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为方便人们的生活,可穿戴设备逐渐成为了人们身体的延伸,就像人体的器官一样,人们希望可穿戴设备能持续不间断地满足日常的需求。可穿戴设备在市场上目前尚处于“试水”阶段。实现规模性产业化面临着技术、资本、社会资源、市场配套等方面的问题,需要不断加强对硬件、软件的研发创新和对服务模式、营销模式以及公共服务系统的革新。
关键词:可穿戴设备 创新 服务
2012年由于谷歌眼镜的面世,被称为“可穿戴设备元年”。当时各路企业纷纷热情地投入到可穿戴设备领域,希望趁着不断上升的热度能分到一杯羹。而2015年谷歌眼镜的停产,也使不少企业转向甚至退出了这个产业的竞争。如今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产品依然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说明这个行业虽不及当初横空出世那般炙热,可穿戴设备领域的探索却仍在继续。
一、可穿戴设备目前的发展状况
2013年9月22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2013年移动互联网及第四代移动通信(TD-LTE)产业化专项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提出发改委支持的重点和要求之一是面向移动互联网的可穿戴设备研发及产业化,并且提出研发的方向是研制“可规模商用”的多类型可穿戴设备,重点支持研发低功耗的可穿戴设备系统设计技术、新型人机交互技术及新型传感技术、可穿戴设备与智能终端的互联共享技术、可穿戴设备应用程序及配套的支撑系统技术,从而实现可穿戴设备产品产业化。国家发改委对于可穿戴设备提出的研发方向可谓专业,并十分具有前瞻性,提出了对可穿戴设备硬件和软件技术上的基本要求。当今市场上的可穿戴设备产品,大体主要有:佩戴在手部的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戴在头部的智能眼镜、智能头盔,以及穿戴在脚部的智能运动鞋、智能袜子等。上述《通知》里提到的研发方向,依然值得目前可穿戴设备在技术方面的提升和改造借鉴。以谷歌眼镜为例,谷歌眼镜的电池续航时间仅为6小时,无法实现全天候续航,这就无法为用户提供持续的服务,因此“低功耗”必然是可穿戴设备的基本属性。此外在软件方面,应用程序的多元化开发决定了可穿戴设备的实质功能和用途,谷歌眼镜由于缺少一些区别于智能手机的强势应用,使它进一步扩大市场需求少了一份说服力。另外,生产技术的局限也是谷歌眼镜的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
可穿戴设备目前处于前景被普遍看好但仅限于被“圈内人”或少数发烧友接受并买单,并没有进入广大普通用户的需求行列。现今还没有出现成熟度较高的被人们普遍接受和使用的真正意义上的“明星级”可穿戴设备产品。目前可穿戴设备还处于“烧钱”阶段,要做到规模性的产业化,还需要时间。
中投顾问《2016-2020年可穿戴设备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国内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投资几乎全部集中在“具体的”可穿戴设备本身,很少对支持可穿戴设备软件与服务平台、传感器、芯片等基础技术领域的创新企业进行投资。这样看来,在可穿戴设备行业全球化产业链中,中国可能会在上述技术上缺少核心竞争力,在专利技术上也无法和美国、韩国等国家抗衡,甚至未来有可能在核心部件和技术方面出现被国外垄断的局面。投资的方向如不做出调整,在全球可穿戴产业链中,中国的可穿戴设备产业极有可能会出现缺少竞争力、在专利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局面。同时,在国内的可穿戴设备行业内,同质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同质化竞争面临的行业洗牌,可能使国内可穿戴设备产品更趋于单一化。
二、可穿戴设备面临智能手机的竞争
谷歌眼镜退出市场自然有它显而易见的原因,价格太高(谷歌眼镜开发者版的售价为1500美元),另外与智能手机相比,它的应用也相对有限。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手机一样,它的出现无非是要方便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好服务或体验。价格是决定市场占有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回想智能手机尚未出现的时代,诺基亚是市场的“大哥大”,而智能手机的出现之初并不受大部分消费者认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相比于物美价廉的诺基亚手机而言的“高昂”价格。直到苹果手机的出现,犹如一道璀璨的星光照亮了智能手机市场。苹果公司打造明星产品的营销策略、吸引人的产品设计和优良的用户体验固然是他们占有市场重要因素,前提是彼时智能手机已在消费者心里被接受。人们不再满足于手机只是用来接听、拨打电话和发短信的通讯设备,由于系统软件的发展,已然使手机具备了电脑的功能。小巧的、随身携带的电脑、上网功能、各种通讯软件应用,手机不仅仅只通过电话和短信方式进行通讯,更是人们社交生活的重要工具,甚至像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人体器官”,人们无时不刻不需要它在身边。另外,各类APP应用的开发,又进一步促进了智能手机的研发和市场销售。反观谷歌眼镜等可穿戴设备产品,更像是智能手机的配件,因为它的功能和应用智能手机几乎都具备,并且没有出现相比智能手机更吸引人的应用,那人们为什么要买它呢。从这个层面来说,可穿戴设备从某种意义上是现今智能手机的竞争者,智能手机尚在不断研发,可穿戴设备作为更“新兴”出现的产物,要赶上甚至取代智能手机,不仅需要技术的沉淀,还需要摸清消费者心理。
三、可穿戴设备的出路几何
自从2016年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简称AR)和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简称VR)概念的出现,给可穿戴设备提供了新的思路。谷歌眼镜可以说是一种AR设备。现今出现的AR产品(如谷歌眼镜、微软头戴式显示器HoloLens)和VR产品(如Oculus Rift头戴式显示器、3D动作追踪器等),归根结底都是对电脑技术的应用。电脑技术与互联网的结合,使可穿戴设备可以充满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智能眼镜、头戴式显示器在娱乐、社交、游戏、商务领域尚有许多未开发的空间,在医疗健康领域,可穿戴设备作为医疗器械产品,与其延伸的医疗服务项目相结合,使在大数据背景下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互为支撑。
可穿戴设备不仅只是捕捉、搜集人们所需的数據、影像、声音,不仅只是穿在人们身上的电脑,更重要的是能与软件、互联网相结合,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提供相应的服务。比如,可穿戴医疗设备把用户的血压、心电数据等记录下来,建立一个健康档案,然后发送给一个“远程私人医生”,从这个角度上看,可穿戴设备很重要的延伸的是服务,并且这个服务是伴随着可穿戴设备本身使用过程中一直存在的。以这样的模式,可穿戴设备背后,应具有一整套包含硬件、软件、服务的产业链。由此可见,如果可穿戴设备被消费者接受,与之相关的行业都可以得到发展。但是,可穿戴设备能否做到如智能手机一样,被人们全天候需要,几乎24小时穿戴在身上?如果可穿戴设备的研发方向,依然同谷歌眼镜一样,与现今的智能手机的功能和应用几乎趋同,恐怕毫无意外会继续步谷歌眼镜的后尘。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任何的产品,我们有可能接受并使用它,只是因为它能满足我们的需求,人们需要的,是他们使用的这些东西能使生活变得更方便和美好。
现今的可穿戴设备尚处于“试水”阶段,尚未出现相对成熟的产品和较成功的运营模式,原因不仅在于技术上,还有整体的社会环境和相应的配套没有跟上。试想某可穿戴医疗设备产品24小时不间断监测用户健康数据,如心率、血压、血糖等,并将这些数据远程传输并保存在相应的医疗机构中,在用户健康状况出现突然恶化等应急情况时,如该用户发生昏迷或失去行动能力,可穿戴设备可自动在第一时间联系到该用户的家人,告知对方用户的身体状况,或者自动拨打120寻求帮助,并且为医护人员提供准确的地址定位信息,以便病人得到及时的救助。假如这一设想成立,那如医院等提供社会服务的部门和机构也应具备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并提供相应的服务,才能配合并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在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的中国,独居的老人尤其需要此类产品。人们的现实需求,才是可穿戴设备研发创新的真正引导,而不是继续对智能手机的功能和应用进行一味的复制和模仿。科技行业的大佬们在研发和投资新兴的产品时,往往把目光聚焦在年轻一代或少数有钱人身上,忽略了随着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各个年龄段和社会阶层也在发生变化,新兴的产品可能是社会各阶层和各个年龄段人群的普遍需求,甚至成为基本的需求。
随着社会变革,在技术、服务和相应硬件配套不断完善后,可穿戴设备市场才可能越来越大。到那时,像谷歌眼镜等可穿戴设备产品常常面临的成本、技术问题也许将不复存在,因为社会配套跟上了,资源将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产业链的上下游和相关产业链的相互配合,将有助于共同解决问题,推动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投顾问. 国内外可穿戴设备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关键词:可穿戴设备 创新 服务
2012年由于谷歌眼镜的面世,被称为“可穿戴设备元年”。当时各路企业纷纷热情地投入到可穿戴设备领域,希望趁着不断上升的热度能分到一杯羹。而2015年谷歌眼镜的停产,也使不少企业转向甚至退出了这个产业的竞争。如今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产品依然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说明这个行业虽不及当初横空出世那般炙热,可穿戴设备领域的探索却仍在继续。
一、可穿戴设备目前的发展状况
2013年9月22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2013年移动互联网及第四代移动通信(TD-LTE)产业化专项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提出发改委支持的重点和要求之一是面向移动互联网的可穿戴设备研发及产业化,并且提出研发的方向是研制“可规模商用”的多类型可穿戴设备,重点支持研发低功耗的可穿戴设备系统设计技术、新型人机交互技术及新型传感技术、可穿戴设备与智能终端的互联共享技术、可穿戴设备应用程序及配套的支撑系统技术,从而实现可穿戴设备产品产业化。国家发改委对于可穿戴设备提出的研发方向可谓专业,并十分具有前瞻性,提出了对可穿戴设备硬件和软件技术上的基本要求。当今市场上的可穿戴设备产品,大体主要有:佩戴在手部的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戴在头部的智能眼镜、智能头盔,以及穿戴在脚部的智能运动鞋、智能袜子等。上述《通知》里提到的研发方向,依然值得目前可穿戴设备在技术方面的提升和改造借鉴。以谷歌眼镜为例,谷歌眼镜的电池续航时间仅为6小时,无法实现全天候续航,这就无法为用户提供持续的服务,因此“低功耗”必然是可穿戴设备的基本属性。此外在软件方面,应用程序的多元化开发决定了可穿戴设备的实质功能和用途,谷歌眼镜由于缺少一些区别于智能手机的强势应用,使它进一步扩大市场需求少了一份说服力。另外,生产技术的局限也是谷歌眼镜的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
可穿戴设备目前处于前景被普遍看好但仅限于被“圈内人”或少数发烧友接受并买单,并没有进入广大普通用户的需求行列。现今还没有出现成熟度较高的被人们普遍接受和使用的真正意义上的“明星级”可穿戴设备产品。目前可穿戴设备还处于“烧钱”阶段,要做到规模性的产业化,还需要时间。
中投顾问《2016-2020年可穿戴设备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国内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投资几乎全部集中在“具体的”可穿戴设备本身,很少对支持可穿戴设备软件与服务平台、传感器、芯片等基础技术领域的创新企业进行投资。这样看来,在可穿戴设备行业全球化产业链中,中国可能会在上述技术上缺少核心竞争力,在专利技术上也无法和美国、韩国等国家抗衡,甚至未来有可能在核心部件和技术方面出现被国外垄断的局面。投资的方向如不做出调整,在全球可穿戴产业链中,中国的可穿戴设备产业极有可能会出现缺少竞争力、在专利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局面。同时,在国内的可穿戴设备行业内,同质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同质化竞争面临的行业洗牌,可能使国内可穿戴设备产品更趋于单一化。
二、可穿戴设备面临智能手机的竞争
谷歌眼镜退出市场自然有它显而易见的原因,价格太高(谷歌眼镜开发者版的售价为1500美元),另外与智能手机相比,它的应用也相对有限。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手机一样,它的出现无非是要方便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好服务或体验。价格是决定市场占有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回想智能手机尚未出现的时代,诺基亚是市场的“大哥大”,而智能手机的出现之初并不受大部分消费者认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相比于物美价廉的诺基亚手机而言的“高昂”价格。直到苹果手机的出现,犹如一道璀璨的星光照亮了智能手机市场。苹果公司打造明星产品的营销策略、吸引人的产品设计和优良的用户体验固然是他们占有市场重要因素,前提是彼时智能手机已在消费者心里被接受。人们不再满足于手机只是用来接听、拨打电话和发短信的通讯设备,由于系统软件的发展,已然使手机具备了电脑的功能。小巧的、随身携带的电脑、上网功能、各种通讯软件应用,手机不仅仅只通过电话和短信方式进行通讯,更是人们社交生活的重要工具,甚至像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人体器官”,人们无时不刻不需要它在身边。另外,各类APP应用的开发,又进一步促进了智能手机的研发和市场销售。反观谷歌眼镜等可穿戴设备产品,更像是智能手机的配件,因为它的功能和应用智能手机几乎都具备,并且没有出现相比智能手机更吸引人的应用,那人们为什么要买它呢。从这个层面来说,可穿戴设备从某种意义上是现今智能手机的竞争者,智能手机尚在不断研发,可穿戴设备作为更“新兴”出现的产物,要赶上甚至取代智能手机,不仅需要技术的沉淀,还需要摸清消费者心理。
三、可穿戴设备的出路几何
自从2016年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简称AR)和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简称VR)概念的出现,给可穿戴设备提供了新的思路。谷歌眼镜可以说是一种AR设备。现今出现的AR产品(如谷歌眼镜、微软头戴式显示器HoloLens)和VR产品(如Oculus Rift头戴式显示器、3D动作追踪器等),归根结底都是对电脑技术的应用。电脑技术与互联网的结合,使可穿戴设备可以充满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智能眼镜、头戴式显示器在娱乐、社交、游戏、商务领域尚有许多未开发的空间,在医疗健康领域,可穿戴设备作为医疗器械产品,与其延伸的医疗服务项目相结合,使在大数据背景下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互为支撑。
可穿戴设备不仅只是捕捉、搜集人们所需的数據、影像、声音,不仅只是穿在人们身上的电脑,更重要的是能与软件、互联网相结合,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提供相应的服务。比如,可穿戴医疗设备把用户的血压、心电数据等记录下来,建立一个健康档案,然后发送给一个“远程私人医生”,从这个角度上看,可穿戴设备很重要的延伸的是服务,并且这个服务是伴随着可穿戴设备本身使用过程中一直存在的。以这样的模式,可穿戴设备背后,应具有一整套包含硬件、软件、服务的产业链。由此可见,如果可穿戴设备被消费者接受,与之相关的行业都可以得到发展。但是,可穿戴设备能否做到如智能手机一样,被人们全天候需要,几乎24小时穿戴在身上?如果可穿戴设备的研发方向,依然同谷歌眼镜一样,与现今的智能手机的功能和应用几乎趋同,恐怕毫无意外会继续步谷歌眼镜的后尘。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任何的产品,我们有可能接受并使用它,只是因为它能满足我们的需求,人们需要的,是他们使用的这些东西能使生活变得更方便和美好。
现今的可穿戴设备尚处于“试水”阶段,尚未出现相对成熟的产品和较成功的运营模式,原因不仅在于技术上,还有整体的社会环境和相应的配套没有跟上。试想某可穿戴医疗设备产品24小时不间断监测用户健康数据,如心率、血压、血糖等,并将这些数据远程传输并保存在相应的医疗机构中,在用户健康状况出现突然恶化等应急情况时,如该用户发生昏迷或失去行动能力,可穿戴设备可自动在第一时间联系到该用户的家人,告知对方用户的身体状况,或者自动拨打120寻求帮助,并且为医护人员提供准确的地址定位信息,以便病人得到及时的救助。假如这一设想成立,那如医院等提供社会服务的部门和机构也应具备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并提供相应的服务,才能配合并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在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的中国,独居的老人尤其需要此类产品。人们的现实需求,才是可穿戴设备研发创新的真正引导,而不是继续对智能手机的功能和应用进行一味的复制和模仿。科技行业的大佬们在研发和投资新兴的产品时,往往把目光聚焦在年轻一代或少数有钱人身上,忽略了随着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各个年龄段和社会阶层也在发生变化,新兴的产品可能是社会各阶层和各个年龄段人群的普遍需求,甚至成为基本的需求。
随着社会变革,在技术、服务和相应硬件配套不断完善后,可穿戴设备市场才可能越来越大。到那时,像谷歌眼镜等可穿戴设备产品常常面临的成本、技术问题也许将不复存在,因为社会配套跟上了,资源将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产业链的上下游和相关产业链的相互配合,将有助于共同解决问题,推动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投顾问. 国内外可穿戴设备行业发展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