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1.有利于贯彻十八大精神,加快全面建成小康农村的进程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确保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由此,全面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已从十六大报告中的“建设”变为十八大报告的“建成”。研究农业高校图书馆在全面建成小康农村进程中的社会责任,有利于贯彻十八大精神,加快全面建成小康农村的进程。
2.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和厘清农业高校图书馆为全面建设小康农村培养“下得来、用得上、穩得住”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责任
没有一个高质量的图书馆,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大学教育。在国外,大学图书馆被认为是“大学的心脏”。在国内,教师、实验室、图书馆历来并称为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没有一流的图书馆,就不可能建成第一流的大学。郭沫若先生曾说过:“办好图书馆就等于办好了大学的一半”。为全面建成小康农村输送“下得来、用得上、稳得住”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是农业高校的天职。诚然,农业高校为农村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但是不同历史时期对农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科教兴农”时期,到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叶“建设小康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农村”时期,再到2006年初至今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目前和今后十来年“全面建成小康农村”时期,对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农业高校图书馆在全面建成小康农村进程中的社会责任,有利于农业高校图书馆与教学、科研、学生工作、招生就业办等各个部门的联手作战,推进教学改革,进一步明确和厘清农业高校图书馆为全面建设小康农村培养“下得来、用得上、稳得住”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责任。
3.有利于凸显农业高校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中的社会服务职能
“三农”问题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性问题,为“三农”建设与发展服务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职责。农业高校与农业、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纽带。研究农业高校图书馆在全面建成小康农村进程中的社会责任,有利于发挥高校尤其是农业高校同“三农”之间信息服务的桥梁作用,在农业高校“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中,越来越凸显其社会服务职能;有利于克服某些农业高校一定程度上存在的脱离农业生产实际,急功近利,论文、成果等盲目与综合性大学攀比的倾向,真正把论文写在农村大地上,写在农民心坎上,以科研成果、知识创新服务农业现代化,加快全面建成小康农村的进程;有利于农业高校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发挥信息服务体系的龙头与示范者,农业高新技术的传播者,地方优势产业的导向者,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信息资源密集等等优势,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农村的进程,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切实承担起相应的科学普及责任、生态环保责任、社会信息责任、社会经济责任、社会文化责任。
二、农业高校图书馆在全面建成小康农村进程中的社会责任
1.农业高校图书馆对全面建设小康农村的人才培育责任
如前所述,高等学校有三大职能: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农村输送“下得来、用得上、稳得住”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是农业高校的天职。当然,要培养“下得来、用得上、稳得住”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并非图书馆一个部门的努力就能做到的,它需要农业高校教学、科研、学生工作、招生就业办等各个部门的联手作战,甚至需要国家和省级就业管理部门制定和实施相关高校乃至农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政策,共同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克服“在黑板上种小麦”、光说不练的天桥把式,促使农业高校毕业生淡化精英意识,确定合理就业期望值,克服“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幢房”、“非国企不行,非城市不去,非白领不干”的传统观念,打破“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僵局。但是,说农业高校图书馆在为全面建成小康农村输送“下得来、用得上、稳得住”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却并非牵强附会。农业高校图书馆至少有义务通过图书馆的途径在选购图书、向学生推荐优秀图书浏览,以及宣传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农村的宏伟蓝图等方面,尽可能引导教育青年学生按照全面建成小康农村的时代要求,把自己的理想追求、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同农民命运、农业和农村发展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学农、爱农,看到广大农村所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广阔创业平台、实现自我价值的众多机遇和乡村父老的渴盼与召唤。
2.农业高校图书馆对全面建成小康农村的科学普及责任
科学技术在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同时,作为一种思想方法、一种精神力量,对于人类精神生活以及社会发展进步的意义和价值不可低估。农业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和农业高校科研人员由于站在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科技信息研究的前沿,更了解农业科学技术,因此应义不容辞地发挥信息服务体系的龙头与示范者,农业高新技术的传播者,地方优势产业的导向者,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信息资源密集等等优势,施教于民,开启民智,配合政府继续实施“一村1名大学生计划”,对农业干部和农村基层科技人员进行科学精神和农业科学知识的普及,对新农村指导员、国家各级公务员、社会各界负责人分批进行全面建成小康农村教育,以普遍提高与农业、农村、农民有关人员尤其是负责人的科学素质,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具备科学思维的习惯,理解和推崇观察、分析事物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加大公众对科学的容纳和支持,形成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社会氛围,树立科技创新意识、成果应用意识、科技先导意识、尊师重教意识,提高全社会接受、掌握和运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能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有针对性地介绍、试用、指导和推广学校科研成果,把学校的科技成果引入当地,推进“农科教”结合,动员、利用和整合各种科技教育资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强化知识辐射功能,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动员民众参与各种类型的农业科技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生产知识存量,增强致富本领,拓展就业空间,提高创业能力。 3.农业高校图书馆对全面建成小康农村的生态环保责任
农业高校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有义务呼吁和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将农村环境改善看作是减轻农民负担、增进农民福利的重要内容,多管齐下,切实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加大生态扶贫工作力度,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控与治理,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严格限制污水灌溉,加强对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管理;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环境执法,维护农民环境权益;进一步推广“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帮助农民合理布局,集约用地,加强管理,统筹规划建設道路、供排水、供电以及村小学、办公室、文化室、卫生室等公用设施和五保家园;结合农村特点对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加大环境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力度,使农民转变观念,移风易俗,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指导农民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发展绿色农业,推广绿色食品;帮助农民以资源节约与开发利用为重点,通过各项能源生态转换技术,生产出清洁、高效和无公害的燃料、肥料和饲料,改变增长方式,解决粪土乱堆、柴草乱垛、垃圾乱倒、畜禽乱跑、污水乱泼等问题,争做绿色使者,维护生态平衡,发展循环经济,引导合理消费、抛弃虚荣陋习,实现环境净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庭院美化、村庄绿化,饮水干净、田园干净、家居干净,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而带来农民生活、生产和生态和谐,切实改变“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社会落后、乡村面貌落后”的问题。
4.农业高校图书馆对全面建成小康农村的社会经济责任
农业高校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有义务联合和敦促本校科研人员和教师在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像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的实践者那样,坚持“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结合全面建成小康农村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目标,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调整科研思路,面向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进步争取项目、开展科学研究,发挥学科齐全、科研基础好的优势,提升学校整体科技实力,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争取在短时间内取得一批适合地区经济结构调整需要的实用型科研成果,在相关领域形成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指导农民以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调整经济结构,培植支柱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支撑,积极培育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精准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带动和促进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一批农村“经济庄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5.农业高校图书馆对全面建成小康农村的社会文化责任
农业高校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农村的总体要求,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农村建设,深入农村基层,倾听农民呼声,反映农民意愿,挖掘农村文化底蕴,报道农村新变化,反映农村新文化,呼吁和配合政府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三农”重点出版物出版工程和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建设,把多姿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农村,解决“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问题,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依托农村文化中心的阵地优势、人才优势、活动优势,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面向农村和农民开展各种“观念富民”、“文化富农”活动,培养种植标兵、养殖能手、科技致富带头人、扶贫帮困带头人,培育法制知识宣传员、劳务经济宣传员、家教知识宣传员、实用技术宣传员、文体知识宣传员、卫生知识宣传员等,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主动告别不文明行为,战胜贫穷、迷信和愚昧,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
6.农业高校图书馆对全面建成小康农村的社会信息责任
农业高校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要联合和敦促本校科研人员和教师,加强对于全面建成小康农村的理论研究,使农业高校成为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库:针对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加强农村扶贫、农业经济政策、农业与农村法律等方面的研究,为政府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建议和政策咨询;结合当前政府部门和农民关注的问题,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为政府制定发展规划、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决策依据;在综合考察地方农业(农村)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发展要求,确定地方农业、农村发展方向,确定发展规划和建议;实施“百万农民上网工程”、“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科技信息‘户’联网”、“乡镇信息张贴”和“引导农业节目进村入户”,发挥网络优势,给青年农民提供更多致富信息,实现高科技与农民的零距离接触,解决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
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高校图书馆对创新型湖南建设的支持模式研究》;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科研项目《高校图书馆对创新型湖南建设的支持模式研究》;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教改项目《母体学校图书馆对独立学院教育教学和科技创新的支持功能研究》。
作者简介:刘晓青(1966—),女,苗族,湖南城步人,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读者服务。
1.有利于贯彻十八大精神,加快全面建成小康农村的进程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确保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由此,全面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已从十六大报告中的“建设”变为十八大报告的“建成”。研究农业高校图书馆在全面建成小康农村进程中的社会责任,有利于贯彻十八大精神,加快全面建成小康农村的进程。
2.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和厘清农业高校图书馆为全面建设小康农村培养“下得来、用得上、穩得住”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责任
没有一个高质量的图书馆,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大学教育。在国外,大学图书馆被认为是“大学的心脏”。在国内,教师、实验室、图书馆历来并称为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没有一流的图书馆,就不可能建成第一流的大学。郭沫若先生曾说过:“办好图书馆就等于办好了大学的一半”。为全面建成小康农村输送“下得来、用得上、稳得住”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是农业高校的天职。诚然,农业高校为农村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但是不同历史时期对农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科教兴农”时期,到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叶“建设小康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农村”时期,再到2006年初至今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目前和今后十来年“全面建成小康农村”时期,对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农业高校图书馆在全面建成小康农村进程中的社会责任,有利于农业高校图书馆与教学、科研、学生工作、招生就业办等各个部门的联手作战,推进教学改革,进一步明确和厘清农业高校图书馆为全面建设小康农村培养“下得来、用得上、稳得住”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责任。
3.有利于凸显农业高校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中的社会服务职能
“三农”问题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性问题,为“三农”建设与发展服务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职责。农业高校与农业、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纽带。研究农业高校图书馆在全面建成小康农村进程中的社会责任,有利于发挥高校尤其是农业高校同“三农”之间信息服务的桥梁作用,在农业高校“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中,越来越凸显其社会服务职能;有利于克服某些农业高校一定程度上存在的脱离农业生产实际,急功近利,论文、成果等盲目与综合性大学攀比的倾向,真正把论文写在农村大地上,写在农民心坎上,以科研成果、知识创新服务农业现代化,加快全面建成小康农村的进程;有利于农业高校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发挥信息服务体系的龙头与示范者,农业高新技术的传播者,地方优势产业的导向者,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信息资源密集等等优势,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农村的进程,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切实承担起相应的科学普及责任、生态环保责任、社会信息责任、社会经济责任、社会文化责任。
二、农业高校图书馆在全面建成小康农村进程中的社会责任
1.农业高校图书馆对全面建设小康农村的人才培育责任
如前所述,高等学校有三大职能: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农村输送“下得来、用得上、稳得住”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是农业高校的天职。当然,要培养“下得来、用得上、稳得住”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并非图书馆一个部门的努力就能做到的,它需要农业高校教学、科研、学生工作、招生就业办等各个部门的联手作战,甚至需要国家和省级就业管理部门制定和实施相关高校乃至农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政策,共同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克服“在黑板上种小麦”、光说不练的天桥把式,促使农业高校毕业生淡化精英意识,确定合理就业期望值,克服“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幢房”、“非国企不行,非城市不去,非白领不干”的传统观念,打破“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僵局。但是,说农业高校图书馆在为全面建成小康农村输送“下得来、用得上、稳得住”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却并非牵强附会。农业高校图书馆至少有义务通过图书馆的途径在选购图书、向学生推荐优秀图书浏览,以及宣传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农村的宏伟蓝图等方面,尽可能引导教育青年学生按照全面建成小康农村的时代要求,把自己的理想追求、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同农民命运、农业和农村发展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学农、爱农,看到广大农村所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广阔创业平台、实现自我价值的众多机遇和乡村父老的渴盼与召唤。
2.农业高校图书馆对全面建成小康农村的科学普及责任
科学技术在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同时,作为一种思想方法、一种精神力量,对于人类精神生活以及社会发展进步的意义和价值不可低估。农业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和农业高校科研人员由于站在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科技信息研究的前沿,更了解农业科学技术,因此应义不容辞地发挥信息服务体系的龙头与示范者,农业高新技术的传播者,地方优势产业的导向者,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信息资源密集等等优势,施教于民,开启民智,配合政府继续实施“一村1名大学生计划”,对农业干部和农村基层科技人员进行科学精神和农业科学知识的普及,对新农村指导员、国家各级公务员、社会各界负责人分批进行全面建成小康农村教育,以普遍提高与农业、农村、农民有关人员尤其是负责人的科学素质,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具备科学思维的习惯,理解和推崇观察、分析事物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加大公众对科学的容纳和支持,形成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社会氛围,树立科技创新意识、成果应用意识、科技先导意识、尊师重教意识,提高全社会接受、掌握和运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能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有针对性地介绍、试用、指导和推广学校科研成果,把学校的科技成果引入当地,推进“农科教”结合,动员、利用和整合各种科技教育资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强化知识辐射功能,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动员民众参与各种类型的农业科技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生产知识存量,增强致富本领,拓展就业空间,提高创业能力。 3.农业高校图书馆对全面建成小康农村的生态环保责任
农业高校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有义务呼吁和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将农村环境改善看作是减轻农民负担、增进农民福利的重要内容,多管齐下,切实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加大生态扶贫工作力度,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控与治理,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严格限制污水灌溉,加强对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管理;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环境执法,维护农民环境权益;进一步推广“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帮助农民合理布局,集约用地,加强管理,统筹规划建設道路、供排水、供电以及村小学、办公室、文化室、卫生室等公用设施和五保家园;结合农村特点对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加大环境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力度,使农民转变观念,移风易俗,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指导农民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发展绿色农业,推广绿色食品;帮助农民以资源节约与开发利用为重点,通过各项能源生态转换技术,生产出清洁、高效和无公害的燃料、肥料和饲料,改变增长方式,解决粪土乱堆、柴草乱垛、垃圾乱倒、畜禽乱跑、污水乱泼等问题,争做绿色使者,维护生态平衡,发展循环经济,引导合理消费、抛弃虚荣陋习,实现环境净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庭院美化、村庄绿化,饮水干净、田园干净、家居干净,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而带来农民生活、生产和生态和谐,切实改变“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社会落后、乡村面貌落后”的问题。
4.农业高校图书馆对全面建成小康农村的社会经济责任
农业高校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有义务联合和敦促本校科研人员和教师在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像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的实践者那样,坚持“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结合全面建成小康农村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目标,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调整科研思路,面向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进步争取项目、开展科学研究,发挥学科齐全、科研基础好的优势,提升学校整体科技实力,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争取在短时间内取得一批适合地区经济结构调整需要的实用型科研成果,在相关领域形成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指导农民以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调整经济结构,培植支柱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支撑,积极培育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精准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带动和促进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一批农村“经济庄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5.农业高校图书馆对全面建成小康农村的社会文化责任
农业高校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农村的总体要求,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农村建设,深入农村基层,倾听农民呼声,反映农民意愿,挖掘农村文化底蕴,报道农村新变化,反映农村新文化,呼吁和配合政府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三农”重点出版物出版工程和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建设,把多姿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农村,解决“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问题,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依托农村文化中心的阵地优势、人才优势、活动优势,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面向农村和农民开展各种“观念富民”、“文化富农”活动,培养种植标兵、养殖能手、科技致富带头人、扶贫帮困带头人,培育法制知识宣传员、劳务经济宣传员、家教知识宣传员、实用技术宣传员、文体知识宣传员、卫生知识宣传员等,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主动告别不文明行为,战胜贫穷、迷信和愚昧,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
6.农业高校图书馆对全面建成小康农村的社会信息责任
农业高校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要联合和敦促本校科研人员和教师,加强对于全面建成小康农村的理论研究,使农业高校成为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库:针对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加强农村扶贫、农业经济政策、农业与农村法律等方面的研究,为政府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建议和政策咨询;结合当前政府部门和农民关注的问题,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为政府制定发展规划、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决策依据;在综合考察地方农业(农村)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发展要求,确定地方农业、农村发展方向,确定发展规划和建议;实施“百万农民上网工程”、“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科技信息‘户’联网”、“乡镇信息张贴”和“引导农业节目进村入户”,发挥网络优势,给青年农民提供更多致富信息,实现高科技与农民的零距离接触,解决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
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高校图书馆对创新型湖南建设的支持模式研究》;湖南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科研项目《高校图书馆对创新型湖南建设的支持模式研究》;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教改项目《母体学校图书馆对独立学院教育教学和科技创新的支持功能研究》。
作者简介:刘晓青(1966—),女,苗族,湖南城步人,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读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