。”朱克明回忆:“那是1968年夏夜,家乡附近的高炮团大操场正在放映电影《英雄儿女》,英雄王成高喊‘向我开炮’时用的那部报话机庞大、笨重引起了我的注意。‘背这么重的机器行军打仗多不方便啊。’盯着银幕,我心里一直犯着嘀咕。”一起看电影的有个是部队通信兵,朱克明出于好奇三问两问,解放军叔叔“泄了密”,当时部队装备的是苏式电台,电子管元件,相当落后。电影散场了,朱克明还没回过神。一个采用最新半导体元件和集成电路设计小型军用电台,改变军队通信装备落后的大胆构思就这样萌生了。那段时间,在山东省国防工办和济南军区通信兵部的支持下,朱克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小型军用电台的设计研制上。“嘀嘀嗒嗒”,朱克明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清脆悦耳的电键声正宣布着他多舛命运的开始。
不久后,某造反派以“私设电台”的罪名查封了朱克明的试验室。先是隔离反省,交待“罪行”,接着开除团籍,取消高中毕业资格,后来又押送回乡,监督劳动改造。
扭曲的政治氛围,让朱克明当时想找份工作也很难。许多单位知道他有一手,但一了解“背景”就都打了“退堂鼓”。朱克明就像戴上了“紧箍咒”,徒有满腔热血、一身本领,也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1971年岁末,朱克明在东北亲友的动员下,只好踏上了祖辈们走过的“关东路”。东北的黑土地是最宽容的,以她宽广的胸怀收留了这个年纪轻轻就历尽沧桑的青年人。翌年7月,辽源市驻军某炮团还选他当上了营房电工。
是金子到哪里都闪光。营房股来个小电工并不值得人们关注。可不久后的一件事使人们对这个山东“盲流”刮目相看了。营区有座水塔,抽水机安装在塔顶,每次抽水,都要挑选胆大的人冒险向上攀登,常常影响部队生活用水。这年冬天,水塔断水了。锅炉没水只好停火,结果许多暖气片被冻裂。“挨批”的营房股长躲在屋里唉声叹气,朱克明推门进来了,把自己设计的图纸摊到股长的办公桌上。一个月后,炮团实现了抽水自动化。后勤有个“小能人”的消息不胫而走。从此,团里各部门有什么革新项目都爱找朱克明帮忙,通信兵“报务训练振荡器”、侦察兵“无线对讲机”很快在朱克明手里试制成功了。
时来运转,1979年年底,山东省有关部门重新审查了朱克明的错案,下发文件为他平反,他感到一身轻爽,搞科研的劲头更足了。“有一件事对我的震动很大:一次,我随部队演习,一位年轻英俊的排长在轰然巨响中失去了右臂。事故原因是排长为了点燃炮兵演习中的一处显示点。再不能让军人宝贵的鲜血无辜地洒在演习场上了!”朱克明找到团长请战,要研制更加安全的“无线电遥控引爆器。”团里穷,团长当时给朱克明350元钱不好意思地说:“小朱,钱实在少了些,你掂量着花吧。”朱克明没说二话,就用这笔微薄的科研经费试制了第一部样机,改进二代钱没了。晚上,他吞吞吐吐地和妻子商量:“眼下试验缺钱,是不是把家里存的300斤玉米和那口猪处理了?”妻子不愿意,可想到丈夫铁了心,只好无奈地说:“只要不卖孩子,家里的东西你想卖啥就卖啥!”随即一行清泪挂在脸上。“无线电遥控引爆器”没过多久研制成功了,朱克明换来的是一张“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证书,却留下了对妻子的满心愧疚。
那些年,在沈阳军区科技部门工作的人都觉得朱克明是个“谜”。看学历,仅上过高中,还有两年是在“文革”中度过的;看相貌,黑红的脸膛,宽厚的嘴唇,一贯制的小平头,既看不出有什么天资也不具备学者风度;论条件,一个普通老百姓后来特批入伍当了兵,经费、仪器、信息、资料全来之不易,和正规的科研机构简直不能比。然而,他革新发明的装备器材成功率高得惊人。研制成功的17项器材,就有7项获得国家和军队的“科技进步奖”,还有几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权。
“他能取得这么多荣誉,要取决于他对军队科研事业的一片真心。”朱克明的一位老战友回忆。1979年秋,朱克明随部队参加一场近似实战的演习。茫茫的科尔沁草原,部队早早地进入阵地待命。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可指挥部通往各阵地的有线、无线通信仍然静默着。不对头?朱克明一查,原来是电话混线,号令传不过去。等改由无线电通信,发起进攻的时间已经延误了一个多小时。这一幕牢牢地印进了朱克明的脑海,并幻化成未来战场的可怕场面——一敌人猛烈的炮火,中断的通信联络,贻误的战机,惨重的伤亡,他的心被刺痛了,发誓要解开这道难题。于是,“有、无线自转电话器”的研制设想油然而生。几度春秋,上百次试验,3次改型,这项成果终于在1986年全军通信器材革新会上通过鉴定。随后送往老山前线。在前沿阵地上,炮弹狂轰滥炸,通信照常无误。
“位卑未敢忘国忧,小兵也能干大事。”朱克明这些年创造了无数的传奇。如今,他已经不再是当年“闯关东”的“流浪汉”了,随着一件件科研成果的问世,他的名气越来越大,一些地方企业单位也纷纷出巨额工资想从军营把他挖走,但他婉言谢绝了。朱克明告诉记者,“我离不开军营,离不开我热爱的军事科研事业。”部队也舍不得放朱克明走,保留了这个矢志不渝搞科研的能人,给他破格提干,授予校官军衔和工程师职称。
儿子:一个永不服输的人
俗话说得好:“虎父无犬子。”记者在采访朱克明时,意外地了解到儿了朱电伟也是名军人,而且就在驻长春市65370部队。去年“八一”期间,也因工作突出被军区前进报社评为优秀特约记者,是部队有名的小秀才。
“父亲是我的人生坐标,我今天能有一点小成绩,都是和父亲比出来的。”谈起父亲,小朱眉飞色舞。可谈到自己,他却显得有些羞涩。受父亲的影响,1995年冬,高中刚刚毕业的小朱抱着要做父亲一样的人的想法来到部队。很 “不幸”的是,他被分到这个部队最苦的一个连队。到部队当天就练起了军姿。抬头、挺胸、收腹、两腿并拢,小朱只觉得虚汗直流,当天晚上,新兵连还拉了两次紧急集合。当排长知道他文化底子不错.将来很有”希望”时,更是在后来的训练中对他不断加码。每天除了比别人多做100个俯卧撑,100个圆宝收腿,还要多跑一个5公里。那一刻,小朱心里后悔得厉害,紧张疲劳早把当初的愿望抛到九霄云外。他第一次哭得昏天黑地,并给父亲打去了入伍后的第一个诉苦电话。小朱告诉记者,当时父亲意味深长地跟自己说:“做人要有抱负,但光有抱负吃不了苦是成不了事的!”紧接着,父亲第一次向小朱讲起了自己过去的经历,并和小朱定了一个计划:两年后,两个人拿各自取得的成绩比一比。那一天,小朱发现自己好像一下子长大了,只觉得自己热血沸腾。
“从那以后,我像是变了个人似的。训练再也不怕苦了,因为我觉得自己再多的苦与父亲当年的苦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紧张忙碌的生活没有浇灭小朱一颗同父亲一样不安分的心。他见宣传股的崔东亮股长常有稿子见诸于各报端,十分羡慕,就也试着写起来。先是写日记,整个新兵连100余天写了两个厚厚的日记本。后来也试着往报纸投,半年多的时间里,他撰写了60余篇稿件,可结果都石沉大海了。有些战友笑话他:“你是这块科吗,好好训你的练吧! ”“干这玩意得有天赋,你根本不行,就别费那个洋劲了!”面对别人的打击和自己投稿的接连不中,小朱并没有灰心,倔脾气反到上来了。“你说我不行,我就行给你们看看。”失败和挫折没有熄灭他的信心,相反磨练了他的毅力,激发了他的斗志,为了争这口气,两年才赶上的一个假期,他硬没有回家,而是跑到军里,找专业的新闻干事学艺。好心的新闻干事觉得就凭这小子这股劲头将来就会有点出息,就倾尽所能,进行了“真传”。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个月的学习,加之小朱的真学、真悟,写作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没过多久,几篇像模像样的稿件出炉了,此后一发不可收。搞新闻宣传的日年多时间里,他相继在军地报刊、杂志发表稿件300多篇,有10余篇稿件还获了奖,他个人多次被军区前进报评为优秀通讯员,荣立二等功;其所在单位多次被上级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他也因成绩突出被推荐进军校深造,被部队提拔为军官。小朱告诉记者,父亲对他的影响很大,尽管自己与父亲的工作不同,但因为都是军人,相互之间总有一个比劲。逢年过节,别人家都要“摆长城”,可自己家,他与父亲都要拿出各自的成果放在桌子上,比一下。看这一年来谁的成果多,看谁的进步大,望着各自的成果,他与父亲都会笑得合不拢嘴。小朱的领导告诉记者:“这些年,小朱把部队宣传报道搞的不错,连年夺得军区宣传先进单位,军校毕业后荣立三等功、二等功各1次,还被提前晋了职,小伙子不错,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