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引领着师生的教与学。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可见,教学目标的预设有效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纵观当前的小语教学,因教学目标预设不合理、不明确、不具体、无操作性等,而影响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进而导致教学质量不高的现象屡见不鲜。那么怎样才能使预设的教学目标有效引领师生的教与学呢?笔者认为,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内容指向要明确——理清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
真正有效地教学目标,内容指向要明确、具体,能理清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从而准确引领师生朝着既定的“靶子”射击。《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有非常清晰的表述。既有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又有各学段的分目标。在阶段目标中,对小学分三个学段分别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结合课标,深入文本,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合理确定教学内容。
低年段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也要加强词和句的训练,初步的朗读训练。中年段的训练重点是句段,同时也不能忽视词语训练,还要渗透写作方法。高年段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领会表达的方法,也不可忽视词语教学,朗读训练。教学内容明确了,老师们的教学就不再会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也不会为了追求热闹的课堂氛围,在形式上贪求“花样多”,而忽视学生语文知识的习得、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强了,不仅使老师教起来有的放矢,还有利于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测量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毋庸置疑了。
二、过程方法要体现——关注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
新课程更关注的是教和学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为了使教学目标更明确具体,具有可检测性,例如:可以把《大江保卫战》这课的教学目标调整为:1 以自学为主,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 小组合作,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了解大意;3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赏读与品昧,感受灾情的危急和人民子弟兵心系人民的精神。这样调整后的教学目标会更具实效性的。“以自学为主”“小组合作”“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赏读与品味”不仅指导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而且解决了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问题。这样的教学目标对于课堂教学,更具有指导、调控、评价的意义。
三、主次轻重要分明——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在老师们眼里,一堂课要教的内容很多,制订教学目标时,往往若干目标平分秋色,没有重点,没有主次,致使教学过程因贪多求全,而使学生的训练“蜻蜓点水”,教学的结果是花时多,效率低,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因此,教学目标要有重点有选择地确定,一堂课或一篇课文一两个目标就可以了。核心的目标达成了,其他的附属教学目标自然会水到渠成,从而使学生一堂课一得或一篇课文一得。
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学目标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 依据课标拟定的学段目标。
2 依据课文的特点,单元的训练重点。不同的课文,学生从中获得的知识、习得的方法、获得的体验、形成的能力会不同;不同的单元,课文的体裁不同,教和学的过程、方法也不同。
3 依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同一个学生,对于不同类型课文所储备的经验会不同;同一篇课文,对于不同的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也会不一样。因此,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必须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目标体现发展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每堂课都有所得,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三维目标要融合——关注学生的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于是,许多老师在预设教学目标时,片面、孤立地曲解了三维目标的含义,把它们分裂开来,如:知识和能力目标分等级,过程方法目标又分等级,致使教学目标多而乱,目标与目标之间重合的内容较多,对教学过程失去指导价值。
事实上,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一个理论参照,我们不能简单套用,而应将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有机地整合于教学之中,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一、内容指向要明确——理清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
真正有效地教学目标,内容指向要明确、具体,能理清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从而准确引领师生朝着既定的“靶子”射击。《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有非常清晰的表述。既有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又有各学段的分目标。在阶段目标中,对小学分三个学段分别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结合课标,深入文本,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合理确定教学内容。
低年段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也要加强词和句的训练,初步的朗读训练。中年段的训练重点是句段,同时也不能忽视词语训练,还要渗透写作方法。高年段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领会表达的方法,也不可忽视词语教学,朗读训练。教学内容明确了,老师们的教学就不再会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也不会为了追求热闹的课堂氛围,在形式上贪求“花样多”,而忽视学生语文知识的习得、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强了,不仅使老师教起来有的放矢,还有利于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测量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毋庸置疑了。
二、过程方法要体现——关注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
新课程更关注的是教和学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为了使教学目标更明确具体,具有可检测性,例如:可以把《大江保卫战》这课的教学目标调整为:1 以自学为主,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 小组合作,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了解大意;3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赏读与品昧,感受灾情的危急和人民子弟兵心系人民的精神。这样调整后的教学目标会更具实效性的。“以自学为主”“小组合作”“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赏读与品味”不仅指导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而且解决了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问题。这样的教学目标对于课堂教学,更具有指导、调控、评价的意义。
三、主次轻重要分明——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在老师们眼里,一堂课要教的内容很多,制订教学目标时,往往若干目标平分秋色,没有重点,没有主次,致使教学过程因贪多求全,而使学生的训练“蜻蜓点水”,教学的结果是花时多,效率低,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因此,教学目标要有重点有选择地确定,一堂课或一篇课文一两个目标就可以了。核心的目标达成了,其他的附属教学目标自然会水到渠成,从而使学生一堂课一得或一篇课文一得。
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学目标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 依据课标拟定的学段目标。
2 依据课文的特点,单元的训练重点。不同的课文,学生从中获得的知识、习得的方法、获得的体验、形成的能力会不同;不同的单元,课文的体裁不同,教和学的过程、方法也不同。
3 依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同一个学生,对于不同类型课文所储备的经验会不同;同一篇课文,对于不同的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也会不一样。因此,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必须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目标体现发展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每堂课都有所得,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三维目标要融合——关注学生的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于是,许多老师在预设教学目标时,片面、孤立地曲解了三维目标的含义,把它们分裂开来,如:知识和能力目标分等级,过程方法目标又分等级,致使教学目标多而乱,目标与目标之间重合的内容较多,对教学过程失去指导价值。
事实上,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一个理论参照,我们不能简单套用,而应将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有机地整合于教学之中,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