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哈谈判的成败,关系到WTO的声誉,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其前途和命运。真心实意支持WTO及多哈回合谈判,既符合全球利益,也符合中国自身利益
世界贸易组织(WTO)多哈回合谈判已进行了近六年。此前的乌拉圭回合是在关贸总协定(GATT)框架下进行的,而多哈回合是WTO诞生之后的第一次谈判,其影响非常深远。
WTO在接替GATT(关贸总协定)后,成员组成和谈判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GATT时代,成员非常少,大国起主导作用。但WTO成立之后,成员几乎翻倍,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重要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加入,不能再继续接受“大国说了算”的局面。这一方面是好事,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谈判难度,对WTO的组织协调能力提出了考验。
此外,人们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效率产生了一些怀疑。此前的谈判进行得都较快,乌拉圭回合谈判费时八年。而多哈谈判原本计划1999年在西雅图启动,但直到2001年才开始,仅启动就花了两年时间;目前已经过去了六年,尚未看到任何结束的前景。
多哈谈判的成败,关系到WTO的声誉,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其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各国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看法,将对多边贸易体制在全球体系中的作用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多边贸易体制是一个最广泛、最具代表性、最具开放性的体制。大多数人都希望它能成功,希望WTO能保持活力,希望多边贸易体制成为全球贸易体制的主流。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出口国,出口量占全球总量的8%,当然希望多边贸易体制能够成功。多边贸易体制对于我们执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总体战略,是最好的战略选择。
我们必须正确理解WTO对中国的意义。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加入WTO谈判中在农产品领域让步过大。这种判断是错误的。例如,中国承诺农业补贴不超过农产品总额的8.5%,这一比例介于发展中国家(5%)和发达国家(10%)之间。但实际上,中国每年真正的WTO意义上的补贴只占农产品总额的百分之二点几。这给中国补贴农业留下了很大空间,只要中国有财力,就可以充分利用WTO的法律框架,支持农业发展。
有资料显示,在加入WTO后,中国一些农产品从出口变为净进口,一些农民破产。但这种情况反映的是中国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正在由一个农业经济体向工业经济体发展。在中国耕地和水资源都如此匮乏的国情下,进口农产品就相当于进口耕地、进口水资源。虽然中国近年来进口大豆比较多,但蔬菜水果、水产品的出口也有明显增加。这基本反映了中国农业在全球竞争中的格局。我们是在按国际分工的原则,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农产品,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今后如果有必要,我们还将继续按照国际分工原则来进口农产品。
中国对WTO及多哈回合谈判的支持是真心诚意的。这既符合全球利益,也符合中国自身利益。
若多哈回合谈判迟迟不能结束,各国虽不至于抛弃多边贸易体制,但肯定会产生失望情绪,转向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自由贸易协定(FTA)。但实际上,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只是对多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补充,不应该成为主流。
由于“多边”包括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达成一致比较困难;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仅涉及两国,所以容易达成协议。
但是,多边贸易协定最基本的原则是实现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和非歧视原则。如果每两个国家都签订双边贸易协定,就会形成很多特殊的优惠贸易政策,产生排他性。而对一国优惠就是对其他非签约国实行歧视,这破坏了WTO的非歧视原则。而且,不应该滥用WTO中关于FTA的特殊条款,它毕竟是一个例外,如果变成通例,就会丧失多边贸易体制的基础。
总之,各国应该有限制地逐步发展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但不能做得太多、太滥,否则会使多边贸易体制变得支离破碎。这个“度”是每个国家都必须掌握好的。
在这方面,中国和东盟的自由贸易协定起步比较早,自2002年就已经开始。中国和东盟在很多方面具有互补性,从东南亚进口的棕榈油、天然橡胶、热带水果等都是中国需要的。此外,跨国公司将生产链由中国延伸到东南亚,从这些国家进口零部件,满足中国组装汽车、手提电脑等的需求。
所以,在全球产业链运作过程中,中国和东盟达成自由贸易协定,降低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的关税,甚至采取零关税,有利于中国和东盟国家产业链的运作,可以促进两个地区的共同发展。由于中国和东盟在农业和制造业上存在互补性,因此签订协定在市场上就存在合理性。中国在自由贸易区问题上应循序渐进,稳步推动。
作者为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
世界贸易组织(WTO)多哈回合谈判已进行了近六年。此前的乌拉圭回合是在关贸总协定(GATT)框架下进行的,而多哈回合是WTO诞生之后的第一次谈判,其影响非常深远。
WTO在接替GATT(关贸总协定)后,成员组成和谈判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GATT时代,成员非常少,大国起主导作用。但WTO成立之后,成员几乎翻倍,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重要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加入,不能再继续接受“大国说了算”的局面。这一方面是好事,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谈判难度,对WTO的组织协调能力提出了考验。
此外,人们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效率产生了一些怀疑。此前的谈判进行得都较快,乌拉圭回合谈判费时八年。而多哈谈判原本计划1999年在西雅图启动,但直到2001年才开始,仅启动就花了两年时间;目前已经过去了六年,尚未看到任何结束的前景。
多哈谈判的成败,关系到WTO的声誉,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其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各国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看法,将对多边贸易体制在全球体系中的作用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多边贸易体制是一个最广泛、最具代表性、最具开放性的体制。大多数人都希望它能成功,希望WTO能保持活力,希望多边贸易体制成为全球贸易体制的主流。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出口国,出口量占全球总量的8%,当然希望多边贸易体制能够成功。多边贸易体制对于我们执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总体战略,是最好的战略选择。
我们必须正确理解WTO对中国的意义。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加入WTO谈判中在农产品领域让步过大。这种判断是错误的。例如,中国承诺农业补贴不超过农产品总额的8.5%,这一比例介于发展中国家(5%)和发达国家(10%)之间。但实际上,中国每年真正的WTO意义上的补贴只占农产品总额的百分之二点几。这给中国补贴农业留下了很大空间,只要中国有财力,就可以充分利用WTO的法律框架,支持农业发展。
有资料显示,在加入WTO后,中国一些农产品从出口变为净进口,一些农民破产。但这种情况反映的是中国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正在由一个农业经济体向工业经济体发展。在中国耕地和水资源都如此匮乏的国情下,进口农产品就相当于进口耕地、进口水资源。虽然中国近年来进口大豆比较多,但蔬菜水果、水产品的出口也有明显增加。这基本反映了中国农业在全球竞争中的格局。我们是在按国际分工的原则,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农产品,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今后如果有必要,我们还将继续按照国际分工原则来进口农产品。
中国对WTO及多哈回合谈判的支持是真心诚意的。这既符合全球利益,也符合中国自身利益。
若多哈回合谈判迟迟不能结束,各国虽不至于抛弃多边贸易体制,但肯定会产生失望情绪,转向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自由贸易协定(FTA)。但实际上,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只是对多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补充,不应该成为主流。
由于“多边”包括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达成一致比较困难;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仅涉及两国,所以容易达成协议。
但是,多边贸易协定最基本的原则是实现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和非歧视原则。如果每两个国家都签订双边贸易协定,就会形成很多特殊的优惠贸易政策,产生排他性。而对一国优惠就是对其他非签约国实行歧视,这破坏了WTO的非歧视原则。而且,不应该滥用WTO中关于FTA的特殊条款,它毕竟是一个例外,如果变成通例,就会丧失多边贸易体制的基础。
总之,各国应该有限制地逐步发展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但不能做得太多、太滥,否则会使多边贸易体制变得支离破碎。这个“度”是每个国家都必须掌握好的。
在这方面,中国和东盟的自由贸易协定起步比较早,自2002年就已经开始。中国和东盟在很多方面具有互补性,从东南亚进口的棕榈油、天然橡胶、热带水果等都是中国需要的。此外,跨国公司将生产链由中国延伸到东南亚,从这些国家进口零部件,满足中国组装汽车、手提电脑等的需求。
所以,在全球产业链运作过程中,中国和东盟达成自由贸易协定,降低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的关税,甚至采取零关税,有利于中国和东盟国家产业链的运作,可以促进两个地区的共同发展。由于中国和东盟在农业和制造业上存在互补性,因此签订协定在市场上就存在合理性。中国在自由贸易区问题上应循序渐进,稳步推动。
作者为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