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年来,华北分公司在红河油田地面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实践,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应滚动开发的需要、更有利于做好地面工程项目整体部署、优化简化、组织协调和建设的经验和方法,使得工程建设质量、建设水平和建设速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大大提升了地面工程建设水平。本文就该油田在地面工程建设方面的做法与成效进行了简要总结,并对油田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关键词】红河油田 地面工程 技术探讨 发展趋势
镇泾油田是华北分公司主要原油生产基地,也是中国石化“十二五”期间重点上产区之一。该区勘探面积2515.6平方公里,探明石油资源储量3.2亿吨,勘探开发潜力巨大,产能建设区块多、油藏类型复杂、建设难度大,根据产能建设特点,按照“总体部署,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滚动开发,适时调整。地面系统所有工艺流程为二级布站方式,优化工艺设计方案,广泛应用高效节能设备,大幅度降低油田开发能耗,集成新的地面工程工艺技术,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较好地运用到滚动开发中,使得地面工程更加合理、优化,降低投资,增加效益。
1 红河油田地面工程难点
在油田的不断开发中,对地面工程系统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多,地形复杂,建设难度大等问题。
1.1 油田开发及建设难度增大
红河油田属于“三低”(低渗透、低丰度、地产量)油田,开发难度大,要求地面工程技术必须具备高效率、低能耗、低投资等特点。同时,红河油田区内属黄土塬地貌,沟、梁、塬、峁纵横交错,地表落差大(100~300米),地形复杂,造成地面建设难度大。
1.2 腐蚀影响及油田生产缺气
(1)油田失陷性黄土地面积大加之输送介质中存在腐蚀因素等原因,造成了管网、设备的腐蚀老化问题较严重,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2)到2013年,平均单井产油量由开发初期的4.45t/d下降为2.01t/d。随着产油量及伴生气产量不断降低,冬季缺气日益严重,从2012年冬季开始靠燃烧煤维持生产。
2 地面工程建设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2.1 制定建设方案
根据油田滚动开发的特点,通过分析油田已建系统的生产能力和外扩区域开发潜力,确定地面工程系统调整的时机和规模。对于已无加密、扩边等新建产能潜力的地区,合理控制转油站、集油阀组间建设规模,优化设计,不留余量。对具有扩边潜力的地区,在改造方案中预留处理能力,避免系统的后续扩建。通过编制油田集油系统、注水系统的适时调整总体方案,制定了分年实施规划,实现油田老区调整与新区开发的科学衔接。
2.2 实施建设方案
(1)将油田已建系统纳入新建产能,考虑滚动开发,对地面系统重新统一布局,合理布站,采用模块化建设,分期实施。地面工程与油藏、钻井及采油工艺相结合,采用先进适用的简约化工艺技术。推广应用了撬装增压装置、同步回转式混输泵、高效真空炉等新技术、新设备。将原固定热洗清蜡工艺更换为热洗车活动洗井清蜡工艺。井组采用单管密闭混输、串接工艺,对于边远井组不能满足热力条件的、采用套管气加热、单管密闭混输。
(2)采取二级布站,去掉计量站,单井实行示功图计量,增压站、转油站、联合站实行油气水三相分离单相计量。
(3)对老油田地区保留已建配水间,维持原单干管多井配水流程,结合腐蚀评价结果局部改造腐蚀严重的配水间,结合注水量预测改造腐蚀严重的注水管道,合理匹配管径。针对新开发地区已建配水间及注水管道大面积腐蚀的情况,结合集油系统调整,配水间重新布局,采用单干管多井配水流程,优化注水管道管径和防腐结构。共调整注水干线、支线19.9km,维修配水间18座。2.3 建设方案的实施效果
实施地面工程系统优化调整,采用密闭输送,生产能耗下降,对环境友好。单井实行实时监控,远程启停,生产运行优化,大大减低生产管理难度。;地面工程系统简化,用关、停、并、转等优化简化技术措施,满足安全、高效、节能生产要求,降低工程投入,全面提高了地面工程系统运行效率,提高油田整体开发效益。
3 地面工程建设的发展趋势
3.1 集输流程简化
工艺流程、站场工艺的简化是实现油田低能耗、高效率、智能一体化的必要措施,通过简化建设工艺既可以缩短原油的生产周期,又可以淘汰繁杂的工序,从而减低能耗,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3.2 输送流程密闭化
近年来,随着高投资与低效益、高能耗与低效率的矛盾日益突出,采取密闭的工艺流程,合理回收和利用油气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显得十分重要。日前,油田的地面工程油气集输密闭工艺主要采用5项工艺技术:井口套管气的回收及利用技术(包括定压阀、空压机、抽油机联动式套管气回收装置)、增压站密闭混输技术、接转站采用密闭混输及分输技术、联合站油气水三相密闭分离工艺、原油稳定和轻烃回收技术、大罐抽气工艺。
3.3 油田信息数字化
目前油田初步实现了油田业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数字油田的建设促进了油田生产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其建设模式代表了油田未来的发展趋势。准确掌握油水井生产动态和生产信息,为制定各种技术性措施、实现油井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可靠基础。
3.4 油田地面建设标准化
为了适应油田滚动开发建设和环境特点,提高油田站场的设计、采购、施工的水平,大大缩短场站的建设周期,油田站场建设实现“设计标准化、设备定型化、工艺模块化、施工组装化”显得必要。在满足低成本开发要求的基础上,加强标准化设计和优化简化相结合、管理方式和数字化油田建设相结合,全面统一各采油厂油田产建地面工程的工艺流程、建设模式和建设标准。有利于突破传统的设计、施工周期,将对后期油田的地面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 结论
地面工程要以科研为先导,以技术集成和创新为突破口,以简化工艺流程、推广标准化设计为手段,大力推行低碳、节能和数字化技术,促进油气田清洁生产,通过优化、简化技术和标准化设计的全面推广,地面工程总体布局将更加合理,总体建设规模将得到有效控制,工艺技术将更加先进,管理模式将更加科学,生产运行将更加优化,站场标识将更加规范,投资结构将更加合理,油气田生产环境将更加绿色、和谐。
参考文献
[1] 李建华.长庆油田以信息化建设推进数字油田建设[J].数字石油和化工,2006,12:15-18
[2] 孙铁民,等.创新设计理念,推进标准化设计[J].石油规划设计,2009,20(6):1-4
【关键词】红河油田 地面工程 技术探讨 发展趋势
镇泾油田是华北分公司主要原油生产基地,也是中国石化“十二五”期间重点上产区之一。该区勘探面积2515.6平方公里,探明石油资源储量3.2亿吨,勘探开发潜力巨大,产能建设区块多、油藏类型复杂、建设难度大,根据产能建设特点,按照“总体部署,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滚动开发,适时调整。地面系统所有工艺流程为二级布站方式,优化工艺设计方案,广泛应用高效节能设备,大幅度降低油田开发能耗,集成新的地面工程工艺技术,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较好地运用到滚动开发中,使得地面工程更加合理、优化,降低投资,增加效益。
1 红河油田地面工程难点
在油田的不断开发中,对地面工程系统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多,地形复杂,建设难度大等问题。
1.1 油田开发及建设难度增大
红河油田属于“三低”(低渗透、低丰度、地产量)油田,开发难度大,要求地面工程技术必须具备高效率、低能耗、低投资等特点。同时,红河油田区内属黄土塬地貌,沟、梁、塬、峁纵横交错,地表落差大(100~300米),地形复杂,造成地面建设难度大。
1.2 腐蚀影响及油田生产缺气
(1)油田失陷性黄土地面积大加之输送介质中存在腐蚀因素等原因,造成了管网、设备的腐蚀老化问题较严重,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2)到2013年,平均单井产油量由开发初期的4.45t/d下降为2.01t/d。随着产油量及伴生气产量不断降低,冬季缺气日益严重,从2012年冬季开始靠燃烧煤维持生产。
2 地面工程建设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2.1 制定建设方案
根据油田滚动开发的特点,通过分析油田已建系统的生产能力和外扩区域开发潜力,确定地面工程系统调整的时机和规模。对于已无加密、扩边等新建产能潜力的地区,合理控制转油站、集油阀组间建设规模,优化设计,不留余量。对具有扩边潜力的地区,在改造方案中预留处理能力,避免系统的后续扩建。通过编制油田集油系统、注水系统的适时调整总体方案,制定了分年实施规划,实现油田老区调整与新区开发的科学衔接。
2.2 实施建设方案
(1)将油田已建系统纳入新建产能,考虑滚动开发,对地面系统重新统一布局,合理布站,采用模块化建设,分期实施。地面工程与油藏、钻井及采油工艺相结合,采用先进适用的简约化工艺技术。推广应用了撬装增压装置、同步回转式混输泵、高效真空炉等新技术、新设备。将原固定热洗清蜡工艺更换为热洗车活动洗井清蜡工艺。井组采用单管密闭混输、串接工艺,对于边远井组不能满足热力条件的、采用套管气加热、单管密闭混输。
(2)采取二级布站,去掉计量站,单井实行示功图计量,增压站、转油站、联合站实行油气水三相分离单相计量。
(3)对老油田地区保留已建配水间,维持原单干管多井配水流程,结合腐蚀评价结果局部改造腐蚀严重的配水间,结合注水量预测改造腐蚀严重的注水管道,合理匹配管径。针对新开发地区已建配水间及注水管道大面积腐蚀的情况,结合集油系统调整,配水间重新布局,采用单干管多井配水流程,优化注水管道管径和防腐结构。共调整注水干线、支线19.9km,维修配水间18座。2.3 建设方案的实施效果
实施地面工程系统优化调整,采用密闭输送,生产能耗下降,对环境友好。单井实行实时监控,远程启停,生产运行优化,大大减低生产管理难度。;地面工程系统简化,用关、停、并、转等优化简化技术措施,满足安全、高效、节能生产要求,降低工程投入,全面提高了地面工程系统运行效率,提高油田整体开发效益。
3 地面工程建设的发展趋势
3.1 集输流程简化
工艺流程、站场工艺的简化是实现油田低能耗、高效率、智能一体化的必要措施,通过简化建设工艺既可以缩短原油的生产周期,又可以淘汰繁杂的工序,从而减低能耗,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3.2 输送流程密闭化
近年来,随着高投资与低效益、高能耗与低效率的矛盾日益突出,采取密闭的工艺流程,合理回收和利用油气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显得十分重要。日前,油田的地面工程油气集输密闭工艺主要采用5项工艺技术:井口套管气的回收及利用技术(包括定压阀、空压机、抽油机联动式套管气回收装置)、增压站密闭混输技术、接转站采用密闭混输及分输技术、联合站油气水三相密闭分离工艺、原油稳定和轻烃回收技术、大罐抽气工艺。
3.3 油田信息数字化
目前油田初步实现了油田业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数字油田的建设促进了油田生产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其建设模式代表了油田未来的发展趋势。准确掌握油水井生产动态和生产信息,为制定各种技术性措施、实现油井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可靠基础。
3.4 油田地面建设标准化
为了适应油田滚动开发建设和环境特点,提高油田站场的设计、采购、施工的水平,大大缩短场站的建设周期,油田站场建设实现“设计标准化、设备定型化、工艺模块化、施工组装化”显得必要。在满足低成本开发要求的基础上,加强标准化设计和优化简化相结合、管理方式和数字化油田建设相结合,全面统一各采油厂油田产建地面工程的工艺流程、建设模式和建设标准。有利于突破传统的设计、施工周期,将对后期油田的地面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 结论
地面工程要以科研为先导,以技术集成和创新为突破口,以简化工艺流程、推广标准化设计为手段,大力推行低碳、节能和数字化技术,促进油气田清洁生产,通过优化、简化技术和标准化设计的全面推广,地面工程总体布局将更加合理,总体建设规模将得到有效控制,工艺技术将更加先进,管理模式将更加科学,生产运行将更加优化,站场标识将更加规范,投资结构将更加合理,油气田生产环境将更加绿色、和谐。
参考文献
[1] 李建华.长庆油田以信息化建设推进数字油田建设[J].数字石油和化工,2006,12:15-18
[2] 孙铁民,等.创新设计理念,推进标准化设计[J].石油规划设计,2009,2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