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持续经济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中国21世纪议程》中说,在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质量,提倡适度消费和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持资源基础,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即经济发展不但要有量的扩张、也要有质的改善。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必须协调好八大关系,即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好经济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企业之间的关系、地区之间的关系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代际关系。
1.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2.协调经济与自然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加快,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已严重危机人类自身安全,危害到经济的持续增长,人们也逐渐认识到经济与环境生态系统和谐、完整的重要性。建设高效、公正、健康、文明的经济社会,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探求更加合理的发展模式,成为当前各国政府、国际机构、学术团体共同面对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经济与自然既存在互相依存的一面,又存在互相矛盾的一面。互相依存的一面是指经济依托于自然,自然是经济的源泉。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而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归根到底都是由自然提供的,第二产业的原材料也来源于自然,只是它已经被人类进行了加工。互相矛盾的一面是指经济能改变自然,自然会制约经济。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经济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协调这一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在此前提下利用自然,让自然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3.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保障。在通常情况下,经济越发展,社会就越进步,社会越进步就越有利于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一起上,从而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涉及可持续发展实质内容的人类价值取向的把握问题。在这里我们需要确立这样一个价值判断,即经济发展不应成为人类追求的最终目标,只有社会发展才能作为人类追求的最终目标。因为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人类需要层次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类成其为人类,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类要不断追求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单纯经济的发展永远只能满足人类低层次的需要如生理需要。而较高层次的需要如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以及高层次需要如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社会没有发展的情况下只能有一部分人获得部分的满足。要使大多数人都获得较高层次甚至高层次需要的充分满足必须以社会不断发展为条件。所以人类应为社会发展而促进经济发展,最终为社会发展而不懈奋斗。
4.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和竞争不平等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但这种不平等应被控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之内,如果任其发展,人与人之间你抢我夺的竞争会愈演愈烈,人人会感到生活在自己周围的人都是自己的竞争对手,不得不处处设防,使人际关系日益紧张,人与人之间缺乏应有的关怀,人的情感需要得不到应有的满足,使人感到孤独、苦闷,导致心理疾病发生,甚至导致吸毒、邪教、自杀、恐布袭击等反社会、反人类行为的流行,使社会秩序被破坏,从而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协调企业之间的关系。协调企业之间的关系关键是要处理好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应当说,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应当倡导竞争,鼓励竞争。要维持企业之间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关系,首先需要发挥市场中“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但“看不见的手”只能“生产”竞争,不能控制竞争,即不能消除不正当竞争和恶性竞争。当一些企业在竞争中通过不正当手段侵犯其他企业的利益,或在竞争中随意排放“三废”,污染空气、河流,破坏生态环境,从而损害其他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利益时,“一只看不见的手”是无能为力的。 所以要协调好企业之间的关系,还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通过法律手段,必要时再加上行政手段,给企业建立一种外部约束机制,并通过外部约束机制促使企业建立一种自我约束机制。
6.协调地区之间的关系。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减少地区经济冲突,增加地区经济合作。就我国来说,协调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要协调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关系,缩小东西经济发展差距,增大东部发达地区对西部落后地区的支援,此外,要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拆除地区壁垒和封锁,发展地区分工,改变大而全小而全以及重复建设的状况。
7.协调代内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特殊的利益实体,由此决定国家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一种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各个国家为了维护本国或本国公民的自由、权利和利益必然会展开激烈的竞争。要解决国际环境问题,各国政府、国际社会和各国人民必须联合起来,共同采取措施和行动。要实现这种联合,必须协调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而要协调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各国政府、各国人民必须树立平等意识、共同发展意识、全球家园意识。只有树立这些意识,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主动承担起保护地球家园的责任,可持续发展才成为可能。
8.協调代际关系。 协调代际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可持续发展下的定义是:“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说明,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发展问题上要协调好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即代际关系,它强调发展在时间意义上必须是永续的,不能停顿和中断,当代人的发展不能妨碍只能促进后代人的发展。
当代人是处理代际关系的绝对主动者,代际关系的处理情况完全由当代人决定,后代人只能是当代人对代际关系处理情况的被动接受者,所以,协调代际关系的所谓“协调”,不是双向的,而是单向的,是当代人着眼于后代人的利益而向当代人提出来的“任务”或“责任”。自然资源终有一天被耗竭而不能持续到遥远的未来;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源短缺等生态环境问题具有滞后性、累积性特点,其后果往往要经历几代人才能反映出来,而这种不可逆性的后果损害了后代人的利益与权利;当代人的盲目发展已经破坏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导致了生态系统功能的衰退,人类的生存和延续正面临着致命的威胁。所以,为了人类的永续发展,当代人在协调代际关系问题上必须“自觉”和“自律”。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必须切实保护环境和资源,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绝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中国21世纪议程》中说,在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质量,提倡适度消费和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持资源基础,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即经济发展不但要有量的扩张、也要有质的改善。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必须协调好八大关系,即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好经济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企业之间的关系、地区之间的关系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代际关系。
1.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2.协调经济与自然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加快,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已严重危机人类自身安全,危害到经济的持续增长,人们也逐渐认识到经济与环境生态系统和谐、完整的重要性。建设高效、公正、健康、文明的经济社会,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探求更加合理的发展模式,成为当前各国政府、国际机构、学术团体共同面对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经济与自然既存在互相依存的一面,又存在互相矛盾的一面。互相依存的一面是指经济依托于自然,自然是经济的源泉。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而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归根到底都是由自然提供的,第二产业的原材料也来源于自然,只是它已经被人类进行了加工。互相矛盾的一面是指经济能改变自然,自然会制约经济。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经济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协调这一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在此前提下利用自然,让自然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3.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保障。在通常情况下,经济越发展,社会就越进步,社会越进步就越有利于经济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一起上,从而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涉及可持续发展实质内容的人类价值取向的把握问题。在这里我们需要确立这样一个价值判断,即经济发展不应成为人类追求的最终目标,只有社会发展才能作为人类追求的最终目标。因为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人类需要层次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类成其为人类,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类要不断追求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单纯经济的发展永远只能满足人类低层次的需要如生理需要。而较高层次的需要如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以及高层次需要如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社会没有发展的情况下只能有一部分人获得部分的满足。要使大多数人都获得较高层次甚至高层次需要的充分满足必须以社会不断发展为条件。所以人类应为社会发展而促进经济发展,最终为社会发展而不懈奋斗。
4.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和竞争不平等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但这种不平等应被控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之内,如果任其发展,人与人之间你抢我夺的竞争会愈演愈烈,人人会感到生活在自己周围的人都是自己的竞争对手,不得不处处设防,使人际关系日益紧张,人与人之间缺乏应有的关怀,人的情感需要得不到应有的满足,使人感到孤独、苦闷,导致心理疾病发生,甚至导致吸毒、邪教、自杀、恐布袭击等反社会、反人类行为的流行,使社会秩序被破坏,从而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协调企业之间的关系。协调企业之间的关系关键是要处理好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应当说,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应当倡导竞争,鼓励竞争。要维持企业之间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关系,首先需要发挥市场中“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但“看不见的手”只能“生产”竞争,不能控制竞争,即不能消除不正当竞争和恶性竞争。当一些企业在竞争中通过不正当手段侵犯其他企业的利益,或在竞争中随意排放“三废”,污染空气、河流,破坏生态环境,从而损害其他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利益时,“一只看不见的手”是无能为力的。 所以要协调好企业之间的关系,还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通过法律手段,必要时再加上行政手段,给企业建立一种外部约束机制,并通过外部约束机制促使企业建立一种自我约束机制。
6.协调地区之间的关系。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减少地区经济冲突,增加地区经济合作。就我国来说,协调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要协调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关系,缩小东西经济发展差距,增大东部发达地区对西部落后地区的支援,此外,要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拆除地区壁垒和封锁,发展地区分工,改变大而全小而全以及重复建设的状况。
7.协调代内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特殊的利益实体,由此决定国家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一种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各个国家为了维护本国或本国公民的自由、权利和利益必然会展开激烈的竞争。要解决国际环境问题,各国政府、国际社会和各国人民必须联合起来,共同采取措施和行动。要实现这种联合,必须协调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而要协调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各国政府、各国人民必须树立平等意识、共同发展意识、全球家园意识。只有树立这些意识,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主动承担起保护地球家园的责任,可持续发展才成为可能。
8.協调代际关系。 协调代际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可持续发展下的定义是:“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说明,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发展问题上要协调好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即代际关系,它强调发展在时间意义上必须是永续的,不能停顿和中断,当代人的发展不能妨碍只能促进后代人的发展。
当代人是处理代际关系的绝对主动者,代际关系的处理情况完全由当代人决定,后代人只能是当代人对代际关系处理情况的被动接受者,所以,协调代际关系的所谓“协调”,不是双向的,而是单向的,是当代人着眼于后代人的利益而向当代人提出来的“任务”或“责任”。自然资源终有一天被耗竭而不能持续到遥远的未来;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源短缺等生态环境问题具有滞后性、累积性特点,其后果往往要经历几代人才能反映出来,而这种不可逆性的后果损害了后代人的利益与权利;当代人的盲目发展已经破坏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导致了生态系统功能的衰退,人类的生存和延续正面临着致命的威胁。所以,为了人类的永续发展,当代人在协调代际关系问题上必须“自觉”和“自律”。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必须切实保护环境和资源,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绝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