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上,妈祖信仰由于泉州民众的不断向外移民和贸易活动而远播世界各地,因此,泉州天后宫许多海外同胞都称其为“温陵圣庙”,和湄洲岛妈祖庙一样在海外仍享有较高的声誉,每年大约有3000多个海外团队前来参观朝圣。
泉州天后宫见证信仰传播
泉州天后宫又名天妃宫,位于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一号,始建宋庆元2年(1196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约13亩,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是我国现存建筑规格最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妈祖庙。
两宋时期,福建泉州因地处东南沿海,陆海交通便捷,经济迅速发展,海外交通贸易扩大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泉州天后宫及周围成了海内外商客的集散处,航海者和客商在此开展各种海事活动,非常活跃。妈祖崇拜成为客商和航海者经商和航运的精神支柱。同时神像被带上船舶,过海建宫立庙,供奉天妃,有的连建宫的建筑材料,也从泉州海运而去。
在古代,泉州每个社区都奉祀神明以求平安。就泉州城区来说,古时分为36铺,90余境,每铺每境都有主祀神明和配祀神明,如泉州天后宫主祀妈祖,配神就有40余种。全城各种神明有上千种,真有十步一小庙,百步一大庙之盛境。不论是沿海还是山区,有水的地方都有妈祖奉祀。
“妈祖信俗”由泉至台
明清期间,大量民众移居台湾。明天启4年(1624年)至清亡(1911年)共287年,共出现三次移台高潮,均为泉州人所率领,同时移居台湾者中泉州人数量最多。
明末,泉州人郑芝龙和澄海人颜思齐,率领漳泉两府的居民开发台湾;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居住条件稳定下来。
清康熙年间,晋江人施琅率军数万,分兵三路统一台湾,出发地分别为莆田平海、泉州围头、漳州东山。出发前,三路大军分别在各妈祖庙举行祭奠。施琅是泉州人,在泉州天后宫举行祭海。《泉州府志》载:施琅“师出于此(泉州天后宫),神有助顺功”,此后还有很多神话故事流传。第三次向台湾移民的高潮,规模最大,随之在台湾兴建妈祖庙也达到高潮。《台湾府志》载,清代有据可查的台湾妈祖庙就有310座,目前已发展到2000余座。台湾有80%以上的汉族居民信仰妈祖,同时也影响着台湾少数民族崇拜妈祖。
涉台文物保护模本
明成祖为发展对外关系,派遣郑和七次下西洋,远航亚非三十余国,掀起信奉妈祖的高潮。郑和每次从福建出发下西洋,都要祭祀妈祖,并曾代表皇帝来泉州致祭天妃。由于历代官员对妈祖晋封的祭祀,使妈祖信仰更加深入人心。明清时期,随着华人移居国外的规模逐渐扩大,妈祖信仰也在海外随之影响到民间世俗,凡华人足迹所到之地,便有妈祖信仰的传播。
坐落于著名侨乡、台胞重要祖籍地,泉州古城里的泉州天后宫,堪称涉台文物保护模本。走进该宫,山门、戏台、天后殿、寝殿、梳妆楼等依次排列,两侧则有东西阙、东西廊、东西厢、东西凉亭等附属设施。这是海内外现存年代悠久的祭祀著名海神天后宫庙,1988年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天后宫重要历史地位,自南宋庆元2年(1196年)建宫至今,泉州天后宫已先后进行14次较大修缮和修建。如今规制完整,占地达7200多平方米。14次修建中,清朝以前有7次,包括对整个宫殿重修和扩建,并增建寝殿;1984年至今也有7次,包括重修山门、东西凉亭、寝殿、梳妆楼及重建西厢房等,其中大部分由台湾信众捐资修建。
泉州天后宫以弘扬妈祖文化为核心,先后数次组织和参与访问团体赴台进行文物展览与交流,在泉台文化交流中发挥积极作用。2002年7月,泉州天后宫妈祖神像巡游台湾澎湖县,被誉为“世纪宗教盛事”。泉州天后宫还曾连续举办两届澎湖“乞龟”民俗活动,接待众多前来谒祖进香台湾信众。
泉州天后宫修复20年来,前来寻根谒祖和进香台胞络绎不绝,请走妈祖神像数百尊。澎湖天后宫、彰化鹿港天后宫、台南大天后宫等数百个宫庙均与泉州天后宫有密切往来。从建宫至今,到此谒祖进香、参观旅游的台胞已达100多万人次。
泉州天后宫见证信仰传播
泉州天后宫又名天妃宫,位于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一号,始建宋庆元2年(1196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约13亩,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是我国现存建筑规格最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妈祖庙。
两宋时期,福建泉州因地处东南沿海,陆海交通便捷,经济迅速发展,海外交通贸易扩大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泉州天后宫及周围成了海内外商客的集散处,航海者和客商在此开展各种海事活动,非常活跃。妈祖崇拜成为客商和航海者经商和航运的精神支柱。同时神像被带上船舶,过海建宫立庙,供奉天妃,有的连建宫的建筑材料,也从泉州海运而去。
在古代,泉州每个社区都奉祀神明以求平安。就泉州城区来说,古时分为36铺,90余境,每铺每境都有主祀神明和配祀神明,如泉州天后宫主祀妈祖,配神就有40余种。全城各种神明有上千种,真有十步一小庙,百步一大庙之盛境。不论是沿海还是山区,有水的地方都有妈祖奉祀。
“妈祖信俗”由泉至台
明清期间,大量民众移居台湾。明天启4年(1624年)至清亡(1911年)共287年,共出现三次移台高潮,均为泉州人所率领,同时移居台湾者中泉州人数量最多。
明末,泉州人郑芝龙和澄海人颜思齐,率领漳泉两府的居民开发台湾;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居住条件稳定下来。
清康熙年间,晋江人施琅率军数万,分兵三路统一台湾,出发地分别为莆田平海、泉州围头、漳州东山。出发前,三路大军分别在各妈祖庙举行祭奠。施琅是泉州人,在泉州天后宫举行祭海。《泉州府志》载:施琅“师出于此(泉州天后宫),神有助顺功”,此后还有很多神话故事流传。第三次向台湾移民的高潮,规模最大,随之在台湾兴建妈祖庙也达到高潮。《台湾府志》载,清代有据可查的台湾妈祖庙就有310座,目前已发展到2000余座。台湾有80%以上的汉族居民信仰妈祖,同时也影响着台湾少数民族崇拜妈祖。
涉台文物保护模本
明成祖为发展对外关系,派遣郑和七次下西洋,远航亚非三十余国,掀起信奉妈祖的高潮。郑和每次从福建出发下西洋,都要祭祀妈祖,并曾代表皇帝来泉州致祭天妃。由于历代官员对妈祖晋封的祭祀,使妈祖信仰更加深入人心。明清时期,随着华人移居国外的规模逐渐扩大,妈祖信仰也在海外随之影响到民间世俗,凡华人足迹所到之地,便有妈祖信仰的传播。
坐落于著名侨乡、台胞重要祖籍地,泉州古城里的泉州天后宫,堪称涉台文物保护模本。走进该宫,山门、戏台、天后殿、寝殿、梳妆楼等依次排列,两侧则有东西阙、东西廊、东西厢、东西凉亭等附属设施。这是海内外现存年代悠久的祭祀著名海神天后宫庙,1988年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天后宫重要历史地位,自南宋庆元2年(1196年)建宫至今,泉州天后宫已先后进行14次较大修缮和修建。如今规制完整,占地达7200多平方米。14次修建中,清朝以前有7次,包括对整个宫殿重修和扩建,并增建寝殿;1984年至今也有7次,包括重修山门、东西凉亭、寝殿、梳妆楼及重建西厢房等,其中大部分由台湾信众捐资修建。
泉州天后宫以弘扬妈祖文化为核心,先后数次组织和参与访问团体赴台进行文物展览与交流,在泉台文化交流中发挥积极作用。2002年7月,泉州天后宫妈祖神像巡游台湾澎湖县,被誉为“世纪宗教盛事”。泉州天后宫还曾连续举办两届澎湖“乞龟”民俗活动,接待众多前来谒祖进香台湾信众。
泉州天后宫修复20年来,前来寻根谒祖和进香台胞络绎不绝,请走妈祖神像数百尊。澎湖天后宫、彰化鹿港天后宫、台南大天后宫等数百个宫庙均与泉州天后宫有密切往来。从建宫至今,到此谒祖进香、参观旅游的台胞已达100多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