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学校的德育工作就要与时俱进,及时跟进延伸到网络教育环境中来,利用网络端正教育思想,帮助青少年消除网络中的不良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本人就个人教学经验谈谈对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探讨在网络环境下现代教育的策略。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强化创新意识,就能更好地利用网络为德育教育工作服务,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时代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网络环境;学校德育;自我教育;校园文化
随着学校网络的开通,街头网吧的遍布,家庭电脑的普及。随之迅速进入了全新的信息时代,网络以它迅猛快捷,包罗万象一下子就占据了青少年生活空间和思维空间,由于网络的随意性和隐蔽性,使青少年乐此不疲,网络的优势有目共睹,方便快捷地传递着信息,各种知识如浩瀚的海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没有哪位教师如它知识这般渊博。以它功能全面性、信息丰富性随时帮你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使人做起事情来得心应手。但凡事总有两面性,有利就有弊,网络中提供的信息良莠不齐,也充斥着色情、暴力、凶杀甚至反动的东西。正处于接受能力强,分辨是非能力弱的青少年就会不自觉地接受这些信息的,并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以致造成他们心理问题、道德缺失、荒弃学业、损伤了身心健康,甚至走上了犯罪之路,父母、老师看在眼里疼在心上。面对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学校的德育工作就要与时俱进,及时跟进延伸到网络教育环境中来,帮助青少年消除网络中的不良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网络道德观
网络文化的特殊性对青少年的道德成长环境构成挑战。网络的开放性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开放性所带来的有害信息的泛滥,是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的环境因素;其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则可能导致青少年道德失范,引发人格分裂。而传统道德规范已不能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
青少年身心特点是容易引发网络道德失范。青少年时期既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期,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青少年的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滞后、生理心理需求与现实、生理心理发展与社会环境影响往往会产生矛盾,从而使青少年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而网络则是一片没有国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飞地”,由于青少年独特的心理特征,更促使他们远离现实社会,寻求压力的摆脱而逃进虚拟的网络社会。学校与社会面对网络文化约束,却显得有些软弱无力。所以要创造条件优化学校德育环境,为学校德育发展提供有利时空。社会、家庭、学校应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三位一体”的网络文明系统。
今天的学校德育与网络共处一个时空,时刻面临着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学校围墙再也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也没有必要去阻隔。当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轻点鼠标,往来于网络空间时,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就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辨析判断的能力,指导他们选择正确的路线。建立一种“教会选择”的教育观念是教育适应网络社会的首要举措。道德教育的目的再也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接受几条道德规范,而必须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强化他们的网络自律性,培养他们的主流的道德规则。
二、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向网络的延伸,是校园文化在网络社会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文化,它和传统的校园文化互相交错、互相渗透并互为补充。虚拟的网络也是现实的,网络无处不在你我身边,对学生来说,因为网络的虚拟性,给了他们一个可以平等说话、相互交流、展现个性特长、激发灵感的舞台;就教师而言,虚拟且现实的网络提供了一个了解学生真实内心,促进师生交流的渠道。正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和真实性,使学校、老师、学生三者能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促进教育方式的进一步完善。
网络是开放的、虚拟的,也是真实的,我们在享受网络优势的同时,也必須认识到网络存在风险,建设校园网络文化需要监管和引导,更需要勇气和自信。网络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在统一了思想认识后,我们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如何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如何在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为我们的校园文化培育出一片净土上。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学科渗透
面对新的挑战,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教学的一个全新理念,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普遍运用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它化虚为实,化难为易,化静为动把学生的学科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自从多媒体进入课堂后,打破了传统的学科教学方式,实现了教师——多媒体平台——学生之间的三者互动,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这样使学生体会到了自己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成绩。由此可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利用教育技术丰富的技术含量,促进学校领导和教师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使广大教师能够在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的指导下,利用教育技术这种现代化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改变落后的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模式和手段,进一步促进中学生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四、打造富有时代特色的有效主题班会
班会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课堂。班会是班级德育、班级管理的主阵地,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但有的班会形式单一,毫无感染力;有的班会理论性太强,脱离学生实际;有的班会口号色彩太重,过于空洞等。这些都不利于达成德育目标。班主任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网络搜索、下载手段,遴选世界各地、古今中外的鲜材料,有效地整合网络资源,通过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不同形态的信息对德育内容和意境进行生动的再现,变传统的文字叙述为文本、图像、影像、音乐等相结合的内容,将抽象空洞的道德教化寓于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实例,变空洞的说教、被动的接受为身临其境的感受、内心的震撼,将德育的灌输变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感知、体验与启迪,进而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如此,能大大突破传统德育的局限,为德育提供更为丰富的形式。 在今年一次“爱心在行動中成长”主题班会活动中,有位优秀班主任根据要求,同班级干部一起,将班会标题定为“感恩有你,与爱同行”,并以家庭篇、校园篇、社会篇为脉络贯穿班会始终,然后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从土豆网遴选下载了由著名歌星谭晶演唱的反映汶川大地震的凄美深情的歌曲《生死不离》作为班会开场的暖场音乐,从央视网遴选下载了是“12岁的男孩邵帅用自己的骨髓挽救患白血病妈妈的生命”的新闻视频,从TOM音乐网遴选下载了由刘德华和张靓颖演唱的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歌《阿拉侬:Better City Better Life》,从新浪网遴选下载了玉树大地震前后的照片30余张,从百度搜索下载了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等与爱有关的节日等知识图片……班会材料涵盖古今中外,然后制作了精美的PPT,实施了这个主题班会,那绝美的幻灯片、优美的音乐等丰富的德育资源,震撼了学生的心灵。网络资源是丰富的,作为一个德育工作者,关键是要有一双善于捕捉有益信息的双手和眼睛,在鼠标轻轻点击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学生的情感。
五、通过引导学生上网进行自我教育
我们应当趋利避害,加强引导,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寓教育于网络,通过网络来开展生动活泼的德育教育工作。从以往的经验来看,目前加强小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应是当务之急。惟有如此,才能使他们在网络虚拟时空中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并在全社会网络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不单单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事情,还应发动学校全体学科教师参与,在提高自身网络知识的同时也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时代,学会利用网络,因势利导,积极规范学生的上网活动。
虚拟的网络空间,既有无穷的精彩,也隐匿着难料的陷阱。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护意识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本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思想,提高他们的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注意做到慎交网友;避免沉迷游戏、长聊成瘾,不能自拔;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不外漏,保证自身安全;注意身体健康,预防因上网而引起的各种疾病;坚决拒绝色情暴力诱惑,保持自己纯洁的心灵。
综上所述,在网络环境下将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进行整合,不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补充,也是信息技术教学本身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教育将扮演重要的角色,现代信息技术将不断推动德育教育的发展,拓展德育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打造富有时代特色、走进学生心灵深处的实效德育,为学生健康发展服务,为时代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邱文祥、李志坤. 校园网与学校德育整合的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7).
[2]韩四清.网络德育——德育现代化之必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1).
关键词:网络环境;学校德育;自我教育;校园文化
随着学校网络的开通,街头网吧的遍布,家庭电脑的普及。随之迅速进入了全新的信息时代,网络以它迅猛快捷,包罗万象一下子就占据了青少年生活空间和思维空间,由于网络的随意性和隐蔽性,使青少年乐此不疲,网络的优势有目共睹,方便快捷地传递着信息,各种知识如浩瀚的海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没有哪位教师如它知识这般渊博。以它功能全面性、信息丰富性随时帮你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使人做起事情来得心应手。但凡事总有两面性,有利就有弊,网络中提供的信息良莠不齐,也充斥着色情、暴力、凶杀甚至反动的东西。正处于接受能力强,分辨是非能力弱的青少年就会不自觉地接受这些信息的,并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以致造成他们心理问题、道德缺失、荒弃学业、损伤了身心健康,甚至走上了犯罪之路,父母、老师看在眼里疼在心上。面对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学校的德育工作就要与时俱进,及时跟进延伸到网络教育环境中来,帮助青少年消除网络中的不良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网络道德观
网络文化的特殊性对青少年的道德成长环境构成挑战。网络的开放性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开放性所带来的有害信息的泛滥,是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的环境因素;其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则可能导致青少年道德失范,引发人格分裂。而传统道德规范已不能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
青少年身心特点是容易引发网络道德失范。青少年时期既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期,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青少年的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滞后、生理心理需求与现实、生理心理发展与社会环境影响往往会产生矛盾,从而使青少年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而网络则是一片没有国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飞地”,由于青少年独特的心理特征,更促使他们远离现实社会,寻求压力的摆脱而逃进虚拟的网络社会。学校与社会面对网络文化约束,却显得有些软弱无力。所以要创造条件优化学校德育环境,为学校德育发展提供有利时空。社会、家庭、学校应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三位一体”的网络文明系统。
今天的学校德育与网络共处一个时空,时刻面临着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学校围墙再也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也没有必要去阻隔。当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轻点鼠标,往来于网络空间时,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就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辨析判断的能力,指导他们选择正确的路线。建立一种“教会选择”的教育观念是教育适应网络社会的首要举措。道德教育的目的再也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接受几条道德规范,而必须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强化他们的网络自律性,培养他们的主流的道德规则。
二、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向网络的延伸,是校园文化在网络社会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文化,它和传统的校园文化互相交错、互相渗透并互为补充。虚拟的网络也是现实的,网络无处不在你我身边,对学生来说,因为网络的虚拟性,给了他们一个可以平等说话、相互交流、展现个性特长、激发灵感的舞台;就教师而言,虚拟且现实的网络提供了一个了解学生真实内心,促进师生交流的渠道。正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和真实性,使学校、老师、学生三者能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促进教育方式的进一步完善。
网络是开放的、虚拟的,也是真实的,我们在享受网络优势的同时,也必須认识到网络存在风险,建设校园网络文化需要监管和引导,更需要勇气和自信。网络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在统一了思想认识后,我们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如何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如何在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为我们的校园文化培育出一片净土上。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学科渗透
面对新的挑战,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教学的一个全新理念,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普遍运用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它化虚为实,化难为易,化静为动把学生的学科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自从多媒体进入课堂后,打破了传统的学科教学方式,实现了教师——多媒体平台——学生之间的三者互动,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这样使学生体会到了自己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成绩。由此可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利用教育技术丰富的技术含量,促进学校领导和教师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使广大教师能够在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的指导下,利用教育技术这种现代化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改变落后的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模式和手段,进一步促进中学生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四、打造富有时代特色的有效主题班会
班会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课堂。班会是班级德育、班级管理的主阵地,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但有的班会形式单一,毫无感染力;有的班会理论性太强,脱离学生实际;有的班会口号色彩太重,过于空洞等。这些都不利于达成德育目标。班主任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网络搜索、下载手段,遴选世界各地、古今中外的鲜材料,有效地整合网络资源,通过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不同形态的信息对德育内容和意境进行生动的再现,变传统的文字叙述为文本、图像、影像、音乐等相结合的内容,将抽象空洞的道德教化寓于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实例,变空洞的说教、被动的接受为身临其境的感受、内心的震撼,将德育的灌输变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感知、体验与启迪,进而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如此,能大大突破传统德育的局限,为德育提供更为丰富的形式。 在今年一次“爱心在行動中成长”主题班会活动中,有位优秀班主任根据要求,同班级干部一起,将班会标题定为“感恩有你,与爱同行”,并以家庭篇、校园篇、社会篇为脉络贯穿班会始终,然后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从土豆网遴选下载了由著名歌星谭晶演唱的反映汶川大地震的凄美深情的歌曲《生死不离》作为班会开场的暖场音乐,从央视网遴选下载了是“12岁的男孩邵帅用自己的骨髓挽救患白血病妈妈的生命”的新闻视频,从TOM音乐网遴选下载了由刘德华和张靓颖演唱的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歌《阿拉侬:Better City Better Life》,从新浪网遴选下载了玉树大地震前后的照片30余张,从百度搜索下载了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等与爱有关的节日等知识图片……班会材料涵盖古今中外,然后制作了精美的PPT,实施了这个主题班会,那绝美的幻灯片、优美的音乐等丰富的德育资源,震撼了学生的心灵。网络资源是丰富的,作为一个德育工作者,关键是要有一双善于捕捉有益信息的双手和眼睛,在鼠标轻轻点击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学生的情感。
五、通过引导学生上网进行自我教育
我们应当趋利避害,加强引导,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寓教育于网络,通过网络来开展生动活泼的德育教育工作。从以往的经验来看,目前加强小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应是当务之急。惟有如此,才能使他们在网络虚拟时空中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并在全社会网络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不单单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事情,还应发动学校全体学科教师参与,在提高自身网络知识的同时也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时代,学会利用网络,因势利导,积极规范学生的上网活动。
虚拟的网络空间,既有无穷的精彩,也隐匿着难料的陷阱。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护意识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本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思想,提高他们的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注意做到慎交网友;避免沉迷游戏、长聊成瘾,不能自拔;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不外漏,保证自身安全;注意身体健康,预防因上网而引起的各种疾病;坚决拒绝色情暴力诱惑,保持自己纯洁的心灵。
综上所述,在网络环境下将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进行整合,不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补充,也是信息技术教学本身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教育将扮演重要的角色,现代信息技术将不断推动德育教育的发展,拓展德育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打造富有时代特色、走进学生心灵深处的实效德育,为学生健康发展服务,为时代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邱文祥、李志坤. 校园网与学校德育整合的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7).
[2]韩四清.网络德育——德育现代化之必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