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供给侧改革战略的提出对区域经济和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在分析区域经济与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关系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与区域经济对接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提升学生专业发展能力、加强职业意识培养、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四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举措,以期为高职院校培养适销对路的毕业生提供参考。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就业能力 区域经济 对接 高职
[作者简介]张学(1982- ),女,江苏靖江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江苏 南通 226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新常态下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性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C-b/2016/03/3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7)23-0063-05
自从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后,供给侧改革已成为“十三五”期间各项改革工作的主导思想,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改革是在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由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背景下提出的,旨在从供给侧出发优化经济结构,实现要素最优配置,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产业质量。供给侧改革战略的确定对区域经济的优化调整与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从事生产劳动的产业工人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提高产业工人就业能力与其他生产要素间的配置效率,进而提升生产率,实现供给侧改革的既定目标。但是,作为产业工人最重要来源的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却困难重重,已成为困扰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既是因为我国社会转型与经济发展的不同步,更是因为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区域经济需求的不匹配。
“就业能力”一词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于1909年首次提出,先后被引入管理、教育、经济等领域,对各行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调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所谓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能够顺利获得就业岗位并持续拥有工作机会的各种能力的集合,具体包括基础能力、职业意识、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发展能力等方面。因此,本文着重探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与区域经济对接路径,以期为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水平提供建設性参考意见。
一、区域经济与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关系分析
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是各级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也是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高职毕业生作为区域经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最主要培养基地,其就业能力的高低在某种意义上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区域经济与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是同生共存的关系。
1.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动力源泉。高职教育是与区域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其兴起与发展是跟随区域经济发展而来的。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要实行改革开放,把经济建设放到第一位,变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随之发生重大变革,迫切需要大量既懂专业理论又熟悉实践操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当时我国普通高校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缺少实践技能;而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偏重于实践方面,理论水平达不到要求,只有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因此,高职教育应运而生,并迅速进入快速发展期。截至2016年,全国共有各类高职院校1336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46%。当前我国正在实施供给侧改革战略,要求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扩大有效供给,这在给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机遇,迫切需要高职院校紧紧抓住当前这一发展机遇,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可见,区域经济发展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不竭动力。
2.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众所周知,劳动力是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劳动者素质是影响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的关键要素,也是人才供给侧改革的最重要方面。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区域内用人单位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关系到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践证明,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与其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成正比,就业能力越高,其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就越高。因此,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3.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受区域经济的制约。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人才培养职能。高职教育根植于区域经济,离开了区域经济,高职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也会受到区域经济的制约。不同区域的经济结构、技术结构和发展阶段都不一样,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也不一样。例如,区域经济结构不同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层次结构要求不同;区域经济技术结构不同对学生就业能力中的基础能力、实践能力要求不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会直接影响高职学生的就业,并对学生就业能力中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不同要求。
二、当前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与区域经济对接中存在的问题
1.产教融合不紧密。进入21世纪以来,高职院校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密切联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需求,不断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不断完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走产教融合的发展道路,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人单位的需求。但是,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的持续推进,区域内的产业结构面临重大调整,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升。一些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选用教材时缺少行业企业的参与,加之高职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存在专业知识老化、实训设备老旧、实践技能落后等问题,使得产教融合不紧密,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相脱节,学生到企业后不能适应岗位要求,必须先培训后上岗。 2.学生专业发展能力欠缺。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在于“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这五大任务的提出使得我国制造业面临重新抉择、重新洗牌的局面。各企业只有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革新技术装备,不断改进生产工艺,不断提高技术含量,才可能在制造业变革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企业员工都拥有较强的专业发展能力。而目前作为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却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专业发展能力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没有将学生的专业发展能力作为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培养,也没有切实有效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造成高职毕业生的专业发展能力低下,可持续发展能力弱,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3.学生职业意识不强。职业意识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就业能力的基础,更是做好工作的保障。职业意识是指人对岗位的认同、情感、态度等心理要素的总和,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其核心思想是爱岗敬业。当前,供给侧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区域经济正处于调整转型期,企业正朝着多元化、规范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生产技术越来越高,工艺越来越先进,生产过程也越来越复杂,这就造成岗位分类和分工越来越细化,不同的岗位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一个人只有从内心认同一份工作,才能在工作过程中爱岗敬业、踏实肯干;反之,则会消极怠工、敷衍了事,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甚至可能造成较严重的后果。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多的是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提升,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不够甚至缺失,这就造成高职学生职业意识不强,岗位认同度不高。
4.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成长成才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虽然一些高职教育专家已认识到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并积极呼吁将其融入通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但是,随着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其人才培养职能被不断放大,就业功能也被夸大,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变“以就业为导向”为“以就业率为导向”,过度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社交能力、处事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三、实现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和区域经济对接的路径分析
1.优化人才培养,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目前,我国产业工人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急需供给侧改革。一方面,我国一些地区出现“技工荒”,企业出高价却聘请不到需要的技工;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和薪资水平持续走低。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才供给出了问题,是学校所学与企业所需相脱节所致。要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应以扩大人才有效供给为出发点,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走产教融合发展道路,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一是要依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抓手,将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确保专业设置紧跟区域经济发展,保证课程体系与企业需要无缝对接。二是实施产教深度融合,学校要将产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培养目标滚动修订制度,保证学生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要让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活动实施、教材编写等,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了解产业,了解企业需求。三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企业的有效资源,共建高水平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以解决高职院校实训设备老旧的问题。同时,要与企业合作建立专业教师双向交流机制,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选聘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任教,以解决专业知识老化、实践技能落后等问题。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课比例,切实提高学生实践技能,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2.结合区域实际,提升学生专业发展能力。专业发展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學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所在,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发展能力,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和制定课程大纲时,要依据供给侧改革战略,紧跟区域经济发展步伐,瞄准行业发展趋势,将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及时优化调整过时的教学内容。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职院校开展大量卓有成效的调研分析。首先,要对区域内用人单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研判用人单位所处的发展阶段,了解行业企业的技术现状,并根据调研结果及时调整学生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保证学生所学专业技能与行业企业现行技术相一致。其次,要对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前景和行业发展前景进行科学预测,搞清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从而适时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专业发展能力和就业核心竞争力,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职位的晋升搭建良好的平台。
3.加强就业指导,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意识对于增强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用人单位十分看重的个人素质之一。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对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职业意识的关注度不够,相关教学内容也欠缺。为了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意识的重要性和作用,分析职业意识的具体内涵及其外在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职业意识的相关知识及其作用。其次,在载体上,要以就业指导课为主阵地,辅以专业课,形成全方位的职业意识培育体系。在实施主体上,要以就业指导教师为主,以专业课教师为辅,就业指导教师负责学生专业意识的唤起和激发,而专业课教师在相关专业知识讲授时,配合开展专业意识的培育,形成全员参与的学生职业意识养成体系。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行业和岗位,明确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既要了解专业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又要牢记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要求,从而正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从内心认可自己的专业和岗位。最后,要实施全过程的就业指导。一般来说,一些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主要集中于刚进校和离校前两个阶段,这样一种阶段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对于学生就业意识的养成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高职院校应将就业工作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大一的就业工作主要侧重于专业教育、学业指导、职业意识唤起等方面,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大二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进行相应的职场训练,让学生逐步体验工作岗位,了解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大三就业工作重点在于毕业求职、应聘以及身份转换方面的培训。通过这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学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4.搭建活动平台,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高职教育注重的是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往往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这是造成学生人文素养不高的重要原因,其主要表现就是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社会适应能力不同于专业技能,它是学生综合素质中隐性的部分,是一个人思想、情感、修养等方面素质的集中体现,很难衡量也很难培养。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的主要表现是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应变能力等不能满足岗位需求。有些学生专业技能很强,但就是因为社会适应能力差,从而影响甚至阻碍了单位正常工作的有序开展,给单位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目的地开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专项训练。一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寒暑假集中组建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小分队深入社区、街道开展宣传、教育、服务、帮助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高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二是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各类社团,参与各类社团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通过校内外相结合的教育培养,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会发现新环境、新团队非但不会成为制约他们发展的桎梏,甚至可能成为他们脱颖而出的契机。
高职毕业生作为区域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缓解就业矛盾、促进社会进步、实现充分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供给侧改革战略在推进过程中,必然会导致一些产能过剩行业出现就业难、收入降低甚至失业等问题,加剧供需矛盾。加上受传统教育理念等因素影响,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不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人才供给侧改革的主体,要准确把握供给侧改革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方向和趋势,以提升就业能力来抵消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冲击,从而找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与区域经济对接的实施路径,为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徐立华.基于地方产业需求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D/OL].厦门:厦门大学,2014[2017-04-15].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84-1014222423.htm.
[2]彭琳.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同步发展路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5(24).
[3]刘佳,许华伟.“供给侧”改革视野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7(1).
[4]肖华.大学生就业能力系统化培养的思想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7(2).
[5]搜狐网.为何中国“技工荒”呻吟这么多年却依旧“难产”[EB/OL].(2016-06-12)[2017-04-15].http://mt.sohu.com/20160612/n454031661.shtml.
[6]王渤,游菲.大學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创新与践行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5(16).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就业能力 区域经济 对接 高职
[作者简介]张学(1982- ),女,江苏靖江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江苏 南通 226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新常态下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性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C-b/2016/03/3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7)23-0063-05
自从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后,供给侧改革已成为“十三五”期间各项改革工作的主导思想,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改革是在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由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背景下提出的,旨在从供给侧出发优化经济结构,实现要素最优配置,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产业质量。供给侧改革战略的确定对区域经济的优化调整与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从事生产劳动的产业工人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提高产业工人就业能力与其他生产要素间的配置效率,进而提升生产率,实现供给侧改革的既定目标。但是,作为产业工人最重要来源的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却困难重重,已成为困扰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既是因为我国社会转型与经济发展的不同步,更是因为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区域经济需求的不匹配。
“就业能力”一词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于1909年首次提出,先后被引入管理、教育、经济等领域,对各行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调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所谓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能够顺利获得就业岗位并持续拥有工作机会的各种能力的集合,具体包括基础能力、职业意识、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发展能力等方面。因此,本文着重探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与区域经济对接路径,以期为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水平提供建設性参考意见。
一、区域经济与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关系分析
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是各级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也是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高职毕业生作为区域经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最主要培养基地,其就业能力的高低在某种意义上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区域经济与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是同生共存的关系。
1.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动力源泉。高职教育是与区域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其兴起与发展是跟随区域经济发展而来的。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要实行改革开放,把经济建设放到第一位,变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随之发生重大变革,迫切需要大量既懂专业理论又熟悉实践操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当时我国普通高校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缺少实践技能;而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偏重于实践方面,理论水平达不到要求,只有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因此,高职教育应运而生,并迅速进入快速发展期。截至2016年,全国共有各类高职院校1336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46%。当前我国正在实施供给侧改革战略,要求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扩大有效供给,这在给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机遇,迫切需要高职院校紧紧抓住当前这一发展机遇,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可见,区域经济发展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不竭动力。
2.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众所周知,劳动力是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劳动者素质是影响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的关键要素,也是人才供给侧改革的最重要方面。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区域内用人单位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关系到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践证明,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与其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成正比,就业能力越高,其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就越高。因此,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3.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受区域经济的制约。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人才培养职能。高职教育根植于区域经济,离开了区域经济,高职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也会受到区域经济的制约。不同区域的经济结构、技术结构和发展阶段都不一样,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也不一样。例如,区域经济结构不同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层次结构要求不同;区域经济技术结构不同对学生就业能力中的基础能力、实践能力要求不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会直接影响高职学生的就业,并对学生就业能力中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不同要求。
二、当前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与区域经济对接中存在的问题
1.产教融合不紧密。进入21世纪以来,高职院校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密切联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需求,不断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不断完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走产教融合的发展道路,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人单位的需求。但是,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的持续推进,区域内的产业结构面临重大调整,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升。一些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选用教材时缺少行业企业的参与,加之高职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存在专业知识老化、实训设备老旧、实践技能落后等问题,使得产教融合不紧密,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相脱节,学生到企业后不能适应岗位要求,必须先培训后上岗。 2.学生专业发展能力欠缺。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在于“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这五大任务的提出使得我国制造业面临重新抉择、重新洗牌的局面。各企业只有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革新技术装备,不断改进生产工艺,不断提高技术含量,才可能在制造业变革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企业员工都拥有较强的专业发展能力。而目前作为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却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专业发展能力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没有将学生的专业发展能力作为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培养,也没有切实有效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造成高职毕业生的专业发展能力低下,可持续发展能力弱,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3.学生职业意识不强。职业意识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就业能力的基础,更是做好工作的保障。职业意识是指人对岗位的认同、情感、态度等心理要素的总和,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其核心思想是爱岗敬业。当前,供给侧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区域经济正处于调整转型期,企业正朝着多元化、规范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生产技术越来越高,工艺越来越先进,生产过程也越来越复杂,这就造成岗位分类和分工越来越细化,不同的岗位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一个人只有从内心认同一份工作,才能在工作过程中爱岗敬业、踏实肯干;反之,则会消极怠工、敷衍了事,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甚至可能造成较严重的后果。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多的是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提升,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不够甚至缺失,这就造成高职学生职业意识不强,岗位认同度不高。
4.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成长成才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虽然一些高职教育专家已认识到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并积极呼吁将其融入通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但是,随着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其人才培养职能被不断放大,就业功能也被夸大,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变“以就业为导向”为“以就业率为导向”,过度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社交能力、处事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三、实现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和区域经济对接的路径分析
1.优化人才培养,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目前,我国产业工人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急需供给侧改革。一方面,我国一些地区出现“技工荒”,企业出高价却聘请不到需要的技工;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和薪资水平持续走低。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才供给出了问题,是学校所学与企业所需相脱节所致。要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应以扩大人才有效供给为出发点,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走产教融合发展道路,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一是要依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抓手,将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确保专业设置紧跟区域经济发展,保证课程体系与企业需要无缝对接。二是实施产教深度融合,学校要将产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培养目标滚动修订制度,保证学生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要让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活动实施、教材编写等,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了解产业,了解企业需求。三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企业的有效资源,共建高水平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以解决高职院校实训设备老旧的问题。同时,要与企业合作建立专业教师双向交流机制,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选聘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任教,以解决专业知识老化、实践技能落后等问题。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课比例,切实提高学生实践技能,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2.结合区域实际,提升学生专业发展能力。专业发展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學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所在,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发展能力,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和制定课程大纲时,要依据供给侧改革战略,紧跟区域经济发展步伐,瞄准行业发展趋势,将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及时优化调整过时的教学内容。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职院校开展大量卓有成效的调研分析。首先,要对区域内用人单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研判用人单位所处的发展阶段,了解行业企业的技术现状,并根据调研结果及时调整学生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保证学生所学专业技能与行业企业现行技术相一致。其次,要对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前景和行业发展前景进行科学预测,搞清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从而适时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专业发展能力和就业核心竞争力,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职位的晋升搭建良好的平台。
3.加强就业指导,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意识对于增强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用人单位十分看重的个人素质之一。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对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职业意识的关注度不够,相关教学内容也欠缺。为了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意识的重要性和作用,分析职业意识的具体内涵及其外在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职业意识的相关知识及其作用。其次,在载体上,要以就业指导课为主阵地,辅以专业课,形成全方位的职业意识培育体系。在实施主体上,要以就业指导教师为主,以专业课教师为辅,就业指导教师负责学生专业意识的唤起和激发,而专业课教师在相关专业知识讲授时,配合开展专业意识的培育,形成全员参与的学生职业意识养成体系。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行业和岗位,明确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既要了解专业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又要牢记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要求,从而正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从内心认可自己的专业和岗位。最后,要实施全过程的就业指导。一般来说,一些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主要集中于刚进校和离校前两个阶段,这样一种阶段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对于学生就业意识的养成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高职院校应将就业工作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大一的就业工作主要侧重于专业教育、学业指导、职业意识唤起等方面,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大二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进行相应的职场训练,让学生逐步体验工作岗位,了解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大三就业工作重点在于毕业求职、应聘以及身份转换方面的培训。通过这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学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4.搭建活动平台,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高职教育注重的是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往往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这是造成学生人文素养不高的重要原因,其主要表现就是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社会适应能力不同于专业技能,它是学生综合素质中隐性的部分,是一个人思想、情感、修养等方面素质的集中体现,很难衡量也很难培养。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的主要表现是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应变能力等不能满足岗位需求。有些学生专业技能很强,但就是因为社会适应能力差,从而影响甚至阻碍了单位正常工作的有序开展,给单位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目的地开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专项训练。一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寒暑假集中组建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小分队深入社区、街道开展宣传、教育、服务、帮助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高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二是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各类社团,参与各类社团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通过校内外相结合的教育培养,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会发现新环境、新团队非但不会成为制约他们发展的桎梏,甚至可能成为他们脱颖而出的契机。
高职毕业生作为区域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缓解就业矛盾、促进社会进步、实现充分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供给侧改革战略在推进过程中,必然会导致一些产能过剩行业出现就业难、收入降低甚至失业等问题,加剧供需矛盾。加上受传统教育理念等因素影响,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不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人才供给侧改革的主体,要准确把握供给侧改革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方向和趋势,以提升就业能力来抵消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冲击,从而找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与区域经济对接的实施路径,为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徐立华.基于地方产业需求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D/OL].厦门:厦门大学,2014[2017-04-15].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84-1014222423.htm.
[2]彭琳.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同步发展路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5(24).
[3]刘佳,许华伟.“供给侧”改革视野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7(1).
[4]肖华.大学生就业能力系统化培养的思想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7(2).
[5]搜狐网.为何中国“技工荒”呻吟这么多年却依旧“难产”[EB/OL].(2016-06-12)[2017-04-15].http://mt.sohu.com/20160612/n454031661.shtml.
[6]王渤,游菲.大學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创新与践行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