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中国技术把煤变油

来源 :文萃报·周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s4567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片蓝色的“工衣海洋”里,有一个人既忙碌又紧张,指导最后的检查和临时增加的技术改造工作,对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一过问,事无巨细。他就是国家能源集团化工公司总工程师舒歌平。
  把創意变为现实
   1978年,高中毕业的舒歌平考入杭州大学(现并入浙江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后,又考入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下简称煤科总院)攻读硕士学位。
   “就在我读研那年,煤科总院建立起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煤炭液化实验装置,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接触到煤液化工艺,这一接触,就一辈子都没放开。”舒歌平回忆说。
   这过程听起来容易,其实充满了坎坷。在煤科总院读书时,舒歌平脑子里经常会冒出一些新奇的想法:石油,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已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煤炭,同样是大自然的馈赠,当时却主要被用于发电领域。煤与石油,一个固体,一个液体,在外观形态和使用方式上有很大不同,但其主要成分都是碳,我国富煤贫油少气,能否把煤变成石油呢?舒歌平并不只是简单想想,而是边想边研究。
   舒歌平说:“早在20世纪初,西方国家就已经有了煤液化技术,但那时相关工艺比较原始、成本极高,储备技术主要是为战争需要。后来随着中东发现大量的石油,煤液化技术逐渐被很多国家遗忘。但是我国的特殊情况要求我们一定要掌握一套成熟的煤液化技术,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这样的思考,舒歌平从20多年前开始,就确定了为煤制油事业奋斗终身的目标。2002年,神华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前身,2017年中国国电集团和神华集团合并重组为国家能源集团)启动了煤直接液化项目,已是业内杰出科学家的舒歌平作为不二人选应邀加入。
  对进口技术提出质疑
   20世纪90年代初,相关部门决定先采用美国某公司的技术让煤直接液化项目落地。据说,该技术以神华煤为原料,号称油收率达到66%,比一般工艺高15%以上。
   然而,舒歌平觉得这些数字可能有水分。凭借多年的实践经验,他对国家选定的这项工艺进行了细致的考查,最终得出结论:66%的油收率不可信,工艺整体存在风险,稳定运行基本不可能。
   对一项国家认可的进口高新技术提出质疑,在彼时就是否定权威,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需要莫大的勇气和自信,舒歌平偏偏就这么做了。下定决心后,舒歌平向集团公司提交了工艺包解析结果报告——《美国工艺长期稳定运转问题探讨》,指出了美国工艺存在的问题。集团领导采纳了他的意见,并支持他拿出调整方案。
   为了将核心技术掌握在中国人手中,舒歌平领衔担任了国家863计划高效合成煤直接液化催化剂课题组的首席科学家、课题组组长,他带领科研人员,经过12次、历时5900多小时的试验,成功研制出了催化剂,最终以此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直接液化工艺。
  扎根沙漠十余年
   2004年,煤直接液化工程中试装置在上海市进行测试,舒歌平曾对团队成员说了这么一句话:“煤液化工艺实验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失败了咱们就一起跳黄浦江!”
   有人把这话理解成了开玩笑,也有人从中体会到了巨大的压力。
   舒歌平回忆道:“当时压力很大!支撑我走下去的,就是希望和自信。那些日子我着急上火,有一阵子想说话时眼睛瞪得溜圆,嗓子就是不出声,简直快要爆炸了!”
   在上海,舒歌平带领团队一干就是5年,中试装置一共运行5000多小时,培养操作工500多人,许多当时的新技术、新成果都被用到了后来的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装置的建设当中。
   2004年,世界首套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项目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正式开工,舒歌平随着项目组一头扎入毛乌素沙漠,直到现在。
   2008年12月31日是我国煤化工领域一个划时代的日子。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工程投煤试车16个小时后,晶莹剔透的石脑油和柴油从生产线汩汩流淌出来。
   当工作人员把装着成品油的玻璃瓶送到舒歌平手中时,研发团队紧紧拥抱在一起,舒歌平落泪了。从此,中国多了一项世界第一。
   尽管如此,可舒歌平一天也没放松过。“长期以来,我们生产线中有些部件,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这个问题不解决,我心里就不踏实。”他说。如今,舒歌平正在加紧攻关。(摘自《科学之友》 2019年第8期 张景阳/文)
其他文献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中小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多项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体质下滑、运动能力薄弱也引发了“好日子养出弱孩子”的担忧。   “好日子养出弱孩子”的现象,根源还在于体育得到的重视不足。要让孩子获得全面成长,我们不能仅着眼于成绩和升学率,也应该考虑到孩子是不是身强体健、精力充沛,能不能体育达标,有没有一两样喜爱甚至擅长的运动项目。   养成运动习惯,享受运动快乐,不但令“弱孩子”變
期刊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意想不到地发生了牙痛。俗话说“牙痛不是病,痛起要人命。”不过在去医院治疗牙痛前,你可以用下列两种方法进行缓解。   用大蒜头磨擦止痛:有较严重磨损的牙齿,并有明确的酸痛区者,可用生大蒜头反复磨擦敏感区,每天1至2次,每次1至2分钟,1至2周后酸痛就会明显减轻或消失。   嚼核桃仁解酸痛:吃酸性食物如醋、酸奶或带酸味的水果后,如出现牙齿酸痛,即可用核桃仁放在嘴里咀嚼,因为
期刊
新学期伊始,广州从化吕田镇安山镇泰小学的广场上,几张书桌拼成的大桌上摆满了各类图书580册,一到六年级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去挑选自己喜欢的书。这些图书是中山大学85岁退休老教授黄起鹏捐的,镇泰小学是他捐书的第286个乡村小学。他用自己的积蓄,连续11年赴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贫困地区小学共捐书14万多册。   自2008年4月开始,黄起鹏的脚印已经遍布286个乡村小学,留下了很多深刻的记忆:这
期刊
父亲:我家孩子16岁了,但还是改不了敏感多疑这块心病,成绩总上不去。一个小小的问题反复猜这猜那的,把自己搞得很紧张。没什么同学朋友与他交往,连他的表哥都说与他一起相处很累。请问我们做家长的,怎么办才好呢?   珠海市帮达心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心理专家曹泽能:一般情况下,敏感多疑是人的性格特点之一,不能说一定是“病”。当然,如果敏感多疑使自己感到煎熬痛苦,给学习与睡眠带来严重困扰,甚至出现妄想、幻觉,
期刊
最近杭州一所学校推出了“私人订制”作业,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受到舆论热议。有人肯定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有助于减负增效,但也有一些家长对此不太认同。   很多家长喜欢“统一”,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的课程是一样的,作业是一样的,评价标准也是一样的,这样才能安心。学校的一些探索常常不被学生和家长接纳,被安排基础性作业的同学担心作业难度不如别人,学习成绩会不会更差;被安排综合性作业的同学担心没有完
期刊
老师在教室里扫视一圈,眼神里流露出期盼。台下学生有的停下手里的笔,有的继续刷手机,有的抬下头又迅速把头埋下去。“没有人吗?答对了可以加平时分。”最近,有媒体描绘了这样一幅大学课堂屡见不鲜的场景。   受一些不良风气影响,今日大学校园已非充满书香的“象牙塔”,师生交往动机和行为的功利性与庸俗性愈发凸显。一些教师忙于科研、社会兼职,对于教学工作投入不足;一些教师为了获得较好的评教结果,上课时取悦学生,
期刊
《中央车站》是一部巴西经典电影,曾经获得过40多个国际电影节大奖。电影讲述了一位老妇人朵拉陪同一个孩子约书亚,去远方寻找他爸爸的故事。而今天要说的,是电影之外的故事。   年轻的电影导演沃尔特需要从全国各地的小孩中选择一位男主角。这天,他因事来到城市的一个车站,一个小男孩要为他擦皮鞋。他当时拒绝了这个孩子,于是,这个孩子问他能不能借给自己一些钱,好让他买个面包,等他擦鞋挣了钱,他一定会还给他。  
期刊
從事教育工作二十多年,遇到过来自于各种家庭的孩子,其中有一类孩子一直是老师比较关注的群体,那就是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们。他们通常在学校里的表现也是不尽如人意,老师也给予了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但是很多时候效果其实不是很好。缺少陪伴的孩子一般都很叛逆。如果不做出改变,孩子长大后会出现更严重的问题。   家长们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教养”。   面对孩子出现的这种问题,首先家长要意识到问题的
期刊
秦末,有个儒生叔孙通,服侍过项王。公元前205年,汉王刘邦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军队,攻入彭城,叔孙通投靠了汉王。   叔孙通投靠时,跟随他的儒生弟子有一百多人,相信他,依靠他。在汉王需要人的时候,他一个都不推荐,专门推荐那些盗伙中的强徒。   弟子们都不满意,有的埋怨道:“服侍先生几年,跟随汉王,原本打算谋些事儿干,却不推荐我们,一味推荐那些大强盗,这是何道理呢?”   叔孫通听到这些话,便对他们说:
期刊
跑步看似简单,然而做到最好十分难。每迈一步,身体承受的压力成倍增长,一旦姿势错误,肌肉、骨骼或韧带都可能受到伤害。西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系教授苟波总结了6种常见的错误跑姿,供大家对照改正。   肩高耸:跑步时肩部肌肉紧绷僵硬、高高耸起,会使肩部疲劳酸痛。反过来,肩部疲劳也会加重上身紧张,进入恶性循环。   解决方案:跑前充分热身,让肩部肌肉活动开;跑步时,肩部自然下垂,手掌放松,否则肌肉的紧张感可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