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相应的智力及非智力活动。学生只有对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同时,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学生只有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真实的文章来。以陶冶情操为目的,培养青少年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优美的感情,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的主旨思想,在写作时才能细致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文质并茂的佳作来。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初
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以教师之情激学生情
1、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语言,以自己饱含情感的口头语言去激励学生的情感。“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在导入新课时,教师积极营造一种以情夺人、为之一惊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励学生“我要学”的学习情趣。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动情、引情、学生人情、抒情,充分发挥情感的信号功能。精心设计课堂语言并非就是设计精妙的导入,在整堂课中,教师都必须注意语言的组织,要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绘声绘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必然能产生“豁人耳目”的美感,从而自然受到情感的熏染。
2、教师要展示自己的体态表情,以自己饱含情感的体态语言去激励学生的感情。中国人往往过于含蓄,不敢过分表现自己的大胆、夸张。特别是女教师很害羞,不好意思,所以只好表现得平淡点了。但是我认为,大胆的体态表情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长时间的吸引学生的眼球。曾经有听过一位优秀教师执教《乡愁》一课。她先作范读,只见她时而闭上眼睛;时而以手抚胸;时而抬头长吟。此时,教师陶醉了,学生也陶醉了。如此饱含情感的体态语言怎能不激励学生的感情!试想:如果在教学时,教师带着一副“铁板的脸”,一双“古板的眼”,还有一颗“冰冷的心”去对待学生,教师自己没有情,课堂气氛必定如一潭死水,不会起半点涟漪,又怎么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二、激学生之情悟课文情
1、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好的作品都有优美的艺术境界。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境界就是作者描绘的,包含深意的艺术形象,它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不仅诗、词中有境界,小说、散文、戏剧中也有。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当我们随着作者的文笔领略《沁园春•雪》里的北国风光;《果树园》中喧噪的鸟雀、乱闯的甲虫、浓密的树叶、累累硕果、闪光的露珠,心情是何等愉悦,当然教学效果也就非同一般了。
2、用作品中的情感打动学生的心灵。情感是作品的生命。“情者文之经”、“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凡是感人的作品中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法国文学家狄德罗说过:“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所以能使人爱读或流传不衰,不仅因其语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如教材展示《背影》的父子情;歌颂了《满江红》中岳飞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报国之情;《过零丁洋》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救国之情;《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效国之情;《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对反动派屠杀革命青年的无比愤慨之情;《出师表》中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赤诚忠贞之情等等。可以说,课文、教材提供的是丰富饱满、叠彩纷呈的情感海洋。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进入如此丰富的情感世界,培养他们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
三、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在语文课堂上如果45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淌、淌、淌,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我认为适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纸船》中,作者抛纸船,希望它入母亲梦的举动是任何语言都无法诉尽此中的情感的,在反复朗诵中,无法达到不可言说的境界时,适时地播放《烛光里的妈妈》,此时无声胜有声,我们可看到学生眼中涌动的泪花。当然激发学生情感的方法很多,除上面讲到的借助音乐以外,我们也可借助投影幻灯,展示实物的具体形象,通过表演创设课堂情境,甚至也可以运用电影、电视等,只要运用合理,定能起到激励学生情感,使学生更深理解课文的目的。
总之,课堂教学不仅有知识的交流,而且有情感的交流,教学的全过程就是在知识与情感两条信息线路上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根本,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情感教育是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教学对于进行情感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文本身蕴藏着的大量的情感因素,发掘学生的情感潜能,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轻松,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
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以教师之情激学生情
1、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语言,以自己饱含情感的口头语言去激励学生的情感。“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在导入新课时,教师积极营造一种以情夺人、为之一惊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励学生“我要学”的学习情趣。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动情、引情、学生人情、抒情,充分发挥情感的信号功能。精心设计课堂语言并非就是设计精妙的导入,在整堂课中,教师都必须注意语言的组织,要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绘声绘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必然能产生“豁人耳目”的美感,从而自然受到情感的熏染。
2、教师要展示自己的体态表情,以自己饱含情感的体态语言去激励学生的感情。中国人往往过于含蓄,不敢过分表现自己的大胆、夸张。特别是女教师很害羞,不好意思,所以只好表现得平淡点了。但是我认为,大胆的体态表情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长时间的吸引学生的眼球。曾经有听过一位优秀教师执教《乡愁》一课。她先作范读,只见她时而闭上眼睛;时而以手抚胸;时而抬头长吟。此时,教师陶醉了,学生也陶醉了。如此饱含情感的体态语言怎能不激励学生的感情!试想:如果在教学时,教师带着一副“铁板的脸”,一双“古板的眼”,还有一颗“冰冷的心”去对待学生,教师自己没有情,课堂气氛必定如一潭死水,不会起半点涟漪,又怎么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二、激学生之情悟课文情
1、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好的作品都有优美的艺术境界。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境界就是作者描绘的,包含深意的艺术形象,它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不仅诗、词中有境界,小说、散文、戏剧中也有。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当我们随着作者的文笔领略《沁园春•雪》里的北国风光;《果树园》中喧噪的鸟雀、乱闯的甲虫、浓密的树叶、累累硕果、闪光的露珠,心情是何等愉悦,当然教学效果也就非同一般了。
2、用作品中的情感打动学生的心灵。情感是作品的生命。“情者文之经”、“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凡是感人的作品中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法国文学家狄德罗说过:“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所以能使人爱读或流传不衰,不仅因其语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如教材展示《背影》的父子情;歌颂了《满江红》中岳飞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报国之情;《过零丁洋》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救国之情;《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效国之情;《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对反动派屠杀革命青年的无比愤慨之情;《出师表》中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赤诚忠贞之情等等。可以说,课文、教材提供的是丰富饱满、叠彩纷呈的情感海洋。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进入如此丰富的情感世界,培养他们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
三、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在语文课堂上如果45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淌、淌、淌,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我认为适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纸船》中,作者抛纸船,希望它入母亲梦的举动是任何语言都无法诉尽此中的情感的,在反复朗诵中,无法达到不可言说的境界时,适时地播放《烛光里的妈妈》,此时无声胜有声,我们可看到学生眼中涌动的泪花。当然激发学生情感的方法很多,除上面讲到的借助音乐以外,我们也可借助投影幻灯,展示实物的具体形象,通过表演创设课堂情境,甚至也可以运用电影、电视等,只要运用合理,定能起到激励学生情感,使学生更深理解课文的目的。
总之,课堂教学不仅有知识的交流,而且有情感的交流,教学的全过程就是在知识与情感两条信息线路上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根本,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情感教育是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教学对于进行情感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文本身蕴藏着的大量的情感因素,发掘学生的情感潜能,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轻松,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