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从幼儿园接回儿子,我都带他去小区的游乐区里玩一会儿再回家。
一天,儿子照旧去游乐区玩,我照旧在一旁看风景。不经意间,我发现儿子正和一个小男孩纠缠在一起,他高举玩具,而小男孩在哭。我赶紧过去,原来儿子借小男孩的玩具玩,现在小男孩要回家,儿子却不愿意还玩具。小男孩的家长也在旁边,没生气,还好言好语地劝我儿子:“这是弟弟的玩具,你看弟弟都哭了……”
我很尴尬,叫儿子赶紧还玩具。可小男孩越哭,儿子越不给。我有些生气,抓住儿子的肩,盯着他,尽量平静:“把玩具还给弟弟,否则立刻回家。”儿子看我一眼,不满地“哼”了一声,把玩具扔到地上。我顿时火了,但仍强压怒火,对儿子说:“第一,你是个不讲道理的人;第二,把玩具捡起来向弟弟道歉;第三,马上回家。”
谁知,儿子根本不听。看他这样,我接着说:“我数到三,如果你还不道歉,我就不理你,自己走了。一、二、三——”数完,我掉头就走。我知道,儿子一定会追上来的。果然,我走出不到10米,儿子就追了上来,然后在我大腿上、屁股上狠狠打了几拳。我回头瞪他,他不敢动了,我一转身,他又上来打我。反复几次后,他胸中的恶气才算出完,乖乖地跟在我的后面。
我一直以为自己对这件事的处理是不错的:第一,没当众斥责儿子;第二,让儿子知道他的行为是错误的;第三,让儿子明白不守规则就要受到惩罚。
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我的看法。
还在那个游乐区,这天,儿子跑来哭着说,刚才有人在滑滑梯上推他,害得他差点摔下来。而推他的那个小男孩也跟过来,紧张地对我说:“阿姨,我不是故意的。”看着面前的两个孩子,我突然发现他们是那么无助!挨欺负的委屈,犯错误的恐惧,他们来找我就是希望我能够给他们爱,而不是告诉他们——谁谁谁错了。
我抱住儿子,放弃从前“男子汉不哭”的说教,安慰他:“没事,妈妈在呢。”我又伸手摸摸那个小男孩的头:“他没摔着,别怕。”很快儿子不哭了,离开我的怀抱,和那个小男孩手拉着手又玩去了。
看着他们的背影,我想起上次儿子拿人家玩具不还的事。当时,儿子是错了,但同时内心也很无助很恐惧吧。而我数到“三”然后把他扔下的做法,一定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冲击和伤害。后来,他追上来打我,就是在表达内心恐惧:媽妈是不是生气了,是不是不要我了?
我很后悔当时的做法。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任何不可爱的行为,都是在呼唤爱。”放在孩子身上,更是如此: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就是最需要爱的时候。
如果再发生类似事情,我想我会这样处理:1.不给孩子贴任何标签;2.带着爱意告诉孩子,你可以准备好了再道歉,妈妈等你;3.如果孩子一时准备不好,我就替他道歉;4.拥抱孩子,然后启发他从刚才发生的事情中可以学习什么。
孩子闯了祸,会本能地感到紧张害怕,如果逼他立刻面对事实、低头道歉,他会更加恐惧。如果家长能替孩子道歉,等于给孩子示范了正确的做法,孩子在获得心理抚慰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给别人道歉,说不定下次他就有勇气试试了。
其实,只要能感受到来自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允许,孩子自然会调整行为上的偏差。关键是父母要真的能够做到——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编辑:杨子】
一天,儿子照旧去游乐区玩,我照旧在一旁看风景。不经意间,我发现儿子正和一个小男孩纠缠在一起,他高举玩具,而小男孩在哭。我赶紧过去,原来儿子借小男孩的玩具玩,现在小男孩要回家,儿子却不愿意还玩具。小男孩的家长也在旁边,没生气,还好言好语地劝我儿子:“这是弟弟的玩具,你看弟弟都哭了……”
我很尴尬,叫儿子赶紧还玩具。可小男孩越哭,儿子越不给。我有些生气,抓住儿子的肩,盯着他,尽量平静:“把玩具还给弟弟,否则立刻回家。”儿子看我一眼,不满地“哼”了一声,把玩具扔到地上。我顿时火了,但仍强压怒火,对儿子说:“第一,你是个不讲道理的人;第二,把玩具捡起来向弟弟道歉;第三,马上回家。”
谁知,儿子根本不听。看他这样,我接着说:“我数到三,如果你还不道歉,我就不理你,自己走了。一、二、三——”数完,我掉头就走。我知道,儿子一定会追上来的。果然,我走出不到10米,儿子就追了上来,然后在我大腿上、屁股上狠狠打了几拳。我回头瞪他,他不敢动了,我一转身,他又上来打我。反复几次后,他胸中的恶气才算出完,乖乖地跟在我的后面。
我一直以为自己对这件事的处理是不错的:第一,没当众斥责儿子;第二,让儿子知道他的行为是错误的;第三,让儿子明白不守规则就要受到惩罚。
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我的看法。
还在那个游乐区,这天,儿子跑来哭着说,刚才有人在滑滑梯上推他,害得他差点摔下来。而推他的那个小男孩也跟过来,紧张地对我说:“阿姨,我不是故意的。”看着面前的两个孩子,我突然发现他们是那么无助!挨欺负的委屈,犯错误的恐惧,他们来找我就是希望我能够给他们爱,而不是告诉他们——谁谁谁错了。
我抱住儿子,放弃从前“男子汉不哭”的说教,安慰他:“没事,妈妈在呢。”我又伸手摸摸那个小男孩的头:“他没摔着,别怕。”很快儿子不哭了,离开我的怀抱,和那个小男孩手拉着手又玩去了。
看着他们的背影,我想起上次儿子拿人家玩具不还的事。当时,儿子是错了,但同时内心也很无助很恐惧吧。而我数到“三”然后把他扔下的做法,一定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冲击和伤害。后来,他追上来打我,就是在表达内心恐惧:媽妈是不是生气了,是不是不要我了?
我很后悔当时的做法。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任何不可爱的行为,都是在呼唤爱。”放在孩子身上,更是如此: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就是最需要爱的时候。
如果再发生类似事情,我想我会这样处理:1.不给孩子贴任何标签;2.带着爱意告诉孩子,你可以准备好了再道歉,妈妈等你;3.如果孩子一时准备不好,我就替他道歉;4.拥抱孩子,然后启发他从刚才发生的事情中可以学习什么。
孩子闯了祸,会本能地感到紧张害怕,如果逼他立刻面对事实、低头道歉,他会更加恐惧。如果家长能替孩子道歉,等于给孩子示范了正确的做法,孩子在获得心理抚慰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给别人道歉,说不定下次他就有勇气试试了。
其实,只要能感受到来自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允许,孩子自然会调整行为上的偏差。关键是父母要真的能够做到——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