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意匠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奎历来与“创意”打交道,在他看来,山东可开发的工业旅游资源很多,如果要做好,关键在于寻找准确而有创意的切入主题。
工厂里的想象空间
《齐鲁周刊》:工业旅游在国内兴起是近两三年间的事,但是受众面的扩张速度很快。
刘奎:这是符合旅游行业发展规律的。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单纯行走的旅游产品,他们更希望参与其中,有体验感。另一方面,人们之所以喜欢旅游也是希望此中满足文化需求。工业旅游恰恰符合这两点。
《齐鲁周刊》:目前山东工业旅游项目里,张裕和青啤做得较有影响力。您认为好的工业旅游产品要具备哪些要素?
刘奎:山东是工业大省,有许多工业项目。但是未必都能做成、或者做好工业旅游项目。旅游项目首先要有故事可讲。以张裕为例,它是有品牌有历史,张弼士在创业过程中留下许多传奇,这些人文因素吸引游人。再者,红酒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内涵和外延都可以衍生出许多观赏点。而张裕酒窖是唯一海滩下的酒窖,三只百年桶王就有故事可讲,同时还开辟了具有观赏性和体验性的项目。青岛啤酒也是一样,有历史有品牌,有啤酒文化和体验性,再依托城市旅游资源,所以发展得好。
《齐鲁周刊》:您认为济南市内有没有类似资源?
刘奎:重汽集团。我是济南人,上小学时就知道重汽的黄河汽车,那是中国载重汽车的里程碑,是行业的集体记忆。现在重汽又是知名的上市公司,有足够的品牌价值。
旅游说到底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汇集,做旅游项目能够提高品牌价值;再者,旅游属于第三产业,能够消化过剩的人力资源,对重汽这样的老国企颇有裨益。
《齐鲁周刊》:招远将矿山开发成旅游项目,增加了体验乐趣。这是否也算一种模式?
刘奎:将矿山做成旅游项目,最早是在德国鲁尔区。钢铁厂被改造成露天博物馆,废弃铁路和土料场变成活动场地。有色金属矿加工区奥博豪森改建为大型摩尔购物中心,同时开辟了工业博物馆;焦炭厂则变成了吸引众多艺术、创意和设计公司的办公和展览场地。这些都能被借鉴利用。
但我个人感觉这与前面提到的张裕、青啤有所区别。招远矿山,包括铁路大厂等更倾向于工业遗产,前者是用企业附加值做旅游,企业正常运转,与旅游项目相互作用。后者是将工业资源,废弃的或者历史性的包装、转化成文化旅游项目。不能算作单纯的工业旅游,当然,工业遗产的利用和改造同样有巨大的想像空间。
创意是灵感,也是时空的积累
《齐鲁周刊》:目前山东许多企业开辟工业旅游项目,大多就是参观生产线,陈列一下企业荣誉和历史,有同质化的趋势,而且不会吸引重复旅游。
刘奎:是。我也曾参观过一些,大多都是程式化的设计,有时候觉得他们比煤老板还“土”。中国的工业旅游发展比较滞后,山东起步更晚,不过是近几年的事。大部分工业企业开展旅游活动的经验不足,条件也不成熟。如果在这时盲目“硬做”对行业发展不见得是好事。
当年深圳的世界之窗微缩景观游人如织,其他城市紧跟着上马却鲜少成功。前几年好多企业涉足旅游,现在盈利的有多少?结果呢?大众觉得是旅游行业不够成熟,相关资本也不敢涉足,反而影响了行业的发展。在中国这种教训不少,工业旅游可以在此中寻找前车之鉴。
《齐鲁周刊》:那您觉得开发工业旅游项目的关键在于什么?
刘奎:未必所有的工业资源都能做成、或者做好旅游产品,关键在于如何切入旅游主题。
前几天一个朋友找我帮忙给项目打打眼。他的企业在铝材行业颇有规模,想按照工业旅游的思路搞一个会展中心。我问他,作为冷冰冰的金属生产企业,单靠一个展会怎么把与你的主业毫不相关的人和事吸引过来?
我跟他讨论了一个思路,既然你的铝合金门窗是老大,干脆就在“窗户”上下功夫:把中国历史里与窗户有关的元素挖掘出来,书画里有以窗为题材的作品,诗词里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字句,就连潘金莲也是因为关窗户才遇到了西门大官人。
如果能做一个以“窗文化”为主题的美术馆,可能这个工业旅游项目更容易为人接受,也更易成功。工业旅游产品需要有文化和思想,还要有切合主题的创意。
《齐鲁周刊》:现在很多企业热衷于建博物馆。您怎么看?
刘奎:这本身是好事。但是需要好的心态。
之前济南市提出要做一百座博物馆,我当时提出了“两个过半”,可做参考。
一是一半以上要与济南相关。比如做济南近代工业博物馆,里面可能有苗海南家族的纺织机,也可能有六七十年代大明湖藕粉的包装盒,淡绿和粉的颜色,记忆犹新。再一个是,世界教科文组织认为如果一座城市每一万居民就拥有一座博物馆,就能被称作博物馆城。按照济南一百座博物馆的计划,城市至少一半的博物馆要相对集中的建立在商埠区或老城区,否则没有博物馆城的氛围。
企业办博物馆也一样。社会普遍急功近利,文化产业则大投入慢产出,企业首先要对这类项目有个可观的评估,这将是一项持续的大量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单有资金远远不够,这需要时间和空间的积累。
工厂里的想象空间
《齐鲁周刊》:工业旅游在国内兴起是近两三年间的事,但是受众面的扩张速度很快。
刘奎:这是符合旅游行业发展规律的。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单纯行走的旅游产品,他们更希望参与其中,有体验感。另一方面,人们之所以喜欢旅游也是希望此中满足文化需求。工业旅游恰恰符合这两点。
《齐鲁周刊》:目前山东工业旅游项目里,张裕和青啤做得较有影响力。您认为好的工业旅游产品要具备哪些要素?
刘奎:山东是工业大省,有许多工业项目。但是未必都能做成、或者做好工业旅游项目。旅游项目首先要有故事可讲。以张裕为例,它是有品牌有历史,张弼士在创业过程中留下许多传奇,这些人文因素吸引游人。再者,红酒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内涵和外延都可以衍生出许多观赏点。而张裕酒窖是唯一海滩下的酒窖,三只百年桶王就有故事可讲,同时还开辟了具有观赏性和体验性的项目。青岛啤酒也是一样,有历史有品牌,有啤酒文化和体验性,再依托城市旅游资源,所以发展得好。
《齐鲁周刊》:您认为济南市内有没有类似资源?
刘奎:重汽集团。我是济南人,上小学时就知道重汽的黄河汽车,那是中国载重汽车的里程碑,是行业的集体记忆。现在重汽又是知名的上市公司,有足够的品牌价值。
旅游说到底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汇集,做旅游项目能够提高品牌价值;再者,旅游属于第三产业,能够消化过剩的人力资源,对重汽这样的老国企颇有裨益。
《齐鲁周刊》:招远将矿山开发成旅游项目,增加了体验乐趣。这是否也算一种模式?
刘奎:将矿山做成旅游项目,最早是在德国鲁尔区。钢铁厂被改造成露天博物馆,废弃铁路和土料场变成活动场地。有色金属矿加工区奥博豪森改建为大型摩尔购物中心,同时开辟了工业博物馆;焦炭厂则变成了吸引众多艺术、创意和设计公司的办公和展览场地。这些都能被借鉴利用。
但我个人感觉这与前面提到的张裕、青啤有所区别。招远矿山,包括铁路大厂等更倾向于工业遗产,前者是用企业附加值做旅游,企业正常运转,与旅游项目相互作用。后者是将工业资源,废弃的或者历史性的包装、转化成文化旅游项目。不能算作单纯的工业旅游,当然,工业遗产的利用和改造同样有巨大的想像空间。
创意是灵感,也是时空的积累
《齐鲁周刊》:目前山东许多企业开辟工业旅游项目,大多就是参观生产线,陈列一下企业荣誉和历史,有同质化的趋势,而且不会吸引重复旅游。
刘奎:是。我也曾参观过一些,大多都是程式化的设计,有时候觉得他们比煤老板还“土”。中国的工业旅游发展比较滞后,山东起步更晚,不过是近几年的事。大部分工业企业开展旅游活动的经验不足,条件也不成熟。如果在这时盲目“硬做”对行业发展不见得是好事。
当年深圳的世界之窗微缩景观游人如织,其他城市紧跟着上马却鲜少成功。前几年好多企业涉足旅游,现在盈利的有多少?结果呢?大众觉得是旅游行业不够成熟,相关资本也不敢涉足,反而影响了行业的发展。在中国这种教训不少,工业旅游可以在此中寻找前车之鉴。
《齐鲁周刊》:那您觉得开发工业旅游项目的关键在于什么?
刘奎:未必所有的工业资源都能做成、或者做好旅游产品,关键在于如何切入旅游主题。
前几天一个朋友找我帮忙给项目打打眼。他的企业在铝材行业颇有规模,想按照工业旅游的思路搞一个会展中心。我问他,作为冷冰冰的金属生产企业,单靠一个展会怎么把与你的主业毫不相关的人和事吸引过来?
我跟他讨论了一个思路,既然你的铝合金门窗是老大,干脆就在“窗户”上下功夫:把中国历史里与窗户有关的元素挖掘出来,书画里有以窗为题材的作品,诗词里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字句,就连潘金莲也是因为关窗户才遇到了西门大官人。
如果能做一个以“窗文化”为主题的美术馆,可能这个工业旅游项目更容易为人接受,也更易成功。工业旅游产品需要有文化和思想,还要有切合主题的创意。
《齐鲁周刊》:现在很多企业热衷于建博物馆。您怎么看?
刘奎:这本身是好事。但是需要好的心态。
之前济南市提出要做一百座博物馆,我当时提出了“两个过半”,可做参考。
一是一半以上要与济南相关。比如做济南近代工业博物馆,里面可能有苗海南家族的纺织机,也可能有六七十年代大明湖藕粉的包装盒,淡绿和粉的颜色,记忆犹新。再一个是,世界教科文组织认为如果一座城市每一万居民就拥有一座博物馆,就能被称作博物馆城。按照济南一百座博物馆的计划,城市至少一半的博物馆要相对集中的建立在商埠区或老城区,否则没有博物馆城的氛围。
企业办博物馆也一样。社会普遍急功近利,文化产业则大投入慢产出,企业首先要对这类项目有个可观的评估,这将是一项持续的大量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单有资金远远不够,这需要时间和空间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