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高中生应“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生物教学价值的直接体现。因此,在课程改革下,生物教师要重视生物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在自主实验、自主观察中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进而为高质量生物课堂的顺利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生物 实验教学 质量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学科之一,生物学的本质是揭示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学发展的历程已有百余年,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生物学开始与其他的学科交叉,特别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生物学与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方面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发展成一门精确的、定量的、深入分子层次的学科,对知识创新的要求较高。
一、优化教学方式的途径,提高教学的质量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一味地讲授着每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缺乏和同学们互动,不断地灌输给学生们,哪个知识点是考试必考的,哪个知识点我们大概了解一下就可以,给学生也造成了一种惯性模式,即我们学习就是为了考试,不考的内容没必要掌握。这样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在讲课的过程中多利用一些教学挂图或是形象生动的事物来描绘要讲的内容,一改枯燥无味、沉闷的课堂氛围。例如,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听到部分教师发牢骚地说,“真想不明白怎么回事,同样的一道题在不同的题册中遇到过,不断地给学生讲过很多遍,甚至有的知识点每节课都会强调,到了考试学生还是继续错,都不知道该怎么讲了。”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知识,没有主动去学习。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很容易出现智力疲劳现象。这种现象在任何课堂都存在,学生对教师的语言充耳不闻、对教师的板书视而不见、对教师的启发无动于衷、对知识的学习心不在焉等。
二、巧用教学留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要想实现高中生物实验课堂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学情,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欲望。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他们累积式地灌输多少知识,而是需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近年来,教学留白在高中生物实验课堂得到了全方位的推广和使用,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它的使用给学生留下了一定的探究和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提升了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以往的常规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过程,促进了高中生物实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在高中生物实验课堂中融入教学留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需要教师为学生设计优质的问题,让学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发挥自己的想象,突破定式思维,找出新颖性的科学答案,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三、发挥实验教学作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生物学科是一门建立在实验与观察基础上的科学,教师不能纸上谈兵,要注重发挥实验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增强动手能力,提升生物教学成效。提升实验教学成效。首先是改变实验模式。教材中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教学演示实验及学生操作实验,我对实验方式进行了适当调整。只要教学条件允许,尽量将演示实验改变为学生操作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参与过程中增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其次,在实验教学中运用边实验边讲授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成效。在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我进行各个实验小组之问的巡视.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进行简要点拨,并针对操作流程,以及其中的注意点进行集体提示,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同时注重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进行剖析,通过边做边讲的方式,提高教学反馈的及时性,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最后,借助于课外实验提高当堂演示成效。如进行光合作用的演示小实验时候,冈为涉及到操作的时间比较长,难以在课堂上进行形象演示,在课外进行了操作,将各个关键节点的实验现象通过多媒体投影演示出来。
四、做好实验分析,注重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能力
一个较为复杂的实验过程是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复摸索,最终才形成书本上的步骤。所以,在实验教学中,不能单纯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出现结果就行了。应根据学生程度和涉及原理的难易程度不同,由教师讲解或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去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每一个步骤处理的意义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从中学习处理问题的方法,为今后进行实验设计,制定实验方案打下基础。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是否出现,不重视分析实验过程;只满足于实验的成功,而失败的实验不愿意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实验方案是精心设计的,但实验结果更多是动态生成的。选择不同材料来做同一实验,实验现象可能不同;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取材部位應该是在新鲜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紫色较深处。而有学生是在内表皮或紫色很浅的部位取材,这样往往观察不到或仅有很少紫色液泡,导致质壁分离的现象不明显。不同学生做同一个实验,也可能出现不同的现象。如在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有的学生滴加的清水过多,这样制成的装片中,气泡较多,严重影响观察。有的学生不是用镊子撕取洋葱表皮,而是用刀片削,导致取出的表皮较厚,在显微镜下也就看不到单层细胞。所以我们注重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能力,教育学生辩证地看待实验的成功与失败,找出错误产生的原因,这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进一步掌握实验操作技能;还可以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总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方式多样,教师唯有明确生物实验教学的任务与目的,重视学生在生物教学中的主体,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灵活使用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生物实验的兴趣,才能实现生物实验教学的意义。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展开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实验精神与实验习惯。
参考文献
[1]罗凤清.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巧用[J].学周刊,2010,(08)
[2]杨秀永.高中生物实验理论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14)
【关键词】高中生物 实验教学 质量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学科之一,生物学的本质是揭示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学发展的历程已有百余年,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生物学开始与其他的学科交叉,特别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生物学与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方面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发展成一门精确的、定量的、深入分子层次的学科,对知识创新的要求较高。
一、优化教学方式的途径,提高教学的质量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一味地讲授着每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缺乏和同学们互动,不断地灌输给学生们,哪个知识点是考试必考的,哪个知识点我们大概了解一下就可以,给学生也造成了一种惯性模式,即我们学习就是为了考试,不考的内容没必要掌握。这样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在讲课的过程中多利用一些教学挂图或是形象生动的事物来描绘要讲的内容,一改枯燥无味、沉闷的课堂氛围。例如,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听到部分教师发牢骚地说,“真想不明白怎么回事,同样的一道题在不同的题册中遇到过,不断地给学生讲过很多遍,甚至有的知识点每节课都会强调,到了考试学生还是继续错,都不知道该怎么讲了。”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知识,没有主动去学习。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很容易出现智力疲劳现象。这种现象在任何课堂都存在,学生对教师的语言充耳不闻、对教师的板书视而不见、对教师的启发无动于衷、对知识的学习心不在焉等。
二、巧用教学留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要想实现高中生物实验课堂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学情,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欲望。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他们累积式地灌输多少知识,而是需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近年来,教学留白在高中生物实验课堂得到了全方位的推广和使用,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它的使用给学生留下了一定的探究和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提升了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以往的常规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过程,促进了高中生物实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在高中生物实验课堂中融入教学留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需要教师为学生设计优质的问题,让学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发挥自己的想象,突破定式思维,找出新颖性的科学答案,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三、发挥实验教学作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生物学科是一门建立在实验与观察基础上的科学,教师不能纸上谈兵,要注重发挥实验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增强动手能力,提升生物教学成效。提升实验教学成效。首先是改变实验模式。教材中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教学演示实验及学生操作实验,我对实验方式进行了适当调整。只要教学条件允许,尽量将演示实验改变为学生操作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参与过程中增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其次,在实验教学中运用边实验边讲授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成效。在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我进行各个实验小组之问的巡视.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进行简要点拨,并针对操作流程,以及其中的注意点进行集体提示,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同时注重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进行剖析,通过边做边讲的方式,提高教学反馈的及时性,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最后,借助于课外实验提高当堂演示成效。如进行光合作用的演示小实验时候,冈为涉及到操作的时间比较长,难以在课堂上进行形象演示,在课外进行了操作,将各个关键节点的实验现象通过多媒体投影演示出来。
四、做好实验分析,注重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能力
一个较为复杂的实验过程是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复摸索,最终才形成书本上的步骤。所以,在实验教学中,不能单纯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出现结果就行了。应根据学生程度和涉及原理的难易程度不同,由教师讲解或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去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每一个步骤处理的意义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从中学习处理问题的方法,为今后进行实验设计,制定实验方案打下基础。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是否出现,不重视分析实验过程;只满足于实验的成功,而失败的实验不愿意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实验方案是精心设计的,但实验结果更多是动态生成的。选择不同材料来做同一实验,实验现象可能不同;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取材部位應该是在新鲜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紫色较深处。而有学生是在内表皮或紫色很浅的部位取材,这样往往观察不到或仅有很少紫色液泡,导致质壁分离的现象不明显。不同学生做同一个实验,也可能出现不同的现象。如在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有的学生滴加的清水过多,这样制成的装片中,气泡较多,严重影响观察。有的学生不是用镊子撕取洋葱表皮,而是用刀片削,导致取出的表皮较厚,在显微镜下也就看不到单层细胞。所以我们注重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能力,教育学生辩证地看待实验的成功与失败,找出错误产生的原因,这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进一步掌握实验操作技能;还可以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总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方式多样,教师唯有明确生物实验教学的任务与目的,重视学生在生物教学中的主体,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灵活使用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生物实验的兴趣,才能实现生物实验教学的意义。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展开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实验精神与实验习惯。
参考文献
[1]罗凤清.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巧用[J].学周刊,2010,(08)
[2]杨秀永.高中生物实验理论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