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流行业是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点性产业项目,基于物流行业的重要性,其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和重点关注。甚至可以说,物流业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焦点视线之一。而物流专业人才作为物流行业发展的核心灵魂,对物流行业整体的发展进程有着无法替代的影响和价值。培养高质量的物流专业人才,能够为社會上的物流企业提供理论和实践兼备的专业人才,增强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物流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在本篇文章中,笔者以基于校企合作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究为主题,展开了深度的分析和细致的论述。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对当前我国物流行业的服务人员素养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受高职院校物流教学活动的影响,大多数的物流服务人员都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素养,但却缺乏实践性的物流操作和物流技能。这不仅对我国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带来阻碍,也使得高校毕业的学生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甚至还会影响物流企业未来的发展。所以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的实践素养迫在眉睫。通过对这一现实性问题的探究,相关学者和研究者提出了校企合作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希望能够借助高校和企业的力量,共同为专业化物流人才的培养助力。在这一背景下,笔者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理念,探究了其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活动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活动中的应用现实性问题。并基于我国社会当前物流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了具体化的物流人才培养实践策略,希望能够培养出专业素养、职业精神、实践操作兼具的实用型物流人才。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理念的探究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顾名思义,其指以学校和企业为共同主体来构建“学校+企业”的人才培养机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具备本质的区别。在传统人才培养活动中,主要是以学校为主体,由职业院校来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但是在时代不断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市场需求和行业需求的现实性影响,职业院校必须要和社会企业进行对接,来培养出专业对口、实操经验丰富的实用型人才。这光靠职业院校的教学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这是因为职业院校的教学方向和社会企业的实践方向有所区别。所以在国家政府的号召下,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以职业院校和社会企业为共同主体来进行合作办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得以产生。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进行分析,其致力于将职业院校和社会企业进行有机联合,共同利用两者的力量,将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结合,以此来形成人才培养的良性机制,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校企合作的人才素质培养方向与我国传统的“学校本位”人才素质培养方向,也有一定的区别。“学校本位”专注的是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式则不仅关注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还关注学生职业精神、职业能力、实践操作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校企合作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活动中重要性分析
(一)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活动中,校企合作实施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崛起,物流行业得到了质的飞跃。物流速度越来越快,物流精准度也得到加强。甚至可以说,物流产业在人类生活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和影响。其不仅提升了人类的生活质量,而且还推动了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尤其是对制造业的发展来讲,物流产业更显得不可或缺。鉴于物流产业在人类生活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性角色,其必须要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而对于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来讲,其是物流行业发展的前提。在我国传统的物流人才培养实践中,受落后人才培养理念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资源的限制,所培养出来的物流人才空具专业理论知识素养,缺乏具体的实践操作。这与社会物流企业所需求的物流人才相违背,从而导致物流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减少,物流专业的学生和社会企业无法进行接轨。这既浪费了社会的人力资源,也致使物流企业的发展缺乏人才支撑。同时这一问题也凸显了通过校企合作来培养专业素养与实践素养兼具的物流人才的必要性。
(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活动中,校企合作实施的意义
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既能够有效发挥学校的人才培养力量,也促进了社会人才培养力量的共同参与。对于学校来讲,其可以培养学生有关物流的专业知识素养,增强学生的理论素养,也可以教导学生信息化的物流知识和物流技术。而对于社会企业来讲,其既可以用企业文化来对学生产生影响,以此来培养学生相关的职业精神和道德素养,还可以通过实践岗位,来对学生的物流实践技能和实践操作进行培养,以此来引导学生将其在学校中所学习到的物流理论知识进行实际化的运用,促进物流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同时,物流专业性人才的培养,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财富,其不仅能够促进物流企业以及物流行业的发展,也能推动整体社会的进步。
三、物流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活动的现状探究
(一)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虽然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和社会企业已经达成了合作的共识,但是其合作的深度仍然不够。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进行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学校采取以下的具体策略:学生的学习时光基本是在学校度过,只在其毕业前夕的两到三个月才让学生出校实习。其校企合作过于表面化和形式化。社会企业并未深度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活动中,没有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提建议,学生物流实践的时间过短,而在短期内,无法真正掌握相关的物流实践技能,无法培养学生的物流实践素养。
(二)政策制度的不完善
其次,对于当前我国物流专业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来讲,政府在其中并没有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和力量。政府对校企合作相关的规章制度并不完善和具体,学校和社会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缺乏方向性的引导,这使得学校和社会企业在具体合作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责任牵扯不清,分工不明确;同时,政府也缺乏对学校和社会企业合作的监督和监管,这是校企合作形式化的最大原因;政府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所给予的教学资源、资金支持并不充足。 (三)企业的参与积极性缺乏
最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必须要确保学校和社会企业的共同参与。但是对社会企业来讲,大多都是以经济效益和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社会物流企业更愿意将本企业的资源和重心向经营活动倾斜。这导致了许多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参与积极性不强,物流企业不愿意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不愿意为物流人才的培养提供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
四、物流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探究
(一)订单式物流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职业院校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式。对职业院校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讲,大多是通过以下两种模式来展开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2+1式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从企业订单出发的,其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是从企业具体的人才需求和岗位需求出发来进行衡量的。在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社会企业会与职业院校签订合约订单,以此来对双方的权利义务、教学职责的履行进行监督和保证。社会企业会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活动中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源,而职业院校也会根据社会企业的具体人才需求来展开人才培养,也会对学校培养的合格人才进行录用;同时,在社会企业和职业院校的订单人才培养中,由两方主体共同基于市场的具体需求,来共同设置人才培养计划。其人才培养计划也需要具备具体化、针对性的积极特性。可以说订单是人才培养模式是产学深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2+1式物流人才培养
2+1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学生学习生涯的前两年,其主要是在高职院校接受专业知识的教育。而在其学习生涯的最后一年,学生要到社会企业中,在实践岗位中展开实习活动。在2+1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运用过程中,通过两年时间的知识学习,学生能够具备深厚的物流理论知识素养。而通过最后一年的实习活动,学生能够对物流实践技能进行学习和掌握,并且能够适应社会物流岗位的工作活动,能有效增强学生实际物流问题解决的能力。同时,在2+1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过程中,学校和企业进行了有机链接,企业也为学校的人才提供了相关的就业岗位,这在某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五、物流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学校层面
1、教学模式的变革
对于高職院校物流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来讲,其在物流教学活动中,要积极促进教学模式的有机变革。纯理论化的物流教学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创新创造素养的有机培育,更无法使学生和社会物流企业的岗位需求相匹配。为了使学生在社会企业实现活动中出现“零适应期”的实践情况,在学生校园教学中,物流专业的教育工作则需要采取实践创新性和合作探究性的物流教学模式,以此来保证学生快速且高效的通过实践适应期限。例如,物流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物流项目部教学法、实岗训练教学法,物流教育工作者还可以积极举办物流实践技能大赛等活动。在这些教学法和教学活动实验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一定的实践素养和实践思考方式。
2、教学资源的投入
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学校教学资源的有机投入。这里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程资源和师资资源。对课程资源来讲,学校及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立足现实性的物流教学需求,来合理设置精品化的物理教学课程,要增强物流实践课程资源的投入,构建“理论加实践”的特色物流教学课程体系。对于师资资源来讲,高职院校要培养具备实践素养的物流专业教育工作者,其既要在社会企业中高薪聘请物流专业实践操作的工作者,来为学生传输物流实践的经验和技能。还要有效培养当前现有物流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素养,立足社会物流企业的技术需求,投入足够的资金,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二)企业层面
1、社会责任的承担
对于社会物流企业来讲,其在关注自身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同时,还必须要勇敢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要发挥自身的社会价值,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物流企业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物流专业的产学结合教学中,要和高职院校实现有效的对接,配合高职院校的教学行为。及时为产学结合提供资金、资源以及实践岗位,发挥社会企业实践育人的功能。
2、企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另一方面,在学生从高职院校进入到社会物流企业后,企业必须要重视实践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针对这一点,物流企业可以从两方面出发,一是企业要学会发挥企业文化和企业环境的积极影响,以此来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物流职业精神和物流服务意识等等。另一方面,是有关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实践。企业必须要对学生进行深度了解和观察,以此来分析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能力素养,根据这些基本的情况,来为学生匹配适合的物流实践岗位。在学生实践过程中,企业要把握好度,既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引导,但又不可过度参与学生的实践,要明确学生的实践主体地位。
(三)国家层面
1、资金支持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校企合作不仅仅是高职院校和社会物流企业的职能,其还包括国家相关部门这一社会主体。国家相关部门在校企合作中,也要发挥自身的职责和作用,为高职院校和社会企业构建积极的联系,促进两者的高效结合。首先,国家要为校企结合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国家可以设立专项基金,联合物流企业,参与到高校的物流专业实践探究和物流人才培养活动中。例如,国家可以设置相关的物流实践课题研究,以此来吸引教师、学生和社会企业的共同参与。
2、政策支持
其次,政府可以通过规章制度的出台,来为校企结合提供政策支持。作为校企合作的推动者和监督者,政府所能起到的力量是独一无二的。例如,政府可以出台与产学研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此来对社会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合法权益进行有机保障,同时也能起到监督和管理的积极作用,推动产学结合的落实。例如,政府还可以出台推动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的规章制度,加强物流企业和高职院校的深度结合。 六、在校企合作中,物流专业人才关键素养的培养
(一)职业精神和服务意识
在校企合作中,首先要培养的是物流专业人才的职业精神素养。对于个人在未来社会中的工作来讲,最重要的是具备职业精神素养。职业精神素养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自己的职业充满积极和热爱。并且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职业进行规划,加强自己的物流职业自信。在物流岗位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独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核心价值,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价值。而对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来讲,其离不开校企合作的实施。学生在企业实践活动中,要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要站在服务者的角度,来转化自身的社会角色,来培养自身良好的服务意识、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
(二)操作实践和服务水平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要积极利用校园的教学资源和社会企业的教学力量,为学生提供实践化的社会岗位。引导学生在社会岗位中增强自身的物流专业技能,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对物流专业岗位具备正确的认知,同时也有效增强学生的物流服务水平。可以说,实践操作技能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是个人未来立足社会的核心竞争力。
(三)理论知识和综合素养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要将院校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构建具备特色的物流专业课程,以此来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的物流理论知识进行加强。坚实的物流理论知识是学生未来职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除了物流理论专业知识素养外,还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与同事、与客户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问题分析和实践问题解决的能力等等,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升,构建全面型的实用型人才。
结束语:
物流行业是实践性的生产性服务业,对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讲,其不仅需要专业性的理论,知识素养,还必须要具备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只有这样,从业人员才能够在物流服务中发挥自身的积极价值,才能够提升物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校企合作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是受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的影响而产生的。可以说,在当今社会,校企合作已经成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趋势和方向。而对于校企合作来讲,其主要包括高职院校以及社会物流企业两大主体。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社会物流企业,都要具备长远发展的目标,看到校企合作的积极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意义,在此基础上,两者都要共同展开积极的配合和参与,共同为校企合作构建互动平台,提供各自所擅长的教学资源,以此来培养出综合性的专业化物理人才,以此来促进学校和社会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来为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陈香.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践研究[J].区域治理,2020(19):0236-0236.
[2]許庆贺.校企协同的企业实习生制度的建构及其实践路径[J].许昌学院学报,2021,40(1):143-146.
[3]马伟.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探究[J].产业科技创新,2020(24):111-112.
[4]何岩松,孙百鸣,杨清.物流教育教学如何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实践需求[J].课程教育研究,2020,0(10):255-256.
[5]刘群麾.以校企结合为重点的高职物流教育的人才培养类型[J].经贸实践,2018,0(21):254-254.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对当前我国物流行业的服务人员素养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受高职院校物流教学活动的影响,大多数的物流服务人员都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素养,但却缺乏实践性的物流操作和物流技能。这不仅对我国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带来阻碍,也使得高校毕业的学生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甚至还会影响物流企业未来的发展。所以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的实践素养迫在眉睫。通过对这一现实性问题的探究,相关学者和研究者提出了校企合作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希望能够借助高校和企业的力量,共同为专业化物流人才的培养助力。在这一背景下,笔者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理念,探究了其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活动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活动中的应用现实性问题。并基于我国社会当前物流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了具体化的物流人才培养实践策略,希望能够培养出专业素养、职业精神、实践操作兼具的实用型物流人才。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理念的探究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顾名思义,其指以学校和企业为共同主体来构建“学校+企业”的人才培养机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具备本质的区别。在传统人才培养活动中,主要是以学校为主体,由职业院校来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但是在时代不断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市场需求和行业需求的现实性影响,职业院校必须要和社会企业进行对接,来培养出专业对口、实操经验丰富的实用型人才。这光靠职业院校的教学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这是因为职业院校的教学方向和社会企业的实践方向有所区别。所以在国家政府的号召下,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以职业院校和社会企业为共同主体来进行合作办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得以产生。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进行分析,其致力于将职业院校和社会企业进行有机联合,共同利用两者的力量,将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结合,以此来形成人才培养的良性机制,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校企合作的人才素质培养方向与我国传统的“学校本位”人才素质培养方向,也有一定的区别。“学校本位”专注的是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式则不仅关注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还关注学生职业精神、职业能力、实践操作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校企合作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活动中重要性分析
(一)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活动中,校企合作实施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崛起,物流行业得到了质的飞跃。物流速度越来越快,物流精准度也得到加强。甚至可以说,物流产业在人类生活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和影响。其不仅提升了人类的生活质量,而且还推动了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尤其是对制造业的发展来讲,物流产业更显得不可或缺。鉴于物流产业在人类生活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性角色,其必须要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而对于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来讲,其是物流行业发展的前提。在我国传统的物流人才培养实践中,受落后人才培养理念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资源的限制,所培养出来的物流人才空具专业理论知识素养,缺乏具体的实践操作。这与社会物流企业所需求的物流人才相违背,从而导致物流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减少,物流专业的学生和社会企业无法进行接轨。这既浪费了社会的人力资源,也致使物流企业的发展缺乏人才支撑。同时这一问题也凸显了通过校企合作来培养专业素养与实践素养兼具的物流人才的必要性。
(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活动中,校企合作实施的意义
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既能够有效发挥学校的人才培养力量,也促进了社会人才培养力量的共同参与。对于学校来讲,其可以培养学生有关物流的专业知识素养,增强学生的理论素养,也可以教导学生信息化的物流知识和物流技术。而对于社会企业来讲,其既可以用企业文化来对学生产生影响,以此来培养学生相关的职业精神和道德素养,还可以通过实践岗位,来对学生的物流实践技能和实践操作进行培养,以此来引导学生将其在学校中所学习到的物流理论知识进行实际化的运用,促进物流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同时,物流专业性人才的培养,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财富,其不仅能够促进物流企业以及物流行业的发展,也能推动整体社会的进步。
三、物流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活动的现状探究
(一)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虽然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和社会企业已经达成了合作的共识,但是其合作的深度仍然不够。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进行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学校采取以下的具体策略:学生的学习时光基本是在学校度过,只在其毕业前夕的两到三个月才让学生出校实习。其校企合作过于表面化和形式化。社会企业并未深度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活动中,没有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提建议,学生物流实践的时间过短,而在短期内,无法真正掌握相关的物流实践技能,无法培养学生的物流实践素养。
(二)政策制度的不完善
其次,对于当前我国物流专业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来讲,政府在其中并没有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和力量。政府对校企合作相关的规章制度并不完善和具体,学校和社会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缺乏方向性的引导,这使得学校和社会企业在具体合作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责任牵扯不清,分工不明确;同时,政府也缺乏对学校和社会企业合作的监督和监管,这是校企合作形式化的最大原因;政府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所给予的教学资源、资金支持并不充足。 (三)企业的参与积极性缺乏
最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必须要确保学校和社会企业的共同参与。但是对社会企业来讲,大多都是以经济效益和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社会物流企业更愿意将本企业的资源和重心向经营活动倾斜。这导致了许多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参与积极性不强,物流企业不愿意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不愿意为物流人才的培养提供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
四、物流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探究
(一)订单式物流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职业院校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式。对职业院校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讲,大多是通过以下两种模式来展开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2+1式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从企业订单出发的,其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是从企业具体的人才需求和岗位需求出发来进行衡量的。在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社会企业会与职业院校签订合约订单,以此来对双方的权利义务、教学职责的履行进行监督和保证。社会企业会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活动中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源,而职业院校也会根据社会企业的具体人才需求来展开人才培养,也会对学校培养的合格人才进行录用;同时,在社会企业和职业院校的订单人才培养中,由两方主体共同基于市场的具体需求,来共同设置人才培养计划。其人才培养计划也需要具备具体化、针对性的积极特性。可以说订单是人才培养模式是产学深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2+1式物流人才培养
2+1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学生学习生涯的前两年,其主要是在高职院校接受专业知识的教育。而在其学习生涯的最后一年,学生要到社会企业中,在实践岗位中展开实习活动。在2+1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运用过程中,通过两年时间的知识学习,学生能够具备深厚的物流理论知识素养。而通过最后一年的实习活动,学生能够对物流实践技能进行学习和掌握,并且能够适应社会物流岗位的工作活动,能有效增强学生实际物流问题解决的能力。同时,在2+1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过程中,学校和企业进行了有机链接,企业也为学校的人才提供了相关的就业岗位,这在某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五、物流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学校层面
1、教学模式的变革
对于高職院校物流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来讲,其在物流教学活动中,要积极促进教学模式的有机变革。纯理论化的物流教学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创新创造素养的有机培育,更无法使学生和社会物流企业的岗位需求相匹配。为了使学生在社会企业实现活动中出现“零适应期”的实践情况,在学生校园教学中,物流专业的教育工作则需要采取实践创新性和合作探究性的物流教学模式,以此来保证学生快速且高效的通过实践适应期限。例如,物流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物流项目部教学法、实岗训练教学法,物流教育工作者还可以积极举办物流实践技能大赛等活动。在这些教学法和教学活动实验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一定的实践素养和实践思考方式。
2、教学资源的投入
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学校教学资源的有机投入。这里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课程资源和师资资源。对课程资源来讲,学校及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立足现实性的物流教学需求,来合理设置精品化的物理教学课程,要增强物流实践课程资源的投入,构建“理论加实践”的特色物流教学课程体系。对于师资资源来讲,高职院校要培养具备实践素养的物流专业教育工作者,其既要在社会企业中高薪聘请物流专业实践操作的工作者,来为学生传输物流实践的经验和技能。还要有效培养当前现有物流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素养,立足社会物流企业的技术需求,投入足够的资金,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二)企业层面
1、社会责任的承担
对于社会物流企业来讲,其在关注自身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同时,还必须要勇敢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要发挥自身的社会价值,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物流企业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物流专业的产学结合教学中,要和高职院校实现有效的对接,配合高职院校的教学行为。及时为产学结合提供资金、资源以及实践岗位,发挥社会企业实践育人的功能。
2、企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另一方面,在学生从高职院校进入到社会物流企业后,企业必须要重视实践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针对这一点,物流企业可以从两方面出发,一是企业要学会发挥企业文化和企业环境的积极影响,以此来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物流职业精神和物流服务意识等等。另一方面,是有关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实践。企业必须要对学生进行深度了解和观察,以此来分析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能力素养,根据这些基本的情况,来为学生匹配适合的物流实践岗位。在学生实践过程中,企业要把握好度,既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引导,但又不可过度参与学生的实践,要明确学生的实践主体地位。
(三)国家层面
1、资金支持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校企合作不仅仅是高职院校和社会物流企业的职能,其还包括国家相关部门这一社会主体。国家相关部门在校企合作中,也要发挥自身的职责和作用,为高职院校和社会企业构建积极的联系,促进两者的高效结合。首先,国家要为校企结合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国家可以设立专项基金,联合物流企业,参与到高校的物流专业实践探究和物流人才培养活动中。例如,国家可以设置相关的物流实践课题研究,以此来吸引教师、学生和社会企业的共同参与。
2、政策支持
其次,政府可以通过规章制度的出台,来为校企结合提供政策支持。作为校企合作的推动者和监督者,政府所能起到的力量是独一无二的。例如,政府可以出台与产学研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此来对社会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合法权益进行有机保障,同时也能起到监督和管理的积极作用,推动产学结合的落实。例如,政府还可以出台推动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的规章制度,加强物流企业和高职院校的深度结合。 六、在校企合作中,物流专业人才关键素养的培养
(一)职业精神和服务意识
在校企合作中,首先要培养的是物流专业人才的职业精神素养。对于个人在未来社会中的工作来讲,最重要的是具备职业精神素养。职业精神素养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自己的职业充满积极和热爱。并且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职业进行规划,加强自己的物流职业自信。在物流岗位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独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核心价值,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价值。而对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来讲,其离不开校企合作的实施。学生在企业实践活动中,要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要站在服务者的角度,来转化自身的社会角色,来培养自身良好的服务意识、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
(二)操作实践和服务水平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要积极利用校园的教学资源和社会企业的教学力量,为学生提供实践化的社会岗位。引导学生在社会岗位中增强自身的物流专业技能,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对物流专业岗位具备正确的认知,同时也有效增强学生的物流服务水平。可以说,实践操作技能和服务水平的提升,是个人未来立足社会的核心竞争力。
(三)理论知识和综合素养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要将院校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构建具备特色的物流专业课程,以此来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的物流理论知识进行加强。坚实的物流理论知识是学生未来职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除了物流理论专业知识素养外,还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与同事、与客户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问题分析和实践问题解决的能力等等,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升,构建全面型的实用型人才。
结束语:
物流行业是实践性的生产性服务业,对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讲,其不仅需要专业性的理论,知识素养,还必须要具备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只有这样,从业人员才能够在物流服务中发挥自身的积极价值,才能够提升物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校企合作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是受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的影响而产生的。可以说,在当今社会,校企合作已经成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趋势和方向。而对于校企合作来讲,其主要包括高职院校以及社会物流企业两大主体。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社会物流企业,都要具备长远发展的目标,看到校企合作的积极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意义,在此基础上,两者都要共同展开积极的配合和参与,共同为校企合作构建互动平台,提供各自所擅长的教学资源,以此来培养出综合性的专业化物理人才,以此来促进学校和社会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来为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陈香.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践研究[J].区域治理,2020(19):0236-0236.
[2]許庆贺.校企协同的企业实习生制度的建构及其实践路径[J].许昌学院学报,2021,40(1):143-146.
[3]马伟.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探究[J].产业科技创新,2020(24):111-112.
[4]何岩松,孙百鸣,杨清.物流教育教学如何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实践需求[J].课程教育研究,2020,0(10):255-256.
[5]刘群麾.以校企结合为重点的高职物流教育的人才培养类型[J].经贸实践,2018,0(21):254-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