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复方斑蝥胶囊对人HepG2215肝细胞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人HepG2215肝癌荷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5组,A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为复方斑蝥胶囊组,其中B1组为12.5mg·kg^-1·d^-1复方斑蝥胶囊,B2组为25mg·kg^-1·d^-1复方斑蝥胶囊,B3组为37.5mg·kg^-1·d^-1复方斑蝥胶囊;C组为环磷酰胺组(25mg·kg^-1·d^-1)。检测各组小鼠肿瘤体积、重量和外周血甲胎蛋白(AFP)浓度、HBVDNA水平;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肝癌凋亡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采用TUNEL方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l9^+、CD4^+、CD8^+的水平,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用药结束后,Bl组、B2组和B3组的抑瘤率分别为29.8%、38.7%和48.1%,C组抑瘤率为52.4%,各组间抑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1组、B2组、B3组和C组荷瘤小鼠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0.0±3.2)d、(49.0±5.1)d、(50.0±5.2)d、(57.5±6.5)d和(49.0±4.7)d,B3组小鼠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A组、B1组、B2组、B3组和C组的小鼠血清AFP浓度分别为(492.7±48.5).g/ml、(281.2±25.6)ng/ml、(194.3±18.7)ng/ml、(170.1±15.8)ng/ml和(138.7±12.5)ng/ml,C组可显著抑制AFP的表达。B1组、B2组、B3组和C组的HBVDNA抑制率分别为(46.0±5.1)%、(65.5±6.9)%、(81.3±7.8)%和(19.5±2.1)%,复方斑蝥胶囊可明显抑制HBVDNA复制,并有剂量依赖性。A组、B1组、B2组、B3组和C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0.27±0.03)%、(7.18±2.12)%、(9.17±2.42)%、(11.27±3.03)%和(5.44±2.45)%,B3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A组、B1组、B2组和C组(P〈0.05)。B3组的bax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5)。复方斑蝥胶囊可明显下调bcl-2mRNA表达,随着剂量的增加,对bcl-2mRNA表达下调越明显,B3组的bcl-2mRNA显著低于C组(P〈0.05)。B3组的CD4^+、CD8^+、CD3^+和CD19^+水平明显高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3组肝癌MVD明显小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斑蝥胶囊可抑制HepG2215细胞中的HBVDNA复制,诱导肝癌细胞的凋亡;并通过提高免疫功能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明显延长小鼠的中位生存时间。
复方斑蝥胶囊抑制人肝细胞癌HepG2215小鼠移植瘤的生长
【摘 要】
:
目的探讨复方斑蝥胶囊对人HepG2215肝细胞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人HepG2215肝癌荷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5组,A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为复方斑蝥胶囊组,其中B1组为12.5mg·kg^-1·d^-1复方斑蝥胶囊,B2组为25mg·kg^-1·d^-1复方斑蝥胶囊,B3组为37.5mg·kg^-1·d^-1复方斑蝥胶囊;C组为环磷酰胺组(25mg·kg^-1·d^-1)。
【机 构】
:
山东省肿瘤医院肿瘤介入治疗中心,济南250117,放疗科,山东省肿瘤医院肿瘤介入治疗中心,济南250117,山东省肿瘤医院肿瘤介入治疗中心,济南250117,中心实验室,山东省肿瘤医院肿瘤介入治疗中心
【发表日期】
:
2012年34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中广泛纵隔淋巴结清扫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47例患者在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中纵隔淋巴结清扫及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其中76例行扩大淋巴结清扫(扩大清扫组),即在常规淋巴结清扫(食管旁、隆突下淋巴结)的基础上,增加了上纵隔尤其是双侧喉返神经链淋巴结的清扫;71例仅行常规淋巴结清扫(常规清扫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情况、淋巴结转移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
目的研究食管鳞癌组织中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201例手术切除的T3期食管鳞癌患者癌与癌旁正常组织中BRCA1蛋白的表达。采用,检验分析BRCA1蛋白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以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BRCA1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主要定位于细胞质。BR
目的分析中老年横纹肌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76例/〉40岁中老年横纹肌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组织学分型和免疫学表型,并分析其预后。结果76例中老年横纹肌肉瘤患者中,男46例,女30例;中位发病年龄为55岁。60例发生于躯体软组织,其中四肢25例,头颈部19例,躯干16例;16例发生于实质脏器,多位于泌尿生殖系统器官。组织学分型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38例(50.0%)
目的探讨SET8基因3’非翻译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sl6917496对乳腺癌发病年龄的影响。方法选取1110例乳腺癌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患者的基因型,采用SAS软件分析不同基因型或基因型组合的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趋势。结果SET8基因CC基因型和TP53基因GG基因型均可以使乳腺癌发病年龄提前,而且存在等位基因数量.反应关系。同时具有SET8CC基因型和TP53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不明但初始吉非替尼治疗有效而最终耐药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行厄洛替尼治疗的疗效,并比较直接换用厄洛替尼与先化疗再行厄洛替尼治疗的差异。方法40例EGFR基因突变不明的晚期NSCLC患者,行吉非替尼治疗3个月以上,疗效为部分缓解或稳定。其中16例疾病进展后直接换用厄洛替尼(G-E组),24例先化疗再口服厄洛替尼(G-C-E组),直至病变进展。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其受体(EPO-R)的表达,及其与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1例NSCL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EPO和EPO—R的表达情况,以21例肺良性病变组织作为对照,分析EPO和EPO-R表达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以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EPO和EPO-R在NSCLC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
根据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相关规定,当论文的主体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试验时,作者应该说明其遵循的程度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的委员会(单位性的、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请提供该委员会的批准文件复印件,并在正文中说明受试对象(或其监护人)是否知情同意。
软组织肉瘤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其治疗困难,容易复发,需由相关外科医师共同合作完成。在治疗时,除考虑病变的解剖部位外,还应结合影像学检查,根据肿瘤的分期和分级来确定手术范围及切缘,并应该对患者进行综合治疗。近年来,软组织肉瘤的治疗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许多方面的知识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更新并应用于临床。
目的探讨肺外小细胞癌(EPSCC)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77年至200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243例EPSCC患者的临床资料。243例EPSCC患者中,局限期209例,广泛期34例;采用以化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者170例,局部治疗[手术和(或)放疗]者73例。结果EPSCC的原发部位以消化道多见,占67.9%。全组243例患者的半年、1年、2年、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
目的探讨半俯卧位人工气胸应用于电视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行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该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和转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肿瘤TNM分期。结果本组59例患者中,51例患者在胸腔镜下完成手术,8例中转开胸手术。51例胸腔镜手术患者中,1例食管腺癌和1例食管小细胞癌患者分别在术前行新辅助化疗2个周期,术中发现食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