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文化融合,增强高职教育发展后劲

来源 :今日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b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必须加强与企业、行业的联系,而学校也只有通过校企合作、形成特色才有竞争优势。校企合作只有融入文化因素,丰富合作的内涵、提升合作的层次,才能使合作出成果、更持久,从而增强高职教育发展的后劲。本文针对校企文化的融合、增强高职教育发展后劲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文化融合
  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属性和鲜明的职业与地方性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与行业、企业融合,整合资源、开放办学、突出特色,在人才培养、专业与学科建设、文化特色上形成竞争优势。文化具有形成的长期性、存续的稳定性和改革的阻力性等特征。文化的融合是个人和组织观念、行为、意识等的高度认同与一致认可,能够促进交流与合作的升华与持续。在校企合作中使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地方文化与学校文化融合,改革合作模式、丰富合作内涵、提升合作层次,培养学生以职业技能为重点的生存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和文化生存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职教育发展的后劲。
  一、当前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与存在问题分析
  中国制造业由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发展,这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而在这过程中,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是必然的选择。
  当前校企合作主要形式有:(一)短期的参观学习。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短期的参观学习,从感性上初步认识企业,增加对企业的了解;初步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岗位职责等。通过参观学习,使学生对企业有初步了解,但却无法深入了解企业内部流程运作和岗位信息,难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对企业文化的适应能力;(二)学生顶岗实习。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一定时间的顶岗实习,利于学生较为深入的了解企业,尽快熟悉工作岗位,实现从学习状态到工作状态的转变。但很难在文化上由校园文化向企业文化转变,学生容易出现文化“水土不服”。因此工作缺乏积极性,没有归属感和成就感,实习达不到预期效果;(三)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建设。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能够为学校的教学、实训、实习、参观、就业等工学结合、毕业就业提供全真的场所和条件。但是由于在基地建设上是企业为学校提供条件,存在利益上的不均衡,因此企业积极性不高,合作难以持续,影响了基地的建设及作用的发挥,也给学生的实习实训带来不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培养的质量;(四)人才培养与招生就业合作。学校在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实训课程、“订单式”培养等都与企业紧密合作。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也理顺了毕业就业的“出口关”。但职业素养、敬业精神、文化适应能力等“软实力”的培养有所欠缺。
  因此要融入文化因素,加大彼此文化的融合,不仅关注学生的理论学习和职业技能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的适应能力培养,形成有特色的专业、院系和学校文化,才能形成持续、稳定校企合作关系,增强高职发展后劲。
  二、校企合作、文化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探索
  针对存在的问题,校企之间要在继续加强和深化当前合作的基础上,融入文化因素,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化、企业化、开放性和高等教育特色,使文化成为校企合作的基石和高职院校新的发展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使高职学生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必须使学生能够尽快的适应企业的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因此要实现校企文化的融合,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通过“走出校园进企业”与“企业文化进校园”,使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文化,减少对企业文化“水土不服”的现象。
  1.感受企业文化,改革课堂教学,实现教师转型。高职教育突出了“理论够用,突出技能”的人才培养特色,但课堂仍然是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无论是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还是实际操作技能的讲解,都是在课堂或实训课堂上完成的。而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只有了解人才需求的状况和岗位技能的要求,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因此教师的转型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走出校园,走进企业,在企业中挂职顶岗锻炼,了解工作岗位和环境,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亲身感受企业的文化,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岗位的技能要求,使教师形成技能型、任务式、模块化。具有文化传导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双师”标准,实现教师的转型,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2.企业高层走入校园,开设“总经理论坛”。 企业的领导人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企业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形成了较为系统和成熟的管理思想和文化思维,并且在企业组织中加以贯彻和实施,取得了成功。通过开设“总经理论坛”,定期或不定期的邀请合作企业的经理人员为学生开设企业文化讲座,让学生了解和分享企业领导者的思想和经验,使广大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启发,从思想上产生共鸣,感受企业文化的魅力,增进对企业的了解,加深对企业的感情,有利于学生在实习、实训和就业过程中更好的适应企业文化,减少文化冲突,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3.校企合作开设“订单班”与设立企业奖学金。订单班是目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较为理想的形式。企业在现有学生中选拔一定人数、依据企业的用工标准对“准员工”进行联合培养,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到企业实习、锻炼,亲身感受企业的文化和未来的工作环境,减少文化的不适应,人才的培养更具针对性,也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企业在学校可根据专业、年级或班级设立以企业冠名的奖学金,使学生能够通过奖学金提前了解和接触企业,并通过奖学金的获得,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企业的感恩和好感,增强对企业的亲切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感受企业的文化和氛围,减少对企业文化的抵触。
  4.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纳入在校生毕业教育。每个企业在新员工的“入职培训”中无疑会将企业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培训内容,目的是使新员工能够了解企业的组织文化,尽快的适应新环境和岗位要求。因此,在毕业生的毕业教育过程中,与企业合作,将企业新员工的“入职培训”提前在学校举行,在培训过程中,将活生生的校园文化与未来的企业文化进行对比教育,能够使毕业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做好心理预期,减少不适应症。同时允许其他年级、专业的学生旁听,增加受教育面,同时也使两种文化能够在学生中产生影响,扩大企业文化在其他地年级学生中的影响。   5.加入企业标准,改革学校实训教学和专业竞赛。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技能,因此通过校内外的实训、专业竞赛,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由于实训条件和竞赛标准很难与企业的实际工作衔接,造成学生在新岗位上要“推倒重来”。因此,在实训和竞赛中,可以加入企业的实际生产标准,聘请企业的专业人员担任实训课程指导教师、专业竞赛评委,营造一个全真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使学生的实训过程、专业竞赛与实际工作衔接。通过企业专业人员的指导与点评,学生能够体会真实的工作,增强对未来工作和组织环境的适应性。
  6.以活动为载体,促进校企文化交流。大学校园文化的开展有赖于齐全的文体设施和众多的文体活动,而良好的企业文化同样需要。因此,可以通过邀请企业代表组队参加院系有关的文体活动,实现校企人员同台表演、共享快乐,展示企业的形象、风采和员工的精神风貌,也使学生能够了解企业,最直观的感受和体验企业文化,增强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加深对企业的认同,也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7.融入文化丰富内涵,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保证高职学生技能培养、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但是由于学校资源等因素影响,可以整合企业行业资源,与相关的企业加强合作,丰富合作的内涵,提升合作层次,建设以企业冠名的实训基地。基地的建设实现校企共同投资、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培养。通过冠名基地建设,为双方人员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场地和物质基础,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让学生增加对企业及其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对企业的情感,适应企业的文化。
  三、结语
  要增强高职院校发展的后劲,就必须坚持人才培养的市场导向性,疏通学生的“出口”,培养出“适销对路”的高技能、高素质、有特色的人才。这就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软实力”即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人才培养内容的丰富,要求高职院校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融合与合作,丰富合作的内涵,提升合作的层次,加大彼此文化的融合,共同培育有特色的专业文化,发展互惠互利、可持续的合作关系,为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晓.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6).
  [2] 周爱莲.面向企业一线需求 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
  [3] 陈桂良.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联营方法初探[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
  [4] 张玉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怎样向纵深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8-4-17.
  作者简介:纪锐森(1980—),男,广东汕头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分析了经济学中价格理论与市场营销专业岗位需求的对接,重点分析了需求的含义与市场营销客户开发的对接、需求理论与市场营销市场类岗位的对接以及弹性理论与市场营销岗位的对接。  关键词:需求;需求价格弹性;市场营销专业岗位需求  《经济学基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基本技能学习领域课程。在《经济学基础》的教学中,我们基于市场营销专业相关岗位需求,融合、优化课程内容,
期刊
摘 要:着重阐述应根据学生特点设置课程计划,理论教学和实践结合,实训是重点。  关键词:计划;实践;实训  《电工学》是各类技工学校普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对电焊及电气设备维修等专业是必修课,《电工学》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专业课的学习,是一门基础课程,因此《电工学》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但近几年技校生源基础较差,大多都是初中生或是初中没毕业,没有相应物理和数学基础,导致学习主动性差,依赖性强,往
期刊
摘 要:“形势与政策”课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针对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缺乏的表现,本文从改进教学方法,多层次、全方位地推进实践教学和改进考试考核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以及采取多种方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对如何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方法及途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最高端,要为社会培养“高
期刊
摘 要:文章以中等职业教育中能力递进教学模式为主线,针对中职《专项旅游》课程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要点,通过对教学设计、项目训练整体设计与实施及课程考核的实施说明,简要介绍了从易到难,由浅到深的递进教学模式以及运用该模式所能实现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能力递进;中职教育;教学模式;专项旅游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势头发展强劲,到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将达到2350万人。2014年,国家发改委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归纳民办高校体育锻炼状况呈现的特征,并结合广东培正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心理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认为大学生是否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受个体生理机制、心理机制和环境机制的共同影响,而心理机制占据着主导地位,对体育锻炼的行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中,认知是根基,兴趣是动力,动机是导线,环境是推动力,且与体育锻炼质量成正比关系。  关键词:民办高校;体育锻炼;心理  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
期刊
摘 要:近年来,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简称 ESP)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认可。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的窗口,除了面向广大市民,也面向更多的外国友人,他们在乘坐地铁的过程中需要得到工作人员的帮助和指引。将ESP应用于高职院校城轨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实用、方式灵活,能够使所学更加契合岗位需求,并增强高职学生专业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期刊
摘 要: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千秋万代。文章揭示了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现实困境,点出了制约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因素,指出了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困境;突围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指出:“人才培养的制高点不在最后阶段,而在最初阶段!”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更关系到最广大人口的基本素质,影响到广大农村经济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已经从以前的应用型人才向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才转变。与此同时,高校的不断扩招及生源数量的持续下降,无形中也导致了高职高专生源质量的急剧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高专院校如何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计算机领域的紧缺人才。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关键词:学习积极性;计算机专业;学习情境;教学创
期刊
摘 要:高职实训基地是学生学习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场所,而实训基地管理上的科学和高效与否又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实训基地的使用。采用信息系统来进行实训基地建设管理是当前提高实训基地管理水平和效率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开发者对实训基地管理实际需求的不明确,造成很多开发的系统在实际上并不实用。因此笔者从实训基地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以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湖铁科职院)的铁道信号实训基地为例,对实训基地管
期刊
摘 要:近些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门融合了艺术、文化、科学等诸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以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无论在专业理论的广度,还是在实用技能的多样化上,都具有很高的代表性。如何巩固前期成果,推陈出新,将“校企合作”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更加充分地结合,是当前我们寻求改革与发展之路的重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就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环境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