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研究现状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cl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采用列表形式综述了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的基于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同时展望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在极小种群保护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极小种群;遗传多样性;保护遗传学
  中图分类号 S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6)06-031-04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断索取和全球变化使得许多野生植物面临灭绝的风险成为极小种群,目前,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已经迫在眉睫。云南省是我国野生植物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种类众多,所受威胁较大。近年来,虽然云南省高度重视极小种群物种的保护工作,但其拯救和保护研究工作仍很薄弱。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遗传多样性分析在濒危植物的保护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鉴于此,笔者综述了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并展望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在极小种群保护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提供参考。
  1 云南省极小种群保护现状
  极小种群物种是指分布地域狭窄或呈间断分布,长期受到外界因素胁迫干扰,呈现出种群退化和数量持续减少,种群及个体数量都极少,已经低于稳定存活界限的最小生存种群(MVP),而随时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种类[1-3]。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种群数量很小、分布的生境较为狭窄、受到的人为干扰较严重、基本已濒临灭绝[4]。近年来,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及过度索取,导致自然环境持续恶化,加之特殊类群受到自身生物学特性的限制,使得许多野生植物种群急剧下降,从而面临严重濒危甚至灭绝的处境,沦为极小种群[5]。云南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大部分地区属横断山脉,是我国植物种类最丰富的省区,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甚至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都具有特殊意义[6-7]。在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中,云南省就有122种,占全国的47.2%[8]。因此,保护好云南省的野生植物资源,尤其是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拯救保护对全国物种资源的保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依据1997~2001年开展的云南省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成果、云南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中国物种红皮书名录和《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规划(2007~2020年)》确定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62种,含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20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28种,IUCN评价为极危种45种、濒危种7种(表1)。
  已有研究以极小种群的生理生化、繁殖方式等作为依据,提出了极小种群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近地保护、回归引种等策略,然而,在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过程中,如对极小种群物种内在致濒机理的研究不够,导致在拯救保护工作中采取的技术路线不合理,将推迟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工作的进度,甚至阻碍保护工作的开展。保护极小种群的实质就是保护极小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种下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对于了解濒危物种在未来环境下的适应或进化、以及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9]。随着生物学研究层次的提高和试验手段的不断改进,目前人们已用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染色体) 标记、生化标记和DNA 分子标记来分析遗传多样性。无论在哪一个水平上进行研究,其目的都是为了揭示遗传多样性水平,阐明遗传多样性与植物濒危的关系,为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和策略提供依据。
  2 云南极小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
  部分物种已有遗传多样性方面的报道见表2。除表2所列的物种已有遗传多样性方面的报道以外,毛枝五针松(Pinus wangii)[44-45]、大树杜鹃(Rhododendron protistum)[46]、喙核桃(Annamocarya sinensis)[47]及弥勒苣苔(Paraisometrum mileense)[48]几个物种也有相应的分子标记开发的报道,但未见更深入的研究。
  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不仅能够反映出濒危植物遗传多样性的高低,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找出致濒危原因,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保护策略。从已有研究可以看出,云南极小种群中只有馨香木兰(H = 0.390 3; I = 0.568 6)、鹅掌楸(SSR:He = 0.763 2; I = 1.544 7)及伯乐树(ISSR:He=0.313 1;H=0.452 4)等少数物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而大部分的物种遗传多样性偏低,遗传分化水平较高。历史进化过程中的瓶颈效应、物种本身的遗传漂变、自交衰退、低的幼苗成活率、较低水平的适应力、自然更新困难及生境片段化等因素是造成云南省极小种群遗传多样性偏低、遗传分化水平较高的主要原因。保护这些种群的措施之一是设立多个保护点,保护自然居群及其周围生境;二是要加强种群间的基因流,如营建人工迁地保护种群应尽可能地从多个不同种群中收集种质材料,在迁地保护时,应通过加大居群间种子和幼苗的交换,人为创造基因交流和重组的条件。
  从已有研究也可看出,云南极小种群濒危植物在遗传水平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62个物种中仅有11个物种有遗传多样性方面的报道。其中鹅掌楸、云南金钱楲、连香树和伯乐树等几个物种遗传多样性研究较多,其他物种只有少量的涉及。所选用的标记也十分有限,主要为RAPD、ISSR、SSR三类标记,而且研究所用的标记数量都偏少,因此,这些研究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相应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但是有限标记的选取务必会造成研究结果的偏差。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可用于研究濒危植物的遗传多样性的更准确、有效的方法正在不断诞生,如关联分析、高通量测序等。研究者在使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必须融合先进的方法,相互搭配、相互补充,以全面反映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3 结语
  目前,全球环境在不断恶化,极小种群的数量正以非常快的速度增长,物种灭绝速度剧增,极小种群的保护显得十分必要,但保护极小种群植物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深入了解它们的濒危机制。利用遗传多样性手段深入了解濒危机制便是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方法。因此,人们必须利用先进、可靠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争取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濒危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在居群内与居群间的分布情况,以便采取具体的应对措施,有效地保护其遗传多样性,从而保护极小种群。   参考文献
  [1]
  IUCN.生物多样性公约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2] 李博,董慧琴,陆建忠.简明植物种群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祝廷成,钟章成,李建东.植物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 黎德丘,彭定人.广西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2009(37):14806-14807.
  [5] 郑进烜,华朝朗,陶晶,等.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3(4):61-66.
  [6] 郭辉军.认真实施极小种群物种保护[J].云南林业,2009,30(5):7.
  [7] 郭辉军.努力提高极小种群特种拯救保护水平[J].云南林业,2011,32(6):8-9.
  [8] 贺佳飞.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云南在行动[N].云南经济日报,2011-11-04.
  [9] SCHAAL B A,LEVERICH W J,ROGSTAD S H.Comparison ofmethods for assessing genetic variation in plant conservation biology[M]//HOLSINGER K H.Genetic and conservation of rare plant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1991:123-134.
  [10] ZHANG Z,LI D.Conservation genetics of an extremely endangered pine,Pinus squamata[J].Acta botanica yunnanica,2002,25(5):544-550.
  [11] ZHANG Z Y,CHEN Y Y,LI D Z.Detection of low genetic variation in a critically endangered Chinese pine,Pinus squamata,using RAPD and ISSR markers[J].Biochemical genetics,2005,43(5/6):239-249.
  [12] 王德莲,李忠超,葛学军.云南穗花杉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5(2):143-148.
  [13] 李发根,夏念和.水松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分化(英文)[C]//第七届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青年学术研讨会.珠海,2002.
  [14] 吴则焰,刘金福,张晓萍,等.中生代孑遗植物水松种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C]//2010年全国植物园学术年会.厦门,2010.
  [15] 吴则焰,刘金福,洪伟,等.孑遗植物水松不同年龄级种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生态学杂志,2012(8):1911-1916.
  [16] 金蕊,石雨鑫,徐涛,等.云南特有濒危植物馨香木兰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14(6):80-84.
  [17] 李康琴.鹅掌楸属群体遗传结构及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3.
  [18] 陈龙.利用SSR分子标记研究鹅掌楸天然群体遗传结构[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19] 李康琴,李火根.利用SSR分子标记研究鹅掌楸种源及家系间遗传多样性[C]//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2 功能基因组时代的林木遗传与改良.南宁,2009.
  [20] 朱其卫.鹅掌楸不同交配类型子代遗传多样性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
  [21] 姚俊修.鹅掌楸近交子代群体的遗传分析[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0.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设计、建设一套满足我国当前水产养殖业工业化、节约化需求的养殖系统。[方法]对现有养殖池塘进行改造,结合工程化施工,建造3条流水槽;利用气提式推水装置营造流水养鱼的效果;通过沉淀池及微滤器作用将养殖鱼类代谢废物收集、压缩、重新利用;在套养鱼区利用滤食性鱼类进行水质净化。[结果]每条流水槽均可单独饲养不同种类、不同规格的鱼类;养殖池塘水循环利用,整个养殖周期内达到污水零排放;经处理后的水质
期刊
摘要根据2014年江苏省59家星级示范企业名单,运用最邻近指数方法分析江苏省休闲农业星级示范企业的空间分布类型,运用可达性方法分析江苏省休闲农业星级示范企业的可达性条件。结果表明:①总体看来,江苏省星级示范企业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②苏南和苏中的星级示范企业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苏北的星级示范企业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均匀型;③三星级示范企业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均匀型,四星级和五星级示范企业空间分布为凝
期刊
摘要使用自行设计的实验平台和甘蔗切根刀,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刀具滑切角、削切角、斜切角、切割速度和甘蔗直径对切割力最大值和切割冲量的影响,并找出相对较优的参数组合。研究发现,对切割力最大值的影响大小排序依次为滑切角、甘蔗段直径、削切角、斜切角、切割速度;对切割冲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切割速度、甘蔗段直径、斜切角、滑切角、削切角。为了在保证切割质量的同时使得切割力最大值和切割冲量二者保持最小,需贴
期刊
摘要在总结《佛山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编制工作的基础上,分析“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整治潜力、空间布局安排等主要任务,明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思路,探讨规划工作重点难点及对应措施,为规范有序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进一步推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保障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的落地,科学和合理推进“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土地整治;规划;“
期刊
摘要:以黑龙江省绥化市为例,结合绥化市2006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实施情况资料数据,分析了绥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取的主要措施、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体系,提出保障规划有效实施的对策建议:加大对土地利用规划的宣传力度,建立土地利用规划修改评价机制,提升规划实施的技术手段,加大规划实施执法检查力度,减少行政干预,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规划实施;绥化市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黄山屯溪湿地公园水质及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为提高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效果及植物合理布局与规划提供参考。[方法]设6个采样点,于2014年9~12月和2015年6月测定黄山屯溪湿地公园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硝酸盐氮(NO-3-N)、氨氮(NH+4-N)含量,2014年10、11月及2015年6月测定湿地部分植物体内Cu、Cd、Zn、Pb含量,研究水质及植物重金属含量的特征,
期刊
摘要:[目的]评估横断山小江流域生境质量,为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和优化土地利用现状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采用InVEST模型,利用道路、农田、城市、乡镇及土地利用等数据,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对横断山区小江流域的生境质量进行了量化评估,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域差异。[结果]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小江流域生境质量普遍偏低,流域中部区域退化严重。②土地利用类型和覆被对生境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还林还草政
期刊
摘要近年来,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绿色消费”浪潮席卷而来,绿色食品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该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TPB)为基础,引入健康意识、社会影响2个变量对原模型进行扩展,认为健康意识、社会影响分别对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施以正向影响,并间接影响消费意向;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对消费者绿色食品的购买意向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即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能够共同解释行为意向。  关键词绿色食品;计划
期刊
摘要:重点探析目前农业科技中介体系的不足,并从信息化建设、机构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政策与法规4个方面提出建议,旨在提升农业各主体的创新能力,加强我国农业科技中介体系建设,以及推动科技与经济相结合,为促进农业各主体的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创新;农业;中介;体系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6)15-247-03  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市场
期刊
摘要利用曹县1966~2015年月日照时数观测资料,采用9点二次平滑、累计距平、线性倾向估计、曼-肯德尔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0 a来曹县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影响日照减少的可能气象因素。结果表明,近50 a曹县日照时数变化与山东省的变化趋势一致,减少趋势非常明显,日照时数减少幅度为156.59 h/10 a;夏季和秋季减少极明显,冬季、春季显著减少;5月份减少趋势最大。1982年是曹县日照减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