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王原祁的生平简介
王原祁,清初著名画家,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他是江苏太仓人,王时敏的孙子,并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并称清初“四王”。
王原祁的家世背景对王原祁的艺术成就产生着重大影响,他的祖父王时敏是他艺术道路的启蒙老师,祖父的艺术观念和绘画态度影响了他的一生。王时敏的父亲和曾祖父都为明代朝廷重官,从小生活在锦衣玉食的环境里为他钟情书画提供了重要基础。后来王时敏辞官归隐后,更是把诗文书画当成了自己的精神寄托。王氏家里喜欢收藏古书、名画并且大部分是名迹,在这样一个优越的环境下学习山水是王时敏艺术成就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当然这些名迹资源同样为王原祁的成长提供了艺术氛围,对他绘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王原祁从小便熟读名迹,主要学习“元四家”,尤其是黄公望。由于晚明时期的战争动荡,王家收藏的书画等在康熙元年左右陆续散出,值得庆幸的是王原祁已经饱览过这些流出的名画,这时候的他对绘画己经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王原祁主撰的《佩文斋书画谱》,卷帙浩繁、材料丰富。对后世爱好书画者,提供了极珍贵而全面的资料。
二、王原祁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一)笔墨特点
从传世画迹看,王原祁主要仿董源、元四家,而在元四家中,王原祁学习黄公望最多,所以他们的秉性最为接近。王原祁笔法变化多端,往往一幅作品中运用多种笔法,从画迹中看出,王原祁的笔法可以概括为三个特性:圆融、精炼、平实。王原祁提出用笔要有书卷气:有力度,有气势,有感情。下笔有轻重顿挫,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他善用重墨、积墨,往往积墨层层,多次皴擦,焦墨点苔,黑彩焕发。他用墨要求有韵味,墨的韵味在于浓淡干湿,焦枯间的对比变化和水分的运用。含蓄,沉着,稳重,是他的特点。关于用笔用墨,王原祁有一个独创的“毛”的概念,他说“山水用笔须毛”毛就是指笔墨的表现要变化有层次,有厚度,给人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感受。下笔以淡墨略分轮廓,每下一笔必定审故反复。到第二天稍加皴染,用淡赭石加入少许藤黄渲染山石,待干后再以墨绿水渲染出阴阳相背,再勾再勒,再染再点,自淡及浓,自疏而密。这种多层次的勾皴渲染,有骨有肉,浑然一气,富有厚重之力。他在淡墨积笔上有独到的把握,淡墨人画虽易见活气但极难苍厚,层层覆笔又易失之于浊,王原祁以淡墨作山石,或勾线以立形,或横笔以辅面,干笔敏擦,湿笔堆点,层层见笔,层层浑合,苍古厚润兼之以“毛”、“涩”,相交生发而神采愈显。
(二)色法特点
王原祁色法的成就是山水浅绛体。王原祁的浅绛色法有自己的一套理论,较完整地论述集中反映在《雨窗漫笔》和《麓台题画稿》中,均各为一段:设色即用笔、用墨,意所以补笔墨之不足,显笔墨之妙处。今人不解此意,色自为色,笔墨自为笔墨,不合山水之势,不入绢素之骨,惟见红绿火气,可憎可厌而已。惟不重取色,专重取气,于阴阳向背处逐渐醒出,则色由气发,不浮不滞,自然成文,非可以躁心从事也。至于阴阳显晦、朝光暮霭,峦容树色,更须于平时留心,淡妆浓抹,触处相宜,是在心得,非成法之可定矣。
从王原祁现存作品中来看,传承大痴色法所做的浅绛体山水同样可见两类:一是单以赭石敷就的秋高气爽暖色类画面;二是以赭石、汁绿、墨青等多色敷就,气氛趋青翠葱郁的画面。除此之外,几乎见不到设色浓烈的大青绿重彩作品,这恐怕就不是一个意外。虽然说敷彩浓重就不一定是“火气”、“艳冶”的媚人之作,但敷色浓重必竟容易“艳冶”、“不透气”。因此,我们能见到的王氏浅绛体的代表作品,多为色彩明净透彻:敷彩虽薄可见底,但气味醇厚;与一山一石形态、一笔一墨转换共和一体,运化自如,不板不滞,有很强的呼吸感。
总而言之,王原祁浅绛体山水以“气”为导,用笔、用墨、用色拆开来看,迹划可辩、形态多样、历历在目;合而观之,又呼吸浓淡、进退厚薄、整体混沦。他抛弃了大痴“色以清用而无痕”的“雾罩法”,创造了设色“发藻丽于浑厚之中”的“积叠法”。表现在实践上的开创性,是继唐代画家吴道子人物“吴装”,元人黄公望完善山水浅绛体后,又一位将山水浅绛体推进到一个新的平台而成为又一历程段标志的画家。
(三)构图特点
王原祁认为山水画的构图可分为两个层面:一为“龙脉”,一为“开合起伏”。龙脉为体,开合起伏为用;龙脉为纲,开合起伏为目;龙脉为母,开合起伏为子;开合起伏是为龙脉服务的。但是什么是龙脉?所谓龙脉,是指山体的气势源头,风水学上把起伏的山脉称为龙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学说虽为巫术迷信,但其对山川形态和地貌气势的认识,是古人长期审美经验的积累,其中也有很多合理的因素,包含着大量的美学原理,折射出古人对美的理解和对美的追求。作为旧时代的知识分子,王原祁认为如何确定龙脉,是山水画家在构图方面必须解决的第一要务。就像董其昌强调作画“要之取势为主”一样,王原祁也认为作画首先必须“顾其气势轮廓”,而《雨窗漫笔》完整的突出了构图理论,或者说高度概括了王原祁关于山水画构图理论的精髓。应该说它是中国古代南宗山水画在图式建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王原祁的《辋川图》整体布局为中部较疏朗两端繁密。起首为层峦叠峰渐次向后铺展,连绵起伏,高低错落,尽显龙脉气势。其间有山庄房舍,穿插点缀,为整幅画而增加了不少情趣。中部為庄院,背后有突兀的山峦环绕。画中的水脉穿插环绕,与山石互为扭结,既四通八达,又变化多端,整幅画而虚实结合,张弛疏密,高低错落,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达到了“通幅有开合,分股中亦有开合,通幅有起伏,分股中亦有起伏”的最佳效果。体现了王原祁关于山水画构图‘龙脉”理论。
三、王原祁对后世的影响
王原祁在画坛受到当时和其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推崇,绘画思想及其画法为弟子和传人继承和发扬,影响清代画坛二百余年。
现代“四王”热兴起后,人们对王原祁的关注与厚爱无以复加,还引起了广大海外学者的关注。像瑞士学者杜步士克、喜龙仁,美国学者李雪曼等,把王原祁比作塞尚。美国高居翰则认为,王原祁的绘画构成中具有抽象的特质,绘画以音乐比喻相得益彰。王原祁也曾言“音之品节犹如绘画的间架。”台湾学者郭继生《王原祁的山水画艺术》则论道:“他的画风的特性及发展很明显的表示他在中国山水画史是站在承前启后的位置上。总之,王原祁的‘纸上山水’具体实现了董其昌的正宗派绘画理论;王原祁因此成为中国山水画传统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3]潘运告:清人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王鹏程(1994—),男,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美术,研究方向:中国画。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美术学院)
王原祁,清初著名画家,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他是江苏太仓人,王时敏的孙子,并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并称清初“四王”。
王原祁的家世背景对王原祁的艺术成就产生着重大影响,他的祖父王时敏是他艺术道路的启蒙老师,祖父的艺术观念和绘画态度影响了他的一生。王时敏的父亲和曾祖父都为明代朝廷重官,从小生活在锦衣玉食的环境里为他钟情书画提供了重要基础。后来王时敏辞官归隐后,更是把诗文书画当成了自己的精神寄托。王氏家里喜欢收藏古书、名画并且大部分是名迹,在这样一个优越的环境下学习山水是王时敏艺术成就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当然这些名迹资源同样为王原祁的成长提供了艺术氛围,对他绘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王原祁从小便熟读名迹,主要学习“元四家”,尤其是黄公望。由于晚明时期的战争动荡,王家收藏的书画等在康熙元年左右陆续散出,值得庆幸的是王原祁已经饱览过这些流出的名画,这时候的他对绘画己经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王原祁主撰的《佩文斋书画谱》,卷帙浩繁、材料丰富。对后世爱好书画者,提供了极珍贵而全面的资料。
二、王原祁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一)笔墨特点
从传世画迹看,王原祁主要仿董源、元四家,而在元四家中,王原祁学习黄公望最多,所以他们的秉性最为接近。王原祁笔法变化多端,往往一幅作品中运用多种笔法,从画迹中看出,王原祁的笔法可以概括为三个特性:圆融、精炼、平实。王原祁提出用笔要有书卷气:有力度,有气势,有感情。下笔有轻重顿挫,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他善用重墨、积墨,往往积墨层层,多次皴擦,焦墨点苔,黑彩焕发。他用墨要求有韵味,墨的韵味在于浓淡干湿,焦枯间的对比变化和水分的运用。含蓄,沉着,稳重,是他的特点。关于用笔用墨,王原祁有一个独创的“毛”的概念,他说“山水用笔须毛”毛就是指笔墨的表现要变化有层次,有厚度,给人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感受。下笔以淡墨略分轮廓,每下一笔必定审故反复。到第二天稍加皴染,用淡赭石加入少许藤黄渲染山石,待干后再以墨绿水渲染出阴阳相背,再勾再勒,再染再点,自淡及浓,自疏而密。这种多层次的勾皴渲染,有骨有肉,浑然一气,富有厚重之力。他在淡墨积笔上有独到的把握,淡墨人画虽易见活气但极难苍厚,层层覆笔又易失之于浊,王原祁以淡墨作山石,或勾线以立形,或横笔以辅面,干笔敏擦,湿笔堆点,层层见笔,层层浑合,苍古厚润兼之以“毛”、“涩”,相交生发而神采愈显。
(二)色法特点
王原祁色法的成就是山水浅绛体。王原祁的浅绛色法有自己的一套理论,较完整地论述集中反映在《雨窗漫笔》和《麓台题画稿》中,均各为一段:设色即用笔、用墨,意所以补笔墨之不足,显笔墨之妙处。今人不解此意,色自为色,笔墨自为笔墨,不合山水之势,不入绢素之骨,惟见红绿火气,可憎可厌而已。惟不重取色,专重取气,于阴阳向背处逐渐醒出,则色由气发,不浮不滞,自然成文,非可以躁心从事也。至于阴阳显晦、朝光暮霭,峦容树色,更须于平时留心,淡妆浓抹,触处相宜,是在心得,非成法之可定矣。
从王原祁现存作品中来看,传承大痴色法所做的浅绛体山水同样可见两类:一是单以赭石敷就的秋高气爽暖色类画面;二是以赭石、汁绿、墨青等多色敷就,气氛趋青翠葱郁的画面。除此之外,几乎见不到设色浓烈的大青绿重彩作品,这恐怕就不是一个意外。虽然说敷彩浓重就不一定是“火气”、“艳冶”的媚人之作,但敷色浓重必竟容易“艳冶”、“不透气”。因此,我们能见到的王氏浅绛体的代表作品,多为色彩明净透彻:敷彩虽薄可见底,但气味醇厚;与一山一石形态、一笔一墨转换共和一体,运化自如,不板不滞,有很强的呼吸感。
总而言之,王原祁浅绛体山水以“气”为导,用笔、用墨、用色拆开来看,迹划可辩、形态多样、历历在目;合而观之,又呼吸浓淡、进退厚薄、整体混沦。他抛弃了大痴“色以清用而无痕”的“雾罩法”,创造了设色“发藻丽于浑厚之中”的“积叠法”。表现在实践上的开创性,是继唐代画家吴道子人物“吴装”,元人黄公望完善山水浅绛体后,又一位将山水浅绛体推进到一个新的平台而成为又一历程段标志的画家。
(三)构图特点
王原祁认为山水画的构图可分为两个层面:一为“龙脉”,一为“开合起伏”。龙脉为体,开合起伏为用;龙脉为纲,开合起伏为目;龙脉为母,开合起伏为子;开合起伏是为龙脉服务的。但是什么是龙脉?所谓龙脉,是指山体的气势源头,风水学上把起伏的山脉称为龙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学说虽为巫术迷信,但其对山川形态和地貌气势的认识,是古人长期审美经验的积累,其中也有很多合理的因素,包含着大量的美学原理,折射出古人对美的理解和对美的追求。作为旧时代的知识分子,王原祁认为如何确定龙脉,是山水画家在构图方面必须解决的第一要务。就像董其昌强调作画“要之取势为主”一样,王原祁也认为作画首先必须“顾其气势轮廓”,而《雨窗漫笔》完整的突出了构图理论,或者说高度概括了王原祁关于山水画构图理论的精髓。应该说它是中国古代南宗山水画在图式建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王原祁的《辋川图》整体布局为中部较疏朗两端繁密。起首为层峦叠峰渐次向后铺展,连绵起伏,高低错落,尽显龙脉气势。其间有山庄房舍,穿插点缀,为整幅画而增加了不少情趣。中部為庄院,背后有突兀的山峦环绕。画中的水脉穿插环绕,与山石互为扭结,既四通八达,又变化多端,整幅画而虚实结合,张弛疏密,高低错落,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达到了“通幅有开合,分股中亦有开合,通幅有起伏,分股中亦有起伏”的最佳效果。体现了王原祁关于山水画构图‘龙脉”理论。
三、王原祁对后世的影响
王原祁在画坛受到当时和其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推崇,绘画思想及其画法为弟子和传人继承和发扬,影响清代画坛二百余年。
现代“四王”热兴起后,人们对王原祁的关注与厚爱无以复加,还引起了广大海外学者的关注。像瑞士学者杜步士克、喜龙仁,美国学者李雪曼等,把王原祁比作塞尚。美国高居翰则认为,王原祁的绘画构成中具有抽象的特质,绘画以音乐比喻相得益彰。王原祁也曾言“音之品节犹如绘画的间架。”台湾学者郭继生《王原祁的山水画艺术》则论道:“他的画风的特性及发展很明显的表示他在中国山水画史是站在承前启后的位置上。总之,王原祁的‘纸上山水’具体实现了董其昌的正宗派绘画理论;王原祁因此成为中国山水画传统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3]潘运告:清人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王鹏程(1994—),男,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美术,研究方向:中国画。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