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革新启发,本文探讨了一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的新方法,如在汉字教学中注意字理、字源、字音的扩充介绍;注重图画的解释性和生动性;注重音、字、文三者融合教学。
小学语文课本改用部编版教材以来,教师和学生感受到了课本的教学方法、理念上实实在在的变化。无论是先字后音的新学习顺序,还是各个板块的层次分明、图文并茂,新课本从面貌到内容都反映出了新时代下学生课本的更高质量。在课本适应时代发展而提升的同时,教师也应有同样的意识和行动,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发挥新课本的教学优势,为学生语文学习提供更先进、更现代化的内容。本文就是根据教学新实践总结出的一些针对部编版课本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新方法。
一、汉字学习中注意字源、字理、字音介绍
部编版语文在小学入学之始,首次将学字放在了学音之前。先上来不是“ɑ”“o”“e”,而是汉字,也不是简单的“一”“二”“三”,而是一首诗“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上下,日月照今古”。这里不只是把最易学的汉字糅进来,更含有天地日月、五行之数的文化涵义,甚至也有“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哲学、美学意蕴在其中。看似简单的一首小诗,读之就能感到过往课文与其高度的距离,以此作为语文教育的开篇,可见对于文化的教育又有了新的高度。在其后“日月山川”的甲骨文排列,也可看作另一种暗示。
时代发展对于汉字教育的新要求,使我们在教学中不应该仅限于让学生知道一个字怎么念、怎么写,而是应该帮助他们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字。比如一个字是如何从甲骨文逐渐演化成今天通行的模样,这样的书籍如今的图书市场很多,一方面为教师备课提供了充分的资料,一方面也给人以启示:我们的家长和孩子对于认识汉字有多么浓厚的兴趣。因此,作为孩子的语文启蒙老师,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汉字知识的挖掘、消化、传授。
了解字源不仅可以帮助孩子熟悉汉字的本义和历史,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记忆印象。在此过程中,字理的构造、意义也自然地贯穿其中,被孩子们不知不觉地掌握。比如“休”字,一个人靠在一棵树上,這样就是休息,这样的记忆远比死记硬背来得快,而且记忆方法不是牵强附会,而是既符合依据又学习了相关文化知识,一举两得。这和记忆英语单词要熟悉字根、前后缀是一个道理。
另外,汉字是音形义的整体,是文化的基本原子,这一认识应该引起老师的重视。它在表义的同时,也在发音,同音同源的规律潜藏在汉字的密码之中,需要我们去学习、整理,每每会意,都是一份会心的欣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将拼音与汉字结合,一个音的字看似不相关,合在一起查阅它们的源流,也许就有新的发现,而这些发现教给学生,一定是一份独特的传授,一种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中注意图文并茂,开展适应孩子年龄特点的教学
以小学一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材为例,我们看到的欣喜变化不仅有汉字教学的新提高,更精美的版式设计、更用心的图画说明也是其中之一。比如拼音教学中,对“h”的解释,就是一个小朋友坐在公园长椅上喝水,长椅从侧面看正好是一个“h”的形状,这样孩子一看就知道是在“喝”,也一下就记住了“h”就念“喝”,这样的图画看似简单,其实包含了作者精巧的用心和设计,是一个深入生活的温暖场景,让孩子们过目不忘。
“h”只是随便举了一例,每一个拼音教学图画都是如此精心,这也启发我们,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多思考生动精美的图画在教学中的应用。这不仅是读图时代、视觉时代的要求,也是孩子在6~7岁的年龄段更易于接收图片信息的生理特点。一年级语文,拼音和汉字是学习的两大重点,而这两方面恰好都是图画解释可以大有用武之地之处。
三、音、字、文的有机结合
新版部编教材,文字、拼音、阅读三大板块条理更清晰,功能更突出,说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更加注意三方面的有机结合。贵阳市南明区尚义路小学的李凌利在《小学语文部编版拼音教学实践研究》一文中指出,“部编语文新教材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支持下,融合了拼音、识字、阅读三大板块,三者之间相互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音为字属、字为文属,三者从来都是相互包含、不可割裂的,新的教学理念已明确在教材中体现出融合教学的强化。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提倡学生多阅读,在阅读中多思考。比如一篇课文不是简简单单读过、背过了事,应该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句的意思,生字在上下文中的运用,整篇课文的情景。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尚不能独立阅读长篇文字,但是老师可以启发他们用熟悉的生活场景去表达运用学过的字词句,加深理解和运用。比如课文“秋天来了,一行大雁往南飞”,讲到这些,不只是要求孩子们大声朗读,还可以让孩子们想象一下,这篇课文描述的是一个什么场景,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力为课文的场景补充自己想象的内容,还可以就秋天的话题,启发孩子们表达自己见过的秋天。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思考表达的积极性,更利用他们熟悉的生活,帮助他们运用学习到的生词生字。读一遍不如写一遍,写一遍不如用一遍,当他们在思考之后表达出来,这个词的意思、韵味都已经在潜移默化中被牢牢掌握了,这样的教学,记忆就成为一个顺带完成的低端要求,一个字背后的丰富信息已经被掌握了。
总之,语文一年级教学在教师看来除了日常的教育安排,还应视作“开蒙教育”,因为这是孩子走进文化的起始,在此意义上甚至不是其他学科可比的。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重视自身文化的学习,把更丰厚、更精美、更生动的教学内容带进课堂,帮助孩子们建立对母语的兴趣、对母语文化的爱。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具体来说,本文尝试从汉字教学、图画教学、情景教学中寻求创新,达到如上的教学目的。
编辑 郭小琴
小学语文课本改用部编版教材以来,教师和学生感受到了课本的教学方法、理念上实实在在的变化。无论是先字后音的新学习顺序,还是各个板块的层次分明、图文并茂,新课本从面貌到内容都反映出了新时代下学生课本的更高质量。在课本适应时代发展而提升的同时,教师也应有同样的意识和行动,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发挥新课本的教学优势,为学生语文学习提供更先进、更现代化的内容。本文就是根据教学新实践总结出的一些针对部编版课本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新方法。
一、汉字学习中注意字源、字理、字音介绍
部编版语文在小学入学之始,首次将学字放在了学音之前。先上来不是“ɑ”“o”“e”,而是汉字,也不是简单的“一”“二”“三”,而是一首诗“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上下,日月照今古”。这里不只是把最易学的汉字糅进来,更含有天地日月、五行之数的文化涵义,甚至也有“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哲学、美学意蕴在其中。看似简单的一首小诗,读之就能感到过往课文与其高度的距离,以此作为语文教育的开篇,可见对于文化的教育又有了新的高度。在其后“日月山川”的甲骨文排列,也可看作另一种暗示。
时代发展对于汉字教育的新要求,使我们在教学中不应该仅限于让学生知道一个字怎么念、怎么写,而是应该帮助他们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字。比如一个字是如何从甲骨文逐渐演化成今天通行的模样,这样的书籍如今的图书市场很多,一方面为教师备课提供了充分的资料,一方面也给人以启示:我们的家长和孩子对于认识汉字有多么浓厚的兴趣。因此,作为孩子的语文启蒙老师,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汉字知识的挖掘、消化、传授。
了解字源不仅可以帮助孩子熟悉汉字的本义和历史,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记忆印象。在此过程中,字理的构造、意义也自然地贯穿其中,被孩子们不知不觉地掌握。比如“休”字,一个人靠在一棵树上,這样就是休息,这样的记忆远比死记硬背来得快,而且记忆方法不是牵强附会,而是既符合依据又学习了相关文化知识,一举两得。这和记忆英语单词要熟悉字根、前后缀是一个道理。
另外,汉字是音形义的整体,是文化的基本原子,这一认识应该引起老师的重视。它在表义的同时,也在发音,同音同源的规律潜藏在汉字的密码之中,需要我们去学习、整理,每每会意,都是一份会心的欣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将拼音与汉字结合,一个音的字看似不相关,合在一起查阅它们的源流,也许就有新的发现,而这些发现教给学生,一定是一份独特的传授,一种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中注意图文并茂,开展适应孩子年龄特点的教学
以小学一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材为例,我们看到的欣喜变化不仅有汉字教学的新提高,更精美的版式设计、更用心的图画说明也是其中之一。比如拼音教学中,对“h”的解释,就是一个小朋友坐在公园长椅上喝水,长椅从侧面看正好是一个“h”的形状,这样孩子一看就知道是在“喝”,也一下就记住了“h”就念“喝”,这样的图画看似简单,其实包含了作者精巧的用心和设计,是一个深入生活的温暖场景,让孩子们过目不忘。
“h”只是随便举了一例,每一个拼音教学图画都是如此精心,这也启发我们,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多思考生动精美的图画在教学中的应用。这不仅是读图时代、视觉时代的要求,也是孩子在6~7岁的年龄段更易于接收图片信息的生理特点。一年级语文,拼音和汉字是学习的两大重点,而这两方面恰好都是图画解释可以大有用武之地之处。
三、音、字、文的有机结合
新版部编教材,文字、拼音、阅读三大板块条理更清晰,功能更突出,说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更加注意三方面的有机结合。贵阳市南明区尚义路小学的李凌利在《小学语文部编版拼音教学实践研究》一文中指出,“部编语文新教材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支持下,融合了拼音、识字、阅读三大板块,三者之间相互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音为字属、字为文属,三者从来都是相互包含、不可割裂的,新的教学理念已明确在教材中体现出融合教学的强化。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提倡学生多阅读,在阅读中多思考。比如一篇课文不是简简单单读过、背过了事,应该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句的意思,生字在上下文中的运用,整篇课文的情景。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尚不能独立阅读长篇文字,但是老师可以启发他们用熟悉的生活场景去表达运用学过的字词句,加深理解和运用。比如课文“秋天来了,一行大雁往南飞”,讲到这些,不只是要求孩子们大声朗读,还可以让孩子们想象一下,这篇课文描述的是一个什么场景,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力为课文的场景补充自己想象的内容,还可以就秋天的话题,启发孩子们表达自己见过的秋天。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思考表达的积极性,更利用他们熟悉的生活,帮助他们运用学习到的生词生字。读一遍不如写一遍,写一遍不如用一遍,当他们在思考之后表达出来,这个词的意思、韵味都已经在潜移默化中被牢牢掌握了,这样的教学,记忆就成为一个顺带完成的低端要求,一个字背后的丰富信息已经被掌握了。
总之,语文一年级教学在教师看来除了日常的教育安排,还应视作“开蒙教育”,因为这是孩子走进文化的起始,在此意义上甚至不是其他学科可比的。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重视自身文化的学习,把更丰厚、更精美、更生动的教学内容带进课堂,帮助孩子们建立对母语的兴趣、对母语文化的爱。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具体来说,本文尝试从汉字教学、图画教学、情景教学中寻求创新,达到如上的教学目的。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