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表达交流”部分第二个专题,是指导学生如何“充实”文章内容的一课,也是落实语文教学德育目标的一课。在教学内容比较生活化、学生易于与之产生共鸣的情况下,老师设计选取情境感染法、亲情品读法来感悟、交流亲情,引导学生重视亲情、讴歌亲情,做一个“有情人”;并通过探究、练习的方法,教会学生掌握如何将亲情类文章写得充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课堂的互动效果,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用心感悟,大胆交流,分组讨论等形式,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课题]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充实”的含义,掌握“写得充实”的途径和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写作能力,能够使其更加自信、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教学,启发学生重视亲情、讴歌亲情,做一个生活中的“有情人”。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情境感染法交流探究法
以亲情主题的内容为例,通过情境渲染、感悟亲情,激发学生的联想,进而交流亲情;再通过探究学习,掌握写作方法,练笔交流等,巩固所学知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设计预习学案,要求学生阅读课本74-76页《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的内容,筛选重要信息,明确编者用意。
让学生练笔预热:以“亲情”为话题,写一个让自己感动、让自己难忘的细节。感情要真实,描写要细腻,文笔要生动。
二、导入新课
教师开门见山,明确学习内容,板书课时目标,用一段优美而不失平实的文字说一说关于亲情的一般印象,并深情地讴歌亲情,引导学生以敏感的心走进亲情。
三、讲授新课
在講授新课方面,基本思路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课堂分为三部分:即交流、探究、练习。首先,通过情境渲染,引导学生去感悟亲情;其次,通过探究学习,让学生理解“充实”的含义,并掌握“写得充实”的途径与方法;最后,通过习作,巩固所学。
(一)交流展示
教师借助多媒体,配乐朗读《母亲,默默地》。
要求:学生借助导学案资料链接部分的相关文章,耳听心读。听读结束后,交流分享。学生敞开心扉,倾吐亲情。在轻柔的背景音乐下,一些平凡的场景、真实的亲情显得格外动人,让人忍不住潸然泪下。
(二)探究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1、为什么在谈到亲情故事的时候,会忍不住潸然泪下呢?
学生通过思考、合作探讨达成共识:是因为这些事都是自己的经历,是真人真事,是生活中的动情点。教师趁势再引导:如果我们把这些真实的故事、这些动情点详细写入文章的话,我们的文章一定是充实的、生动的。
2、那么,什么是“充实”?你是如何理解充实的?能从课本中找到依据吗?
教师借机检查了学生的预习作业,又明确了“充实”的含义:“充,充足也;实,真实也。以真实为前提的文章内容的丰富,就是充实。”
3、怎样才能让亲情类的文章写得充实呢?可以借助文本,简要概括编者给我们提供的方法。
小组讨论,概括总结。经过交流讨论达成共识。途径有三:通过联想从记忆中提取材料并分析整理;注重细节描写;善于分析。
(三)课堂总结
学生畅谈亲情,声情并茂,以真人真事交流真情实感,动人心扉。可见,教师的情境渲染和适时引导,让学生的心变得敏感起来,能够用心用情去发现、去感悟、去讴歌自己身边的亲情,品味平凡中的美,对亲情有了更深的认识,达到了老师的德育目标;同时,通过充分的合作探究、知识交流,了解到亲情类文章写好、写充实的重要方法,收获到一定的知识技能。在各种方式的练习巩固中,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并能运用自如,形成一定的写作自信,效果明显。
(四)、作业设计
1、完成导学案的检测案:
阅读《你以为的,不一定是你以为的》,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提出两条修改建议,分享交流。
你以为的,不一定是你以为的!
郭红梅
从王府井一路狂奔,赶上最后一趟地铁回到宾馆,已近凌晨十二点。洗漱罢拿出手机,屏幕上赫然显示的十一个未接来电使人大吃一惊,因为这十一个电话都是父亲在不同时段打来的。难道家里出什么事了?心头一紧,毫不犹豫地回拨过去:嘟…嘟…嘟…没有应答!什么情况?手机静音,还是父亲睡着了?难道真是…悬着的心犹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不敢去想,又不得不想,种种可怕的情景一时铺天盖地涌来,让人心绪不安,无所适从。
回拨五六通,听到的是永无止境的嘟…嘟…声;担心、焦虑,夹杂着的一丝恐惧和怨恨,使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开窗透透气吧,宁静的夜晚可能会缓解内心的焦躁。窗外四际悄然,白泠泠的月光静默的飘洒着,清冷的夜风透过纱窗的缝隙,一股脑地直往怀里钻,身体连同心房,即刻便缩作了一团。这北京的夜,可真凉!父亲呦,你究竟在干什么呀!
应该没什么事吧!来北京三天了,刚到地儿的时候不是报过平安了吗?前天中秋节,不是说好了让我别操心,家里一切准备妥当,他们会好好过个节的吗?昨天、今天,在各景区、名校之间往返穿梭,忙忙碌碌的没顾上联系,父亲总不会因为这个急于星火吧?况且他是知道的,我又不是第一次入京,又有朋友同行,无论如何,也不用担心我把自己弄丢吧?对,一定是有事!
朦朦胧胧中梦见父亲因为生气而脸色铁青,那写满焦灼的眼神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他转着圈地批评我,指责我长不大,不像一个母亲。是哦,昨晚带孩子去后海玩,还害得孩子弄伤手指缝了两针呢!……一串清脆的电话铃声宣告天已破晓,我一把抓起手机,是父亲!“爸,出什么事了,打那么多电话?打回去你又不接,急死人了!”“没事,这两天你也不打个电话,听说国庆节北京是人挤人啊,你一定要把娃带好,走到哪儿都拉着,小娃子们爱乱跑,转个身就不见了,可千万别大意!”就这事儿?!至于一遍一遍连拨十一个电话吗!我心里一阵不悦,嫌烦。“打你电话你没接,越不接,越是让人放不下心,就时不时的打一遍,还是不接,可把人急坏了!”“没事就好,凡事细心点,带好娃啊!”这不是我昨夜的心境吗?这不是我常说给父亲的话吗?换个角度,烦恼霎时烟消云散。不错,又是我以为。原来即便为人母,做女儿的我,还是不能让父亲省心,孩子,孩子的孩子……亲情,是没有时空限制的。我再也不要自以为!
我以为,父母会安心地习惯子女信息寥落的日子,因为清净;我以为,父母会漠视每一件普通的小事,因为放手;我以为,父母不会为孩子操劳一生,因为疲惫。
我以为,平淡的岁月,积聚的是成长,流逝的是依赖;我以为,相同的空间里,表达爱是落伍的做作,隐藏爱,会酿出陈年的美酒;我以为,热烈的爱,一定会附丽于华美的形式,平淡的情,才会穿上朴素的外衣!
可是,亲情告诉我:你以为的,不一定是你以为的!那么,你,还在等什么?!
2、认真写一篇以“亲情”为主题的文章,作为本周周记。
[案例反思]
1、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课堂教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生活中挖掘素材,激发学生兴趣,再把学习到的知识用于生活,让学生真正的明白学以致用的道理,德育更是如此。
2、教师要放手,要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敢说敢做,充分交流,大胆展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知识、道理,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即可。这样的课堂,才是严肃而活泼的,才会有灵性。
3、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课堂的教学设计,课中的宏观调控,课后的跟踪检测,甚至是教师的以身示范。当然,要做到这一步,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
本节课是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表达交流”部分第二个专题,是指导学生如何“充实”文章内容的一课,也是落实语文教学德育目标的一课。在教学内容比较生活化、学生易于与之产生共鸣的情况下,老师设计选取情境感染法、亲情品读法来感悟、交流亲情,引导学生重视亲情、讴歌亲情,做一个“有情人”;并通过探究、练习的方法,教会学生掌握如何将亲情类文章写得充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课堂的互动效果,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用心感悟,大胆交流,分组讨论等形式,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课题]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充实”的含义,掌握“写得充实”的途径和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写作能力,能够使其更加自信、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教学,启发学生重视亲情、讴歌亲情,做一个生活中的“有情人”。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情境感染法交流探究法
以亲情主题的内容为例,通过情境渲染、感悟亲情,激发学生的联想,进而交流亲情;再通过探究学习,掌握写作方法,练笔交流等,巩固所学知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设计预习学案,要求学生阅读课本74-76页《讴歌亲情,学习写得充实》的内容,筛选重要信息,明确编者用意。
让学生练笔预热:以“亲情”为话题,写一个让自己感动、让自己难忘的细节。感情要真实,描写要细腻,文笔要生动。
二、导入新课
教师开门见山,明确学习内容,板书课时目标,用一段优美而不失平实的文字说一说关于亲情的一般印象,并深情地讴歌亲情,引导学生以敏感的心走进亲情。
三、讲授新课
在講授新课方面,基本思路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课堂分为三部分:即交流、探究、练习。首先,通过情境渲染,引导学生去感悟亲情;其次,通过探究学习,让学生理解“充实”的含义,并掌握“写得充实”的途径与方法;最后,通过习作,巩固所学。
(一)交流展示
教师借助多媒体,配乐朗读《母亲,默默地》。
要求:学生借助导学案资料链接部分的相关文章,耳听心读。听读结束后,交流分享。学生敞开心扉,倾吐亲情。在轻柔的背景音乐下,一些平凡的场景、真实的亲情显得格外动人,让人忍不住潸然泪下。
(二)探究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1、为什么在谈到亲情故事的时候,会忍不住潸然泪下呢?
学生通过思考、合作探讨达成共识:是因为这些事都是自己的经历,是真人真事,是生活中的动情点。教师趁势再引导:如果我们把这些真实的故事、这些动情点详细写入文章的话,我们的文章一定是充实的、生动的。
2、那么,什么是“充实”?你是如何理解充实的?能从课本中找到依据吗?
教师借机检查了学生的预习作业,又明确了“充实”的含义:“充,充足也;实,真实也。以真实为前提的文章内容的丰富,就是充实。”
3、怎样才能让亲情类的文章写得充实呢?可以借助文本,简要概括编者给我们提供的方法。
小组讨论,概括总结。经过交流讨论达成共识。途径有三:通过联想从记忆中提取材料并分析整理;注重细节描写;善于分析。
(三)课堂总结
学生畅谈亲情,声情并茂,以真人真事交流真情实感,动人心扉。可见,教师的情境渲染和适时引导,让学生的心变得敏感起来,能够用心用情去发现、去感悟、去讴歌自己身边的亲情,品味平凡中的美,对亲情有了更深的认识,达到了老师的德育目标;同时,通过充分的合作探究、知识交流,了解到亲情类文章写好、写充实的重要方法,收获到一定的知识技能。在各种方式的练习巩固中,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并能运用自如,形成一定的写作自信,效果明显。
(四)、作业设计
1、完成导学案的检测案:
阅读《你以为的,不一定是你以为的》,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提出两条修改建议,分享交流。
你以为的,不一定是你以为的!
郭红梅
从王府井一路狂奔,赶上最后一趟地铁回到宾馆,已近凌晨十二点。洗漱罢拿出手机,屏幕上赫然显示的十一个未接来电使人大吃一惊,因为这十一个电话都是父亲在不同时段打来的。难道家里出什么事了?心头一紧,毫不犹豫地回拨过去:嘟…嘟…嘟…没有应答!什么情况?手机静音,还是父亲睡着了?难道真是…悬着的心犹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不敢去想,又不得不想,种种可怕的情景一时铺天盖地涌来,让人心绪不安,无所适从。
回拨五六通,听到的是永无止境的嘟…嘟…声;担心、焦虑,夹杂着的一丝恐惧和怨恨,使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开窗透透气吧,宁静的夜晚可能会缓解内心的焦躁。窗外四际悄然,白泠泠的月光静默的飘洒着,清冷的夜风透过纱窗的缝隙,一股脑地直往怀里钻,身体连同心房,即刻便缩作了一团。这北京的夜,可真凉!父亲呦,你究竟在干什么呀!
应该没什么事吧!来北京三天了,刚到地儿的时候不是报过平安了吗?前天中秋节,不是说好了让我别操心,家里一切准备妥当,他们会好好过个节的吗?昨天、今天,在各景区、名校之间往返穿梭,忙忙碌碌的没顾上联系,父亲总不会因为这个急于星火吧?况且他是知道的,我又不是第一次入京,又有朋友同行,无论如何,也不用担心我把自己弄丢吧?对,一定是有事!
朦朦胧胧中梦见父亲因为生气而脸色铁青,那写满焦灼的眼神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他转着圈地批评我,指责我长不大,不像一个母亲。是哦,昨晚带孩子去后海玩,还害得孩子弄伤手指缝了两针呢!……一串清脆的电话铃声宣告天已破晓,我一把抓起手机,是父亲!“爸,出什么事了,打那么多电话?打回去你又不接,急死人了!”“没事,这两天你也不打个电话,听说国庆节北京是人挤人啊,你一定要把娃带好,走到哪儿都拉着,小娃子们爱乱跑,转个身就不见了,可千万别大意!”就这事儿?!至于一遍一遍连拨十一个电话吗!我心里一阵不悦,嫌烦。“打你电话你没接,越不接,越是让人放不下心,就时不时的打一遍,还是不接,可把人急坏了!”“没事就好,凡事细心点,带好娃啊!”这不是我昨夜的心境吗?这不是我常说给父亲的话吗?换个角度,烦恼霎时烟消云散。不错,又是我以为。原来即便为人母,做女儿的我,还是不能让父亲省心,孩子,孩子的孩子……亲情,是没有时空限制的。我再也不要自以为!
我以为,父母会安心地习惯子女信息寥落的日子,因为清净;我以为,父母会漠视每一件普通的小事,因为放手;我以为,父母不会为孩子操劳一生,因为疲惫。
我以为,平淡的岁月,积聚的是成长,流逝的是依赖;我以为,相同的空间里,表达爱是落伍的做作,隐藏爱,会酿出陈年的美酒;我以为,热烈的爱,一定会附丽于华美的形式,平淡的情,才会穿上朴素的外衣!
可是,亲情告诉我:你以为的,不一定是你以为的!那么,你,还在等什么?!
2、认真写一篇以“亲情”为主题的文章,作为本周周记。
[案例反思]
1、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课堂教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生活中挖掘素材,激发学生兴趣,再把学习到的知识用于生活,让学生真正的明白学以致用的道理,德育更是如此。
2、教师要放手,要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敢说敢做,充分交流,大胆展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知识、道理,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即可。这样的课堂,才是严肃而活泼的,才会有灵性。
3、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课堂的教学设计,课中的宏观调控,课后的跟踪检测,甚至是教师的以身示范。当然,要做到这一步,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