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和转轨进程的同步进行,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平衡,我国经济增长中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用工荒”、“技工荒”等现象。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当前我国三大失业群体,缺乏足够的就业能力,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本文在实地调查采访南京市浦口区及盐城东台市的基础上,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并就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出几点对策。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就业能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02
一、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分析
本文在对南京和东台两地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基础上,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了刘俊彦主编的《新生代——当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主要探究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问题所在。
(一)工作期望值高与工作情绪低共存
被调查群体中,新生代农民工有过大专及以上学历经历的占15.47%,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占41%,初中学历的占29.3%,相比较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在学历上具有明显优势,可以明显看出9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是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增长的重要原因。也因此,他们对于工作有更高的期望值。不过,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学历“门槛效应”(即学历越高越能进入高端劳动力市场)的产生,新生代农民工不具有学历竞争优势,在工作中表现出较低的工作情绪反应。此外,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艰苦朴素的生活经历,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付出的努力程度较低,采访中有人甚至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工作心理。
(二)被动择业,就业信心低,处于城乡边缘状态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约有34%的人换过3到4份工作,10%的人换过超过5份工作。针对这种择业的频繁性,大部分人表示,无论从学历还是工作技术需求,自己都越来越不能符合市场需要。被动的择业导致他们就业信心低。在被问及是否愿意回到农村时,大部分人表示不愿意。约有68%的人表示基本没有务农经历,他们即使回到农村,也很难生存。而且农村大部分人都往城市工作,只剩下老人及儿童,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他们更不愿回到农村。一方面在城市很难找到好工作,一方面又不甘心回农村务农,新生代农民工面临城乡工作的边缘状态,受到双重排斥。
(三)工作耐受力低
80后90后是生活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代,尽管生在农民家庭,新生代农民工较之传统农民工缺乏生活困苦的磨练。68%的人基本没有务农经历,难以锻炼出传统农民工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建筑行业为例,建筑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其技术含量低、劳动力需求大,往往成为农民工首选行业。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采访中发现,换过3份以上工作的人群中有人表示,建筑行业太苦太累,自己读过一定的书,希望通过进一步技能培训寻求更好的发展契机,从而告别单一的体力劳动工作。
(四)工作受挫力低
受挫力是现在家庭教育中探讨较多的一个话题,它反映的问题与耐受力不同,是指一个人在逆境中的精神状态反映。传统农民工出生在改革开放前期,经历过中国社会的困难时期,精神受挫力一般都比较强。但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在改革开放之后,处于物质条件相对殷实的时代,精神受挫力明显弱于传统农民工。尤其随着计划生育的实行,独生子女家庭数量不断增加,独生子女因家庭过分宠爱,难以培养出较强的受挫力,在工作中容易表现出受不住批评等现象。
二、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因素
(一)学历、专业技能
劳动力市场里学历的“门槛效应”将新生代农民工拒之千里,从调查数据显示,有过大专及以上学历经历的仅占15.47%,这与当下超出50%的高等教育受教率有着巨大差异。因此,从文化知识方面提升就业能力的可行性很大。但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经济环境、教育成本等因素,通过中等教育或者职业技术教育的途径能够更好的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从近年来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的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率来看,新生代农民工通过中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途径,能够获取更大的投资收益价值。
1962年Arrow在著名的《干中学的经济含义》一书中提出了“干中学”效应。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顾名思义,就是边干边学,在工作中积累经验,不断学习,提升工作能力。Arrow的研究结果表示:一项投资的干中學效应越大,越有利于经济增长。而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缺乏技能,早已被挡在就业门槛外,所以实现“干中学”的主要途径是企业的技能培训。结合Arrow的研究结果,为了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企业技能培训不可或缺。根据《新生代——当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62.8%的人表示愿意接受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尽管现在企业技能培训的范围不断扩大,但还是有很多企业表示担心培养的人才会出现最终外流现象。因此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人才控制机制很有必要。
(二)家庭教育
从新生代农民工身上表现出的工作耐受力低、工作受挫力低的现象,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的作用。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出生的家庭里,父母长期在外打工,采访中有人声称自己从小就是留守儿童,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使得这部分人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此外,由于经济水平的改善和家人的宠溺等因素导致,让大部分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状态上也常常表现出懒散的习性,无法承受住较大的工作压力。保证家庭的完整性、锻炼耐受力和受挫力,家庭教育承担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人际关系
如表1所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渠道主要依靠“自己找”和“亲戚朋友、同乡介绍”,可以看出当前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工作单位的渠道还是主要依靠身边的人际关系。因此,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加强人际关系网络是新生代农民工自我就业能力中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四)社会支持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提升和政府及社会团体密切相关,更准确的说是与劳务输出地和劳务输入地的两地政府及社会团体有关。 从上述调查数据中可以发现,政府和社会团体所提供的工作岗位渠道较少,通过政府或社会团体提供的就业渠道中“劳动部门或政府中介介绍”占据比例最高,但仅仅为11.2%,可见从政府和社会团体角度拓展就业渠道,间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从政府层面而言,完善的就业机制、合理的就业环境、恰当的法律援助等都是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而社会团体更直面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加大社会团体提供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能够间接性提升当地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三、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对策
(一)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和完整性,培养新生代农民工耐受力、受挫力
保证家庭的完整性就要抑制住农民工的家庭成员分离情况。一方面,劳务输出地政府应该针对新生代农民工需求加强“凤还巢”鼓励性政策,促进外出劳动力返乡;另一方面,劳务输入地政府应当打破限制农民工进城的一系列制度障碍,削弱城乡二元制对农民工的影响。而就新生代农民工家庭本身,应当明确当前的就业形势,不应该怕吃苦,认识到竞争就业情况下就业者的耐受力和受挫力都是就业者就业能力的体现。家庭中的受挫性教育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良好心理锻炼和精神辅助。
(二)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的政府、社区双管齐下
劳务输出地政府应当维持劳务输出的有序进行,对外出劳动力提供发展方向、信息咨询等帮助。劳务输入地政府应合理控制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为过剩的劳动力提供其他发展方向。针对劳务输出地而言,当地政府应该统计本地劳动力数量流向最大的城市,并和该城市的政府密切联系,针对输出地的劳动力问题两地政府协商解决,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提供就业的桥梁。
两地的社会团体同样发挥很大作用,输出地的社会团体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就业培训,输入地的社会团体则可以设立“老乡会”等组织,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扩大人际关系,增加就业机会。
(三)鼓励中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途径和“干中学”、继续加强企业培训
考虑到家庭经济环境、教育成本等因素,并且近年来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维持在70%到80%之间,新生代农民工通过正规教育培养就业能力的最好途径是中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这将有效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业现象,缓解“技工荒”的现象。
“干中学”是具有更低成本的提升就业能力的方式,目前由于实现干中学的主要途径是企業内部的技能培训。因此加强企业培训仍然不可缺少,但针对企业担心的人才外流现象,从法律保障上确保企业的未来收益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严翅君.警惕:新生代农民工成“职业枯竭”早发群体[J].社会学研究,2010(01).
[2]刘俊彦.新生代——当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3]魏晨.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融入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3).
[4]李晓红.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问题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9(04).
作者简介:唐亚飞,男,江苏盐城人,南京审计学院,本科学历,审计学。
周文娟,女,江苏盐城人,南京审计学院,本科学历,会计学。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就业能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02
一、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分析
本文在对南京和东台两地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基础上,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了刘俊彦主编的《新生代——当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主要探究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问题所在。
(一)工作期望值高与工作情绪低共存
被调查群体中,新生代农民工有过大专及以上学历经历的占15.47%,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占41%,初中学历的占29.3%,相比较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在学历上具有明显优势,可以明显看出9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是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增长的重要原因。也因此,他们对于工作有更高的期望值。不过,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学历“门槛效应”(即学历越高越能进入高端劳动力市场)的产生,新生代农民工不具有学历竞争优势,在工作中表现出较低的工作情绪反应。此外,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艰苦朴素的生活经历,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付出的努力程度较低,采访中有人甚至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工作心理。
(二)被动择业,就业信心低,处于城乡边缘状态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约有34%的人换过3到4份工作,10%的人换过超过5份工作。针对这种择业的频繁性,大部分人表示,无论从学历还是工作技术需求,自己都越来越不能符合市场需要。被动的择业导致他们就业信心低。在被问及是否愿意回到农村时,大部分人表示不愿意。约有68%的人表示基本没有务农经历,他们即使回到农村,也很难生存。而且农村大部分人都往城市工作,只剩下老人及儿童,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他们更不愿回到农村。一方面在城市很难找到好工作,一方面又不甘心回农村务农,新生代农民工面临城乡工作的边缘状态,受到双重排斥。
(三)工作耐受力低
80后90后是生活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代,尽管生在农民家庭,新生代农民工较之传统农民工缺乏生活困苦的磨练。68%的人基本没有务农经历,难以锻炼出传统农民工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建筑行业为例,建筑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其技术含量低、劳动力需求大,往往成为农民工首选行业。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采访中发现,换过3份以上工作的人群中有人表示,建筑行业太苦太累,自己读过一定的书,希望通过进一步技能培训寻求更好的发展契机,从而告别单一的体力劳动工作。
(四)工作受挫力低
受挫力是现在家庭教育中探讨较多的一个话题,它反映的问题与耐受力不同,是指一个人在逆境中的精神状态反映。传统农民工出生在改革开放前期,经历过中国社会的困难时期,精神受挫力一般都比较强。但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在改革开放之后,处于物质条件相对殷实的时代,精神受挫力明显弱于传统农民工。尤其随着计划生育的实行,独生子女家庭数量不断增加,独生子女因家庭过分宠爱,难以培养出较强的受挫力,在工作中容易表现出受不住批评等现象。
二、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因素
(一)学历、专业技能
劳动力市场里学历的“门槛效应”将新生代农民工拒之千里,从调查数据显示,有过大专及以上学历经历的仅占15.47%,这与当下超出50%的高等教育受教率有着巨大差异。因此,从文化知识方面提升就业能力的可行性很大。但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经济环境、教育成本等因素,通过中等教育或者职业技术教育的途径能够更好的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从近年来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的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率来看,新生代农民工通过中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途径,能够获取更大的投资收益价值。
1962年Arrow在著名的《干中学的经济含义》一书中提出了“干中学”效应。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顾名思义,就是边干边学,在工作中积累经验,不断学习,提升工作能力。Arrow的研究结果表示:一项投资的干中學效应越大,越有利于经济增长。而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缺乏技能,早已被挡在就业门槛外,所以实现“干中学”的主要途径是企业的技能培训。结合Arrow的研究结果,为了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企业技能培训不可或缺。根据《新生代——当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62.8%的人表示愿意接受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尽管现在企业技能培训的范围不断扩大,但还是有很多企业表示担心培养的人才会出现最终外流现象。因此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人才控制机制很有必要。
(二)家庭教育
从新生代农民工身上表现出的工作耐受力低、工作受挫力低的现象,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的作用。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出生的家庭里,父母长期在外打工,采访中有人声称自己从小就是留守儿童,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使得这部分人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此外,由于经济水平的改善和家人的宠溺等因素导致,让大部分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状态上也常常表现出懒散的习性,无法承受住较大的工作压力。保证家庭的完整性、锻炼耐受力和受挫力,家庭教育承担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人际关系
如表1所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渠道主要依靠“自己找”和“亲戚朋友、同乡介绍”,可以看出当前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工作单位的渠道还是主要依靠身边的人际关系。因此,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加强人际关系网络是新生代农民工自我就业能力中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四)社会支持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提升和政府及社会团体密切相关,更准确的说是与劳务输出地和劳务输入地的两地政府及社会团体有关。 从上述调查数据中可以发现,政府和社会团体所提供的工作岗位渠道较少,通过政府或社会团体提供的就业渠道中“劳动部门或政府中介介绍”占据比例最高,但仅仅为11.2%,可见从政府和社会团体角度拓展就业渠道,间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从政府层面而言,完善的就业机制、合理的就业环境、恰当的法律援助等都是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而社会团体更直面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加大社会团体提供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能够间接性提升当地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三、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对策
(一)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和完整性,培养新生代农民工耐受力、受挫力
保证家庭的完整性就要抑制住农民工的家庭成员分离情况。一方面,劳务输出地政府应该针对新生代农民工需求加强“凤还巢”鼓励性政策,促进外出劳动力返乡;另一方面,劳务输入地政府应当打破限制农民工进城的一系列制度障碍,削弱城乡二元制对农民工的影响。而就新生代农民工家庭本身,应当明确当前的就业形势,不应该怕吃苦,认识到竞争就业情况下就业者的耐受力和受挫力都是就业者就业能力的体现。家庭中的受挫性教育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良好心理锻炼和精神辅助。
(二)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的政府、社区双管齐下
劳务输出地政府应当维持劳务输出的有序进行,对外出劳动力提供发展方向、信息咨询等帮助。劳务输入地政府应合理控制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为过剩的劳动力提供其他发展方向。针对劳务输出地而言,当地政府应该统计本地劳动力数量流向最大的城市,并和该城市的政府密切联系,针对输出地的劳动力问题两地政府协商解决,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提供就业的桥梁。
两地的社会团体同样发挥很大作用,输出地的社会团体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就业培训,输入地的社会团体则可以设立“老乡会”等组织,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扩大人际关系,增加就业机会。
(三)鼓励中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途径和“干中学”、继续加强企业培训
考虑到家庭经济环境、教育成本等因素,并且近年来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维持在70%到80%之间,新生代农民工通过正规教育培养就业能力的最好途径是中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这将有效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业现象,缓解“技工荒”的现象。
“干中学”是具有更低成本的提升就业能力的方式,目前由于实现干中学的主要途径是企業内部的技能培训。因此加强企业培训仍然不可缺少,但针对企业担心的人才外流现象,从法律保障上确保企业的未来收益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严翅君.警惕:新生代农民工成“职业枯竭”早发群体[J].社会学研究,2010(01).
[2]刘俊彦.新生代——当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3]魏晨.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融入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3).
[4]李晓红.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问题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9(04).
作者简介:唐亚飞,男,江苏盐城人,南京审计学院,本科学历,审计学。
周文娟,女,江苏盐城人,南京审计学院,本科学历,会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