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奉化区通过健全监管体系、完善监管流程、建设长效机制,积极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被农业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016年,全区例行抽检农产品660批次,合格率100%;部、省、宁波市监督抽检该区各类农产品244批次,均未出现不合格产品。
全域覆盖,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建立立体化质量安全监管网络。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分层监管”的原则,建立区级监管科、11个镇(街道)监管站和72个村监管点,落实59名专职监管员,聘请77名村级协管员,做到无缝监管,形成了“区、镇(街道)、村、企业(基地)”四级立体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同时,加强人员培训,监管人员培训合格后发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证”,做到持证上岗。
建立全方位质量安全责任体系。制定和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基本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基本职责》《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基本职责》等一系列制度,落实生产和监管主体责任,对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制,形成行政管理、执法监督、责任追究“三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体系。同时,全面建成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借助行政执法中心力量,有效防止部门间推诿扯皮。
建立全覆盖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为进一步健全检测体系,提升检测能力,该区投入1000万元,整合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能,打造全省首个公共卫生检测平台。11个镇(街道)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室实现全覆盖。目前,该区已形成了以区、镇(街道)公益性检测为重点,基地和批发市场自律性检测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全程管控,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链条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净化生产源头。严格限用农药退出市场机制,辖区内禁止经营克百威等17种国家规定的限用农药及乙酰甲胺磷等4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畜安全的农药,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实施农资经营企业信用评级,并纳入“宁波市农业投入品智慧监管系统”,实现农业投入品“信息数据化、购销实名化、监管实时化、服务网络化”。开展“绿剑”系列专项执法行动。2016年,共组织各类专项整治行动7次,出动执法人员450人次,检查农资经营网点及农产品生产基地50家次,监督抽检农业投入品及农产品样品130余批次,查获违法农资产品数量1596余公斤。对检查中发现的农业违法行为及时落实查处工作,立案查处违法案件9起,结案9起,涉案金額0.52万元,罚没款2.5万余元。
加强农业生产环节监管,规范种养行为。建立商品性农产品生产信息数据库,实现重点品种、重点环节、重点区域、重点时间段全覆盖。落实商品性农产品生产主体网格化监管,2016年,先后开展4次农产品生产环节监管活动,巡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种养殖大户900家次,签订承诺书2300份,规模化农产品生产主体检查率、告知率、承诺率均达到100%。同时,加大农药、化肥安全合理使用培训和指导力度,2016年,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7万亩,实现农药减量15吨、化肥减量230吨。
加强农资废弃物回收管理,打造清洁田园。按照“统一回收、集中处置、市场运作”原则,由该区供销社负责农资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投入40万元,在辖区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和农资商店等投放废弃物回收桶810只,初步实现了主要生产主体农药及农药包装物统一回收。目前,该区农资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80%以上,无害化集中处理率达到100%。
立足长远,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
首创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证。抓好基地准出与市场准入“两准”有机结合,自2015年9月12日在全国率先发出第一张合格证,至今已有60家规模以上企业累计使用发放合格证12万张。此举受到了农业部部长韩长赋高度肯定,并在2016年4月28日浙江省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创建培训班上作了专题推广介绍。
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大力推行“三品一标”(“三品”,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一标”,即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加强“三品”认证管理。目前该区“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19.13万亩,认证“三品”10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红黑榜制度,对辖内企业(基地)的位置、面积、品种、产量、销售区域和生产管理等情况进行登记备案,引导其申报创建诚信单位。对纳入红榜的诚信单位,进行简化监督,每年2次;对纳入黑榜的失信单位,进行强化监督,每年6至10次,当年取消质量安全标志。同时对认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单位实行动态管理。2014—2016年,该区共评定并公布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企业(基地)62家,由政府授牌,并颁发奖金5000元,用于企业的产品检测、制度上墙和品牌提升。
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依托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融合政府监管、主体生产、消费服务等功能,将辖内规模以上农业生产主体纳入信息库,开通运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现管理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正向监控、消费者对农产品生产主体的逆向追溯,并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过程可追溯。目前,已完成62家可追溯单位建设,其中32家安装了农残速测仪,县级以上农业示范性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主体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建设实现全覆盖。
责任编辑:谢 霞
全域覆盖,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建立立体化质量安全监管网络。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分层监管”的原则,建立区级监管科、11个镇(街道)监管站和72个村监管点,落实59名专职监管员,聘请77名村级协管员,做到无缝监管,形成了“区、镇(街道)、村、企业(基地)”四级立体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同时,加强人员培训,监管人员培训合格后发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证”,做到持证上岗。
建立全方位质量安全责任体系。制定和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基本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基本职责》《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基本职责》等一系列制度,落实生产和监管主体责任,对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制,形成行政管理、执法监督、责任追究“三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体系。同时,全面建成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借助行政执法中心力量,有效防止部门间推诿扯皮。
建立全覆盖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为进一步健全检测体系,提升检测能力,该区投入1000万元,整合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能,打造全省首个公共卫生检测平台。11个镇(街道)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室实现全覆盖。目前,该区已形成了以区、镇(街道)公益性检测为重点,基地和批发市场自律性检测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全程管控,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链条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净化生产源头。严格限用农药退出市场机制,辖区内禁止经营克百威等17种国家规定的限用农药及乙酰甲胺磷等4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畜安全的农药,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实施农资经营企业信用评级,并纳入“宁波市农业投入品智慧监管系统”,实现农业投入品“信息数据化、购销实名化、监管实时化、服务网络化”。开展“绿剑”系列专项执法行动。2016年,共组织各类专项整治行动7次,出动执法人员450人次,检查农资经营网点及农产品生产基地50家次,监督抽检农业投入品及农产品样品130余批次,查获违法农资产品数量1596余公斤。对检查中发现的农业违法行为及时落实查处工作,立案查处违法案件9起,结案9起,涉案金額0.52万元,罚没款2.5万余元。
加强农业生产环节监管,规范种养行为。建立商品性农产品生产信息数据库,实现重点品种、重点环节、重点区域、重点时间段全覆盖。落实商品性农产品生产主体网格化监管,2016年,先后开展4次农产品生产环节监管活动,巡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种养殖大户900家次,签订承诺书2300份,规模化农产品生产主体检查率、告知率、承诺率均达到100%。同时,加大农药、化肥安全合理使用培训和指导力度,2016年,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7万亩,实现农药减量15吨、化肥减量230吨。
加强农资废弃物回收管理,打造清洁田园。按照“统一回收、集中处置、市场运作”原则,由该区供销社负责农资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投入40万元,在辖区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和农资商店等投放废弃物回收桶810只,初步实现了主要生产主体农药及农药包装物统一回收。目前,该区农资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80%以上,无害化集中处理率达到100%。
立足长远,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
首创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证。抓好基地准出与市场准入“两准”有机结合,自2015年9月12日在全国率先发出第一张合格证,至今已有60家规模以上企业累计使用发放合格证12万张。此举受到了农业部部长韩长赋高度肯定,并在2016年4月28日浙江省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创建培训班上作了专题推广介绍。
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大力推行“三品一标”(“三品”,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一标”,即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加强“三品”认证管理。目前该区“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19.13万亩,认证“三品”10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红黑榜制度,对辖内企业(基地)的位置、面积、品种、产量、销售区域和生产管理等情况进行登记备案,引导其申报创建诚信单位。对纳入红榜的诚信单位,进行简化监督,每年2次;对纳入黑榜的失信单位,进行强化监督,每年6至10次,当年取消质量安全标志。同时对认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单位实行动态管理。2014—2016年,该区共评定并公布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企业(基地)62家,由政府授牌,并颁发奖金5000元,用于企业的产品检测、制度上墙和品牌提升。
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依托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融合政府监管、主体生产、消费服务等功能,将辖内规模以上农业生产主体纳入信息库,开通运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现管理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正向监控、消费者对农产品生产主体的逆向追溯,并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过程可追溯。目前,已完成62家可追溯单位建设,其中32家安装了农残速测仪,县级以上农业示范性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主体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建设实现全覆盖。
责任编辑:谢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