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课是容易被忽略的一门课。然而音乐教育早小学教育中却是启迪孩子心灵,协助塑造人格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音乐情感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无论是中国古典音乐,还是外国音乐。甚至是自然中的点滴声音中都有着最真切的情感流露。音乐中蕴含的情感故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音乐,更可以让大家们贴近音乐的作者,感受音乐在创作中作者的内心升华和在每一个音符之间所表现出的强烈情感。从而从侧面帮助学生们塑造人格,洗涤心灵。
关键词:音乐;情感体现;塑造人格与心灵
音樂,是心灵的盛宴,灵魂的洗涤!
你看过传统戏《霸王别姬》吗?汉高祖刘邦和楚王项羽战于垓下,楚军遭汉军十面埋伏。一时间楚歌四起:“家中撇得双亲在,朝朝暮暮盼儿回……”这动人心弦的楚地的乡土音调,使楚军以为刘邦已得楚地,因此人心思散,志懈心灰,丧失了战斗力。“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终于兵败垓下,自刎乌江。
音乐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作用,成为洗礼心灵的盛宴呢?这就得从音乐的特殊性中去寻求原因。
《琵琶行》中描写“京城女”在弹奏琵琶的时候,“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诗人通过音乐所体验到的,是作品的情感内容。“声声思”就是说每一声中都充满了情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好像是诉说她不幸的遭遇和无限的感慨。至于她“平生不得志”的具体遭遇和“心中无限事”的具体内容,音乐是无法表现的,人们只听音乐也是无法知晓的。只是由于后来“京城女”的自述,诗人才知道了这位京都歌女屈辱痛苦的卖笑生涯。——这也是“声声思”的生活根据。
在有些音乐作品中,也可以听到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声音现象的模拟。例如,在民间乐曲《百鸟朝凤》和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中,可以听到对鸟鸣声的模拟。在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四园)中,可以听到对杜鹃叫声和雷声的模拟等等。但是,它们并不是照搬照录,而都经过了音乐家的加工改造,其目的还是为了抒发一定的情感。
以情动人是音乐的基本特征之一。“京城女”的琵琶演奏,如果不是深深激起了诗人和在座听众的情感波澜,决不会产生“满座重闻皆掩泣”、“ 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艺术效果。只有“十面埋伏”的军事围攻而没有凄凄楚楚的“四面楚歌”,也很难起到触发楚军思恋家乡故土之情,涣散楚军军心的巨大作用。
你听,“京城女”在弹奏琵琶时,“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京城女”精湛高超的琵琶演奏技巧,把情感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得淋漓尽致。在楚汉的垓下之战中,如果不是此起彼伏的连绵不绝,恐怕也很难收到动摇楚军军心的惊人效果。
音乐之所以特别能够动人以情,还是因为人们对音乐的情感内容,有着特殊的体验方式。人们在看电影、看小说时,所体验的是这些作品中的人物的情感。欣赏者是随人物、为人物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的。他是站在旁观者的地位上,而不是把自己当作是作品中的人物。例如,电影中一个革命者被叛徒出卖,敌人已经发动汽车来抓人。而革命者在处理完文件后,正和家人告别。这时,影片运用交叉式的镜头变换,造成紧张惊险的气氛。观众禁不住会说:“快走!还不快走!”这是在为剧中人而着急。
然而,人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情况就不同了。他是将音乐所激发的情感,作为自己的情感来体验的。他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中去了。
听了“京城女”的琵琶演奏,为什么白居易流泪最多,以至打湿了青衫?因为诗人把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作为自己的情感来体验了。这时,诗人正被贬作江州司马,是一个小小的九品官,所以才和“京城女”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同感受。正是由于诗人联系自己被贬的处境,伤心了,动情了,那眼泪才打湿了青衫的。同样,“家中撇得双亲在,朝朝暮暮盼儿回”的楚歌,也都是被楚军士兵作为自己的情感体验着的。
音乐还是一种表演艺术,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启迪心智、净化心灵的作用。它不像美术作品或文学作品那样,只要它们一经形成,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即告结束。音乐的创作活动,不仅要由作曲家写出作品,而且还必须由演员加以表演,把音乐作品变成实际存在的音响,才能成为人们欣赏的对象。音乐欣赏也是一种再创造。只有欣赏者的积极参加,音乐的创作活动才算是最后完成,才能将我们的心灵放空,带我们畅游在音乐的海洋,让我们感受一场听觉的盛宴!
参考文献:
[1]乐颖.提升小学音乐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J].艺术评鉴,2020(01):104-105+111.
[2]钟永捷.培养小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9(44):237.
[3]王亚珍.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效落实情感教育目标[J].北方音乐,2020(05):180+182.
关键词:音乐;情感体现;塑造人格与心灵
音樂,是心灵的盛宴,灵魂的洗涤!
你看过传统戏《霸王别姬》吗?汉高祖刘邦和楚王项羽战于垓下,楚军遭汉军十面埋伏。一时间楚歌四起:“家中撇得双亲在,朝朝暮暮盼儿回……”这动人心弦的楚地的乡土音调,使楚军以为刘邦已得楚地,因此人心思散,志懈心灰,丧失了战斗力。“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终于兵败垓下,自刎乌江。
音乐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作用,成为洗礼心灵的盛宴呢?这就得从音乐的特殊性中去寻求原因。
《琵琶行》中描写“京城女”在弹奏琵琶的时候,“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诗人通过音乐所体验到的,是作品的情感内容。“声声思”就是说每一声中都充满了情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好像是诉说她不幸的遭遇和无限的感慨。至于她“平生不得志”的具体遭遇和“心中无限事”的具体内容,音乐是无法表现的,人们只听音乐也是无法知晓的。只是由于后来“京城女”的自述,诗人才知道了这位京都歌女屈辱痛苦的卖笑生涯。——这也是“声声思”的生活根据。
在有些音乐作品中,也可以听到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声音现象的模拟。例如,在民间乐曲《百鸟朝凤》和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中,可以听到对鸟鸣声的模拟。在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四园)中,可以听到对杜鹃叫声和雷声的模拟等等。但是,它们并不是照搬照录,而都经过了音乐家的加工改造,其目的还是为了抒发一定的情感。
以情动人是音乐的基本特征之一。“京城女”的琵琶演奏,如果不是深深激起了诗人和在座听众的情感波澜,决不会产生“满座重闻皆掩泣”、“ 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艺术效果。只有“十面埋伏”的军事围攻而没有凄凄楚楚的“四面楚歌”,也很难起到触发楚军思恋家乡故土之情,涣散楚军军心的巨大作用。
你听,“京城女”在弹奏琵琶时,“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京城女”精湛高超的琵琶演奏技巧,把情感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得淋漓尽致。在楚汉的垓下之战中,如果不是此起彼伏的连绵不绝,恐怕也很难收到动摇楚军军心的惊人效果。
音乐之所以特别能够动人以情,还是因为人们对音乐的情感内容,有着特殊的体验方式。人们在看电影、看小说时,所体验的是这些作品中的人物的情感。欣赏者是随人物、为人物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的。他是站在旁观者的地位上,而不是把自己当作是作品中的人物。例如,电影中一个革命者被叛徒出卖,敌人已经发动汽车来抓人。而革命者在处理完文件后,正和家人告别。这时,影片运用交叉式的镜头变换,造成紧张惊险的气氛。观众禁不住会说:“快走!还不快走!”这是在为剧中人而着急。
然而,人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情况就不同了。他是将音乐所激发的情感,作为自己的情感来体验的。他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中去了。
听了“京城女”的琵琶演奏,为什么白居易流泪最多,以至打湿了青衫?因为诗人把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作为自己的情感来体验了。这时,诗人正被贬作江州司马,是一个小小的九品官,所以才和“京城女”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同感受。正是由于诗人联系自己被贬的处境,伤心了,动情了,那眼泪才打湿了青衫的。同样,“家中撇得双亲在,朝朝暮暮盼儿回”的楚歌,也都是被楚军士兵作为自己的情感体验着的。
音乐还是一种表演艺术,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启迪心智、净化心灵的作用。它不像美术作品或文学作品那样,只要它们一经形成,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即告结束。音乐的创作活动,不仅要由作曲家写出作品,而且还必须由演员加以表演,把音乐作品变成实际存在的音响,才能成为人们欣赏的对象。音乐欣赏也是一种再创造。只有欣赏者的积极参加,音乐的创作活动才算是最后完成,才能将我们的心灵放空,带我们畅游在音乐的海洋,让我们感受一场听觉的盛宴!
参考文献:
[1]乐颖.提升小学音乐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J].艺术评鉴,2020(01):104-105+111.
[2]钟永捷.培养小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9(44):237.
[3]王亚珍.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效落实情感教育目标[J].北方音乐,2020(05):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