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武林中,提起李照山,可谓声名显赫,尤其在大成门中,更是无人不知。多年来,李先生对大成拳的贡献有目共睹,对大成拳的发展功不可没。
李照山先生1955年生于河南息县,毕业于河南大学,虽然他学习的是理工科,但对中国武术却有着执着的追求。少年时期,他曾经学习过长拳、太极拳、捕俘拳等。]981年他在开封学习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中央电视台节目中,看到了一位先生教大成拳的事迹,便对大成拳产生了兴趣。从此,他风里来雨里去,一练就是,几个春秋。从那时起,他开始懂得了中国拳学的深邃。为了使自己在更高层次上有所提高,他又拜大成拳一代名家王选杰先生为师,成为王选杰先生的人室弟子。
提起李照山练功,真是有股拼命的精神。他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有时候练桩功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寒暑不辍。由于他勤学苦练,深得王选杰先生的喜爱。每当他这个千里之遥的弟子进京时,王选杰先生都亲临指教。王先生从拳理大法到具体应用,均为他做透彻讲解,并亲自为这个弟子演示了大成拳的整体力、自然力、二争力、吞吐力等,还手把手地教他大成拳的推手及实作绝技。李照山的悟性本来就好,再经王先生的口传身授、悉心指导,终于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大成拳的心法妙技。
为了显示大成拳的威力,凡登门要求交流武技者,李照山从不拒绝,每次都以笃实的功力获得拳友的赞许。一次,对方和他比武,未等交手,对方右拳如闪电般地向他的面部打来。他不躲不闪,即以右臂相迎,并将对方手腕向左挂带。对方刚想撤出右拳,他右臂迅速反向弹出;对方欲后退,他即踩步跟上,只见他两掌触及对方后,周身微微一动,对方立即跌出三四米。顿时,周围响起一片掌声。此时,这人方知大成拳的奥妙所在。又一次,他见五六个地痞流氓欺侮一外地人,便上前劝说,谁知好言引来了恶毒的围攻,大有制人于死地之势。但见李先生运用“非法”之步,出掌发拳全在无影之中,转眼间,把他们打得抱头鼠窜。
在教学上,李先生开创了大成拳速效式教学法、阶梯式教学法和循环式教学法,为不同层次的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途径。其中速效式教学法能使学员在短期内即可领略大成拳之精妙。李先生常说,在我学拳期间,每年要外出两次,深知求学的不易。不少人由于工作关系和经济方面的原因,不可能长时间地外出学习,每一次短暂学习,时间都非常宝贵,为使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佳的效果,首创了大成拳速效式教学法。该法既可使学员掌握最基本的拳学要法,又能使学员尝到学习大成拳的甜头:初步具有放人和自卫能力。除此之外,还能领略大成拳“不用力而处处有力,不讲招而处处是招”之奥妙。但李先生告诫学习者,即使短期学习有如此神效,但这些都是很初级的,是不可能成为高手的。要想真正掌握大成拳,必须经过深入系统的研习和刻苦的训练,方可功臻上乘。
在拳学理论方面,李先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为了掌握大成拳的要旨和精髓所在,李先生真是经历了千锤百炼。
早期学拳期间,李先生除了肯下苦功外,还写下了大量站桩和习拳日记。在这些日记中,有的是先生练功经历的记载,有的是习拳的心得或体会,有的则是拳学方面的疑问或困惑。每次进京面见恩师王选杰时,先生总是拿出自己的日记,向恩师汇报自己的练功心得,提出习拳的疑惑。1987年初,李先生在大成拳力量属性方面具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王先生就鼓励他将日记中的心得体会整理成文。这样,武术爱好者在杂志上见到了李先生具有影响的文稿,如《大成拳的自然力》、《大成拳的内劲场》等。
对于宗师王芗斋先生的拳学论著,李先生曾反复地学习和研读,为了更好地探求大成拳拳学奥秘,先生还熟背了大成拳的经典理论《大成拳论》。李先生常说,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抓住其根本,学拳更是如此。如果仅以姿势的差异来判断谁是谁非,显然是非常片面的。以第二代大成拳名家为例,他们的练拳模式并非完全一致,但由于他们的所学基本上符合了王芗斋先生的拳学思想,所以,他们才具有各自独特的非凡武功。对于初学者来说,讲究姿势的规范性是有必要的。但是,对于中级或高级的习练者而言,更要注重的则是拳学的本质。
李照山先生认为,按照王芗斋先生拳学的理论,并没有“七妙法门”之说。对七步功法的划分,是第二代大师们根据自身的练功体会,结合宗师的拳学思想,同时也是为了给后学们提供一个较好的框架模式,提出了七个习拳步骤。由于这些步骤基本上贯穿了宗师的拳学要义,因此,按照“七妙法门”的程序学习当然可行。关键的问题是,不论如何学习,必须万法不离其宗,不离大成拳的根本要义。学习大成拳的人或许都知道,力由站桩而得;由试而知,由发而用。但能够真正参悟其奥秘者,为数甚少。大成拳的力量通常被称作“内劲”。但“内劲”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获得它呢?李先生从生物运动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等现代科学理论人手,对这些问题给予了准确的诠释。李先生的观点是,人们的任何肢体活动都需要力,而这种力则完全依赖于肌肉的收缩,并且参与收缩的肌群越多,所产生的力量越大。内家拳称之的“内劲”,实质上也是由肌群的收缩所产生的力量,所不同的是,它是为技击服务的一种特殊力量。在学拳的初级阶段,通过站桩和力量的引发,可获得外整性的发放力。但要想具有肌肉若一的内整力量,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阶段。
开始时,要由外整变为松整,站桩时,不必刻意追求姿势的规范性,在放松的前提下,主要体认沉、重、实、整。继之,身体可出现局部的或不定位的收缩之感,如在肩部、背部、腰部产生一定的紧实力感,随着站桩的深入,可在体内形成肌肉若一的“大鞭体”。当体内劲力强大至一定程度后,则如江湖之水,水满则溢。此时,体内劲力则处于充盈欲动之势,我可顺应其势,做一些微动体认,这就是试力。在大鞭体的前提下,当劲力能形成通體的内整、紧实感应时,可在试力的过程中,使动作骤然加速,此即为发力。初习时,可进行左势或右势的单侧体验,然后可进行双臂的同向练习。
经过以上环节的训练,可真正实现“不用力而处处有力”。此时,还可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现象,比如当身体放松时,肌肉却非常地紧实,如用手指戳之或掐之,则硬似板石,真是矛盾至极。由于李先生能抓住习拳的本质,因此,凡是向他求学者,大多能获得惊人的效果:十日可初步放人,三个月可放人于丈外,如此效果使常人感到难以置信,但李照山总是能用自己的教学使一个个学习者满意而归。
李照山先生不但武功炉火纯青,而且武德亦堪称楷模。无论是哪里的求学者,只要是真心学习,李先生都视为亲人。有困难的学生,先生均乐意帮助。更为可贵的是,先生从不在人前人后议人是非。经常有人问“某某的功夫如何”时,对于熟悉的本门师兄弟,比如胥荣东、王尚文、李长鸣、和振威、果春、王红宇等,先生说“他们是我的师兄弟,练得都很好”;当有人问起北京的姚氏兄弟、江苏的张广玉时,先生亦同样为他们叫好。对于不太了解的武林人士,先生总是据实相告“不清楚”,从不随意评论。李先生说,尊重他人,就等于尊重自己。即使武功高,如果武德卑下,绝算不得好武者,更何况其武功不知是否天下第一。
李先生能除了获得学生的尊敬、朋友的赞誉外,其恩师王选杰先生也对其赞赏有加。王先生曾对其他弟子说,照山不但功夫练得好,为人也好。在得知爱徒要开班办学时,他亲自给照山写信说“你若需要做宣传,我可以给你签名题字”。李先生认为,师父的签名固然是好,但办学靠得是真才实学,要有真功夫才行,要凭自己的真本事把学校办好。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恩师时,王先生感到非常欣慰。1997年9月,《精武》编辑部要举办一年一度的函授学员面授班,时逢王选杰先生身体不适,就对《精武》主编张朝阳先生说:“此次面授就由我弟子李照山全权代理吧,他完全可以教好。”由此可见大师对爱徒的信任非同寻常。该班学员经过短期的学习,都具有了飞跃性的收效,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学拳的信心。
李照山先生1955年生于河南息县,毕业于河南大学,虽然他学习的是理工科,但对中国武术却有着执着的追求。少年时期,他曾经学习过长拳、太极拳、捕俘拳等。]981年他在开封学习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中央电视台节目中,看到了一位先生教大成拳的事迹,便对大成拳产生了兴趣。从此,他风里来雨里去,一练就是,几个春秋。从那时起,他开始懂得了中国拳学的深邃。为了使自己在更高层次上有所提高,他又拜大成拳一代名家王选杰先生为师,成为王选杰先生的人室弟子。
提起李照山练功,真是有股拼命的精神。他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有时候练桩功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寒暑不辍。由于他勤学苦练,深得王选杰先生的喜爱。每当他这个千里之遥的弟子进京时,王选杰先生都亲临指教。王先生从拳理大法到具体应用,均为他做透彻讲解,并亲自为这个弟子演示了大成拳的整体力、自然力、二争力、吞吐力等,还手把手地教他大成拳的推手及实作绝技。李照山的悟性本来就好,再经王先生的口传身授、悉心指导,终于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大成拳的心法妙技。
为了显示大成拳的威力,凡登门要求交流武技者,李照山从不拒绝,每次都以笃实的功力获得拳友的赞许。一次,对方和他比武,未等交手,对方右拳如闪电般地向他的面部打来。他不躲不闪,即以右臂相迎,并将对方手腕向左挂带。对方刚想撤出右拳,他右臂迅速反向弹出;对方欲后退,他即踩步跟上,只见他两掌触及对方后,周身微微一动,对方立即跌出三四米。顿时,周围响起一片掌声。此时,这人方知大成拳的奥妙所在。又一次,他见五六个地痞流氓欺侮一外地人,便上前劝说,谁知好言引来了恶毒的围攻,大有制人于死地之势。但见李先生运用“非法”之步,出掌发拳全在无影之中,转眼间,把他们打得抱头鼠窜。
在教学上,李先生开创了大成拳速效式教学法、阶梯式教学法和循环式教学法,为不同层次的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途径。其中速效式教学法能使学员在短期内即可领略大成拳之精妙。李先生常说,在我学拳期间,每年要外出两次,深知求学的不易。不少人由于工作关系和经济方面的原因,不可能长时间地外出学习,每一次短暂学习,时间都非常宝贵,为使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佳的效果,首创了大成拳速效式教学法。该法既可使学员掌握最基本的拳学要法,又能使学员尝到学习大成拳的甜头:初步具有放人和自卫能力。除此之外,还能领略大成拳“不用力而处处有力,不讲招而处处是招”之奥妙。但李先生告诫学习者,即使短期学习有如此神效,但这些都是很初级的,是不可能成为高手的。要想真正掌握大成拳,必须经过深入系统的研习和刻苦的训练,方可功臻上乘。
在拳学理论方面,李先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为了掌握大成拳的要旨和精髓所在,李先生真是经历了千锤百炼。
早期学拳期间,李先生除了肯下苦功外,还写下了大量站桩和习拳日记。在这些日记中,有的是先生练功经历的记载,有的是习拳的心得或体会,有的则是拳学方面的疑问或困惑。每次进京面见恩师王选杰时,先生总是拿出自己的日记,向恩师汇报自己的练功心得,提出习拳的疑惑。1987年初,李先生在大成拳力量属性方面具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王先生就鼓励他将日记中的心得体会整理成文。这样,武术爱好者在杂志上见到了李先生具有影响的文稿,如《大成拳的自然力》、《大成拳的内劲场》等。
对于宗师王芗斋先生的拳学论著,李先生曾反复地学习和研读,为了更好地探求大成拳拳学奥秘,先生还熟背了大成拳的经典理论《大成拳论》。李先生常说,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抓住其根本,学拳更是如此。如果仅以姿势的差异来判断谁是谁非,显然是非常片面的。以第二代大成拳名家为例,他们的练拳模式并非完全一致,但由于他们的所学基本上符合了王芗斋先生的拳学思想,所以,他们才具有各自独特的非凡武功。对于初学者来说,讲究姿势的规范性是有必要的。但是,对于中级或高级的习练者而言,更要注重的则是拳学的本质。
李照山先生认为,按照王芗斋先生拳学的理论,并没有“七妙法门”之说。对七步功法的划分,是第二代大师们根据自身的练功体会,结合宗师的拳学思想,同时也是为了给后学们提供一个较好的框架模式,提出了七个习拳步骤。由于这些步骤基本上贯穿了宗师的拳学要义,因此,按照“七妙法门”的程序学习当然可行。关键的问题是,不论如何学习,必须万法不离其宗,不离大成拳的根本要义。学习大成拳的人或许都知道,力由站桩而得;由试而知,由发而用。但能够真正参悟其奥秘者,为数甚少。大成拳的力量通常被称作“内劲”。但“内劲”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获得它呢?李先生从生物运动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等现代科学理论人手,对这些问题给予了准确的诠释。李先生的观点是,人们的任何肢体活动都需要力,而这种力则完全依赖于肌肉的收缩,并且参与收缩的肌群越多,所产生的力量越大。内家拳称之的“内劲”,实质上也是由肌群的收缩所产生的力量,所不同的是,它是为技击服务的一种特殊力量。在学拳的初级阶段,通过站桩和力量的引发,可获得外整性的发放力。但要想具有肌肉若一的内整力量,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阶段。
开始时,要由外整变为松整,站桩时,不必刻意追求姿势的规范性,在放松的前提下,主要体认沉、重、实、整。继之,身体可出现局部的或不定位的收缩之感,如在肩部、背部、腰部产生一定的紧实力感,随着站桩的深入,可在体内形成肌肉若一的“大鞭体”。当体内劲力强大至一定程度后,则如江湖之水,水满则溢。此时,体内劲力则处于充盈欲动之势,我可顺应其势,做一些微动体认,这就是试力。在大鞭体的前提下,当劲力能形成通體的内整、紧实感应时,可在试力的过程中,使动作骤然加速,此即为发力。初习时,可进行左势或右势的单侧体验,然后可进行双臂的同向练习。
经过以上环节的训练,可真正实现“不用力而处处有力”。此时,还可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现象,比如当身体放松时,肌肉却非常地紧实,如用手指戳之或掐之,则硬似板石,真是矛盾至极。由于李先生能抓住习拳的本质,因此,凡是向他求学者,大多能获得惊人的效果:十日可初步放人,三个月可放人于丈外,如此效果使常人感到难以置信,但李照山总是能用自己的教学使一个个学习者满意而归。
李照山先生不但武功炉火纯青,而且武德亦堪称楷模。无论是哪里的求学者,只要是真心学习,李先生都视为亲人。有困难的学生,先生均乐意帮助。更为可贵的是,先生从不在人前人后议人是非。经常有人问“某某的功夫如何”时,对于熟悉的本门师兄弟,比如胥荣东、王尚文、李长鸣、和振威、果春、王红宇等,先生说“他们是我的师兄弟,练得都很好”;当有人问起北京的姚氏兄弟、江苏的张广玉时,先生亦同样为他们叫好。对于不太了解的武林人士,先生总是据实相告“不清楚”,从不随意评论。李先生说,尊重他人,就等于尊重自己。即使武功高,如果武德卑下,绝算不得好武者,更何况其武功不知是否天下第一。
李先生能除了获得学生的尊敬、朋友的赞誉外,其恩师王选杰先生也对其赞赏有加。王先生曾对其他弟子说,照山不但功夫练得好,为人也好。在得知爱徒要开班办学时,他亲自给照山写信说“你若需要做宣传,我可以给你签名题字”。李先生认为,师父的签名固然是好,但办学靠得是真才实学,要有真功夫才行,要凭自己的真本事把学校办好。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恩师时,王先生感到非常欣慰。1997年9月,《精武》编辑部要举办一年一度的函授学员面授班,时逢王选杰先生身体不适,就对《精武》主编张朝阳先生说:“此次面授就由我弟子李照山全权代理吧,他完全可以教好。”由此可见大师对爱徒的信任非同寻常。该班学员经过短期的学习,都具有了飞跃性的收效,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学拳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