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自航天科工三院35所、现年34岁的娃娃脸女孩郑莉,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首款海底管道漏磁内检测器,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终结了海底管道“洋检测”局面。国产检测器的问世背后,是一名基层设计师以量变求质变的民用产业梦想。
“目标达不到,是因为努力的还不够”,小个子、娃娃脸、齐刘海、一副小女孩模样的她不追随心灵鸡汤,就深信老道理:“量变决定质变,错不了。”
她是郑莉,一名执著于“走量”的基层设计师。
致让我习惯挑战的航天青春
顺风顺水的人生在迈进航天事业的第一个月出现了转折。
郑莉依然记得,2008年4月,第一次在所内月计划中看到自己的名字,看似与所学专业“信号与信息处理”没有关联,陌生的内容、模式带来的恐惧和不安持续了数月。“一样样学吧”,在师傅带领下,她学习图纸、推演公式、设计电路、编写程序仿真、下车间、跟生产、做可靠性分析、写报告,几乎每个晚上都会在实验室呆到9点、10点。
对于自认为开悟很晚的她,在曾经,青春更像是图书馆中的书香、林荫道上谈论着的个人憧憬,芳香甜美。入职后,那牵一发动全身的技术攻关、数不清的失眠夜,让她领悟:“这才是青春本来的模样”。
航天青春似乎总不及粉饰地迎来接连不断的挑战。郑莉在入职三年间經历了两个专业不同的项目组,学会了对挑战“迎来送往”,也在不同专业的磨砺下逐渐串联起思维方式,并形成了与国家利益相连的价值观。使命意识与挑战精神,为她的快速成长注入能量。
一直努力,总有机会
2011年,一个民用产品需求来到了当时以军品任务为主的35所。郑莉获知,我国海底油气管道检测业务长期被国外垄断,高昂的价格、局限的服务、能源信息的不受保障,让国内油气能源行业迫切希望打破技术封锁,让自家管道用上自家制造的检测装备。而,这项称为漏磁内检测的技术难度极大,国内各机构经过20余年攻关,仍未有所突破。
这个全新的领域燃起了郑莉的挑战欲。获知需求的当晚,她彻夜未眠,向所内提交了一份漏磁检测的初步方案。被告知当时对检测器的了解只能到网上查看个大概外形、项目还有其他起步更早的机构竞标时,她收到了不少“想得太天真”、“不可能”的意见,但对航天的急、难、险、重、新不再陌生的郑莉不断告诉自己:“一直努力,总有机会”。
机会不会从天而降。“漏磁内检测”填满了她“缓慢却有所前进”的一年,郑莉寻找一切可查找的资料,一切可请教的专家。有点冒失地致电、基础的问题、详细的追问,在电话那头素不相识的专家似乎也被这个女孩迫切的声音所打动,耐心地为她解答疑问。也正是在这样的交流中,年轻的设计师真切体会到了“科学精神”,仿佛撑起了她小小的骨架。
质变来了,在缓慢、矛盾、甚至痛苦的等待后,终于来了!
2012年,海底管道漏磁内检测器局部试验成果得到认可,35所获得产品研发项目;2012年底,原理样机关键技术攻关和分系统研制完成;2013年,原理样机研制、工程样机优化设计、核心技术攻关完成;2014年,工程样机整机研制完成。
走量、走心,奋斗的青春不会被辜负
2015年10月,国内首例国产检测器完成海底管道实际检测。我国等待了20多年的国产漏磁内检测器在渤海湾宣告:中国的海底油气管道,中国可以自行检测、自行维护!
成功背后,是电气结构小型化、低功耗、高精度传感器阵列设计、内外缺陷检测等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突破,是数百次牵拉、水压环路、气压环路等严密的陆地验证试验,是记不清的港口露天试验场上的风吹与暴晒,是团队成员们无数次的头脑风暴、无数次地修改论证。
成功背后,也是基层单位军民融合的探索与拼搏。作为35所迄今技术难度最大且团队最大的民品项目,在成员们身兼军、品双重任务的条件下,由一名普通设计师成为项目负责人的郑莉,“啃”下大量管理学书籍,向许多管理者请教团队管理经验。通过合理分工、目标化、任务化、时间片处理等方式,简化组织关系链,降低个体任务执行的外部依赖性,让沟通、协同和决策效率提高;同时,着重提升成员时间意识、目标意识、结果评价能力等,强化自我管理。她成功摸索出一套军民协同的管理方法,将项目的研制效率及团队士气始终维持在高点。
如今的郑莉,成为了35所智慧管网中心的负责人。海底管道检测与城市地下管网探测的多型产品正在研发中,更安全、更便捷、更经济的“智慧”产业将走出中心,走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郑莉坦言,心底一直有个梦想——一个基层单位、基层设计师的梦想:“聚沙能成塔,相信有了我们的坚持和努力,军民融合的路会走得更宽、信心更足。”
同样深埋她心底的,还有试验场边那卷着喜悦袭来的风的味道、青春的味道,不算芳香甜美,却是甘甜爽快。
真诚的梦想不会被磨灭,奋斗的青春不会被辜负,感谢这“走量”的航天青春!
“目标达不到,是因为努力的还不够”,小个子、娃娃脸、齐刘海、一副小女孩模样的她不追随心灵鸡汤,就深信老道理:“量变决定质变,错不了。”
她是郑莉,一名执著于“走量”的基层设计师。
致让我习惯挑战的航天青春
顺风顺水的人生在迈进航天事业的第一个月出现了转折。
郑莉依然记得,2008年4月,第一次在所内月计划中看到自己的名字,看似与所学专业“信号与信息处理”没有关联,陌生的内容、模式带来的恐惧和不安持续了数月。“一样样学吧”,在师傅带领下,她学习图纸、推演公式、设计电路、编写程序仿真、下车间、跟生产、做可靠性分析、写报告,几乎每个晚上都会在实验室呆到9点、10点。
对于自认为开悟很晚的她,在曾经,青春更像是图书馆中的书香、林荫道上谈论着的个人憧憬,芳香甜美。入职后,那牵一发动全身的技术攻关、数不清的失眠夜,让她领悟:“这才是青春本来的模样”。
航天青春似乎总不及粉饰地迎来接连不断的挑战。郑莉在入职三年间經历了两个专业不同的项目组,学会了对挑战“迎来送往”,也在不同专业的磨砺下逐渐串联起思维方式,并形成了与国家利益相连的价值观。使命意识与挑战精神,为她的快速成长注入能量。
一直努力,总有机会
2011年,一个民用产品需求来到了当时以军品任务为主的35所。郑莉获知,我国海底油气管道检测业务长期被国外垄断,高昂的价格、局限的服务、能源信息的不受保障,让国内油气能源行业迫切希望打破技术封锁,让自家管道用上自家制造的检测装备。而,这项称为漏磁内检测的技术难度极大,国内各机构经过20余年攻关,仍未有所突破。
这个全新的领域燃起了郑莉的挑战欲。获知需求的当晚,她彻夜未眠,向所内提交了一份漏磁检测的初步方案。被告知当时对检测器的了解只能到网上查看个大概外形、项目还有其他起步更早的机构竞标时,她收到了不少“想得太天真”、“不可能”的意见,但对航天的急、难、险、重、新不再陌生的郑莉不断告诉自己:“一直努力,总有机会”。
机会不会从天而降。“漏磁内检测”填满了她“缓慢却有所前进”的一年,郑莉寻找一切可查找的资料,一切可请教的专家。有点冒失地致电、基础的问题、详细的追问,在电话那头素不相识的专家似乎也被这个女孩迫切的声音所打动,耐心地为她解答疑问。也正是在这样的交流中,年轻的设计师真切体会到了“科学精神”,仿佛撑起了她小小的骨架。
质变来了,在缓慢、矛盾、甚至痛苦的等待后,终于来了!
2012年,海底管道漏磁内检测器局部试验成果得到认可,35所获得产品研发项目;2012年底,原理样机关键技术攻关和分系统研制完成;2013年,原理样机研制、工程样机优化设计、核心技术攻关完成;2014年,工程样机整机研制完成。
走量、走心,奋斗的青春不会被辜负
2015年10月,国内首例国产检测器完成海底管道实际检测。我国等待了20多年的国产漏磁内检测器在渤海湾宣告:中国的海底油气管道,中国可以自行检测、自行维护!
成功背后,是电气结构小型化、低功耗、高精度传感器阵列设计、内外缺陷检测等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突破,是数百次牵拉、水压环路、气压环路等严密的陆地验证试验,是记不清的港口露天试验场上的风吹与暴晒,是团队成员们无数次的头脑风暴、无数次地修改论证。
成功背后,也是基层单位军民融合的探索与拼搏。作为35所迄今技术难度最大且团队最大的民品项目,在成员们身兼军、品双重任务的条件下,由一名普通设计师成为项目负责人的郑莉,“啃”下大量管理学书籍,向许多管理者请教团队管理经验。通过合理分工、目标化、任务化、时间片处理等方式,简化组织关系链,降低个体任务执行的外部依赖性,让沟通、协同和决策效率提高;同时,着重提升成员时间意识、目标意识、结果评价能力等,强化自我管理。她成功摸索出一套军民协同的管理方法,将项目的研制效率及团队士气始终维持在高点。
如今的郑莉,成为了35所智慧管网中心的负责人。海底管道检测与城市地下管网探测的多型产品正在研发中,更安全、更便捷、更经济的“智慧”产业将走出中心,走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郑莉坦言,心底一直有个梦想——一个基层单位、基层设计师的梦想:“聚沙能成塔,相信有了我们的坚持和努力,军民融合的路会走得更宽、信心更足。”
同样深埋她心底的,还有试验场边那卷着喜悦袭来的风的味道、青春的味道,不算芳香甜美,却是甘甜爽快。
真诚的梦想不会被磨灭,奋斗的青春不会被辜负,感谢这“走量”的航天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