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初中毕业生选择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首要因素之一是家庭经济状况,建档立卡户的贫困学生就读中职学校后,学校实施系列精准扶贫对口帮扶措施,留住贫困学生,切实解决其后顾之忧,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学得一技之长,以提高其就业能力。
关键词:贫困学生;中职学校;精准扶贫; 策略
在就水族农村地区初中毕业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首要影响因素是学业成绩和家庭经济。大量的事实和研究显示,家庭社会经济状况与学生的教育选择以及未来的教育成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因家族经济原因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中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占相当大的比例;在调查中单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差,不能选择读普高而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就占先8%。
有专业指出,职业教育扶贫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素质,使其顺利就业,从而能够创业致富,摆脱贫困。从某种程度上讲,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对劳动力市场的教育类型,与劳动力市场的连接最为紧密[1]。笔者以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中等职业学校为例,就学校开展对建档立卡片贫困学生的帮扶措施进行梳理,以供相互探讨,为中职学校更好地构建教育扶贫平台。
一、建档立卡家贫困生概念
建档立卡家贫困生是指符合国务院扶贫办发布的《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相关规定,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建立电子信息档案,持有《扶贫手册》的高中学生,是精准扶贫的对象,他们是学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二、建档立卡贫困学生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的原因
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在初中阶段学业一般的情况下,是他们的首选。原因:一是中职教育“2+1”学习模式,即二年在校学习,一年顶岗实习,学生可以提前一年自食其力;二是相比普通高中,除了同样享受精准扶贫资助每年1900元外,还享受每年2000元的中职助学金,并且没有普通高中的这样那样的资料费和补课费;三是中职学习一方面可以学得一技之长就业,另一方面同样可以升入高职院校深造。
三、学校实施的精准扶贫帮扶策略
1、成立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为了确保教育扶贫工作的正常推进,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党支部、资助部门的作用,因此,学校成立专门的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支部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常务副组长,其他校级领导任任副组长,负责学生资助的部门人员组成成员,办公室设在教务。在党支书记指导下,由教务处牵头,资助部门具体实施,全体教职工共同开展教育扶贫工作,为持续性的开展教育扶贫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2、构建“1对 N”的包保帮扶机制,明确帮扶内容和责任。包保帮扶机制的构建,不仅是保质保量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保证,更是避免管理对象遗漏的有效措施。因此,教务处和资助部门构建的“1 对 N”包保帮扶机制,即 1 位教师对口帮扶 N 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为这部分学生建立帮扶档案,实时追踪了解和帮扶学生思想动态,并制定对口帮扶教师的职责。例如,与学生建立电话、QQ、微信等联系方式,实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开展家访活动,帮扶开始的第一学期,走访学生家2—3次,了解学生的家族实际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与学生沟通,并实施帮助;每个月与帮扶对象沟通、谈心、互动2—3次,建立师生间的感情。等等活动,让包保机制有效运行;每个月定期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及学生在家的表现,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对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共同促进精准扶贫学生的发展。
3、严格执行国家精准扶贫资助、中职生资助和免学费政策。对建档立卡片贫困学生,实行报名入学一律免交费,包括书费、住宿费等,由学生精准扶贫资助金抵扣。生活困难的学生,由学生申请,开通绿色通道,在学生食堂先借资就餐,后再用助學金或勤工俭学的收入偿还。
4、开展假期勤工俭学,彻底解决经济困难问题。在寒署假,由就业办组织经济困难学的贫困生赴江浙企业勤工俭学3个月。年满16岁的学生,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经家长同意,体检合格,由学校派遣教师带队,组织学生到工作环境好、工资待遇高、管理规范的沿海企业务工,满3个月由教师带回学校继续学习。每个月学生平均工资3000元左右,学生返校后平均可结余六七千资,一次勤工俭学的收入,彻底解决了贫困学生之后在校学习期间的生活费用等开支。在中职校期间,贫困学生也能自己养活自己,极大减轻了家族负担。同时,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又锻炼了学生综合素质,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四、对学校精准扶贫帮扶工作建议
学校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成效显著,整体工作已框架已经构建,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扶贫攻坚的深入,在抓好教育学工作和学校发展的同时,要将精准扶贫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来抓,并做好工作的规划。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精准扶贫工作的认识。学校通过专题会议,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思想,充分认识开展教育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将教育扶贫列入学校重点工作之一,进入学校的工作计划;要求将精准招生、精准资助、精准培养、精准就业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从根本上消灭贫困,阻隔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职能。
2、建立精准扶贫工作制度
制度是学校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保障,因此学校要完善《精准扶贫工作小组职责》、《精准扶贫资助岗位工作职责》、《教师对口帮扶建立卡贫困学生的工作职责与要求》、《关于开通建档立卡片贫困学生资助绿色通道的办法》等制度;同时将各部门涉及精准扶贫的工作和教师保包帮扶贫困学生工作列入相关考核中,以保证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和有效推进。
3、拓展社会参与的资助模式
一是企业资助模式。学校开发校企合作的企业,动员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对特定的贫困学生实行定向培养,毕业到企业就业;通过贫困学生的申请,企业出资资助学生,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实现学生、企业、学校共赢。二是个人资助模式。
4、榜样引领贫困学生发展
榜样的示范和带动具有强大的力量,可以推动贫困学生更好地发展。因此,校团委、学生会、政教处每学期在精准扶贫学生群体中树立榜样;在定期召开的精准扶贫学生开展座谈会,分享他们学习的经验与收获,以榜样激励人、引导人、鞭策人,激发精准扶贫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热情,促进他们的发展。
5、精准就业
有专家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贫困家庭人口脱贫的主要途径,职业教育以行业为引领,以就业为依托,能够及时培养出行业和区域需要的人才,更能提高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技能水平和致富本领,在实现精准扶贫方面较其他教育而言,有着更加独特的价值优势[2]。
(1)建立灵活学制,采取“2 + 1”的常规学习模式(2 年教学、1 年实习), 对特殊的个别学生,经人申请和家长同意,学校核实,中采取“1+1+1”(1 年教学、1 年实习、1 年教学)灵活学习模式,就业办对学生顶岗实习安排全覆盖,跟踪管理,培养学生良好职业技能和道德精神。(2)对学生一年顶岗实习结束后,对不能在原实习单位就业的学生,就业办进行第二次就业推荐。(3)对口帮扶教师对贫困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的第一年继续跟踪,进一步做好实习、就业初期的服务和调查。
在2017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教育扶贫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孙尧指出,“脱贫攻坚的实践充分证明,职业教育扶贫是见效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扶贫方式。”中职学校作为教育扶贫的前沿阵地,要对精准扶贫学生进行统一管理、跟踪指导和激励教育,促使精准扶贫学生学习有激情、努力有目标、生活有动力、毕业能工作,从而带动家庭脱贫,走上致富之路,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职业教育办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锋,侯长林,张亮.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战略与路径选择 ——以贵州省为例[J].职教论坛,2017(1).
[2]刘杨,李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实践与理论反思[J].当代职业教育,2017(5 ).
关键词:贫困学生;中职学校;精准扶贫; 策略
在就水族农村地区初中毕业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首要影响因素是学业成绩和家庭经济。大量的事实和研究显示,家庭社会经济状况与学生的教育选择以及未来的教育成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因家族经济原因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中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占相当大的比例;在调查中单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差,不能选择读普高而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就占先8%。
有专业指出,职业教育扶贫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素质,使其顺利就业,从而能够创业致富,摆脱贫困。从某种程度上讲,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对劳动力市场的教育类型,与劳动力市场的连接最为紧密[1]。笔者以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中等职业学校为例,就学校开展对建档立卡片贫困学生的帮扶措施进行梳理,以供相互探讨,为中职学校更好地构建教育扶贫平台。
一、建档立卡家贫困生概念
建档立卡家贫困生是指符合国务院扶贫办发布的《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相关规定,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建立电子信息档案,持有《扶贫手册》的高中学生,是精准扶贫的对象,他们是学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二、建档立卡贫困学生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的原因
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在初中阶段学业一般的情况下,是他们的首选。原因:一是中职教育“2+1”学习模式,即二年在校学习,一年顶岗实习,学生可以提前一年自食其力;二是相比普通高中,除了同样享受精准扶贫资助每年1900元外,还享受每年2000元的中职助学金,并且没有普通高中的这样那样的资料费和补课费;三是中职学习一方面可以学得一技之长就业,另一方面同样可以升入高职院校深造。
三、学校实施的精准扶贫帮扶策略
1、成立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为了确保教育扶贫工作的正常推进,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党支部、资助部门的作用,因此,学校成立专门的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支部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常务副组长,其他校级领导任任副组长,负责学生资助的部门人员组成成员,办公室设在教务。在党支书记指导下,由教务处牵头,资助部门具体实施,全体教职工共同开展教育扶贫工作,为持续性的开展教育扶贫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2、构建“1对 N”的包保帮扶机制,明确帮扶内容和责任。包保帮扶机制的构建,不仅是保质保量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保证,更是避免管理对象遗漏的有效措施。因此,教务处和资助部门构建的“1 对 N”包保帮扶机制,即 1 位教师对口帮扶 N 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为这部分学生建立帮扶档案,实时追踪了解和帮扶学生思想动态,并制定对口帮扶教师的职责。例如,与学生建立电话、QQ、微信等联系方式,实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开展家访活动,帮扶开始的第一学期,走访学生家2—3次,了解学生的家族实际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与学生沟通,并实施帮助;每个月与帮扶对象沟通、谈心、互动2—3次,建立师生间的感情。等等活动,让包保机制有效运行;每个月定期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及学生在家的表现,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对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共同促进精准扶贫学生的发展。
3、严格执行国家精准扶贫资助、中职生资助和免学费政策。对建档立卡片贫困学生,实行报名入学一律免交费,包括书费、住宿费等,由学生精准扶贫资助金抵扣。生活困难的学生,由学生申请,开通绿色通道,在学生食堂先借资就餐,后再用助學金或勤工俭学的收入偿还。
4、开展假期勤工俭学,彻底解决经济困难问题。在寒署假,由就业办组织经济困难学的贫困生赴江浙企业勤工俭学3个月。年满16岁的学生,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经家长同意,体检合格,由学校派遣教师带队,组织学生到工作环境好、工资待遇高、管理规范的沿海企业务工,满3个月由教师带回学校继续学习。每个月学生平均工资3000元左右,学生返校后平均可结余六七千资,一次勤工俭学的收入,彻底解决了贫困学生之后在校学习期间的生活费用等开支。在中职校期间,贫困学生也能自己养活自己,极大减轻了家族负担。同时,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又锻炼了学生综合素质,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四、对学校精准扶贫帮扶工作建议
学校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成效显著,整体工作已框架已经构建,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扶贫攻坚的深入,在抓好教育学工作和学校发展的同时,要将精准扶贫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来抓,并做好工作的规划。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精准扶贫工作的认识。学校通过专题会议,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思想,充分认识开展教育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将教育扶贫列入学校重点工作之一,进入学校的工作计划;要求将精准招生、精准资助、精准培养、精准就业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从根本上消灭贫困,阻隔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职能。
2、建立精准扶贫工作制度
制度是学校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保障,因此学校要完善《精准扶贫工作小组职责》、《精准扶贫资助岗位工作职责》、《教师对口帮扶建立卡贫困学生的工作职责与要求》、《关于开通建档立卡片贫困学生资助绿色通道的办法》等制度;同时将各部门涉及精准扶贫的工作和教师保包帮扶贫困学生工作列入相关考核中,以保证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和有效推进。
3、拓展社会参与的资助模式
一是企业资助模式。学校开发校企合作的企业,动员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对特定的贫困学生实行定向培养,毕业到企业就业;通过贫困学生的申请,企业出资资助学生,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实现学生、企业、学校共赢。二是个人资助模式。
4、榜样引领贫困学生发展
榜样的示范和带动具有强大的力量,可以推动贫困学生更好地发展。因此,校团委、学生会、政教处每学期在精准扶贫学生群体中树立榜样;在定期召开的精准扶贫学生开展座谈会,分享他们学习的经验与收获,以榜样激励人、引导人、鞭策人,激发精准扶贫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热情,促进他们的发展。
5、精准就业
有专家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贫困家庭人口脱贫的主要途径,职业教育以行业为引领,以就业为依托,能够及时培养出行业和区域需要的人才,更能提高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技能水平和致富本领,在实现精准扶贫方面较其他教育而言,有着更加独特的价值优势[2]。
(1)建立灵活学制,采取“2 + 1”的常规学习模式(2 年教学、1 年实习), 对特殊的个别学生,经人申请和家长同意,学校核实,中采取“1+1+1”(1 年教学、1 年实习、1 年教学)灵活学习模式,就业办对学生顶岗实习安排全覆盖,跟踪管理,培养学生良好职业技能和道德精神。(2)对学生一年顶岗实习结束后,对不能在原实习单位就业的学生,就业办进行第二次就业推荐。(3)对口帮扶教师对贫困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的第一年继续跟踪,进一步做好实习、就业初期的服务和调查。
在2017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教育扶贫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孙尧指出,“脱贫攻坚的实践充分证明,职业教育扶贫是见效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扶贫方式。”中职学校作为教育扶贫的前沿阵地,要对精准扶贫学生进行统一管理、跟踪指导和激励教育,促使精准扶贫学生学习有激情、努力有目标、生活有动力、毕业能工作,从而带动家庭脱贫,走上致富之路,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职业教育办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锋,侯长林,张亮.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战略与路径选择 ——以贵州省为例[J].职教论坛,2017(1).
[2]刘杨,李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实践与理论反思[J].当代职业教育,201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