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距离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时间节点(2020年)只有3年了,加速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摆在各地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大任务。它直接关系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满足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长、企业、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分担。政府负责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和布局,其他方面相互配合,协同发力。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正在从基础性或基本性优质均衡发展向优质化或高品质均衡发展过渡。“优质、高位”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正在成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导方向。而要实现这一更高、更具有挑战性的发展目标,需要大力推动义务教育学校的主动内生发展。
主动内生发展是优质均衡发展的前提条件。义务教育学校主动内生发展既是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指标和根本保障之一,也是义务教育学校自身发展的根本目的和首要任务。主动内生发展有两个相互关联的价值引领和目标导向:一是义务教育学校要主动作为,勇于担责,积极谋发展,而不是“等、靠、要”;二是义务教育学校要尽可能地在内部挖潜,发挥自身优势,激发自身活力。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义务教育学校在接受外部力量“输血”的同时,需要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在“借力”中“发力”,在“借智”中“生智”,在学习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消化和积极转化,精准发力,补齐短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学校主动内生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现阶段促进义务教育学校主动内生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存在诸多矛盾,表现出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学校发展规划、布局和定位问题。在城市地区,随着旧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人口流动和适龄学生规模变化的不断加快,一些学校消失或搬迁了,一批又一批新学校应运而生,这些数量庞大、身处城市变迁中的学校,亟待合理规划、布局和定位。二是学校自身的固本拓新问题。近些年来,义务教育学校面貌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有的学校丢失了原有的传统,许多新学校毫无历史可言,出现了文化的断裂或空白。与此同时,在當前教育人本化、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之下,如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是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三是专业化的引领和指导。有些崭新的学校建筑,由于缺乏教育行政部门尤其是学校管理者的前期介入,显得“没文化”“没品位”,不能准确地传达学校的办学理念,承载学校个性化的育人功能,彰显学校的特点和风格。由于缺乏教育专家等力量的深度介入,新学校(也包括一些“老学校”)在办学理念、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文化环境建设等方面,存在不少亟待改进的问题。四是学校自身的发展动力和制度保障问题。如何有效调动“薄弱学校”自我改进、主动作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发挥校长及管理团队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需要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制度支撑。
促进学校主动内生发展呼唤体制机制创新。
现阶段,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义务教育学校的主动内生发展和优质均衡发展,是一项行之有效的重大举措。
近期,笔者参加“武汉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调研工作,亲身感受到武汉市在如下方面开展了十分有益的探索。一是积极推进学区制改革和学区共同体建设。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打造“高位嫁接”“区域学区”“教学联盟”“委托管理”“名校办分校”等多种模式,从多方面助力学区义务教育学校的主动、内生和快速发展。二是自主探索、创新学区管理的体制机制。如武昌区初步建立了“1 8 N”的大学区管理体制机制,努力实现学区共同体的“共建、共享、共赢”。“1”是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质量标准,“8”是八大优质教育片区联盟,“N”是各片区联盟中的义务教育学校。各片区通过传播优质学校的文化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引领、助推受援学校主动、内生和个性化发展。三是建立学区内以及学区外干部教师交流补充机制。如硚口区、蔡甸区等地积极选派优秀的“种子”干部和教师,交流到学区内较为薄弱的学校,用“大火种”点燃“小火种”,实现了精准嫁接,薪火相传,助推受援学校教师的快速成长,较快地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四是大力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如武汉市江岸区、青山区等地大力推进“智慧校园”“教育云空间”建设,努力实现“校校通”“班班通”和“人人通”以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效地推动了义务教育学校的主动内生发展,实现了学区共同体学校的优势互补、比翼齐飞。五是建立学校、家庭、社区联合共同体。如青山区通过建立教育社区(民生组团发展)、打造全方位协同育人共同体,经济开发区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协调和联动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力量,有效地营造了助力学校发展的优良环境,支撑了义务教育学校的健康发展。
(作者系湖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专家)
(责任编辑 鄢志勇)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长、企业、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分担。政府负责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和布局,其他方面相互配合,协同发力。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正在从基础性或基本性优质均衡发展向优质化或高品质均衡发展过渡。“优质、高位”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正在成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导方向。而要实现这一更高、更具有挑战性的发展目标,需要大力推动义务教育学校的主动内生发展。
主动内生发展是优质均衡发展的前提条件。义务教育学校主动内生发展既是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指标和根本保障之一,也是义务教育学校自身发展的根本目的和首要任务。主动内生发展有两个相互关联的价值引领和目标导向:一是义务教育学校要主动作为,勇于担责,积极谋发展,而不是“等、靠、要”;二是义务教育学校要尽可能地在内部挖潜,发挥自身优势,激发自身活力。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义务教育学校在接受外部力量“输血”的同时,需要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在“借力”中“发力”,在“借智”中“生智”,在学习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消化和积极转化,精准发力,补齐短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学校主动内生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现阶段促进义务教育学校主动内生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存在诸多矛盾,表现出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学校发展规划、布局和定位问题。在城市地区,随着旧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人口流动和适龄学生规模变化的不断加快,一些学校消失或搬迁了,一批又一批新学校应运而生,这些数量庞大、身处城市变迁中的学校,亟待合理规划、布局和定位。二是学校自身的固本拓新问题。近些年来,义务教育学校面貌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有的学校丢失了原有的传统,许多新学校毫无历史可言,出现了文化的断裂或空白。与此同时,在當前教育人本化、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之下,如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是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三是专业化的引领和指导。有些崭新的学校建筑,由于缺乏教育行政部门尤其是学校管理者的前期介入,显得“没文化”“没品位”,不能准确地传达学校的办学理念,承载学校个性化的育人功能,彰显学校的特点和风格。由于缺乏教育专家等力量的深度介入,新学校(也包括一些“老学校”)在办学理念、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文化环境建设等方面,存在不少亟待改进的问题。四是学校自身的发展动力和制度保障问题。如何有效调动“薄弱学校”自我改进、主动作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发挥校长及管理团队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需要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制度支撑。
促进学校主动内生发展呼唤体制机制创新。
现阶段,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义务教育学校的主动内生发展和优质均衡发展,是一项行之有效的重大举措。
近期,笔者参加“武汉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调研工作,亲身感受到武汉市在如下方面开展了十分有益的探索。一是积极推进学区制改革和学区共同体建设。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打造“高位嫁接”“区域学区”“教学联盟”“委托管理”“名校办分校”等多种模式,从多方面助力学区义务教育学校的主动、内生和快速发展。二是自主探索、创新学区管理的体制机制。如武昌区初步建立了“1 8 N”的大学区管理体制机制,努力实现学区共同体的“共建、共享、共赢”。“1”是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质量标准,“8”是八大优质教育片区联盟,“N”是各片区联盟中的义务教育学校。各片区通过传播优质学校的文化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引领、助推受援学校主动、内生和个性化发展。三是建立学区内以及学区外干部教师交流补充机制。如硚口区、蔡甸区等地积极选派优秀的“种子”干部和教师,交流到学区内较为薄弱的学校,用“大火种”点燃“小火种”,实现了精准嫁接,薪火相传,助推受援学校教师的快速成长,较快地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四是大力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如武汉市江岸区、青山区等地大力推进“智慧校园”“教育云空间”建设,努力实现“校校通”“班班通”和“人人通”以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效地推动了义务教育学校的主动内生发展,实现了学区共同体学校的优势互补、比翼齐飞。五是建立学校、家庭、社区联合共同体。如青山区通过建立教育社区(民生组团发展)、打造全方位协同育人共同体,经济开发区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协调和联动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力量,有效地营造了助力学校发展的优良环境,支撑了义务教育学校的健康发展。
(作者系湖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专家)
(责任编辑 鄢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