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香喷喷”是由“香芬芬”虚化演变而来的。“芬芬”由一个有实义的词降级为一个词缀“喷喷”,字形发生了变化,被重新分析成一个“ABB”式的状态形容词。本文从语源的角度探讨了“香喷喷”及相关词族,证明了“香气四溢”这一义位在语源上的关联。
关键词:“香喷喷” 语源 词族
一提起“香喷喷”这个词,普遍的分析便是状态形容词“ABB”式,“A”是一个单音形容词,“BB”是叠音后缀,不具有词汇意义,只有表示程度加深、渲染色彩的语法意义。然而,《现代汉语词典》中还有词“喷香”以及“喷喷香”,这两个词该怎么分析?我们将从语源上对“香喷喷”作一下探讨,并把表示“香气四溢”的同源词族联系起来。
从音韵上来看,《集韵·魂韵》中的“喷”,问韵、恨韵两收,芳问切,普闷切,一作敷母字,一作滂母字,同为文部字;亦作“吩”从“分”得声。《集韵·文韵》:“芬”,敷文切;《古今字音对照手册》:“喷”普魂切,“芬”抚文切。从音理上来看,“喷”和“芬”上古韵部同属文部,声母同是滂母字;只是到中古“芬”由重唇音演化为轻唇音,归入敷母字。从音理上看,两者相通,具备了训诂学“音同义通”的理论基础。
从文献上看,《说文解字·艹部》:“,艹初生其香分布也。”段玉裁注:“诗说馨香、多言苾芬。大雅毛传曰。芬芬、香也。”《汉语大词典》中,“芬芬”释义为“芳香”。《诗经·生民之什·凫鹥》:“旨酒欣欣,燔炙芬芬。”孔颖达疏:“芬芬,香也”正义曰:“芬芬是香之气,故为香谓燔炙香也。”“芬芬”释义为“香气散发”更为合适。《诗经》中“芬芬”的“香气”义并不只此一例。《诗经·谷风之什·信南山》:“是烝是享,苾苾芬芬。”郑玄笺:“苾苾芬芬然香,”鲁诗“苾”作“馥”。蔡邕《司空临晋侯杨公碑》:“馥馥芬芬”,是用鲁诗。“苾”与“馥”是异文。现代汉语中还有一个词“香馥馥”,《汉语大词典》释义“形容芳香浓郁”,“馥馥”与“芬芬”在《诗经》中是同义并列,“香馥馥”与“香喷喷”意义类同,又从侧面证明了“喷喷”的本字。
唐慧琳的《一切经音义》卷第六(P226)“引《考声》云:‘芬芬,香气貌’经文有从气作氛,音坟,祥气也,非经义有从香,作馚,不成字,非也。……韩诗云:芬馥者,香气貌也。”
(1)草青青而吐绿,花照灼而开红,千种池亭,万般果药,香芬芬而扑鼻,鸟噪咶而和鸣。(《敦煌变文·降魔变文》)
《敦煌变文》中的“香芬芬”作状语,此时内部结构还比较清晰,“香”定义性质,“芬芬”描摹状态,并列式的ABB结构,字形在晚唐五代也尚未改变。其实字形转变的时代从音韵上来看也是有理可据的,轻唇音的产生大概是从唐末宋初开始的,因此,这以前“芬芬”与我们今天的“喷喷”读音无异,所以保留了本来的字形。“芬芬”重言并不是一个孤例,与它同属文部的其他字之间有相通的意义,语音上的关联也十分密切。
王念孙在《广雅疏证序》里提出的训诂思想“以古音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是我们探求语源的指导原则。再从与“芬”有旁转、对转以及旁对转关系的字入手,看看它们是否有“香气散发”义。
“芬”也可作“馩馚葐”,《广韵·文韵》:“、芬”与“馩、馚、葐”同为符分切,音义皆同,应为异体字。《集韵·文韵》:“馩馚葐,《博雅》,馩馧,香也,或作馚葐。”与“芬”字阴阳对转的阴声韵微部和入声韵物部中也有“香气浓烈貌“的字,如阴声韵微部的“馡(菲)”,入声韵物部的“馞(茀、)、馧”,与物部有旁转关系的质部有“馛”“馝(苾、 )”“()”表示“香也”。这几个字音近义通,经常互为组合,或叠字组合;如“葐蒀(馚馧)、馧馞、苾勃(馝馞)、菲菲、馞馞、馛馛、苾苾”都是“香气浓郁貌”。
“葐蒀、馚馧、馧馞”这三个词都有“香气浓郁貌”,《集韵》中“馧”,文没两属,音于云切、乌没切。《集韵·文韵》:“榅馧蒀,葐榅,香也,或从香从草。”《集韵·没韵》:“馧馞,大香也。”因此,“馩馧、馚馧、葐蒀”等为同一双音词;与“馧馞”为叠韵双音词。
(2)铿锵宝铎,馩馧异香。(《法苑珠林》)
(3)金炉晓炷以馚馧,银炬宵燃而炫耀。(《全唐文》)
(4)葐蒕,上愤闻反,下郁云反,王逸注楚辞云:“蒕葐,盛貌也,”左思蜀都赋云:“郁葐蒕以翠微,张铣注云:馧,香也。”(《一切经音义》)
(5)妙香氲,“,符云反,氲,于云反。王逸注楚辞曰:‘ 氲,盛也,香气盛也,二又作葐蒀也。’”(《一切经音义》)
馞,《汉语大词典》解释为“香气盛貌”,馞馞,香气浓郁貌。
(6)遂揖入坐,色皆殊絶,满坐芳香,馞馞袭人。(《博异志·崔玄微》)
香气“馞”多写作“勃”,《广韵·没韵》中“勃、 、馞、悖、浡、 ”均为蒲没切,意义都有“盛卒起皃,若尘起作,若香气作馞,若心逆者作悖,若水广浡,烟起作,今合作勃。”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三:“沉香和红粉以泥壁,开门则香气蓬勃。”《汉语大词典》“苾勃”“馝馞”词条释义“香气浓烈”。“勃”即“馞”。王念孙《广雅疏证》云:“香盛谓之馝馞,犹水盛谓之滭浡。”
(7)肸蠁布写,薆咇茀。……郭璞曰:香气盛馝馞也。……馝馞、咇茀,音义同。(《文选·上林赋》)
(8)馣,香气奄蔼也。馣与,与薆,音义同。,音奄。咇,步必切。茀,音勃。(《说文解字》)
(9)沉檀罗谷,脑麝之香,郁烈芬芳,苾茀馧。“苾茀”即“馝馞”。(《刘基集》)
(10)异香馝馞,神钟髣髴。(《秦望山法华寺碑》)
(11)审其神变或送异花一奁。形似枣花大如榆荚。香气馝馞,数载宛然。(《神僧传》)
苾苾,香气浓郁。《说文·艹部》:“苾,馨香也。”《一切经音义》卷第三十四,释“苾芬”(1390)云:“苾又作飶馝咇四形同,蒲结反,埤苍:‘苾,火香也,’”《说文解字》:“飶,食之香也。”段玉裁注:“周颂传曰:‘飶,芬香皃。’……与艹部苾音同义近。”《诗经·周颂·载芟》:“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宁。”孔颖达疏:“飶,芬香也。”“椒”与“飶”相对,三家诗“椒”作“馥”,“馥”与“苾”又有异文关系。《玉篇》:“咇,芳香也。”苾(馝)咇飶,《集韵》(P190)屑韵、质韵兼收,音“蒲结反”“簿必切”。又《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九芬(P1175):“上骈蔑反,《埤苍》云:‘,大香也。’《考声》亦云:‘香皃也。’或作,亦作,《古今正字》从,必声,下忿文反,郑笺诗云芬芬然香也,郭注方言芬香和调也,说文从草分声,经从香作馚,非也。” 《汉语大词典》中“菲菲”第三个义项为“香气盛”,与“芬芬”音近义通。下例中可见,“馡馡、菲菲、婓婓”相通。
(12)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楚辞·离骚》)王逸注曰:“菲菲,犹勃勃。芬香貌也。”
(13)怀芬香而挟蕙兮,佩江蓠之婓婓。(《楚辞·九叹》)
王逸注曰:“一作菲菲。”王念孙疏:“婓婓,与馡馡同,各本作菲菲,此后人以意改之也。
(14)应风披靡,吐芳扬烈,郁郁菲菲,众香发越。(《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
吕延济注:“郁郁菲菲,香美貌。”
在佛经文献中出现三字格“香气浓郁”义的连用,这种情况可能受佛经翻译的影响。梵语属屈折语,“有着明显的表示量级变化的形态标记和变化规则”,通过佛经翻译对汉语词汇产生影响。
(15)当阳指出铁昆仑。通身一串黄金骨。转步移身空劫前。火里优昙香茀茀(即“香馞馞”)。(《佛光国师语录》)
(16)香气馚芬馥甚可爱乐。其水清净柔软第一。(《大般涅盘经卷》)
(17)纵意嬉戏乐音清妙香气馚芬馥。(《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从“芬芬”及属同一韵部的词构成的“香气浓烈”义的词族,到现代汉语保存的内部结构相对清晰的ABB式“香馥馥”的佐证,可见“香芬芬”即是我们今天的“香喷喷”。“香气浓郁”义的同源词“葐蒀(馚馧)、馧馞、苾勃(馝馞)、菲菲、馞馞、馛馛、苾苾”按音系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同源词族。
参考文献:
[1]王继红.重言式状态词的语法化考察[J].语言研究,2003,(2).
[2]邵敬敏.ABB式形容词动态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1990,(1).
[3]石锓.ABB式形容词在宋代的演变[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4]徐浩.现代汉语ABB词及其历史演变[A].语言学论丛:第二十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5]朱庆之.佛经翻译中的仿译及其对汉语词汇的影响[A].中古近代汉语研究[C].2000.
[6]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
(董迎冬 河南开封 河南大学文学院 475000)
关键词:“香喷喷” 语源 词族
一提起“香喷喷”这个词,普遍的分析便是状态形容词“ABB”式,“A”是一个单音形容词,“BB”是叠音后缀,不具有词汇意义,只有表示程度加深、渲染色彩的语法意义。然而,《现代汉语词典》中还有词“喷香”以及“喷喷香”,这两个词该怎么分析?我们将从语源上对“香喷喷”作一下探讨,并把表示“香气四溢”的同源词族联系起来。
从音韵上来看,《集韵·魂韵》中的“喷”,问韵、恨韵两收,芳问切,普闷切,一作敷母字,一作滂母字,同为文部字;亦作“吩”从“分”得声。《集韵·文韵》:“芬”,敷文切;《古今字音对照手册》:“喷”普魂切,“芬”抚文切。从音理上来看,“喷”和“芬”上古韵部同属文部,声母同是滂母字;只是到中古“芬”由重唇音演化为轻唇音,归入敷母字。从音理上看,两者相通,具备了训诂学“音同义通”的理论基础。
从文献上看,《说文解字·艹部》:“,艹初生其香分布也。”段玉裁注:“诗说馨香、多言苾芬。大雅毛传曰。芬芬、香也。”《汉语大词典》中,“芬芬”释义为“芳香”。《诗经·生民之什·凫鹥》:“旨酒欣欣,燔炙芬芬。”孔颖达疏:“芬芬,香也”正义曰:“芬芬是香之气,故为香谓燔炙香也。”“芬芬”释义为“香气散发”更为合适。《诗经》中“芬芬”的“香气”义并不只此一例。《诗经·谷风之什·信南山》:“是烝是享,苾苾芬芬。”郑玄笺:“苾苾芬芬然香,”鲁诗“苾”作“馥”。蔡邕《司空临晋侯杨公碑》:“馥馥芬芬”,是用鲁诗。“苾”与“馥”是异文。现代汉语中还有一个词“香馥馥”,《汉语大词典》释义“形容芳香浓郁”,“馥馥”与“芬芬”在《诗经》中是同义并列,“香馥馥”与“香喷喷”意义类同,又从侧面证明了“喷喷”的本字。
唐慧琳的《一切经音义》卷第六(P226)“引《考声》云:‘芬芬,香气貌’经文有从气作氛,音坟,祥气也,非经义有从香,作馚,不成字,非也。……韩诗云:芬馥者,香气貌也。”
(1)草青青而吐绿,花照灼而开红,千种池亭,万般果药,香芬芬而扑鼻,鸟噪咶而和鸣。(《敦煌变文·降魔变文》)
《敦煌变文》中的“香芬芬”作状语,此时内部结构还比较清晰,“香”定义性质,“芬芬”描摹状态,并列式的ABB结构,字形在晚唐五代也尚未改变。其实字形转变的时代从音韵上来看也是有理可据的,轻唇音的产生大概是从唐末宋初开始的,因此,这以前“芬芬”与我们今天的“喷喷”读音无异,所以保留了本来的字形。“芬芬”重言并不是一个孤例,与它同属文部的其他字之间有相通的意义,语音上的关联也十分密切。
王念孙在《广雅疏证序》里提出的训诂思想“以古音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是我们探求语源的指导原则。再从与“芬”有旁转、对转以及旁对转关系的字入手,看看它们是否有“香气散发”义。
“芬”也可作“馩馚葐”,《广韵·文韵》:“、芬”与“馩、馚、葐”同为符分切,音义皆同,应为异体字。《集韵·文韵》:“馩馚葐,《博雅》,馩馧,香也,或作馚葐。”与“芬”字阴阳对转的阴声韵微部和入声韵物部中也有“香气浓烈貌“的字,如阴声韵微部的“馡(菲)”,入声韵物部的“馞(茀、)、馧”,与物部有旁转关系的质部有“馛”“馝(苾、 )”“()”表示“香也”。这几个字音近义通,经常互为组合,或叠字组合;如“葐蒀(馚馧)、馧馞、苾勃(馝馞)、菲菲、馞馞、馛馛、苾苾”都是“香气浓郁貌”。
“葐蒀、馚馧、馧馞”这三个词都有“香气浓郁貌”,《集韵》中“馧”,文没两属,音于云切、乌没切。《集韵·文韵》:“榅馧蒀,葐榅,香也,或从香从草。”《集韵·没韵》:“馧馞,大香也。”因此,“馩馧、馚馧、葐蒀”等为同一双音词;与“馧馞”为叠韵双音词。
(2)铿锵宝铎,馩馧异香。(《法苑珠林》)
(3)金炉晓炷以馚馧,银炬宵燃而炫耀。(《全唐文》)
(4)葐蒕,上愤闻反,下郁云反,王逸注楚辞云:“蒕葐,盛貌也,”左思蜀都赋云:“郁葐蒕以翠微,张铣注云:馧,香也。”(《一切经音义》)
(5)妙香氲,“,符云反,氲,于云反。王逸注楚辞曰:‘ 氲,盛也,香气盛也,二又作葐蒀也。’”(《一切经音义》)
馞,《汉语大词典》解释为“香气盛貌”,馞馞,香气浓郁貌。
(6)遂揖入坐,色皆殊絶,满坐芳香,馞馞袭人。(《博异志·崔玄微》)
香气“馞”多写作“勃”,《广韵·没韵》中“勃、 、馞、悖、浡、 ”均为蒲没切,意义都有“盛卒起皃,若尘起作,若香气作馞,若心逆者作悖,若水广浡,烟起作,今合作勃。”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三:“沉香和红粉以泥壁,开门则香气蓬勃。”《汉语大词典》“苾勃”“馝馞”词条释义“香气浓烈”。“勃”即“馞”。王念孙《广雅疏证》云:“香盛谓之馝馞,犹水盛谓之滭浡。”
(7)肸蠁布写,薆咇茀。……郭璞曰:香气盛馝馞也。……馝馞、咇茀,音义同。(《文选·上林赋》)
(8)馣,香气奄蔼也。馣与,与薆,音义同。,音奄。咇,步必切。茀,音勃。(《说文解字》)
(9)沉檀罗谷,脑麝之香,郁烈芬芳,苾茀馧。“苾茀”即“馝馞”。(《刘基集》)
(10)异香馝馞,神钟髣髴。(《秦望山法华寺碑》)
(11)审其神变或送异花一奁。形似枣花大如榆荚。香气馝馞,数载宛然。(《神僧传》)
苾苾,香气浓郁。《说文·艹部》:“苾,馨香也。”《一切经音义》卷第三十四,释“苾芬”(1390)云:“苾又作飶馝咇四形同,蒲结反,埤苍:‘苾,火香也,’”《说文解字》:“飶,食之香也。”段玉裁注:“周颂传曰:‘飶,芬香皃。’……与艹部苾音同义近。”《诗经·周颂·载芟》:“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宁。”孔颖达疏:“飶,芬香也。”“椒”与“飶”相对,三家诗“椒”作“馥”,“馥”与“苾”又有异文关系。《玉篇》:“咇,芳香也。”苾(馝)咇飶,《集韵》(P190)屑韵、质韵兼收,音“蒲结反”“簿必切”。又《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九芬(P1175):“上骈蔑反,《埤苍》云:‘,大香也。’《考声》亦云:‘香皃也。’或作,亦作,《古今正字》从,必声,下忿文反,郑笺诗云芬芬然香也,郭注方言芬香和调也,说文从草分声,经从香作馚,非也。” 《汉语大词典》中“菲菲”第三个义项为“香气盛”,与“芬芬”音近义通。下例中可见,“馡馡、菲菲、婓婓”相通。
(12)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楚辞·离骚》)王逸注曰:“菲菲,犹勃勃。芬香貌也。”
(13)怀芬香而挟蕙兮,佩江蓠之婓婓。(《楚辞·九叹》)
王逸注曰:“一作菲菲。”王念孙疏:“婓婓,与馡馡同,各本作菲菲,此后人以意改之也。
(14)应风披靡,吐芳扬烈,郁郁菲菲,众香发越。(《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
吕延济注:“郁郁菲菲,香美貌。”
在佛经文献中出现三字格“香气浓郁”义的连用,这种情况可能受佛经翻译的影响。梵语属屈折语,“有着明显的表示量级变化的形态标记和变化规则”,通过佛经翻译对汉语词汇产生影响。
(15)当阳指出铁昆仑。通身一串黄金骨。转步移身空劫前。火里优昙香茀茀(即“香馞馞”)。(《佛光国师语录》)
(16)香气馚芬馥甚可爱乐。其水清净柔软第一。(《大般涅盘经卷》)
(17)纵意嬉戏乐音清妙香气馚芬馥。(《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从“芬芬”及属同一韵部的词构成的“香气浓烈”义的词族,到现代汉语保存的内部结构相对清晰的ABB式“香馥馥”的佐证,可见“香芬芬”即是我们今天的“香喷喷”。“香气浓郁”义的同源词“葐蒀(馚馧)、馧馞、苾勃(馝馞)、菲菲、馞馞、馛馛、苾苾”按音系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同源词族。
参考文献:
[1]王继红.重言式状态词的语法化考察[J].语言研究,2003,(2).
[2]邵敬敏.ABB式形容词动态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1990,(1).
[3]石锓.ABB式形容词在宋代的演变[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4]徐浩.现代汉语ABB词及其历史演变[A].语言学论丛:第二十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5]朱庆之.佛经翻译中的仿译及其对汉语词汇的影响[A].中古近代汉语研究[C].2000.
[6]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
(董迎冬 河南开封 河南大学文学院 47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