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上期)因为这款空速管安装在A330-200机型上多次出现过高空结冰的情况,导致“异常空速”现象,空客公司给出处理这种空速失常的程序,并建议航空公司更换新款空速管。法航曾要求空客证明新款空速管的确行之有效,从而耽误了更新时间。
巴西时间11:10,空速管的加热系统完全不能应付冰粒的大量累积,导致三套空速测量数据出现严重不一致。根据设计原则,一旦同类数据不一致,自动驾驶仪中断控制功能,并发出“自动驾驶仪解除”警报。此时,飞行员应该做的是,保持现有状态,不要操作,让飞机继续飞行,一旦飞出这片冰粒区,各种指示便可因为空速管内的冰粒溶解而恢复正常。
我们已经无法得知,当时在驾驶舱内的两位飞行员是否正确地判断了局势。尽管他们及时意识到“自动驾驶仪中断”这一现象,但似乎没有察觉自动飞行系统已经降级到半自动模式。
A330机型的电传操纵系统分为全自动控制、半自动控制和直接操纵三种形式。在全自动控制中,计算机实现操纵保护功能,飞行员如何操作都不会使飞机处于危险境地,这也是日常使用的基本模式。在半自动控制模式中,计算机不再进行保护,只做适度柔化,对飞行员过猛的操作动作进行告警。这时,A330变为一种普通的常规飞机。而在直接操纵方式下,飞机完全响应飞行员的操作。
因为颠簸,飞机开始出现左倾。意识到自动驾驶仪已中断,伯宁立刻说:“由我操控。”随即,他通过操纵杆纠正左倾现象。或许,他没有意识到,自动系统不再保护操作,性急之中动作太猛;或许,他不熟悉失去保护功能后的操作方法,过猛的纠偏动作导致飞机急剧偏离航线,系统随即发出警告声。更糟糕的是,伯宁未加思索,猛拉机头,导致飞机急剧爬升,仰角过大。6秒钟后,“失速、失速、失速”的告警声响了起来。
罗伯特问:“怎么啦?”
作为飞行员的一项基本功,“失速”告警响起后,首先要检查飞机的姿态,尽可能减低仰角,尤其是伯宁很清楚,这是他急拉机头所致。相反,他仍保持机头高昂。伯宁未意识到大仰角危险的一个证据是未提及自己正在拉升飞机,可能导致失速告警,而是说:“指示不正常……空速!”
罗伯特开始察觉问题的严重性,他看着屏幕的提示信息,提醒伯宁说:“半自动状态,我们没有保护功能了。”
过了一会儿,罗伯特又提醒说:“注意速度,注意速度。”他应该是在说爬升速度太大了。伯宁理解他的意思,但仅仅减少了0.5度,飞机仍有12度仰角,而且继续爬升。
“降低仰角,我们在爬升。”罗伯特指出伯宁的操作问题。
伯宁说:“好!”
罗伯特说:“(动作)柔和点,你还在爬升。”
不知是谁在操作,将发动机功率收回到最小。在本应持续监控伯宁操作的关键时刻,罗伯特似乎对自己的控制力缺乏信心,呼唤机长,飞行记录仪上还记录下他的一句脏话。
就在罗伯特急切地呼唤机长的时刻,无人监管的伯宁又恢复了拉升机头,仰角高达13度,且因发动机功率已收到慢车,动力明显不足,失速告警再次响起。
这时,内话终于有了回应,不过是一位乘务员接听的。她说:“喂,喂。”这可能是罗伯特在慌乱之中误按过乘务席位呼唤键所致。罗伯特顾不上解释,此刻,机头已被伯宁拉到18度,驾驶舱里,失速告警声大作。
罗伯特骂道:“该死,他来不来!”
那位乘务员回答说:“我不知道啊。”随着,她挂了电话。
接下来的几秒钟里,两名飞行员都没有再说话,失速告警声充斥驾驶舱。飞机达到38000英尺的高度极限,仰角高达23度,深失速状态开始了。因升力骤失,飞机坠落,起始坠落速度是3900英尺/分种。
迪布瓦终于敲门进来了。他问:“怎么了?”
“我感觉我们的速度不是一般的快!”伯宁说。
罗伯特则说:“不知道怎么了!”其实,他应该说,起初是空速不正常,然后在伯宁的错误拉升下,进入了失速状态。
伯宁接着说:“我们无法控制飞机了!”
此时,从事件发生仅仅过去1分38秒,一架本处于正常巡航的飞机,此刻的下坠速度达到10000英尺/分钟,仰角高达4l度,右倾达32度,正在大西洋上空盘旋下坠。
迪布瓦敏锐地扫视着仪表,说:“注意那个,注意那个。”他应该是手指着某个数据,因为罗伯特随后也用加强的语气帮助机长强调说:“注意那个!注意那个!”
此时,由于仰角过大,超过设计范围,失速告警自动停止,并非意味仰角减少。相反,在机长指令下,仰角减少,回到设计范围,失速告警再次响起,这给机组人员造成困惑,误以为自己的操作有误。
机长沉默了,飞机下坠的速度加速到15000英尺/分种。
罗伯特打破沉默,问道:“我们怎么办,机长?”
机长说:“我不知道,我们在下坠。”他完全不知道伯宁一直让飞机爬升,从而导致失速。两名副驾驶仅仅告诉他显示不正常。
迪布瓦对伯宁说:“摆平机翼,看备份水平仪。”
罗伯特喊道:“注意速度,你在爬升!”他应该指飞机姿态处于大仰角状态,因为这时飞机在下坠。他又说:“下降,下降,下降!”他指的是应将机头尽量压低。
伯宁没有理解罗伯特的含义,说:“飞机是在下降!”
这时,迪布瓦也说:“不,你在爬升(姿态)。
伯宁终于明白他俩在说什么,“我爬升(状态)?好,我下降。”
罗伯特说:“使用最大起飞推力吧。
伯宁问:“现在,我们怎么做?”
罗伯特说: “你什么意思?”
伯宁说:“我们现在不是在下降吗?”此刻,飞机的下坠速度高达20000英尺/分种,右倾达41度。
迪布瓦说:“嘿,你,你快摆平机翼!”
伯宁说:“我就是在摆平机翼!” 迪布瓦显然生气了,大声地说:“摆平机翼!”
伯宁喊道:“我已经压杆到底了!”
罗伯特立刻操作自己的操纵杆,自动警告响了,“双杆输入,双杆输入。”
A330飞机上,左右驾驶员各有自己的操纵杆,在正常情况下,系统只接受一位驾驶员的操作。如果飞行员需要操作,他需要按下自己这一侧的操作按钮,取消对方的操作权。如果不按下操作按钮,一旦两人同时操作,就会出现双杆共同操作的情况。这种操作会导致过量操作,造成危险,因此会出现告警提示声。
迪布瓦连忙说:“动作柔和,注意方向舵。”
因为失速,操作效率大打折扣,这给缺乏基本功的飞行员造成新的困惑。或许是未能将机翼摆平,罗伯特说:“左翼肯定出问题了,怎么操作也没用啊。”
伯宁到现在还不明白这一切都是仰角过大导致失速所致,他又问:“我们怎么啦?我们怎么会一直在高速下降?”
迪布瓦说:“沉住气,等一下。”
罗伯特说:“好,我来操作,我!”
伯宁喊道:“我们只有10000英尺高度了!”10000英尺是起降与航线阶段的分水岭,伯宁对此比较敏感。他接着说:“只有9千英尺了!”
迪布瓦说:“不要蹬方向舵。”
罗伯特说:“爬升,爬升,爬升!”他的意思是拉起机头。
伯宁说:“我拉到底了!”双杆输入警告再次响起。
迪布瓦说:“不,不要爬升!”机长的意思是,不要拉起机头。这是正确的指令。
罗伯特说:“好,下降!”
此时,再次响起双杆输入的告警声。
伯宁说:“好吧,你操作!”
接下来,驾驶舱里充满了各类告警声。
迪布瓦说:“罗伯特,你的机头还是太高。”
罗伯特说:“我在爬升(姿态)?”
迪布瓦说:“是的,你在爬升(姿态)。”
伯宁插嘴说:“我们应该爬升,我们只有4000英尺高度了!”
这时,飞机的近地告警系统响了,迪布瓦说:“得了,拉起吧。”作为一名资深机长,他知道,在这个状态下,拉起是死路一条。
伯宁是驾驶舱里最年轻的人,他的妻子还在客舱里,家里只剩下两个孩子。此刻,他应该是最急迫的人了,他喊道:“一起来!拉起来!拉起来!”
罗伯特骂人了,说:“该死的,我们完了!这不可能啊!怎么搞的!”
在“拉起!拉起!”、“失速!失速!”和“操作权移交,操作权移交”等一系列告警声的交织中,迪布瓦平静地说:“拉到10度,不要再多。”这是一条绝对正确的指令,可惜太迟了。
11:14,起飞3小时15分钟之后,仅仅用了4分钟,这架A330从35000英尺高度坠入了大西洋,沉入古老的海床里。
两年之后,在海底捞针式的搜寻中,终于发现飞机残骸的确切位置。然而,始料未及的是,关于是否打捞罹难人员的尸首,舆论再起波澜。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由于时过境迁,许多罹难人员的家庭内部出现分歧,一些亲友没有勇气面对如此惨痛的结局。这些尸首长期沉睡在无光寒冷且高压的大洋深处,在这片甚至没有微生物生存的荒芜海床上得到了完好保护,一旦打捞出水,就会遭遇肢解甚至腐烂的尴尬境地,一些家属因此不愿再度惊扰这些不幸的罹难者。
巴西时间11:10,空速管的加热系统完全不能应付冰粒的大量累积,导致三套空速测量数据出现严重不一致。根据设计原则,一旦同类数据不一致,自动驾驶仪中断控制功能,并发出“自动驾驶仪解除”警报。此时,飞行员应该做的是,保持现有状态,不要操作,让飞机继续飞行,一旦飞出这片冰粒区,各种指示便可因为空速管内的冰粒溶解而恢复正常。
我们已经无法得知,当时在驾驶舱内的两位飞行员是否正确地判断了局势。尽管他们及时意识到“自动驾驶仪中断”这一现象,但似乎没有察觉自动飞行系统已经降级到半自动模式。
A330机型的电传操纵系统分为全自动控制、半自动控制和直接操纵三种形式。在全自动控制中,计算机实现操纵保护功能,飞行员如何操作都不会使飞机处于危险境地,这也是日常使用的基本模式。在半自动控制模式中,计算机不再进行保护,只做适度柔化,对飞行员过猛的操作动作进行告警。这时,A330变为一种普通的常规飞机。而在直接操纵方式下,飞机完全响应飞行员的操作。
因为颠簸,飞机开始出现左倾。意识到自动驾驶仪已中断,伯宁立刻说:“由我操控。”随即,他通过操纵杆纠正左倾现象。或许,他没有意识到,自动系统不再保护操作,性急之中动作太猛;或许,他不熟悉失去保护功能后的操作方法,过猛的纠偏动作导致飞机急剧偏离航线,系统随即发出警告声。更糟糕的是,伯宁未加思索,猛拉机头,导致飞机急剧爬升,仰角过大。6秒钟后,“失速、失速、失速”的告警声响了起来。
罗伯特问:“怎么啦?”
作为飞行员的一项基本功,“失速”告警响起后,首先要检查飞机的姿态,尽可能减低仰角,尤其是伯宁很清楚,这是他急拉机头所致。相反,他仍保持机头高昂。伯宁未意识到大仰角危险的一个证据是未提及自己正在拉升飞机,可能导致失速告警,而是说:“指示不正常……空速!”
罗伯特开始察觉问题的严重性,他看着屏幕的提示信息,提醒伯宁说:“半自动状态,我们没有保护功能了。”
过了一会儿,罗伯特又提醒说:“注意速度,注意速度。”他应该是在说爬升速度太大了。伯宁理解他的意思,但仅仅减少了0.5度,飞机仍有12度仰角,而且继续爬升。
“降低仰角,我们在爬升。”罗伯特指出伯宁的操作问题。
伯宁说:“好!”
罗伯特说:“(动作)柔和点,你还在爬升。”
不知是谁在操作,将发动机功率收回到最小。在本应持续监控伯宁操作的关键时刻,罗伯特似乎对自己的控制力缺乏信心,呼唤机长,飞行记录仪上还记录下他的一句脏话。
就在罗伯特急切地呼唤机长的时刻,无人监管的伯宁又恢复了拉升机头,仰角高达13度,且因发动机功率已收到慢车,动力明显不足,失速告警再次响起。
这时,内话终于有了回应,不过是一位乘务员接听的。她说:“喂,喂。”这可能是罗伯特在慌乱之中误按过乘务席位呼唤键所致。罗伯特顾不上解释,此刻,机头已被伯宁拉到18度,驾驶舱里,失速告警声大作。
罗伯特骂道:“该死,他来不来!”
那位乘务员回答说:“我不知道啊。”随着,她挂了电话。
接下来的几秒钟里,两名飞行员都没有再说话,失速告警声充斥驾驶舱。飞机达到38000英尺的高度极限,仰角高达23度,深失速状态开始了。因升力骤失,飞机坠落,起始坠落速度是3900英尺/分种。
迪布瓦终于敲门进来了。他问:“怎么了?”
“我感觉我们的速度不是一般的快!”伯宁说。
罗伯特则说:“不知道怎么了!”其实,他应该说,起初是空速不正常,然后在伯宁的错误拉升下,进入了失速状态。
伯宁接着说:“我们无法控制飞机了!”
此时,从事件发生仅仅过去1分38秒,一架本处于正常巡航的飞机,此刻的下坠速度达到10000英尺/分钟,仰角高达4l度,右倾达32度,正在大西洋上空盘旋下坠。
迪布瓦敏锐地扫视着仪表,说:“注意那个,注意那个。”他应该是手指着某个数据,因为罗伯特随后也用加强的语气帮助机长强调说:“注意那个!注意那个!”
此时,由于仰角过大,超过设计范围,失速告警自动停止,并非意味仰角减少。相反,在机长指令下,仰角减少,回到设计范围,失速告警再次响起,这给机组人员造成困惑,误以为自己的操作有误。
机长沉默了,飞机下坠的速度加速到15000英尺/分种。
罗伯特打破沉默,问道:“我们怎么办,机长?”
机长说:“我不知道,我们在下坠。”他完全不知道伯宁一直让飞机爬升,从而导致失速。两名副驾驶仅仅告诉他显示不正常。
迪布瓦对伯宁说:“摆平机翼,看备份水平仪。”
罗伯特喊道:“注意速度,你在爬升!”他应该指飞机姿态处于大仰角状态,因为这时飞机在下坠。他又说:“下降,下降,下降!”他指的是应将机头尽量压低。
伯宁没有理解罗伯特的含义,说:“飞机是在下降!”
这时,迪布瓦也说:“不,你在爬升(姿态)。
伯宁终于明白他俩在说什么,“我爬升(状态)?好,我下降。”
罗伯特说:“使用最大起飞推力吧。
伯宁问:“现在,我们怎么做?”
罗伯特说: “你什么意思?”
伯宁说:“我们现在不是在下降吗?”此刻,飞机的下坠速度高达20000英尺/分种,右倾达41度。
迪布瓦说:“嘿,你,你快摆平机翼!”
伯宁说:“我就是在摆平机翼!” 迪布瓦显然生气了,大声地说:“摆平机翼!”
伯宁喊道:“我已经压杆到底了!”
罗伯特立刻操作自己的操纵杆,自动警告响了,“双杆输入,双杆输入。”
A330飞机上,左右驾驶员各有自己的操纵杆,在正常情况下,系统只接受一位驾驶员的操作。如果飞行员需要操作,他需要按下自己这一侧的操作按钮,取消对方的操作权。如果不按下操作按钮,一旦两人同时操作,就会出现双杆共同操作的情况。这种操作会导致过量操作,造成危险,因此会出现告警提示声。
迪布瓦连忙说:“动作柔和,注意方向舵。”
因为失速,操作效率大打折扣,这给缺乏基本功的飞行员造成新的困惑。或许是未能将机翼摆平,罗伯特说:“左翼肯定出问题了,怎么操作也没用啊。”
伯宁到现在还不明白这一切都是仰角过大导致失速所致,他又问:“我们怎么啦?我们怎么会一直在高速下降?”
迪布瓦说:“沉住气,等一下。”
罗伯特说:“好,我来操作,我!”
伯宁喊道:“我们只有10000英尺高度了!”10000英尺是起降与航线阶段的分水岭,伯宁对此比较敏感。他接着说:“只有9千英尺了!”
迪布瓦说:“不要蹬方向舵。”
罗伯特说:“爬升,爬升,爬升!”他的意思是拉起机头。
伯宁说:“我拉到底了!”双杆输入警告再次响起。
迪布瓦说:“不,不要爬升!”机长的意思是,不要拉起机头。这是正确的指令。
罗伯特说:“好,下降!”
此时,再次响起双杆输入的告警声。
伯宁说:“好吧,你操作!”
接下来,驾驶舱里充满了各类告警声。
迪布瓦说:“罗伯特,你的机头还是太高。”
罗伯特说:“我在爬升(姿态)?”
迪布瓦说:“是的,你在爬升(姿态)。”
伯宁插嘴说:“我们应该爬升,我们只有4000英尺高度了!”
这时,飞机的近地告警系统响了,迪布瓦说:“得了,拉起吧。”作为一名资深机长,他知道,在这个状态下,拉起是死路一条。
伯宁是驾驶舱里最年轻的人,他的妻子还在客舱里,家里只剩下两个孩子。此刻,他应该是最急迫的人了,他喊道:“一起来!拉起来!拉起来!”
罗伯特骂人了,说:“该死的,我们完了!这不可能啊!怎么搞的!”
在“拉起!拉起!”、“失速!失速!”和“操作权移交,操作权移交”等一系列告警声的交织中,迪布瓦平静地说:“拉到10度,不要再多。”这是一条绝对正确的指令,可惜太迟了。
11:14,起飞3小时15分钟之后,仅仅用了4分钟,这架A330从35000英尺高度坠入了大西洋,沉入古老的海床里。
两年之后,在海底捞针式的搜寻中,终于发现飞机残骸的确切位置。然而,始料未及的是,关于是否打捞罹难人员的尸首,舆论再起波澜。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由于时过境迁,许多罹难人员的家庭内部出现分歧,一些亲友没有勇气面对如此惨痛的结局。这些尸首长期沉睡在无光寒冷且高压的大洋深处,在这片甚至没有微生物生存的荒芜海床上得到了完好保护,一旦打捞出水,就会遭遇肢解甚至腐烂的尴尬境地,一些家属因此不愿再度惊扰这些不幸的罹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