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空前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农村的工业化脚步,但因此也逐渐暴露出农村土地管理方面的问题。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大背景下,面对农村土地的发展趋势,如何科学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杜绝土地资源的浪费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这关系到我国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保护农民利益、守住耕地“红线”的重大战略。本文对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农村土地管理;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土地流转管理
目前,尽管我国总人口规模逐渐扩大,但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大背景下,农村人口数量却急剧下降。因此,面对这种农村土地管理的新形势任务,如何对其进行科学管理是非常迫切的难题。针对农村土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困难,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但就现阶段农村社会发展实况来看,人们的发展需求已无法从现有的土地资源数量中得到满足,因而导致耕地被改变用途、土地被撂荒的情况在北方农村十分普遍,耕地资源的浪费十分令人痛心。因此,加强农村地区土地科学管理、合理高效利用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地关系紧张,资源短缺和浪费现象并存。主要表现在:
1、耕地日趋减少。我国耕地资源人均数量少,仅1.38亩,相当于世界人均的40%,而且质量不高。特别是在北方,由于缺水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耕地质量还在不断下降。在农业科技还没有实现重大突破的情况下,粮食产量提高的难度越来越大,这种情况直接威胁到粮食安全问题。
2、耕地浪费严重。农村经济欠发达,外出务工人员多,农村劳动力少。许多农村家庭多为留守老人,一方面缺乏劳动力,另一方面也缺乏对市场信息的了解,土地经营几乎没有经济效益,因此,导致宁可让耕地荒芜,也不愿意耕种的现象,这样便造成了农村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3、非农建设占用。据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年的统计,非农建设占当年减少耕地面积的比例分别是23.5%、38.1%、23.9%、28.6%、27.3%、23.5%,而且这些耕地多为城镇周围和交通沿线的优质耕地。虽然各地都依据“占补平衡”要求进行了补充,但大多数补充耕地以“易地补充”、“占优补劣”的形势进行,很难保证“占优补优”,导致耕地面积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
4、建设用地闲置。在大多数农村,一方面城镇建设盲目扩展。另一方面农村常住人口不断减少,居民点建设布局分散,有新房没新村、一户多宅、空心村、用地超标的情况大量存在。
(二)土地流转政策不落实、程序不规范。这主要表现在:
1、流转政策落实不力。农村偏远地区人均耕地面积较小、种地经济效益低下。在城镇化的大趋势下,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流失,直接导致农村家庭承包土地闲置撂荒的现象的屡屡发生。
2、流转程序不够规范。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农户之间自发的进行土地流转,双方往往贪图方便而不遵循一定的程序、没有履行必要的手续,也没有通过流转合同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通常采用口头协议的方式进行私下流转,造成土地承包关系的混乱。
(三)法规意识和节约用地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
1、保障发展意识优先。现阶段,城镇化建设正在各地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国家的号召也在一些地方政府中得到了积极响应,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在城镇化建设上达到更快效果,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和政绩,对建设的成效与速度过于注重,未对用地规范和法律要求予以重视,出现“未批先建”、“供而不用”、“随意改变用地性质”等现象的屡屡发生。在这一背景下,农村土地被盲目开发利用,甚至非法利用,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而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也说明相关部门在法律意识、节约用地意识上的淡漠,思想观念上没有真正建立起法制观念和“保红线”意识,让农村土地管理难度加大。
2、盲目征用农民耕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八条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但国家为了实施土地利用规划、实现土地利用的公共目的,采取的是强制取得征用土地的所有权做法。对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目的需要的用地,尽管土地的补偿标准偏低,大多数农民从为国家作贡献还可以接受。但对公共利益之外的非公益性用地,特别是商业目的的用地,仍借助国家权力对农民的土地进行不对等补偿的征用时,则直接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导致耕地的流失。
(四)农村宅基地审批未严格管控。主要表现在:
1、房屋的新建、改建和扩建未经批准。近年来,农村发生违法使用宅基地的情况比较多,而这也与不断提高的农村生活水平以及人们单薄的法律意识有很大关系。比如,随意推倒之前宅基地上修建的房屋,重建别墅、洋楼,既让农村整体的美观和规划被破坏,也让邻里关系受到影响。其次,诸多居民为了增加收入,非法私自转让宅基地。再之,宅基地审批把关不严,通过虚报、多报人数就可获得。
2、私自交易耕地,并在其基础上建房。随着对宅基地管控力度的加大,城镇化建設的不断推进,城乡结合部的农民为了获得更多的征地赔偿款,不惜易地盖房、加盖房屋,最后便导致连片的耕地变成了住宅区,导致耕地面积的严重流失。
二、农村土地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提高基层干部的法律法规意识。在我国,执行着世界上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各项土地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因此,从农民和基层干部做起,要不断强化法律观念、提高节约用地意识,牢固树立保红线就是保发展的观念。同时,基层部门领导应从传统的思想观念中走出来,将发展当地经济的首要任务放在对耕地的保护上,让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局面顺利实现。在原则上坚持严格增量、管住总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做到开源节流,对新耕地进行积极开发,大力改造旧城老村,将闲置基地盘活,把农村集体建筑用地使用权流转在小范围实行,切实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严格规范宅基地的审批和管理。众所周知,宅基地的随意乱建、扩建以及改建不仅会对整体环境的美观性造成很大的影响,也让邻里之间的关系受到影响,导致矛盾纠纷事件。因此村镇领导应先对宅基地的管理制度予以建立健全,要求旧宅基地的改扩建均不得违背和谐美化原则,并及时向村委会申报备案。申请新宅基地必须要得到一半以上村民的同意,并在全村公开,国土部门严格宅基地的审批,切实严格标准、把好关。除此之外,还要严格把控村民的住宅面积标准,依法回收超标准部分,并做统一安排。国土执法部门定期巡查,到现场观察和管理新宅基地建设情况,确保不违法占用耕地、不超面积。最后,针对占用耕地建设房屋的行为,依法严厉惩处相关责任人,提高违法占地行为的成本。
(三)切实落实土地承包和流转制度。根据农村具体情况,对承包流转渠道和形式予以丰富,提升农民土地承包和热情。同时加大政策法规的宣传,让农民对国家的各项土地政策与法规有一充分的了解,明确个人义务,维护合法权益。同时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提升法律意识,强化思想作风,切实将依法行政与依法办事落到实处。除此之外,还应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予以科学的引导和规范,土地承包期间,农民有权利确定承包地是否流转以及流转的形式,流转双方负责对土地流转补偿措施和标准做出确定,并对强迫农户流转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坚持自愿依法原则对土地流转机制进行大力创新,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一些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引导农民有序流转承包地,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经营规模。针对土地流转管理制度与流程制定科学规范,严格审核流转用途和流转对象,对流转收益主体和范围做出明确规定。
(四)严格执行耕地占用补偿标准。
严格依法依规征地,合法取得征地资格,保证和相关法律程序相符;在拆迁补偿过程中,应遵循先安置、后拆迁的原则,按照相关法律对农户的合法权益予以维护。日益加快的城镇工业化发展速度,需要政策和相关职能部门统筹全局,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持续性与稳定型做出充分考虑,保证发展的同时,更要保证不对耕地造成破坏。按照高标准、严要求的方针来执行增量、总量与存量,对农村老区加大扶持力度,加强“空心村”土地复垦开发利用,用好闲散用地,提高土地使用率。在第一时间解决农村征地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加强征地补偿款的监管,严格土地估价,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五)加强对土地流转管理工作的监督。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工作是由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发展而来,国家之所以要出台该项政策,就是让农村土地的使用与新时期的农村发展要求相适应。我国农业部令第47号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不得改变作为承包流转土地的农业用途,流转土地的使用年限也应在承包期的剩余年限内。在农村土地管理中,土地流转工作非常重要,各地政府、城镇、乡村均要对该项工作予以重视,通过有效措施对土地流转工作予以管控。一是对土地流转的具体范围、原则,规范流转的操作程序以及具体流转形式等做出确定,严厉惩处违反操作程序的流转行为;二是进一步规范管理流转合同,制定统一的流转程序规范,不得改变作为承包流转土地的农业用途,统一合同文本,赋予合同合法性、合理性;三是农业部门需将农业承包合同的签证、仲裁职能予以恢复,并积极履行,便于对土地流转、承包合同的管理实施更好的监督。
结语:
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农村建设过程中诸多问题突显,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土地管理问题。现阶段,不规范的制度与淡薄的土地节约意识是农村土地管理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所以,还需进一步改善这两方面的情况,调整制度,加强相关执业人员培训,促进其素质提升,让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政府與农民也要听取专业人员的建议,在规划上做到科学合理,稳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确保北方农村社会和经济和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智慧 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 黑龙江科学,2013,(12):221.
[2]张亚斌.谈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2016,(08):56.
[3]汪礼来.浅析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江西建材,2014,(20):284.
关键词:农村土地管理;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土地流转管理
目前,尽管我国总人口规模逐渐扩大,但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大背景下,农村人口数量却急剧下降。因此,面对这种农村土地管理的新形势任务,如何对其进行科学管理是非常迫切的难题。针对农村土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困难,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但就现阶段农村社会发展实况来看,人们的发展需求已无法从现有的土地资源数量中得到满足,因而导致耕地被改变用途、土地被撂荒的情况在北方农村十分普遍,耕地资源的浪费十分令人痛心。因此,加强农村地区土地科学管理、合理高效利用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地关系紧张,资源短缺和浪费现象并存。主要表现在:
1、耕地日趋减少。我国耕地资源人均数量少,仅1.38亩,相当于世界人均的40%,而且质量不高。特别是在北方,由于缺水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耕地质量还在不断下降。在农业科技还没有实现重大突破的情况下,粮食产量提高的难度越来越大,这种情况直接威胁到粮食安全问题。
2、耕地浪费严重。农村经济欠发达,外出务工人员多,农村劳动力少。许多农村家庭多为留守老人,一方面缺乏劳动力,另一方面也缺乏对市场信息的了解,土地经营几乎没有经济效益,因此,导致宁可让耕地荒芜,也不愿意耕种的现象,这样便造成了农村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3、非农建设占用。据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年的统计,非农建设占当年减少耕地面积的比例分别是23.5%、38.1%、23.9%、28.6%、27.3%、23.5%,而且这些耕地多为城镇周围和交通沿线的优质耕地。虽然各地都依据“占补平衡”要求进行了补充,但大多数补充耕地以“易地补充”、“占优补劣”的形势进行,很难保证“占优补优”,导致耕地面积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
4、建设用地闲置。在大多数农村,一方面城镇建设盲目扩展。另一方面农村常住人口不断减少,居民点建设布局分散,有新房没新村、一户多宅、空心村、用地超标的情况大量存在。
(二)土地流转政策不落实、程序不规范。这主要表现在:
1、流转政策落实不力。农村偏远地区人均耕地面积较小、种地经济效益低下。在城镇化的大趋势下,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流失,直接导致农村家庭承包土地闲置撂荒的现象的屡屡发生。
2、流转程序不够规范。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农户之间自发的进行土地流转,双方往往贪图方便而不遵循一定的程序、没有履行必要的手续,也没有通过流转合同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通常采用口头协议的方式进行私下流转,造成土地承包关系的混乱。
(三)法规意识和节约用地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
1、保障发展意识优先。现阶段,城镇化建设正在各地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国家的号召也在一些地方政府中得到了积极响应,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在城镇化建设上达到更快效果,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和政绩,对建设的成效与速度过于注重,未对用地规范和法律要求予以重视,出现“未批先建”、“供而不用”、“随意改变用地性质”等现象的屡屡发生。在这一背景下,农村土地被盲目开发利用,甚至非法利用,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而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也说明相关部门在法律意识、节约用地意识上的淡漠,思想观念上没有真正建立起法制观念和“保红线”意识,让农村土地管理难度加大。
2、盲目征用农民耕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八条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但国家为了实施土地利用规划、实现土地利用的公共目的,采取的是强制取得征用土地的所有权做法。对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目的需要的用地,尽管土地的补偿标准偏低,大多数农民从为国家作贡献还可以接受。但对公共利益之外的非公益性用地,特别是商业目的的用地,仍借助国家权力对农民的土地进行不对等补偿的征用时,则直接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导致耕地的流失。
(四)农村宅基地审批未严格管控。主要表现在:
1、房屋的新建、改建和扩建未经批准。近年来,农村发生违法使用宅基地的情况比较多,而这也与不断提高的农村生活水平以及人们单薄的法律意识有很大关系。比如,随意推倒之前宅基地上修建的房屋,重建别墅、洋楼,既让农村整体的美观和规划被破坏,也让邻里关系受到影响。其次,诸多居民为了增加收入,非法私自转让宅基地。再之,宅基地审批把关不严,通过虚报、多报人数就可获得。
2、私自交易耕地,并在其基础上建房。随着对宅基地管控力度的加大,城镇化建設的不断推进,城乡结合部的农民为了获得更多的征地赔偿款,不惜易地盖房、加盖房屋,最后便导致连片的耕地变成了住宅区,导致耕地面积的严重流失。
二、农村土地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提高基层干部的法律法规意识。在我国,执行着世界上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各项土地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因此,从农民和基层干部做起,要不断强化法律观念、提高节约用地意识,牢固树立保红线就是保发展的观念。同时,基层部门领导应从传统的思想观念中走出来,将发展当地经济的首要任务放在对耕地的保护上,让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局面顺利实现。在原则上坚持严格增量、管住总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做到开源节流,对新耕地进行积极开发,大力改造旧城老村,将闲置基地盘活,把农村集体建筑用地使用权流转在小范围实行,切实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严格规范宅基地的审批和管理。众所周知,宅基地的随意乱建、扩建以及改建不仅会对整体环境的美观性造成很大的影响,也让邻里之间的关系受到影响,导致矛盾纠纷事件。因此村镇领导应先对宅基地的管理制度予以建立健全,要求旧宅基地的改扩建均不得违背和谐美化原则,并及时向村委会申报备案。申请新宅基地必须要得到一半以上村民的同意,并在全村公开,国土部门严格宅基地的审批,切实严格标准、把好关。除此之外,还要严格把控村民的住宅面积标准,依法回收超标准部分,并做统一安排。国土执法部门定期巡查,到现场观察和管理新宅基地建设情况,确保不违法占用耕地、不超面积。最后,针对占用耕地建设房屋的行为,依法严厉惩处相关责任人,提高违法占地行为的成本。
(三)切实落实土地承包和流转制度。根据农村具体情况,对承包流转渠道和形式予以丰富,提升农民土地承包和热情。同时加大政策法规的宣传,让农民对国家的各项土地政策与法规有一充分的了解,明确个人义务,维护合法权益。同时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提升法律意识,强化思想作风,切实将依法行政与依法办事落到实处。除此之外,还应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予以科学的引导和规范,土地承包期间,农民有权利确定承包地是否流转以及流转的形式,流转双方负责对土地流转补偿措施和标准做出确定,并对强迫农户流转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坚持自愿依法原则对土地流转机制进行大力创新,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一些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引导农民有序流转承包地,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经营规模。针对土地流转管理制度与流程制定科学规范,严格审核流转用途和流转对象,对流转收益主体和范围做出明确规定。
(四)严格执行耕地占用补偿标准。
严格依法依规征地,合法取得征地资格,保证和相关法律程序相符;在拆迁补偿过程中,应遵循先安置、后拆迁的原则,按照相关法律对农户的合法权益予以维护。日益加快的城镇工业化发展速度,需要政策和相关职能部门统筹全局,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持续性与稳定型做出充分考虑,保证发展的同时,更要保证不对耕地造成破坏。按照高标准、严要求的方针来执行增量、总量与存量,对农村老区加大扶持力度,加强“空心村”土地复垦开发利用,用好闲散用地,提高土地使用率。在第一时间解决农村征地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加强征地补偿款的监管,严格土地估价,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五)加强对土地流转管理工作的监督。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工作是由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发展而来,国家之所以要出台该项政策,就是让农村土地的使用与新时期的农村发展要求相适应。我国农业部令第47号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不得改变作为承包流转土地的农业用途,流转土地的使用年限也应在承包期的剩余年限内。在农村土地管理中,土地流转工作非常重要,各地政府、城镇、乡村均要对该项工作予以重视,通过有效措施对土地流转工作予以管控。一是对土地流转的具体范围、原则,规范流转的操作程序以及具体流转形式等做出确定,严厉惩处违反操作程序的流转行为;二是进一步规范管理流转合同,制定统一的流转程序规范,不得改变作为承包流转土地的农业用途,统一合同文本,赋予合同合法性、合理性;三是农业部门需将农业承包合同的签证、仲裁职能予以恢复,并积极履行,便于对土地流转、承包合同的管理实施更好的监督。
结语:
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农村建设过程中诸多问题突显,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土地管理问题。现阶段,不规范的制度与淡薄的土地节约意识是农村土地管理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所以,还需进一步改善这两方面的情况,调整制度,加强相关执业人员培训,促进其素质提升,让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政府與农民也要听取专业人员的建议,在规划上做到科学合理,稳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确保北方农村社会和经济和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智慧 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 黑龙江科学,2013,(12):221.
[2]张亚斌.谈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2016,(08):56.
[3]汪礼来.浅析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江西建材,2014,(20):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