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人心中也有一千种不相同的养生理念。本期,我们邀请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张忠元教授与马烈光教授畅谈养生,他们一致认为,合理转变自身角色是现代社会中讲究养生的关键方法。
张教授:很多时候,人们失去健康之后,才猛醒到健康是人活着最应该追求的东西。这就像一个悖论,大家都明白养生的重要性,但在高压的生存环境下,说起容易,做起来却颇有难度。
马教授:是啊,养生确实如古人所说“非知之难。行之惟难”啊。养生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方法很多,效果却不如预想,甚至出现了一些负面问题,我感觉这缘于养生理念的推广不够。现在人们更多追求养生的具体方法,而总认为养生理念枯燥无趣,似乎没什么实际效果,从而忽视了对养生理念的体会和践行。失去了理念指导的方法,就像没有铁轨的火车,出问题是必然的。
张教授:不错,马教授讲的很对。养生的方法与理念是并重的,那是治标与治本之间的关系。现在传播养生方法的平台很多,但真正传布养生之“道”的平台并不多。在我看来,养生最难之“道”在于养心。尤其是要保持心灵的愉悦、心态的平衡。内心快乐时常能够使人忘却疾病带来的痛苦,所以心理的健康是生命的基石。
马教授:不错,养生莫善于养心,我也常对学生们说“养生当于乐中求”,一个善于寻找快乐的人,外表看起来都要比同龄人年轻一些。日常生活中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因为总是面带笑容,使得直观年龄要比实际年龄小许多。
张教授:其实人的年龄还可以通过他的身体形态来观察,可以称之为“体态年龄”。小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就被大人教育说“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这其实不是说好看与否,主要是为了个人内在气质的修养,比如有些人头发花白了,但说话中气十足,依然有行如风、站如松之感,这就是一种令人向往的好体态;而有些人总喜欢弯腰背手,走路瑟缩,这就是老年体态。
马教授:确实,您这么一说,我还想到一个问题。体态年龄恐怕与健康还有一定的相关性。以老人来说,如果表现出每天少言懒动,走路颤颤巍巍,坐则不愿坐直,身体埋在椅子里面,恐怕他的身体不会很健康,也许不能就此断定他寿命的长短,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的生活质量必然不高;如果表现出精神矍铄,行步有力,坐姿端正,这种老人多比较健康。我平常注意到张书记即使事情再多,走路说话都是精气神十足,不知道您是如何保持这种年轻体态的?
张教授:当然是好心态。我历来笑容满面。看我头发,别人问我,为什么总是一头乌发,我说,头发好,只因心态好。工作几十年了,好心态是我时常保持工作热情的诀窍。
马教授:您所提的“体态年龄”对我也很有启发。不少成功人士,都拥有您所说的这种体态。那么还有什么指标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年龄呢?
张教授:还有心理年龄,大家所说的“年轻态”就是要有一颗年轻的心,要对生活中的事情总保持兴趣和好奇心。就像我,虽然一把年纪了,我自觉心理年龄仍在25~30岁,就像谭咏麟标榜的一样,永远25岁,那就是一种好心态的表现。我还是会经常上网了解信息,偶尔兴致来了,也会在论坛、微博上发发言、回回帖,围观也好,拍砖也罢,重在参与、重在表达,重在从中汲取乐趣。
好心态除了要有关注世界的兴趣之外,还有就是注意心态平衡。如何才能心态平衡呢?说来也简单。关键就是摆正自己的位置,演好自己的角色。每个人活着都会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是社会分工的必然要求。演什么像什么的演员才是好演员,同样,能在生活中不同角色间自如转换的人才是会生活的人。这不是教大家投机取巧,而是在适合的场合、不同的阶段,对自己当时的身份角色都要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判断。举个再简单不过的例子,如果在家时也用对下属一样的语气同家人说话,家庭生活一定就会出问题,这就是角色转换失败带来的后果。
马教授:一语道破啊:角色转换也养生!当今之世,不少人总感觉茫然和浮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摆不正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正确位置。有人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却无法转换角色,总想“凌绝顶”,使自己停留在最风光的角色中,不愿面对现实的改变。对于这些人,使用的养生方法再精妙,效果往往不见效。
张教授:养生是一个人幸福感的基础。在我看来酸甜苦辣也是幸福,苦和累的确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更在于个人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它。常有人问我的爱好是什么,我说:
“我的爱好就是工作。”因为苦累工作后所取得的成果,能带给我极大的满足感和快乐,所以我爱好能带给我快乐的工作。我认为,这就是我的养生,同时,没有这种养生,我们离幸福只会越来越远。
张教授:很多时候,人们失去健康之后,才猛醒到健康是人活着最应该追求的东西。这就像一个悖论,大家都明白养生的重要性,但在高压的生存环境下,说起容易,做起来却颇有难度。
马教授:是啊,养生确实如古人所说“非知之难。行之惟难”啊。养生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方法很多,效果却不如预想,甚至出现了一些负面问题,我感觉这缘于养生理念的推广不够。现在人们更多追求养生的具体方法,而总认为养生理念枯燥无趣,似乎没什么实际效果,从而忽视了对养生理念的体会和践行。失去了理念指导的方法,就像没有铁轨的火车,出问题是必然的。
张教授:不错,马教授讲的很对。养生的方法与理念是并重的,那是治标与治本之间的关系。现在传播养生方法的平台很多,但真正传布养生之“道”的平台并不多。在我看来,养生最难之“道”在于养心。尤其是要保持心灵的愉悦、心态的平衡。内心快乐时常能够使人忘却疾病带来的痛苦,所以心理的健康是生命的基石。
马教授:不错,养生莫善于养心,我也常对学生们说“养生当于乐中求”,一个善于寻找快乐的人,外表看起来都要比同龄人年轻一些。日常生活中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因为总是面带笑容,使得直观年龄要比实际年龄小许多。
张教授:其实人的年龄还可以通过他的身体形态来观察,可以称之为“体态年龄”。小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就被大人教育说“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这其实不是说好看与否,主要是为了个人内在气质的修养,比如有些人头发花白了,但说话中气十足,依然有行如风、站如松之感,这就是一种令人向往的好体态;而有些人总喜欢弯腰背手,走路瑟缩,这就是老年体态。
马教授:确实,您这么一说,我还想到一个问题。体态年龄恐怕与健康还有一定的相关性。以老人来说,如果表现出每天少言懒动,走路颤颤巍巍,坐则不愿坐直,身体埋在椅子里面,恐怕他的身体不会很健康,也许不能就此断定他寿命的长短,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的生活质量必然不高;如果表现出精神矍铄,行步有力,坐姿端正,这种老人多比较健康。我平常注意到张书记即使事情再多,走路说话都是精气神十足,不知道您是如何保持这种年轻体态的?
张教授:当然是好心态。我历来笑容满面。看我头发,别人问我,为什么总是一头乌发,我说,头发好,只因心态好。工作几十年了,好心态是我时常保持工作热情的诀窍。
马教授:您所提的“体态年龄”对我也很有启发。不少成功人士,都拥有您所说的这种体态。那么还有什么指标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年龄呢?
张教授:还有心理年龄,大家所说的“年轻态”就是要有一颗年轻的心,要对生活中的事情总保持兴趣和好奇心。就像我,虽然一把年纪了,我自觉心理年龄仍在25~30岁,就像谭咏麟标榜的一样,永远25岁,那就是一种好心态的表现。我还是会经常上网了解信息,偶尔兴致来了,也会在论坛、微博上发发言、回回帖,围观也好,拍砖也罢,重在参与、重在表达,重在从中汲取乐趣。
好心态除了要有关注世界的兴趣之外,还有就是注意心态平衡。如何才能心态平衡呢?说来也简单。关键就是摆正自己的位置,演好自己的角色。每个人活着都会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是社会分工的必然要求。演什么像什么的演员才是好演员,同样,能在生活中不同角色间自如转换的人才是会生活的人。这不是教大家投机取巧,而是在适合的场合、不同的阶段,对自己当时的身份角色都要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判断。举个再简单不过的例子,如果在家时也用对下属一样的语气同家人说话,家庭生活一定就会出问题,这就是角色转换失败带来的后果。
马教授:一语道破啊:角色转换也养生!当今之世,不少人总感觉茫然和浮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摆不正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正确位置。有人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却无法转换角色,总想“凌绝顶”,使自己停留在最风光的角色中,不愿面对现实的改变。对于这些人,使用的养生方法再精妙,效果往往不见效。
张教授:养生是一个人幸福感的基础。在我看来酸甜苦辣也是幸福,苦和累的确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更在于个人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它。常有人问我的爱好是什么,我说:
“我的爱好就是工作。”因为苦累工作后所取得的成果,能带给我极大的满足感和快乐,所以我爱好能带给我快乐的工作。我认为,这就是我的养生,同时,没有这种养生,我们离幸福只会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