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高课堂实效性是指在了解学生实际发展水平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实效性 教学效率
新课程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发展和机遇。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小学语言语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更应提高课堂实效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发展。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钻研、理解文本,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比如《贝尔太太的花园》这篇课文,文中写道,贝尔太太想到个“绝妙的主意”。她在花园中的木牌上写着:欢迎你们来此游玩,为了安全起见。本园的主人特别提醒大家,花园的草丛中有一种毒蛇。如果哪位不慎被蛇咬伤。请在半个小时内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否则性命难保。最后告诉大家离此地最近的一家医院在威尔镇驱车大约50分钟即到。这很好地维护了她的花园。但是实际上这篇课文却是否定了贝尔太太的这一做法。“这个绝妙的主意”是在讽刺她的自私狭隘。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内涵没有正确把握,就容易在解读课文时对贝尔太太的做法予以肯定,犯方向性的錯误。所以说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一定要静得下来沉浸到课文里去,读懂文章的正确价值取向所在。
同时,教师精心准备好每一个45分钟所要讲授的内容,做到每一节课主题或者重点突出。围绕这个主题再设计课堂的引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以及设计什么深度的问题能引发学生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否则就没有多大意义,而且作为新授课的问题设计要有梯度、有层次感,做到水到渠成。
二、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重视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上,教师必须在明确学生主体的前提下,结合学科教学任务的要求和教学活动性质的特点,放弃权威思想,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方案。使课堂变为师生的互联互动阵地。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深沉而持久的师爱创设民主、和谐、积极、开放的课堂气氛。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上出错时,教师更要以宽厚与亲切相待,而不是讽刺、挖苦,不耐烦。
有一堂课,一个学生读课文时有一个地方总是出错,试了几遍后,还是读不好,连他自己也失去了信心。我就鼓励他说:“不要紧,三遍读不好,我们还有第四遍、第五遍…我相信你一定能读好!”信任和期待使奇迹得以产生,学生读通顺了句子,满面欣喜地落座,从他的眼中我看到了激动的泪水。多么可贵的“还有第四遍、第五遍…”它使学生消除了紧张、畏惧,鼓起了学生勇于探索求知的信心。
三、提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课改倡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在课改中已凸显出多方面的优越性,然而我发现在教学中,有的语文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是“活跃课堂”的一种方式。课堂上热热闹闹的,可在热闹之后一些问题凸显出来了:诸如“滥而不精”、“学而无效”等方面。那么如何让小组合作真正有效,让学生真正合作学习呢?
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整体的研究,去除那些繁琐杂乱的或者易懂的无必要的合作,其次我们在明确合作探究目标的基础上,小组分工要明确。教师必须先分配好小组的成员,小组长,小组组员的分工,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分别由不同的学生承担,让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任。然后建立合作机制。教师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最后还要教师适时引导。由于在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等形式,保证合作成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四、加强阅读方面的指导教学
学生是在课内获得最基本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但课堂教学时间和阅读数量毕竟有限。把语文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相结合,既能让学生了解、接受现代化的信息,又能为学生自能读书,提高语文整体素养提供广阔的平台。所以,必须树立大阅读观、大写作观,把语文综合性学习视作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途径,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初步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做出明确规定,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小学阶段要背诵的诗文不少于160篇(含课文)。要完成这个既定目标,仅仅靠课堂教学显然是难以完成的。这就要求老师要注重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教给学生一些有效的读书方法。引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如,教材中许多课文是名人名篇,有的是从名著中节选或改编的文章,老师在课内把文章前后内容给学生作简要介绍,激发起学生想了解整个故事的兴趣,再把这本书介绍给学生,作为学生每天阅读的任务。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接触和掌握大量的语言材料,形成感性认识,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是感悟。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自然会迸发出创造力。这也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厚积而薄发”的新的理解。
结语
总之,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直接操作者,是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主导者。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有多种,内外兼修,综合运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这都有赖于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张红霞.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探索.湖南教育,2008
[2]周林.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考试周刊,2009
[3]刘平.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学与管理,2009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实效性 教学效率
新课程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发展和机遇。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小学语言语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更应提高课堂实效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发展。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钻研、理解文本,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比如《贝尔太太的花园》这篇课文,文中写道,贝尔太太想到个“绝妙的主意”。她在花园中的木牌上写着:欢迎你们来此游玩,为了安全起见。本园的主人特别提醒大家,花园的草丛中有一种毒蛇。如果哪位不慎被蛇咬伤。请在半个小时内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否则性命难保。最后告诉大家离此地最近的一家医院在威尔镇驱车大约50分钟即到。这很好地维护了她的花园。但是实际上这篇课文却是否定了贝尔太太的这一做法。“这个绝妙的主意”是在讽刺她的自私狭隘。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内涵没有正确把握,就容易在解读课文时对贝尔太太的做法予以肯定,犯方向性的錯误。所以说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一定要静得下来沉浸到课文里去,读懂文章的正确价值取向所在。
同时,教师精心准备好每一个45分钟所要讲授的内容,做到每一节课主题或者重点突出。围绕这个主题再设计课堂的引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以及设计什么深度的问题能引发学生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否则就没有多大意义,而且作为新授课的问题设计要有梯度、有层次感,做到水到渠成。
二、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重视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上,教师必须在明确学生主体的前提下,结合学科教学任务的要求和教学活动性质的特点,放弃权威思想,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方案。使课堂变为师生的互联互动阵地。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深沉而持久的师爱创设民主、和谐、积极、开放的课堂气氛。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上出错时,教师更要以宽厚与亲切相待,而不是讽刺、挖苦,不耐烦。
有一堂课,一个学生读课文时有一个地方总是出错,试了几遍后,还是读不好,连他自己也失去了信心。我就鼓励他说:“不要紧,三遍读不好,我们还有第四遍、第五遍…我相信你一定能读好!”信任和期待使奇迹得以产生,学生读通顺了句子,满面欣喜地落座,从他的眼中我看到了激动的泪水。多么可贵的“还有第四遍、第五遍…”它使学生消除了紧张、畏惧,鼓起了学生勇于探索求知的信心。
三、提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课改倡导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在课改中已凸显出多方面的优越性,然而我发现在教学中,有的语文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是“活跃课堂”的一种方式。课堂上热热闹闹的,可在热闹之后一些问题凸显出来了:诸如“滥而不精”、“学而无效”等方面。那么如何让小组合作真正有效,让学生真正合作学习呢?
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整体的研究,去除那些繁琐杂乱的或者易懂的无必要的合作,其次我们在明确合作探究目标的基础上,小组分工要明确。教师必须先分配好小组的成员,小组长,小组组员的分工,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分别由不同的学生承担,让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任。然后建立合作机制。教师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最后还要教师适时引导。由于在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等形式,保证合作成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四、加强阅读方面的指导教学
学生是在课内获得最基本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但课堂教学时间和阅读数量毕竟有限。把语文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相结合,既能让学生了解、接受现代化的信息,又能为学生自能读书,提高语文整体素养提供广阔的平台。所以,必须树立大阅读观、大写作观,把语文综合性学习视作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途径,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初步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做出明确规定,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小学阶段要背诵的诗文不少于160篇(含课文)。要完成这个既定目标,仅仅靠课堂教学显然是难以完成的。这就要求老师要注重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教给学生一些有效的读书方法。引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如,教材中许多课文是名人名篇,有的是从名著中节选或改编的文章,老师在课内把文章前后内容给学生作简要介绍,激发起学生想了解整个故事的兴趣,再把这本书介绍给学生,作为学生每天阅读的任务。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接触和掌握大量的语言材料,形成感性认识,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是感悟。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自然会迸发出创造力。这也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厚积而薄发”的新的理解。
结语
总之,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直接操作者,是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主导者。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有多种,内外兼修,综合运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这都有赖于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张红霞.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探索.湖南教育,2008
[2]周林.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考试周刊,2009
[3]刘平.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学与管理,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