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评价体系导向的高中数学创设问题情境——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第一节课的设计为例

来源 :福建中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water_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教育部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评价模式提出新的要求,以达成高考不仅要对必备知识的考查,还要对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及关键能力的考查.而情境正是实现这种“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的载体.高考评价体系中所谓的“情境”即“问题情境”,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活动中,应结合教学任务及蕴含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合适的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象、发现问题,使用恰当的数学语言描述问题,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2] ”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高考数学试题情境可分为课程学习情境、探究创新情境、生活实践情境3类.\"[3]笔者以为,高中数学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出真实、具体、生动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描述、试验、归纳、抽象概括等活动过程,激活学生思维,从而激发学生主动理解知识.
其他文献
目的 对一例典型草鱼出血病的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方法 采用细胞培养分离病毒、PCR检测和测序分析、电镜观察、间接免疫荧光(IFA)分析、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回归感染鉴定对采集的草鱼出血病样品进行病原分析.结果 接种病毒的细胞没有产生CPE,但电镜观察可见大量呈典型呼肠孤病毒特点的病毒粒子,PCR检测并测序分析和IFA鉴定表明该分离株为II型GCRV;分离的病毒感染草鱼可出现典型的草鱼出血病症状,最终死亡率为96.7%,暂命名为GD20-08株;全基因组测序表明,GD20-08的基因组结构Ⅱ
以青霉胺(DPA)为还原剂和稳定剂,通过一锅法一步制备了青霉胺稳定的铜/银双金属纳米簇(DPA-Cu/Ag NCs),并将其作为一种传感器用于检测水样中的银离子.该银离子传感器具有价格低廉、分析速度快速、选择性高等特点.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方法表征了DPA-Cu/Ag NCs的结构及其化学组成,并通过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DPA-Cu/Ag NCs的光学性质.结果表明,该DPA-Cu/Ag NCs在激发波长为300 nm时的最大发射波长为555 nm,其溶液在可见光照射下呈现乳白色,在
为了实现对Li—N共掺杂p型ZnO薄膜的形成机制以及其稳定p型导电原因的揭示,利用X射线光电子谱及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测试对薄膜的局域电子结构进行了测算分析.获得了Li—N成键及Li—N复合型受主形成的信号,利用光致发光测量计算其受主能级为122 mV.证实了薄膜中Li—N复合型受主的形成,而Li—N共掺杂p型ZnO良好的稳定性则归因于Li—N共掺杂在p型ZnO薄膜中实现了Li和N的成键.“,”It is to reveal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Li a
三次函数是高中数学重要的函数模型,频繁见于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无论在例题教学,还是课后习题,都出现大量以三次函数模型为载体的问题.回顾高考,三次函数模型已经连续两年出现在导数解答题中.显然,三次函数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和亮点.本文从教材的一道课后习题出发,追根溯源,就利用导数研究三次函数问题的特点做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给出教学建议.
期刊
“三角恒等变换”这一章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包含较多三角公式,如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等.因此在这一章教学中,有不少课时用于三角公式的教学.三角公式的教学目的不应该局限于公式的识记与应用,也需要充分利用三角公式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概括的能力,增强辩证统一的观念,提高融会贯通水平.基于这一章教学实践与学生学习反馈等,笔者给出了如下几点思考,供同行借鉴参考.
期刊
在各类高中数学测试题和高考题中,自然对数的底e的泰勒展开式及其变式是命题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本文简要介绍泰勒公式和自然对数的底e,并结合例题分别呈现出利用泰勒公式进行高中数学解题的思想和方法.最后,得到融入泰勒公式的高中数学命题的一般模式,总结命题思想及体现数学素养.
期刊
1 问题提出rn在阅读了杨标桂老师于 2017 年发表在《中等数学》第6期的文章——《一道两圆相切问题的探究》[1]后,笔者深受启发,并进行如下猜想:若将塞瓦线AD的中点换为与三角形第三边交点,是否还能得到此文的结论呢?通过几何画板的验证,发现没有这个特殊的结论,却发现了其它诸多有趣的性质.在此,将有关研究成果整理成文供读者参考.
期刊
近四年全国高考数学I卷中的圆锥曲线试题,有三次涉及过一点的两条直线斜率之积(和)为定值的问题,此类问题往往可以巧妙的化为关于x,y的二次齐次式,再用韦达定理求解.下面以 2020年高考全国I卷理科数学第20题(I卷文科数学第21题)、2018年I卷理科数学第19题,2017年I卷理科数学第 20 题为例,说明齐次化解题的模式与步骤.
期刊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将“数据分析”作为高中数学课程目标中培养学生所必备的六个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1].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除了相关课程内容实施过程的渗透,还可以从各类习题出发.深入探究,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帮助学生提升数据分析素养.笔者通过对2020年全国卷Ⅰ理科第5题的分析与拓展,举例阐述教学中的借题发挥.
期刊
“校本”按字面意思可理解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作业”在《辞海》中的解释为“为完成生产、学习等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校本作业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定义.结合校本和作业的定义,我们可以认为,校本作业是指基于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由学校自行组织,教师自行编订的学生书面作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