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经典释文》《诗集传》对《诗经·秦风·小戎》中生僻字正音,考察篇内押韵情况的同时研究造成古今语音差异的原因,最后考察侵部从上古到中古的演变情况。
关键词:小戎;正音;侵部演变
小戎①
小戎俴收,五楘梁輈,游環脅驅。(幽侯合韻)陰靷鋈續,文茵暢轂,駕我騏馵。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在其板屋,亂我心曲。(屋部)
四牡孔阜,六轡在手。(幽部)騏駵是中,騧驪是驂。(侵部)龍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溫其在邑。(緝部)方何為期,胡然我念之。(之部)
俴駟孔羣,厹矛鋈錞,蒙伐有苑。(文元合韻)虎韔鏤膺,交韔二弓,竹閉緄縢。言念君子,載寢載興。厭厭良人,秩秩德音。(蒸侵合韻)
一、本诗韵例
本诗三章,章十句,每章均有换韵的现象。
第一章,前三句幽侯合韵,其中“收、輈”押幽部,“驅”押侯部,后面除第七句外,皆押屋部。
第二章,一二句押幽部,三四句押侵部,五至八句除第七句外皆押缉部,九十两句押之部。
第三章,前三句文元合韵,其中“羣、錞”押文部,“苑”押元部,四至十句除第七句第九句外,其它为蒸侵合韵,其中“膺、弓、縢、興”押蒸部,“音”押侵部。在上古,蒸部与侵部相近,故可合韵。
二、正音
1.俴:
《经典释文》:钱浅反。
《诗集传》:钱浅反。
此字现今读作jiàn,钱为从母字,浅是上声字,全浊上声变去声。加之浅是仄音,平送仄不送,声母变为不送气全清的精母。
2.楘:
《经典释文》:音木。
《诗集传》:音木。
此字今读作mù。
3.輈:
《经典释文》:陟留反。
《诗集传》:陟留反。
此字今读作zhōu,陟为知母字,留为来母字。根据平分阴阳,清阴浊阳,现今为阴平。
4.驅:
《经典释文》:本亦作駈,起俱反。
《诗集传》:叶居惧反,又居録反。
此字读为qū。起为溪母字,俱为群母遇韵合口三等去声字,被切字“驅”字读平声,见《广韵》:“驱,岂俱切,溪母虞韵合口三等平声”为qū。《诗集传》叶音,居为见母字,惧为去声,又音下字录为来母入声三等烛韵,二者都是与后面“續”相叶,不过由于“續”的读音古人存在去入两读,故这里也有去入两读相叶。
5.靷:
《经典释文》:之忍反。《汇校》云当为“以忍反”之讹。
《诗集传》:音?。
此字今读为yǐn。以忍反,切yǐn;?,读作yìn,在《广韵》里,“靷”存在上和去两种读法,并且意义一致,即“引轴”之意。
6.鋈:
《经典释文》:音沃,旧音恶。
《诗集传》:音沃。
此字今读为wò。
7.續:
《经典释文》:义如字,徐辞屡反。
《诗集传》:叶辞屡反,又如字。
此字今读为xù。《广韵》:“邪母烛韵合口三等入声字。”徐邈音辞屡反,辞为邪母字,屡为来母去声,切为xù。在中古为去、入二声的差异,中古去声很多从上古入声而来,故存在很多异读。这里就是一个例子。
8.暢:
《经典释文》:勑亮反。
《诗集传》:敕亮反。
此字今读为chàng。
9.轂:
《经典释文》:音谷。
《诗集传》:叶又去声。
此字今读为gǔ。《广韵》:“见母屋韵合口一等入声字。”
11.騏:
《经典释文》:音其。
《诗集传》:音其。
此字今读为qí。
11.馵:
《经典释文》:之树反。
《诗集传》:之树反,又之錄反。
此字今读为zhù。《广韵》里为一个去声字,録为入声字,之録反切一个入声读法。
该韵段中“驅、續、轂、馵”四字历代都有去声和入声不同的处理方法,朱熹《诗集传》中也将这两读收入。
12.阜:
《诗集传》:扶有反。
此字今读为fù。“有”为有韵字,尤韵系唇音字韵母大多数变为u;扶,並母字,“有”为上声字,全浊上声变去声。
13.駵:
《经典释文》:音留。
《诗集传》:音留。
此字今读为liú。
14.中:
《诗集传》:叶诸仍反。
此字今读为zhōng。《广韵》为陟弓切。朱熹谐声诸仍反,诸为章母,清音,切为阴平zhēng,这种现象可能反映了方言情况。
15.騧:
《经典释文》:古花反。
《诗集传》:古花反。
此字今读为guā。
16.驂:
《诗集传》:叶疏簪反。
此字今读为cān。《广韵》仓含切,清母字切为阴平。朱熹谐声疏簪反,疏为生母;簪,中古有三等侵韵、一等覃韵二读,由于声母原因,生(审二)只能拼二、三等字,此处为侵韵读法,切出为shēn。朱熹在这里实质上注的是声符“参”(《广韵》所今切)。朱熹此处用侵韵与蒸韵押韵,比较特殊。侵部与蒸部上古有一些接触,但是中古侵蒸接触很少,这种现象可能反映了方言。
17.盾:
《经典释文》:顺允反,徐又音允。
《诗集传》:顺允反。
此字今读为dùn。顺为船母字,全浊声母,允为以母上声,根据平送仄不送,浊上变去,顺允切今读为shùn。不过该字还有一个读法,在表示古人“赵盾”这个名字时为“徒损切”,切出正为dùn。可以设想该读后来占了优势,便取代了shùn音。 18.觼:
《经典释文》:古穴反。
《诗集传》:古穴反。
此字今读为jué。古为见母字,穴为撮口呼,切为jué。
19.軜:
《经典释文》:音纳。
《诗集传》:音纳。
此字今读为nà。
20、邑:
《诗集传》:叶乌合反。
此字今读为yì。朱熹叶音乌(影母)合(匣母入声)反切é。
21.厹:
《经典释文》:音求。
《诗集传》:音求。
此字今读为qiú。
22.錞:
《经典释文》:徒对反,旧徒猥反,一音敦,鐏也。
《诗集传》:徒对反,叶朱伦反。
此字今读为chún(《广韵》常伦切)。徒(定母)对(端母去声)切duì。敦,音duì,指的是古代盛黍稷的器具,因为前面的反切已经切出duì音,所以在这里,敦,应该读为dūn,属于异音同意现象。叶音朱(章母)伦(来母平声)反切zhūn,应是为了与前文韵字押韵。
23.苑:
《诗集传》:叶音氲。
此字今读为yuàn。苑,元部;氲,文部。这里是为了与前面两个文部韵字相谐。
24.韔:
《经典释文》:勑亮反。
《诗集传》:敕亮反。
此字今读为chàng。
25.鏤:
《经典释文》:鲁豆反。
此字今读为lòu。
26.膺:
《经典释文》:於澄反。
此字今读为yīng。於(影母)澄(澄母平声)反切yīng。
27.弓:
《诗集传》:叶姑弘反。
此字今读为gōng,古为见母蒸韵,中古变为东韵。姑(见母)弘(登韵),弘古为蒸韵,中古变为登韵。叶声和该韵段众多蒸登韵字押韵,如“膺”“興”为蒸韵,“滕”为登韵。
28.閉:
《经典释文》:悲位反。一本作?,音悲位反,徐边患反。一音必结反。
此字今读为bì。悲位(云母至韵去声)反切,唇音字不分开合口, 至韵唇音韵母应为ei或i。徐边患反,据《经典释文汇校》:“患”当为“惠”(齐韵去声霁韵)。此字《广韵》为“博计切”,音韵地位同“边惠反”。这属于三四等混用,为数较少。王力《经典释文反切考》处理为又读。“必结反”则为入声韵,“闭”上古属质部,上古入声韵部中古变为去入二声,入声为其又读,《广韵》“方结切”中有录,即现在“憋”字,见《方言调查字表》。
29.緄:
《经典释文》:古本反。
《诗集传》:古本反。
此字今读为gǔn。古本(合口)反切gǔn。
30、縢:
《经典释文》:直登反。
《诗集传》:直登反。
此字今读为téng。直(澄母,上古为定母)登切téng。
31.厭:
《经典释文》:於盐反。
《诗集传》:於盐反。
此字今读为yàn。於(影母)盐(以母平声)切yān,该字有平、去、入三种读法,见李荣《切韵音系》。
32.秩:
《经典释文》:陈乙反。
此字今读为zhì。陈(澄母)乙(影母入声)切zhì。
33.音:
《诗集传》:叶一陵反。
此字今读为yīn。为了押韵,朱熹叶音一(影母)陵(来母平声)反切yīng。
三、侵部演变
王力《汉语史稿》以及向熹《简明汉语史》都对上古侵部演变作了解释:
上古侵部收[-m]尾,包括一、二、三、四等5个韵母,中古分别变为《切韵》覃、咸、侵、盐、凡、添6韵。
[侵\&\&開口\&合口\&特例\&\&一等\&覃\&冬\&谈:?三参喊揜
衔:彡衫
锺:襛秾浓醲
东:风枫讽芃\&\&二等\&咸 江\&\&\&\&三等\&侵 盐\&凡(唇音)
东(非唇音)\&\&\&四等\&添\& --\&\&]
冬部是从侵部合口分化出来的,包括一、二、三等3个韵母,中古分别变入《切韵》“冬、江、东”3韵,其中三等合口唇音变凡韵,非唇音变东韵,唇音风等少数字变东韵。
注释:
① 全诗引用采取原版字体格式。
参考文献:
[1]王秀梅.诗经[M].中华书局,2006.
[2]陆德明.经典释文[M].中华书局,2006.
[3]朱熹.诗集传(二十卷本)[M].凤凰出版社,2007.
[4]陈彭年.宋本广韵[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5]王力.汉语史稿[M].中华书局,2004.
[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7]向熹.简明汉语史[M].商务印书馆,2010.
[8]陈澧.切韵考[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谢一,男(1988~),汉族,河北保定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语法。
关键词:小戎;正音;侵部演变
小戎①
小戎俴收,五楘梁輈,游環脅驅。(幽侯合韻)陰靷鋈續,文茵暢轂,駕我騏馵。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在其板屋,亂我心曲。(屋部)
四牡孔阜,六轡在手。(幽部)騏駵是中,騧驪是驂。(侵部)龍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溫其在邑。(緝部)方何為期,胡然我念之。(之部)
俴駟孔羣,厹矛鋈錞,蒙伐有苑。(文元合韻)虎韔鏤膺,交韔二弓,竹閉緄縢。言念君子,載寢載興。厭厭良人,秩秩德音。(蒸侵合韻)
一、本诗韵例
本诗三章,章十句,每章均有换韵的现象。
第一章,前三句幽侯合韵,其中“收、輈”押幽部,“驅”押侯部,后面除第七句外,皆押屋部。
第二章,一二句押幽部,三四句押侵部,五至八句除第七句外皆押缉部,九十两句押之部。
第三章,前三句文元合韵,其中“羣、錞”押文部,“苑”押元部,四至十句除第七句第九句外,其它为蒸侵合韵,其中“膺、弓、縢、興”押蒸部,“音”押侵部。在上古,蒸部与侵部相近,故可合韵。
二、正音
1.俴:
《经典释文》:钱浅反。
《诗集传》:钱浅反。
此字现今读作jiàn,钱为从母字,浅是上声字,全浊上声变去声。加之浅是仄音,平送仄不送,声母变为不送气全清的精母。
2.楘:
《经典释文》:音木。
《诗集传》:音木。
此字今读作mù。
3.輈:
《经典释文》:陟留反。
《诗集传》:陟留反。
此字今读作zhōu,陟为知母字,留为来母字。根据平分阴阳,清阴浊阳,现今为阴平。
4.驅:
《经典释文》:本亦作駈,起俱反。
《诗集传》:叶居惧反,又居録反。
此字读为qū。起为溪母字,俱为群母遇韵合口三等去声字,被切字“驅”字读平声,见《广韵》:“驱,岂俱切,溪母虞韵合口三等平声”为qū。《诗集传》叶音,居为见母字,惧为去声,又音下字录为来母入声三等烛韵,二者都是与后面“續”相叶,不过由于“續”的读音古人存在去入两读,故这里也有去入两读相叶。
5.靷:
《经典释文》:之忍反。《汇校》云当为“以忍反”之讹。
《诗集传》:音?。
此字今读为yǐn。以忍反,切yǐn;?,读作yìn,在《广韵》里,“靷”存在上和去两种读法,并且意义一致,即“引轴”之意。
6.鋈:
《经典释文》:音沃,旧音恶。
《诗集传》:音沃。
此字今读为wò。
7.續:
《经典释文》:义如字,徐辞屡反。
《诗集传》:叶辞屡反,又如字。
此字今读为xù。《广韵》:“邪母烛韵合口三等入声字。”徐邈音辞屡反,辞为邪母字,屡为来母去声,切为xù。在中古为去、入二声的差异,中古去声很多从上古入声而来,故存在很多异读。这里就是一个例子。
8.暢:
《经典释文》:勑亮反。
《诗集传》:敕亮反。
此字今读为chàng。
9.轂:
《经典释文》:音谷。
《诗集传》:叶又去声。
此字今读为gǔ。《广韵》:“见母屋韵合口一等入声字。”
11.騏:
《经典释文》:音其。
《诗集传》:音其。
此字今读为qí。
11.馵:
《经典释文》:之树反。
《诗集传》:之树反,又之錄反。
此字今读为zhù。《广韵》里为一个去声字,録为入声字,之録反切一个入声读法。
该韵段中“驅、續、轂、馵”四字历代都有去声和入声不同的处理方法,朱熹《诗集传》中也将这两读收入。
12.阜:
《诗集传》:扶有反。
此字今读为fù。“有”为有韵字,尤韵系唇音字韵母大多数变为u;扶,並母字,“有”为上声字,全浊上声变去声。
13.駵:
《经典释文》:音留。
《诗集传》:音留。
此字今读为liú。
14.中:
《诗集传》:叶诸仍反。
此字今读为zhōng。《广韵》为陟弓切。朱熹谐声诸仍反,诸为章母,清音,切为阴平zhēng,这种现象可能反映了方言情况。
15.騧:
《经典释文》:古花反。
《诗集传》:古花反。
此字今读为guā。
16.驂:
《诗集传》:叶疏簪反。
此字今读为cān。《广韵》仓含切,清母字切为阴平。朱熹谐声疏簪反,疏为生母;簪,中古有三等侵韵、一等覃韵二读,由于声母原因,生(审二)只能拼二、三等字,此处为侵韵读法,切出为shēn。朱熹在这里实质上注的是声符“参”(《广韵》所今切)。朱熹此处用侵韵与蒸韵押韵,比较特殊。侵部与蒸部上古有一些接触,但是中古侵蒸接触很少,这种现象可能反映了方言。
17.盾:
《经典释文》:顺允反,徐又音允。
《诗集传》:顺允反。
此字今读为dùn。顺为船母字,全浊声母,允为以母上声,根据平送仄不送,浊上变去,顺允切今读为shùn。不过该字还有一个读法,在表示古人“赵盾”这个名字时为“徒损切”,切出正为dùn。可以设想该读后来占了优势,便取代了shùn音。 18.觼:
《经典释文》:古穴反。
《诗集传》:古穴反。
此字今读为jué。古为见母字,穴为撮口呼,切为jué。
19.軜:
《经典释文》:音纳。
《诗集传》:音纳。
此字今读为nà。
20、邑:
《诗集传》:叶乌合反。
此字今读为yì。朱熹叶音乌(影母)合(匣母入声)反切é。
21.厹:
《经典释文》:音求。
《诗集传》:音求。
此字今读为qiú。
22.錞:
《经典释文》:徒对反,旧徒猥反,一音敦,鐏也。
《诗集传》:徒对反,叶朱伦反。
此字今读为chún(《广韵》常伦切)。徒(定母)对(端母去声)切duì。敦,音duì,指的是古代盛黍稷的器具,因为前面的反切已经切出duì音,所以在这里,敦,应该读为dūn,属于异音同意现象。叶音朱(章母)伦(来母平声)反切zhūn,应是为了与前文韵字押韵。
23.苑:
《诗集传》:叶音氲。
此字今读为yuàn。苑,元部;氲,文部。这里是为了与前面两个文部韵字相谐。
24.韔:
《经典释文》:勑亮反。
《诗集传》:敕亮反。
此字今读为chàng。
25.鏤:
《经典释文》:鲁豆反。
此字今读为lòu。
26.膺:
《经典释文》:於澄反。
此字今读为yīng。於(影母)澄(澄母平声)反切yīng。
27.弓:
《诗集传》:叶姑弘反。
此字今读为gōng,古为见母蒸韵,中古变为东韵。姑(见母)弘(登韵),弘古为蒸韵,中古变为登韵。叶声和该韵段众多蒸登韵字押韵,如“膺”“興”为蒸韵,“滕”为登韵。
28.閉:
《经典释文》:悲位反。一本作?,音悲位反,徐边患反。一音必结反。
此字今读为bì。悲位(云母至韵去声)反切,唇音字不分开合口, 至韵唇音韵母应为ei或i。徐边患反,据《经典释文汇校》:“患”当为“惠”(齐韵去声霁韵)。此字《广韵》为“博计切”,音韵地位同“边惠反”。这属于三四等混用,为数较少。王力《经典释文反切考》处理为又读。“必结反”则为入声韵,“闭”上古属质部,上古入声韵部中古变为去入二声,入声为其又读,《广韵》“方结切”中有录,即现在“憋”字,见《方言调查字表》。
29.緄:
《经典释文》:古本反。
《诗集传》:古本反。
此字今读为gǔn。古本(合口)反切gǔn。
30、縢:
《经典释文》:直登反。
《诗集传》:直登反。
此字今读为téng。直(澄母,上古为定母)登切téng。
31.厭:
《经典释文》:於盐反。
《诗集传》:於盐反。
此字今读为yàn。於(影母)盐(以母平声)切yān,该字有平、去、入三种读法,见李荣《切韵音系》。
32.秩:
《经典释文》:陈乙反。
此字今读为zhì。陈(澄母)乙(影母入声)切zhì。
33.音:
《诗集传》:叶一陵反。
此字今读为yīn。为了押韵,朱熹叶音一(影母)陵(来母平声)反切yīng。
三、侵部演变
王力《汉语史稿》以及向熹《简明汉语史》都对上古侵部演变作了解释:
上古侵部收[-m]尾,包括一、二、三、四等5个韵母,中古分别变为《切韵》覃、咸、侵、盐、凡、添6韵。
[侵\&\&開口\&合口\&特例\&\&一等\&覃\&冬\&谈:?三参喊揜
衔:彡衫
锺:襛秾浓醲
东:风枫讽芃\&\&二等\&咸 江\&\&\&\&三等\&侵 盐\&凡(唇音)
东(非唇音)\&\&\&四等\&添\& --\&\&]
冬部是从侵部合口分化出来的,包括一、二、三等3个韵母,中古分别变入《切韵》“冬、江、东”3韵,其中三等合口唇音变凡韵,非唇音变东韵,唇音风等少数字变东韵。
注释:
① 全诗引用采取原版字体格式。
参考文献:
[1]王秀梅.诗经[M].中华书局,2006.
[2]陆德明.经典释文[M].中华书局,2006.
[3]朱熹.诗集传(二十卷本)[M].凤凰出版社,2007.
[4]陈彭年.宋本广韵[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5]王力.汉语史稿[M].中华书局,2004.
[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7]向熹.简明汉语史[M].商务印书馆,2010.
[8]陈澧.切韵考[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谢一,男(1988~),汉族,河北保定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