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再无奈的一代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9月1日,“自旋——新世纪的十年”展览在今日美术馆举行。策展人张晴选择的6个70后艺术家样本都是在市场上已经获得成功的青年艺术家,除了这个因素,我们从作品中也不难发现他们的共同之处:从自身经验出发,少了沉重的包袱,多了从内心出发的思考,也可以看出他们在各自艺术语言上的探索。策展人在选择参展艺术家的作品时比较全面的考虑到艺术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变化,希望观众通过渐进的展示能够体会到艺术家在时间线索中内心的微妙变化。
  展览被安排在两个相互连通的空间里,从二楼入口一进入展厅,先是艺术家王光乐的作品,《寿漆》系列和《水磨石》系列被策展人安排在相距不远的墙面,这样参观者可以比较直接地通过对比来感受艺术家这些年在创作上的演进。再往里走是韦嘉的作品,从作品题目《如果能飞,能去往哪里?》、《野蛮春天》我们可以发现他的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就是他自己,外边展厅的尽头是这次展览中唯一的女性艺术家陈可的作品《九层塔》和《冷酷仙境》系列,作品风格变化似乎不是很大,还是继续着一个女孩的童话故事。如艺术家陈可所说:“其实每个人都被自己的时代和自己的经历所局限,他们的时间和空间决定了他们的一些想法,也就有了它存在的合理性。”他们结合了英雄主义的情结和乌托邦式的梦想来含蓄的表达着对社会意识的关注。他们无意识的脱离了上一代的集体思维模式,回归到个人的自我发现。从微观角度来反视个人的经验与价值,以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对个人的记忆、境遇进行描述,并赋予作品很多寓言化的色彩。
  从展厅中间观众可以来到另一个相邻的展示空间,这个空间展出的是仇晓飞早期的相册作品,作品的尺寸与相框大小相仿,反映了自己童年家庭记忆;其最近的关于内心境遇的作品,则更加关注自身心理变化。外边的展示空间有两件装置作品,一件是欧阳春的《无穷柱》,另一件是仇晓飞的《废墟》。欧阳春梦境般如同呓语的表现性绘画,表达了他们这一代人不愿长大的矛盾心情。从展览中我们可以发现70后艺术家的共性是他们更喜欢独自面对自己艺术的敏感,充分表达他们对周遭世界的独特感受。从参展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70艺术家相对上一辈艺术家,更强调自我存在。他们不再迎合西方政治题材,避免空洞的艺术语言在自己的创作中出现;也不同于沉迷于快速消费的80后卡通一代,他们有自己的精神深度,不怎么关心政治大局,却逃离不开他们这一代人的白日梦、冥想、神经质。
  策展人希望借着70后这一群体来反映社会变革中艺术家创作的变化,但略显单薄的是整个展览的呈现似乎略显平淡,可能一方面由于这些参展艺术家都是以架上绘画为主,平面化的展览结构使得两个展厅的展示关系并不明确。另一方面观众似乎在展览作品的陈列上不太容易找到其中的关联性和对比。
  本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都是当下拍卖市场上的宠儿,价格动辄百万,但是是否市场价值就可以覆盖其学术价值?换句话说,是否这些商业上获得成功的艺术家就能够代表整个70后艺术家这一梯队,还有待商榷。
  70后艺术家的学术价值也许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检验, 70后艺术家是在现实和梦想之间的矛盾中前行的一代,对于这一群体的特殊意义,现在就对于他们的价值和批判还为时尚早,但至少一个阶段性的总结还是可行和必要的。
其他文献
骑士与侠客分别是西方骑士文学与中国侠文学塑造的典型形象,二者虽在维护正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在女性观上却是很不相同的。西方骑士行使正义使命的主要动机之一就是获取女性
无果的历史谈判和战后的世界格局让钓鱼岛这个烂摊子在今天再引争端,但“自古以来的领土”、“美国移交的管辖权”这些并不充分的理由和各自又都不容许置疑的态度,让钓鱼岛问题更像是一场双方的抢夺行为。从游行、打砸到伪行为艺术,国内的保钓行动也逐渐进入到艺术领域。批评家王林在微博上提议组织大陆民间艺术家到钓鱼岛写生,《世界艺术》杂志还对报名者提供申报海事及安保的服务。这一唱一和的“艺术保钓”建议在得到媒体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