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水赋》:一捧传统文化的活水

来源 :南腔北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lintianxi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再次因传统文化“出圈”。
  端午假期,河南卫视推出《端午奇妙游》,在对总共7个单元内容进行投票时,开场舞《洛神水赋》(原名《祈》)以绝对领先优势,成为最受网友喜爱的节目,《端午奇妙游》因此也继《唐宫夜宴》之后再次出圈,火爆全网。
  《洛神水赋》取材自《洛神赋》,把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舞姿,通过水下舞蹈的形式呈现出来。当舞者从《洛神赋图》古画效果画面里翩然而出的时候,就制造了先声夺人的惊艳效果。在短视频时代,《洛神水赋》是当之无愧的精品。来自《新京报》的报道称,“创作者借用先进的创作理念与技术手段,‘复活’了洛神,并在洛神与观众之间,建立了有效的衔接,使得久远的《洛神赋》以及它承载的古典浪漫主义元素,瞬间到达了观众的内心。这是一次当代审美与传统文化的巧妙结合,亦是古典美与当代性的一次‘美美与共’”。 [1]
  关于河南卫视一段不到2分钟的水下中国风舞蹈视频《洛神水赋》,在社交媒体留言中,观众的溢美之词比比皆是。“我是见到神仙姐姐了吗?”网友评论,河南正开启“宝藏网红省”的进击之路,找到传统文化“今”起来的有效“打开方式”,并进一步提升形象、凝聚文化吸引力、强化旅游品牌号召力。
  《洛神水赋》出圈,不只是一场“视觉奇观”。根据河南卫视官方统计数据,自播出以来,《端午奇妙游》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达到35亿,48小时内热搜上榜19次,视频的播放量也超过1亿。
  据主创人员介绍,《洛神水赋》事实上是《唐宫夜宴》前传,而此后,七夕、中秋、重阳以及2022年“春晚”还将继续延续这一主题,打造更多中国传统文化节目。
  优秀传统文化本身美,如何通过年轻的团队展现美,让年轻观众感受美、自发赞扬美,最终形成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如何在传统文化资源的老家底上打造吸引现代年轻人的地方文化IP,河南开了一个好头。
  很多人认为,晚会就要靠明星带动,而且还得是流量顶点的明星,这就造成了明星出场费水涨船高的恶性循环。事实上,制作费用与发达地区不能相比的河南“春晚”,同样制作出了《唐宫夜宴》和《洛神水赋》这样的爆款产品,也让晚会制作团队和卫视看到了,在不斥重金聘请大牌拼阵容之外的另一条出路。正如河南卫视在其官方微博上写到的那样,“我们既要有文化传承的自觉,更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傳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洛神水赋》较好地践行了这一重要论述,也为推进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探索了路径,为大力弘扬黄河文化提供了启示。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最早的中国”所在地,是“黄河边上的中国”,也是新时代中国的缩影和代表。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具有厚重的中原文化、黄河文化和黄河文明。中原文化是扎“根”系“魂”的重要文化。
  黄河文化的主要文化精神,包括源头精神——人文化为刚健自强、开拓创新的精神;河汇百川的精神——人文化为胸怀坦荡、兼容并蓄的精神;泽溉万区的精神——人文化为无私奉献精神;奔腾不羁、怀山襄陵的精神——人文化为无畏奋进、万难不屈的精神。这些自然和人文精神,体现在河南黄河文化的各层面,贯穿于河南黄河文化的全过程。
  弘扬黄河文化是实现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黄河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而且是中华文化的主干和核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河南文化IP开了一个好头。
  《洛神水赋》“爆款”出圈,其热度直逼十多年前央视“春晚”“爆火”的舞作《千手观音》。与其说,火出圈的,是《洛神水赋》;倒不如说,火出圈的,是其背后的传统文化。
  为啥河南台的节目拍一次火一次?有人说,这是因为河南本就是文化大省,“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先天资源禀赋固然重要,但能让“挑剔”的网友集体点赞,说到底还是在于匠心与创新。
  “洛神一舞”再出圈,传统文化成“顶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从对《唐宫夜宴》到《洛神水赋》分析来看,这两个节目中所包含的传统元素其实大家都耳熟能详。通过对《洛神水赋》的出圈现象点评、挖掘、梳理、鉴赏和体味,从中发掘更深的文化意义和思想内涵,正是本文要努力达成的目标。
  ——题记
  一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洛神水赋》的舞者化身洛神,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或刚劲有力,或娉婷袅娜,整个舞蹈使寓意端午祈福的美好愿景与惊艳众人的视觉效果高度统一。“我是看到了神仙吗”“在水中却有飞天的气势”……
  在我们传统文化里,洛神其实就是水神,一个水下的神,她很抽象,很唯美,美得静谧,美得圣洁。在《洛神水赋》中,端午栓丝线祈福的文化习俗也被巧妙融入。
  半年前,河南“春晚”舞蹈《唐宫夜宴》,一改传统宣讲式的说教姿态,突出文化背后的趣味性和美学,VR、AR等技术手段让那些古朴的文明穿越了历史,更穿透了荧幕的隔阂,从而也更拉近了与年轻人的距离。难怪,一经播出就好评如潮,无数“自来水”将这段舞蹈送上了热搜。
  继春节晚会、元宵、清明之后,河南卫视“厚积薄发”,《端午奇妙游》再次获得好评。
  如果说河南卫视春节期间的《唐宫夜宴》是被动出圈的话,《洛神水赋》 则是有意地后续出击。从故事本身来看,这次的《端午奇妙游》,本身也是打着“唐宫夜宴前传”的副标题,在策划阶段就参考网友意见对节目进 行了筛选,四位“唐小妹”主角的名字“唐小玉”“唐小彩”“唐小可”和“唐小竹”也是从网友中征集而来的,演员也都是素人。没有说教,没有冗长、乏味的刻板操作,有的是有血肉的落点。舞蹈《洛神水赋》它采用的拍摄角度,包括演员的穿着,都更像是敦煌壁画里“飞天”的景象,展现的是飘逸的感觉。   河南卫视能如此巧妙地借助于自己出圈的红利,持续打造出令人惊喜的艺术产品,的确令人刮目相看。河南在传统文化上的出圈就像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已被推倒,后续也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在河南博物院前大排400余米的长龙,只为一睹《唐宫夜宴》中出现过的镇馆之宝,这正是“春晚”节目出圈后的积极效果。
  《韩非子》载:“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也就是说,伊尹刚到汤王家里时,在厨房掌勺,先用可口的饭菜抓住了商汤的胃,后用高明的治世之道抓住了商汤的心。
  伊尹对汤王说:“做菜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只有把佐料放得恰到好处,火候也掌握得合适,菜才能好吃又有味道。这和修身、齐家、治理国家是一个道理,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拖沓懒散,只有张弛有致,才能把事情办好。”这便是伊尹“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历史典故,也就是后来老子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
  伊尹的“调和五味”,对我们传播传统文化同样非常有启发。《洛神水赋》之所以能够引起当代青年的共鸣,就是因为洛神的柔美、灵动、轻盈、淡雅,合乎了他们的“口味”。
  人人都知道传统文化是一座“富矿”,但是怎么挖就变成了一件很讲究的事情。“怕观众不喜欢”,就是动力。不妨看一组数据:《洛神水赋》的水下跳舞的舞者,要带2至10公斤的配重,水下拍摄50秒到1分钟换气一次,6个小时水下不脱妆导致舞者毛细血管破裂眼睛发红、流鼻血,不到2分钟的视频拍摄了3次共花费了26个小时……
  记不清谁说的一句话,“真正能使自己强大的不是别人也不是心理医生,是自己”,这句话我信。
  《洛神水赋》表面上在坚持做文化,实则给寻找文化的民众提供了窗口。年轻人通过这个窗口,寻求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
  屡屡出圈,原因几何?河南的“流量密码”究竟是什么?如果说,传统文化的再造有密码的话,密码就藏在《洛神水赋》和《唐宫夜宴》展示出的舞姿、韵律和视觉效果中。我们尝试着将两台舞蹈中的“文化密码”一一拆解开来,那就是:技术为先、IP为用、艺术为体、文化为魂。这个很棒的说法,来自《南方都市报》2021-06-14张晨昊撰写的一篇深度报道:《唐宫夜宴》姊妹篇出圈,《洛神水赋》为什么能?请允许我引用这篇报道中的部分原文:“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火了,节目《洛神水赋》像是一捧传统文化的活水,砯的一声,在青年网民心中溅起了点点水花。自此,中国又多了一台国民级舞蹈,像它的前作《唐宫夜宴》,也像年岁更久些的《雀之灵》《千手观音》。有所不同的是,《唐宫夜宴》和《洛神水赋》离开了杨丽萍、邰丽华等舞蹈家的光环,仍然凭借着寄寓其中的文化精魂而具备相当的影响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如果说,传统文化的再造有密钥的话,这把钥匙就藏在《洛神水赋》和《唐宫夜宴》展示出的舞姿、韵律和视觉效果中。尝试着将两台舞蹈中的‘文化密码’一一拆解开来,那就是:技术为先、IP为用、艺术为体、文化为魂。
  “新技术环境下的青年人正在同步推进着彼此依存但互有特色的两场‘新文化运动’:一场以互联网‘新文化’为主体,二次元、饭圈、共享、网红、萌等等网络文化众声喧哗;一场以‘新’文化为旗帜,神话、典籍、诗词、汉服、礼仪等等传统文化重绽新芽。
  “新技术是传统文化再造的驱动力量,与各色技术相结合继而收获新生命是传统文化不可错失的机遇。不只是河南卫视推出的两台舞蹈,央视制作的《典籍里的中国》《中國诗词大会》,共青团和哔哩哔哩联合发起的‘中国华服日’都是拥抱新技术的典例,精良的服化道、高水准的摄影和后期、全媒体的呈现、多平台的推广一道构筑了‘新传统文化’参与度、收视率和关注量的神话。长期沉睡的传统文化能够享有如此这般的影响力,哪怕在十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
  “并不容易引人注意的是,河南卫视的《端午奇妙游》也被冠以《唐宫夜宴前传》,这直接反映了创作团队想要打造文化IP的愿望。事实上,传统文化再造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其本身的庞杂。
  “中华五千年文明沉淀下来的文化形式、种类是难以尽数的,即便是‘优秀传统文化’又何尝不让国人目眩。哪些传统文化具备再创造的价值?答案是,具有被开发为IP潜质的文化。画作如《唐宫夜宴图》、文章如《洛神赋》可以再创造。
  “富有生命力的‘新传统文化’必然具有被大众分享或消费的可能,早在邓丽君演唱《水调歌头》《几多愁》时,这一原则就已经显出端倪。今天,各地博物馆、纪念馆推出的文创产品屡出爆款,以‘白蛇’‘哪吒’‘齐天大圣’等为主人公的电影频上银幕正是传统文化IP化的最好体现。
  “必须承认,即便明确了IP化的方向,传统文化也必须寻找到适合的艺术形式作为载体,一种传统文化必然有其特定的表达方式,但‘特定’不是一成不变,要是河南卫视在《端午奇妙游》上请专人来朗诵《洛神赋》,恐怕不会获得《洛神水赋》这样广泛的影响力。转变并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艺术叙事是再造的刚需。
  “当然,一切对传统文化的再造都不能背离文化的精魂,所有的创造都要建立在继承的前提下。‘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是一种平衡,平衡传统与时代,平衡历史与青年,平衡理念与手段。
  “相较于时代感极强的‘新传统文化’形式,其背后恒常不变的文化才是真正的生命之源。没有千年不易的中华审美,《洛神水赋》的柔美、灵动、轻盈、淡雅不会引起当代青年的共鸣。”[2]
  二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2021年端午节假期,火爆出圈的除了全国各地的龙舟大赛以外,还有河南卫视端午节特别节目《端午奇妙游》。一段唯美曼妙的水下舞蹈,重现了“独占天下八斗才”曹植的名篇——《洛神赋》,惊艳众人,网友们纷纷惊叹“如见天神”。不少网友看完,直呼不够过瘾,发问“河南卫视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们不知道的?”而@河南卫视也发文回应,并表示“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读过这两句诗的人都知道,这是源自三国时期曹植的《七步诗》。
  汉末三国,是一个风流人物频出的时代,每个人都有演绎空间,而曹操的儿子曹植就是其中之一。被钟嵘赞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曹植,七步成诗,才思敏捷,天资聪颖,其诗篇堪称“建安之杰”,其赋作开魏晋抒情赋的先河。
  一曲传世《洛神赋》,传唱一千七百余年而不衰,赋中“柔情绰态,媚于语言”的女神,千百年来已成文学画廊中不朽的人物形象。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之次子,是建安文学中之佼佼者,他在创作上的成就,不仅超过父兄,也超过建安七子及其他作家,这是大家所公认的。谢灵运称赞曹植:“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当时有人掐着手指一算说:“八斗哩,剩下的二斗去哪儿啦?”谢灵运眨着眼睛说:“我得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
  钟嵘把曹植比作“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这评价是很高的。刘勰虽然为曹丕抱不平,认为“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但他也承认:“陈思,群才之英也。”曹植的诗赋,慷慨多气,情思婉转,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可称得上是“建安风骨”的代表。是故,钟嵘称他的作品“骨气奇高”。
  说曹植不谈《洛神赋》固然无味,论汉魏小赋而不及《洛神赋》,也同样如登泰山而不至极顶的遗憾。曹植所写《洛神赋》,金句频出,比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秀美多姿,为历代赋家所称赏。
  曹植在《洛神赋序》里这样介绍:“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小序中交代,这篇赋作于“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植为什么要写这篇赋呢?原因之一,因“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原因之二,因入朝京师洛阳后,在回封地-城途中,经过洛水时,正值寒食节。“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北宋大儒邵雍《春游》诗云:“人间佳节惟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金谷暖横宫殿碧,铜驼晴合绮罗光。桥边杨柳细垂地,花外秋千半出墙。白马蹄轻草如剪,烂游于此十年强。”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说起各种节日,还是寒食节最好,清明时节,草长莺飞,万物清明,最适合春游了。若论天下名园,也是洛阳最好。寒食节,过洛水。曹植停车饮马,漫步之时,恍惚间看到了洛神宓妃,“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因而写了这篇赋,创作了一个他与洛神之间人神恋爱的浪漫故事。前者主要是指屈原,是为赋作的内因 ;后者指战国时著名美男宋玉《神女赋》之作,是为作赋的触媒。
  《洛神赋》里提到的“洛神”,传说为古帝伏羲氏之女,溺死洛水而为神,所以称为洛神。说到伏羲,传说是这样的:伏羲自幼明敏,观察事物,眼光独到,而且他自有抱负,具有圣者德行。一日,他站在这高台之上,由近及远,看到洛河清清,奔黄河而去,两河相交,形成太极图。伏羲觉得奇妙,又继续观察,发现水纹有数理之象,河岸阡陌有经纬之美,诸物关联,竟有逻辑,他忽然灵机一动,画出了太极图,构演出八卦。后世学者认为,伏羲演八卦代表着华夏民族最早的心灵思维,开启了先民的思想闸门,继而产生的《周易》,成为群经之首,这是古代河洛先民的杰出贡献,特别是《周易》中的“自然与人和谐”理念,在今天仍有着积极意义。
  话题说回曹植。曹植和屈原虽生异世,两人在不少方面却比较相似,比如在“人神恋爱”方面。
  曹植创作的《洛神赋》,熔铸神话题材,通过虚幻的境界,设置了“相遇”“惊艳”“陈情”“相恋”“分別”“思念”等系列故事情节。前人常把《洛神赋》与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赋》相提并论。宋玉笔下的巫山神女和曹植作品中的洛水女神,虽然在出身、死因和人神之恋各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神女自由大胆、热情奔放 ;洛神恪守礼教、举止端庄。而屈原笔下的“人神恋爱”,则体现了楚地以巫史文化为特征的文化心理结构。
  曹植描写的“人神恋爱”,是对屈原《离骚》的接受和发展。《洛神赋》是一首以“人神恋爱”悲剧为题材、具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的象征性抒情诗。它的远源为《国风·汉广》,近源是《九歌·山鬼》。
  洛神诞生后,引起文人们竞相演绎。举凡诗词、文赋、绘画、书法、杂剧、传奇都有涉及洛神故事的情节。在不同的时期,洛神形象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体现了彼时的社会风尚和价值判断。在洛神故事的演变中,“人神恋爱”的主题是贯穿始终的。
  《洛神赋》的巨大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创造了一个“东方维纳斯”(美神)形象,更重要的是,它象征并寄托了曹植自己的美好政治理想。这是《洛神赋》的魅力所在。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
  “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曹植《洛神赋》中洛神(宓妃)形象,明眸、皓齿、云髻、修眉、削肩、束腰,总之,一切都美好。你看,他笔下的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皎若太阳升朝霞”……“洛神”,身着宽大华丽的衣服,步履轻盈,凌波而行,有着飘逸的神韵。   洛神的华容婀娜,让曹植废寝忘食。
  面对“姣如朝霞、纯洁如芙蓉、风华绝代”的“洛神”,爱情来得很突然,那情感真挚、纯洁。一切都是这样的美好,以致离别后,人去心留,情思不断,“洛神”的倩影和相遇相知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浪漫而苦涩,心神为之不宁,徘徊于洛水之间,不忍离去。曹植的苦涩之情,原因有二:一是人神有别,有情人不能成眷属;二是“洛神”是他的精神寄托,但她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现实中难以找到,于是,失落。
  三
  《洛神赋》,可以说达到描写“女神”的最高境界。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种令人窒息的美。
  重读曹植的《洛神赋》,我莫名想起《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写宝钗论画的话:这园子却是像画儿一般,“你就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这番话不但表现出宝钗博学多识,还凸显了她装愚守拙、富有机心的个性。
  《洛神赋》不是言情小说。如果把《洛神赋》当成言情小说,境界就太低了。所以,曹植尽管浪漫,不必谈人物的生计问题,只需:朝看花开,夕看花落,不过须臾。前生今世,缘起缘灭,不过弹指。看世间浮生众象,只得一曲《洛神赋》。曹植《洛神赋》的开篇这样写道:“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王国维先生说:“凡一代有一代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汉代代表文体是赋,而不是史传散文(《史记》《汉书》)之类,也不是汉乐府。汉赋能区别于其他文体,建立自己的特质。它充分吸收了《楚辞》与战国纵横家言语之长,加以改造,使之成为新文体。汉代文化雍容富贵,而擅长铺陈的赋,无疑与此种文化相称。
  《洛神赋》虽不是小说,但对后世小说的写法产生重大的影响,其所设立的美女标准,塑造人物采用的先总后分原则、仰观俯察周流回环的观照方式,以及其创立的“遇艳”类题材结构模式等,都对后世小说产生深远的影响。
  王安忆讲,小说要解决人物的生计问题,就是说,人物要现实地存在,具有毋庸置疑的可信度。冯至先生把“可信度”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他在《陇右的边警与艰难的山川》中这样写道:“在杜甫的一生中,759年是他最艰苦的一年,可是他这一年的创作,尤其是‘三吏’‘三别’,以及在陇右创作的一部分诗,却达到最高的成就。这年他48岁。”公元759年初冬,那时是十月月份,杜甫从秦州赴同谷,又于十二月起程入蜀两段路程,杜甫沿途写下二十四首纪行诗,其中有云:“磎西五里石,奋怒向我落”(《青阳峡》)、“白马为铁骊,小儿成老翁”(《泥功山》)、“终身历艰险,恐惧从此数”(《龙门阁》)……夹叙夹议间,历史画面如临纸上。
  古代小说,因地位卑下,作者常攀附经史等强势文体以自高,并在小说中谈文论艺,以示博学,提高小说的品位,因此,小说中蕴藏着丰沛的文论资源,值得挖掘和利用。
  冯梦龙在《警世通言叙》中说,小说中的“事”真假不重要,关键在于“理”是否“真”。《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这稗官野史虽说是个顽意儿,其为法则,则与文章家一也;必先分出个正传、附传,主位、宾位,伏笔、应笔,虚写、实写,然后才得有个间架结构。”这乃作者的创作经验之谈。比如《红楼梦》作者想脱去“伤时骂世”“干涉朝廷”的罪名,免遭文字之祸,称小说“无朝代年纪可考”,不得已,才想出这样的名目。第十三回秦可卿的丧榜上书有“奉天永建太平之国”、第十四回出殡的铭旌上也大书“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等字样。表面上仿佛都是歌颂升平,放在具体事件、环境中,恰恰又成了绝妙的嘲讽。《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香菱学诗,黛玉称自己喜欢山水诗人,主张写诗不必有太多的束缚,立意最为要紧,若“意趣真”,平仄可以不拘,词句不必修饰。她的文学主张与宝玉相似,宝玉创作《芙蓉女儿诔》,“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
  《红楼梦》虽为小说,但文备众体,诗词曲赋对联不仅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最精华的部分。正如脂批所言,“雪芹撰此书,中亦为传诗之意。”《红楼梦》第七十八回中《芙蓉女儿诔》一文继承了楚辞《二湘》和曹植《洛神赋》“人神恋爱”模式的祭歌传统,实现了由凡人相恋向人神之恋的转化,其人神相恋悲剧所表现的是整个现实社会的悲剧,无论是从模式结构看还是从意蕴内涵上看,诔文都是对《楚辞》和《洛神赋》的拓展和超越。
  我们看一下《芙蓉女儿诔》原文:“维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怡红院浊玉,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縠、沁芳之泉、枫露之茗,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乃致祭于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之前曰:
  “窃思女儿自临浊世,迄今凡十有六载。其先之乡籍姓氏,湮沦而莫能考者久矣。而玉得于衾枕栉沐之间,栖息宴游之夕,亲昵狎亵,相与共处者,仅五年八月有奇。
  “忆女儿曩生之昔,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姊娣悉慕媖娴,妪媪咸仰惠德。
  “孰料鳩鸩恶其高,鹰鸷翻遭罦罬;薋葹妒其臭,茝兰竟被芟鉏!花原自怯,岂奈狂飙;柳本多愁,何禁骤雨!偶遭蛊虿之谗,遂抱膏肓之疚。故尔樱唇红褪,韵吐呻吟;杏脸香枯,色陈顑颔。诼谣謑诟,出自屏帏;荆棘蓬榛,蔓延户牖。岂招尤则替,实攘诟而终。既忳幽沉于不尽,复含罔屈于无穷。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自蓄辛酸,谁怜夭折?仙云既散,芳趾难寻。洲迷聚窟,何来却死之香?海失灵槎,不获回生之药。
  “眉黛烟青,昨犹我画;指环玉冷,今倩谁温?鼎炉之剩药犹存,襟泪之余痕尚渍。镜分鸾别,愁开麝月之奁;梳化龙飞,哀折檀云之齿。委金钿于草莽,拾翠盒于尘埃。楼空鳷鹊,徒悬七夕之针;带断鸳鸯,谁续五丝之缕?   “况乃金天属节,白帝司时,孤衾有梦,空室无人。桐阶月暗,芳魂与倩影同销;蓉帐香残,娇喘共细言皆绝。连天衰草,岂独蒹葭;匝地悲声,无非蟋蟀。露阶晚砌,穿帘不度寒砧;雨荔秋垣,隔院希闻怨笛。芳名未泯,檐前鹦鹉犹呼;艳质将亡,槛外海棠预萎。捉迷屏后,莲瓣无声;斗草庭前,兰芳枉待。抛残绣线,银笺彩缕谁裁?褶断冰丝,金斗御香未熨。
  “昨承严命,既趋车而远陟芳园;今犯慈威,复拄杖而近抛孤柩。及闻蕙棺被燹,惭违共穴之盟;石椁成灾,愧迨同灰之诮。
  “尔乃西风古寺,淹滞青燐,落日荒丘,零星白骨。楸榆飒飒,蓬艾萧萧。隔雾圹以啼猿,绕烟塍而泣鬼。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陇中,女儿命薄!汝南泪血,斑斑洒向西风;梓泽馀衷,默默诉凭冷月。呜呼!固鬼蜮之为灾,岂神灵而亦妒?箝诐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在卿之尘缘虽浅,而玉之鄙意尤深。因蓄惓惓之思,不禁谆谆之问。
  “始知上帝垂旌,花宫待诏,生侪兰蕙,死辖芙蓉。听小婢之言,似涉无稽;据浊玉之思,则深为有据。何也:昔叶法善摄魂以撰碑,李长吉被诏而为记,事虽殊其理则一也。故相物以配才,苟非其人,恶乃滥乎其位?始信上帝委托权衡,可谓至洽至协,庶不负其所秉赋也。因希其不昧之灵,或陟降于兹,特不揣鄙俗之词,有污慧听。乃歌而招之曰:
  “天何如是之苍苍兮,乘玉虬以游乎穹窿耶?地何如是之茫茫兮,驾瑶象以降乎泉壤耶?望伞盖之陆离兮,抑箕尾之光耶?列羽葆而为前导兮,卫危虚于傍耶?驱丰隆以为庇从兮,望舒月以临耶?听车轨而伊轧兮,御鸾鹥以征耶?闻馥郁而薆然兮,纫蘅杜以为纕耶?炫裙裾之烁烁兮,镂明月以为珰耶?借葳蕤而成坛畤兮,檠莲焰以烛兰膏耶?文瓠瓟以为觯斝兮,漉醽醁以浮桂醑耶?瞻云气而凝盼兮,仿佛有所觇耶?俯窈窕而属耳兮,恍惚有所闻耶?期汗漫而无夭阏兮,忍捐弃予于尘埃耶?倩风廉之为余驱车兮,冀联辔而携归耶?余中心为之慨然兮,徒噭噭而何为耶?卿偃然而长寝兮,岂天运之变于斯耶?既窀穸且安稳兮,反其真而又奚化耶?余犹桎梏而悬附兮,灵格余以嗟来耶?来兮止兮,卿其来耶?
  “若夫鸿蒙而居,寂静以处,虽临于兹,余亦莫睹。搴烟萝而为步障,列苍蒲而森行伍。警柳眼之贪眠,释莲心之味苦。素女约于桂岩,宓妃迎于兰渚。弄玉吹笙,寒簧击敔。征嵩岳之妃,启骊山之姥。龟呈洛浦之灵,兽作咸池之舞。潜赤水兮龙吟,集珠林兮凤翥。爰格爰诚,匪簠匪莒。发轫乎霞城,还旌乎玄圃。既显微而若通,复氤氲而倏阻。离合兮烟云,空蒙兮雾雨。尘霾敛兮星高,溪山丽兮月午。何心意之忡忡,若寤寐之栩栩?余乃欷歔怅望,泣涕彷徨。人语兮寂历,天籁兮篔筜。鸟惊散而飞,鱼唼喋以响。志哀兮是祷,成礼兮期祥。呜呼哀哉!尚飨!”[3]
  《红楼梦》第四十三回,贾府为凤姐庆寿,众人吃酒看戏,宝玉却偷溜出城,祭祀因他投井而死的金钏儿。荒野郊外,人烟稀少,买不到香,只好用荷包里的香料代替。炉炭也没有,便再走了二里路到水仙庵借了一个香炉,捡了一处干净地,焚香含泪施礼。宝玉自认为虽有不恭,然而内心还是欢喜的,因为了结了一桩心事——追悼故人,也表愧疚之情。紧接着第四十四回,黛玉看戏时,评价《荆钗记·男祭》一出对宝钗说道:“这王十朋也不通得很,不管在那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子上来作什么!俗话说:‘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了,也就尽情了。”刚跑出城又匆忙赶回来参加宴会的宝玉听到了这句话,必定醍醐灌顶,原来刚刚往城外跑的那几里路是可以免了的。此后宝玉的祭祀行动更以黛玉的理念为指南——不拘泥于礼法,随时随地,尽情足矣。日后宝玉在屋里案上设一炉,不论日期,时常焚香。每次焚香,便是他在追思故人了。但他对晴雯祭祀是个例外,也最为特别。
  晴雯死后宝玉痛苦不堪。宝玉在他爸爸面前写完《姽婳词》以后,对晴雯的思念不可抑制地涌上心头,但他不敢声张,甚至不能让袭人知道,“众人皆无别话,独有宝玉一心凄楚,回至园中,猛看见池上芙蓉,想起小丫鬟说晴雯做了芙蓉之神(《芙蓉女儿诔》是从一个小丫头的谎言开始的,晴雯死后也并没有成为掌管芙蓉的花神,一切都只是贾宝玉的一厢情愿罢了。晴雯并不是花神,她也代表不了芙蓉花,因为《红楼梦》里,曹雪芹先生心目中的芙蓉只有林黛玉一人,書中第三十六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是林黛玉掷出了芙蓉花的签字,宝玉说除了她别人不配做芙蓉。《芙蓉女儿诔》,有红学家认为明祭晴雯,实祭黛玉),不觉又喜欢起来。”“乃看着芙蓉嗟叹了一会。忽又想起死后并未至灵前一祭,如今何不在芙蓉之前一祭,岂不尽了礼同,比俗人去灵前祭吊又更觉别致。”
  晴雯是大观园中个性极其鲜明、最具反抗性格的一位女子。她的美丽动人、聪明伶俐、高洁自尊的品性,坚贞不屈的反抗斗争性格,还有她的“爆炭似的脾气”、她的尖酸刻薄……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共同构成了她人性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面对不公正的待遇时,她表现出了其他女子——甚至是须眉男儿也很难展露的刚烈与决绝。她总是想以一个真正的“人”的身份出现,要获得别人对她的认同,渴望时刻能有一种“我是人”的生命归属感,向往这种美好的人生,当然,最终,在现实面前,她被剥夺了生和爱的权利。
  宝玉对晴雯的祭奠,饱含了无限深情。他想起丫鬟说“晴雯做了芙蓉之神”,便决定在芙蓉花前祭祀。祭奠之物不在于贵贱,全在于心之诚敬,故他将与晴雯相与共处五年八个月的点滴,晴雯的身世遭遇、惨死经过……信笔写成诔文挽词一篇,并用晴雯素日喜的冰鲛縠一幅楷字写成,名曰《芙蓉女儿诔》,又备了四样晴雯所喜之物,将诔文挂在芙蓉枝上,然后泣涕念之……
  宝玉自称怡红院混迹于浊世的“浊玉”,他一直认为所有的女孩子的生命都是干净的,自己却掉在一个肮脏的世界里。面对一片芙蓉花,宝玉独自面对活着的悲哀,他在那里自言自语,说,我们有缘尘世中相遇,却成为了彼此生命中匆匆的过客。可是在我心中停驻了太多的美好,无限的怀恋,刻骨的思念岂有终了。内心蓄积的太多情意,忍不住就想对你倾诉:想当初你活着的时候,黄金美玉怎么好意思和你比。你的心地,晶冰白雪难以比喻其纯洁;你的神智,明星朗日难以比喻其光华;你的容貌,春花秋月难以比喻其娇美。姊妹们都爱慕你的娴雅,婆妈们都敬仰你的贤惠。   “窃思女儿自临人世,迄今凡十有六载。……花原自怯,岂奈狂飚?柳本多愁,何禁骤雨!偶遭蛊虿之谗,遂抱膏肓之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与人交往总是要受伤害。有人说跟别人打交道其实就是受伤害的一个过程,仔细想一想,不无道理。不管你的人际关系处得怎么样,总免不了别人对你的伤害。原因是:一.利益为先。有的人,活着就是为了能得到更多的利益,甚至会忘了初衷。没有平白无故的交往,更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利益。有时候,有的人会为了得到利益而失去本性,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受到伤害也是不可避免的。二.遇到特别难缠的主,就是在浪费时间。因为你没有办法提前知道对方怎么想,所以在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而这些矛盾很有可能会成为你们继续交往下去的障碍,比如说会出现一些小摩擦。三.两败俱伤,得不偿失。当两个人都不愿意放手的时候,就会出现这个结果。因为对方内心想的是什么,可能每个人也都清楚。所以,当情况发生意外的时候,没有人不会主动地为自己争取。当任何一个人都不愿意“退一步海阔天空”时,就很有可能导致双方什么都得不到。四.有的人情绪敏感,特别容易激动,听风就是雨,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特别是,当出现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自己就会想得特别多,心里特别乱,直到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当再有人跟你交往的时候,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可能惹得你发怒。五.选择障碍,困难重重。当恐惧和利益计算让一个人失去了分析的能力,就会出现这种选择障碍。其实他还是为了想获取更多的利益。所以,当他跟对方在一起时,会特别在意对方的每一个行为,甚至每个眼神。看似你是为了保护自己,其实是在折磨自己。
  如果,我说一些“心灵鸡汤”的话,那大概意思就是说:人生就像湍急的河流一样,有跌宕有平缓,不管是蜿蜒起伏,还是飞流直下,或是困卧湖潭,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本性是不能改变的。人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目标永远是前面。从没有人能一帆风顺,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坎坷波折,大喜或者大悲。喜之,可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悲之,也不必“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记得有一句話:“过分地追求完美,世间的种种终必成空。”每一件事不能完全尽如人意,更多的时候不能以自己为中心。每一颗流星的划落,都是上天的眼泪儿,瞬间的划落,然后消失在天空的尽头。是完美也是缺憾。此时,我读懂了:最美的东西也许不仅仅因为它的美,还因为它的短暂与唯一。有时缺憾也是一种美,就如断臂维纳斯。“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简单单纯的生活,可以像一滴水,让人心醉。每个人手上都抓着这样一“把”让人觉得幸福的事儿,我们不断地把它往怀里揣,将它珍藏。结果,衣服破了一个洞,幸福全丢了。忧伤被刻上眼角,悲伤便不能平静纯白。所以,幸福的事儿,不能追求太多,而往往一件很小的事儿,便足以让我们欢呼雀跃。如此,便是读懂了“知足者常乐”。人活在这世上,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如果我们不知足,我想我们这一生也只能活在惆怅之中了。泰戈尔说,“生如春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别让过分追求完美的心,占据我们的幸福。世间圣贤皆寂寞,自古才子难为用。古来圣贤,肯定寂寞孤独。问题的关键是,一些自信者把自己当圣贤。没有人因为重视养生而倾家荡产,却有太多的人因为失去健康才人财两空的。古人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不是嘴上念念就可以的,你必须真正参悟透彻才行,那就是大彻大悟,那就是永生的实现。人命危脆,谁也不确定明天会发生什么,要修行、参悟。陷在世俗的烦恼琐事中,陷在情爱的无谓纠缠里,那就是没有休止的轮回苦海。古人说,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听闻道法的机缘,不是每生每世都有的。了断生死只在不惑,不惑的要义就在于不被各种复杂关系迷惑,不被复杂关系迷惑的要义就在“参悟”这一念的玄机。那么这个玄机是什么?莫说,莫说,天下本无事。不如闭上眼,深吸一口气,感觉风的温柔。请认真去诠释那不完美的瞬间,一切将会焕发幸福的色彩!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脱俗的清幽与恬静,那“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则是另类的清新幽静;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对钱财的参透与领悟,那“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则是人生的积极与乐观。且歌且饮,何等快活。
  问题在于,“心灵鸡汤”的话往往说给他人听,自己未必能做到。道理人人会讲,遇到事,不少人还是放不下个人利益。于是,清纯的晴雯妹妹遭遇了:恶鸟仇恨高翔,雄鹰反遭到网获;臭草妒忌芬芳,香兰竟然被人剪除。花儿原来就怯弱,怎么能对付狂风?柳枝本来就多愁,如何禁得起暴雨?遭受如此恶毒的诽谤,你患上了不治之症。你哪里是自招罪愆而丧生,实在乃蒙受垢辱而致死。你既怀着不尽的忧忿,又含着无穷的冤屈。
  你眉毛上黛色如青烟缥缈,昨天还是我亲手描画;你手上的指环已玉质冰凉,如今又有谁把它焐暖?炉罐里的药渣依然留存,衣襟上的泪痕至今未干。镜已破碎,鸾鸟失偶,我哀伤不已。
  现在正是秋天,五行属金,是白帝掌管的季节。孤单的被褥中虽然有梦,空寂的房子里已经无人。种着梧桐树的台阶前,月光暗了,你的芳魂与美丽的倩影一同消逝。绣着芙蓉花的纱帐里,香气已经消散。你娇嗔的喘息和柔声的话语也都灭绝。一望无际的衰草,又何止芦苇苍茫。我就将无边的情寄托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幻影中吧!遍地凄凉的声音,无非是蟋蟀悲呜;夜中的露水悄悄地漫过长满苔痕的石阶,捣衣的寒砧声已穿不过帘幕;秋雨越过长满薜荔的墙垣,断断续续听到隔院传来哀怨的笛声。屋檐下那只鹦鹉还在咿呀学语,喊着你的芳名。你的生命行将结束,槛外的那棵海棠预先枯萎。我们嬉戏的那些时光,穿过记忆的长廊,清晰如昨。过去,你躲在屏风后捉迷藏,现在,听不到你的脚步声了。斗过草的庭院前,你如兰花般的笑靥还会重现吗?那些刺绣的绒线早已丢弃,还有谁来裁纸样、定颜色?洁白的绢已经断裂,再无人去烧熨斗、燃香料了!
  活着时,你既与兰蕙为伴;死了后,就请你当芙蓉主人。上天传下旨意,封你为花宫待诏。起初听说以为只是小婢戏言,实属无稽之谈。然我仔细想来,觉得这样的说辞有依有据。为何呢?李长吉将死时,一个穿红衣、骑赤虬、手持诏书的人,从天上来,告知天帝建成了白玉楼,要召他去作文记述其事。这虽然是不一样的事,但其中的道理是相同的。所以说什么事物都要找到能够与它相配的人,不可滥竽充数。我始终相信天帝委任、权衡,合情合理,不会埋没每个人的天赋,芙蓉花神非你莫属啊!希望你不灭的灵魂能降临到这里。我不想再用鄙俗的语言,污浊你聪慧的倾听。   就让我来为你歌一曲,迎接你的来临吧:天空为什么这样苍苍啊!是你驾着玉龙在天庭遨游吗?大地为什么这样茫茫啊!是你乘着象牙的车降临九泉之下吗?……白白地哀叹悲号有什么用呢?你静静地长眠不醒了啊!难道说天道变幻就是这样的吗?既然墓穴如此安稳,你死后又何必要化仙而去呢?我至今还深受桎梏而成为这世上的累赘啊!你的神灵能有所感应而到我这里来吗?来呀,来了就别再去了啊!你还是到这儿来吧!……人们呵,早已进入梦乡;竹林呵,奏起天然乐章。只见那受惊的鸟儿四处飞散,只听得水面上鱼儿喋喋作响。我写下内心的悲哀呵,作为祈祷,举行这祭奠仪式,期望吉祥。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匆匆来匆匆去。花开花落,物是人非。晴雯死时是十六岁。这个祭文,有着他们之间最亲密的回忆,也是一曲真正的青春挽歌。
  在宝玉看来,晴雯就是他的“女神”。
  “女神”意象成为中国文学中较早出现、并传述不绝的女性形象。《离骚》《九歌》《河伯》《云中君》《东君》《大司命》《少司命》中描写的“女神”,浸透着迷茫、感伤、孤独等情绪,而这些,也是诗人屈原的情感底色。从中可以看出,屈原只是沉浸在短暂、虚幻的爱情体验中,而无法获得实体性的接触。这种爱情的悲剧体验,实际是屈原人生挫折和压抑的投影。屈原对爱情的追求不在于爱情本身,而在于情感的安慰作用,于是“人神恋爱”成为情感的载体,成为个体情绪的寄托或发泄方式。
  我们看,《红楼梦》第七十八回,小丫头灵机一动,无中生有编排出了晴雯临终遗言,“我不是死,如今天上少了一位花神,玉皇敕命我去司主。”晴雯为“芙蓉花神”这个情节,应该是受了屈原《离骚》的影响。《红楼梦》整部书自开篇女娲补天、绛珠下世始,再至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都可见仙幻神话于人间之“统摄”;晴雯之为天上花神之下界,自必顺理成章,纳入此一仙幻神话“统系”。《离骚》“由人世而天上”结构,对于后世浪漫主义文学影响深远。白居易《长恨歌》自开篇“汉皇重色思倾国”至“魂魄不曾来入梦”,乃唐明皇杨贵妃人间故事;自“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则成了二人天上故事。
  屈原笔下的“女神”“香草”意象,在“人神恋爱”的抒写中,包含了宗教意味。《离骚》中的几位女神,屈原也通过她们,寄予了孤独无奈的情感意绪。
  屈原之爱“香草”,正像鲁迅之爱兰花——先生一生养兰,据说,这恐怕与绍兴人爱兰的风气相关。除此而外,屈原笔下的“香草”,还具有宗教或巫术的意义,它不仅是人神相恋时爱情的信物,更是凝结着爱和美、具体和抽象的象征。我们通过分析发现,《九歌》《离骚》中的“人神恋爱”,蕴涵着相对稳定的情节模式,即以热烈的追求始,以哀婉的失落终。曹植在《洛神赋》中也继承这一情节模式。你看,曹植眼前这位美貌的女神,“仪静体闲”,他一看就心动了,于是“解玉佩以赠之”;而女神呢,则心有灵犀,“抗琼珶以和予兮 ”,也举起自己的佩玉相赠。
  以佩傳情,赠玉为信,这个传统盛行于《诗经》时代,“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等等描写,不胜枚举。
  《洛神赋》之后,洛神,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与绘画创作反复表现的对象。洛神,多存在于男性作者创作的文图文本中,且多显现于男人的梦境或如梦的幻想之中,反映了男人潜意识中诸多自性化信息。其精神内涵不仅源自个体潜意识,也散发着集体无意识的光芒。幻梦中的洛神,体现了集体无意识中男人对美人的幻想与欲望,暴露了洛神“原型”的初始样式。
  那么,洛神究竟有没有“原型”?如果有,“原型”是谁?李商隐诗中有云:“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诗中的洛神,指的就是甄宓(fú)。曹操将曹植一见钟情的甄宓,嫁给了曹丕。可甄宓爱的却是曹植。这段绯闻越传越广,以至于,人们“宁可信其有”,大约生活太枯燥了,需要加一点“绯闻”,权当调味品好了。也有人说,曹植的传世情书《洛神赋》就是写给甄宓的,甄宓就是洛神。曹植和曹丕的关系,也因为这个女子而失和。
  《洛神赋》,由于和曹植的私生活扯上了某种神秘的联系,从而逗发了人们的好奇心。不禁要问:甄宓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女子,竟然生出这么多的事端。
  甄妃原本是袁绍儿子袁熙的妻子,十几岁就嫁给了袁熙。在一次战斗中,曹操打败袁绍,曹丕闯入邺城(今河北临漳)袁氏宅邸,一眼就看中了漂亮的甄氏(甄宓)。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曹丕二话不说,直接将甄宓纳入房中。到许昌之后,曹植见了甄宓,同样心生爱慕。
  身为袁熙的妻子,曹丕第一次见甄宓时,就知道她已有身孕。甄宓生下的孩子,就是后来登上帝位的魏明帝(曹睿)。不用说,曹睿应该是袁熙的儿子,反正不是曹丕的亲生子。这个秘密,曹丕是知道的,所以,他坚决不让曹睿继承曹家的家业——曹睿是袁熙的儿子,流淌的可是袁氏家族的血脉。他害怕曹植的《感-赋》,怕被有心人读出端倪,遂下诏改为《洛神赋》。
  这便是《洛神赋》的由来。
  为了不让曹睿登基,曹丕拼命地生儿子。无奈,天意弄人,越想阻止的事情,越事与愿违。一心想成的,反而成不了;坚决不想成的,往往成了。曹丕一生,除了曹睿之外,共生了八个儿子。可是,这八个儿子里,有三个早夭,剩下的个个身体羸弱。除曹霖外,没有一个活过二十岁的。但曹霖与曹睿至少相差了十五岁以上。一直到临死时,曹丕都盼望着曹霖能够快快长大。可惜天不遂人愿,他未能等到曹霖长大,就撒手人寰了。最后选无可选,只好让曹睿登基。
  有人认为,所谓的“洛神”是现实存在的,那就是曹植的嫂嫂甄氏。关于曹植与甄宓的这段绯闻,已经传说了一千多年了,难怪《洛神赋》始终有“感甄”一说。当然,也始终有另外一种声音,说所谓的“洛神”并不是甄氏,理由如下:首先,即使曹植爱上他的嫂嫂,他也没有那么大的胆量写《感甄赋》。丕与植兄弟之间因为政治的斗争,本来就很紧张,曹植写《感甄赋》,岂不是色胆包天,不怕掉脑袋了吗?其次,“14岁的曹植不大可能爱上一个已经24岁的已婚女子”。   《洛神赋》:曹植的传世情书是写给她的吗?这是《光明日报》一篇文章的标题。文中说:“甄宓就是洛神吗? 解题的关键,正是‘甄宓’这个名字。其实在各类正史之中,我们只能知道此女叫甄妃或甄氏、甄夫人、甄皇后、文昭皇后,有姓无名。爱玩游戏的人都知道,三国杀、王者荣耀这些涉及三国人物的游戏里,都叫她‘甄姬’,姬是古代对妇女的一种称呼,相当于‘甄女士’。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我们并不知道甄氏的全名。
  “而后人开始叫她‘甄宓’(下文统一以此称呼),完全缘起于曹植的代表作,这个作品,就像是曹植与甄宓绯闻的潘多拉魔盒。——不是《七步诗》,是《洛神赋》。
  “《洛神赋》是因甄宓而作吗?在各种正史记载中,曹植与甄妃并没有什么正面接触。
  “最先传绯闻的人是唐代一个叫李善的注书人,他在科举必备参考书《邵明文选》里注了这样一段话:魏东阿王(曹植)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寝与食。黄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缕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时已为郭后谗死,帝意亦寻悟,因令太子留宴饮,仍以枕赉植。植还,度辕,少许时,将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见女来,自云:‘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遂用荐枕席,欢情交集,岂常辞能具。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发,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尔。’言讫,遂不复见所在。遣人献珠于王,王答以玉珮。悲喜不能自胜,遂作《感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
  “这一段信息量很大,演绎的部分居多,可以看出,《大军师司马懿》中曹植与甄宓的故事基本上以此段为蓝本。但这段文字仍然有一两点可信之处。
  “可信之一,甄宓是因郭氏而死,而非曹植。据陈寿 《三国志》 记载,‘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即位為文帝,日益宠爱助他谋取大位的郭氏,甄氏时出怨言,帝大怒,(黄初)二年(221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随后,曹丕立郭氏为皇后。……
  “历史的层积总会让一些故事变得更清晰或更模糊。
  “在曹丕与曹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夺嫡故事下、在曹丕与甄氏的感情恩怨中、在曹植《洛神赋》的文采与遐思里,曹植与甄氏这两个强权下的弱势人物,被人们捏合在一起,生发演绎出了许多故事。
  “甄氏被后人赐予了‘甄宓’这个名字,她走进了唐人的小说、元人的杂剧、梅兰芳的京剧以及你正在追的影视剧。一部分人觉得这纯属绯闻,另一部分则恨不得唱出‘因为爱情’。
  “《洛神赋》是源于爱情的遐想,还是出自艺术的创造?几番玩味之中,好像可以看到曹植在三国魏晋那个群雄纷争的时代,用自己的才思,在剑拔弩张之中辟出一道幽光,幽光里透着绚丽的柔情。
  “《洛神赋》究竟是不是为甄氏所做的呢?大概只有作者知道。我们似乎更适合感叹一句,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其实,深挖历史,比看影视剧有意思多了。”[4]
  《洛神赋》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唐代大学者李善注解《洛神赋》,将曹植和甄妃的一段恋爱故事讲述得活灵活现,生动逼真,更使洛神和甄妃等同起来。
  四
  关于《洛神赋》的创作意图,是一个千古之谜。萧统《文选》归之于“情”类《文选》李善注更详叙曹植在甄氏嫁曹丕前就对她爱慕。有关《洛神赋》“感甄”一说,是曹植与宓妃的一段公案。关于曹植和宓妃关系的传说,在中唐时期已经流传。东晋顾恺之所作《洛神赋图》中宓妃所用的灵蛇髻,与晋陆翙《邺中记》中宓妃发明灵蛇髻的记载亦相印合,虽不能确证此传说产生于东晋时期,亦不失为有趣且可以进一步讨论的史实。自南宋尤袤刻本《文选》李善注印有这段故事以后,流传滋广。
  为什么要“感甄”?因为甄宓是被冤死的,且死得很令人同情。据《汉晋春秋》里记载“初,甄后之诛,由郭后之宠,及殡,令被发覆面,以糠塞口。”一代佳人甄宓,就此陨落。
  《洛神赋》原名《感-赋》。后来甄氏的儿子曹睿即位为魏明帝。魏明帝曹睿将《感甄赋》改为《洛神赋》。“感-赋”,又不是“感甄赋”,这和甄宓有啥关系呢?原来,“-”和“甄”,这两字是通假字。这么说有什么证据?证据之一,按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记录,“甄”字发音为Juan,而“-”字也读成Juan,两字发音完全一致;证据之二,据《三国志》记载,曹植在黄初二年时被封临淄侯。曹植分封的地名,一直书写的是“-城”。如《程昱传》“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城、范、东阿不动。”可到了范晔写《后汉书》的时候,每提到-城,却都写成了“甄城”,其下还特意标明注解“县名,属济阴郡,今濮州县也”。由此可见,当时“甄”和“-”,这两字是相通的,“感-”实为“感甄”。
  无论是曹植还是曹睿,他们都没有想到,这一改名举动竟被后人理解成“欲盖弥彰”,于是文人附会,臆想百出,那个在洛水之畔赠送枕头的女子,便由宓妃变成了甄妃。
  从《洛神赋》描写的情况来看,其中不仅有明显的甄氏的身影原型,更有两人之间交往的细节原型体现。曹植所要反复申辩的,是两者之间最后的归结点,乃是“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洛神”以她那变化不定、摇曳多姿的舞步,展现了内心的爱慕、矛盾、惆怅和痛苦。尤其是“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一波三折,一唱三叹,更将这幕浪漫的悲剧美臻至巅峰。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有一个疑问:曹植所描写的“洛神”和顾恺之画中的“洛神”是现实中的人物还是梦境中的想象?
  洛神到底是谁?如一头雾水。有人认为曹植以“人神殊途”的方式来暗喻兄弟反目;有人认为《洛神赋》原名叫《感甄赋》,甄妃是曹丕的妃子,曹植对甄妃怀有仰慕之情(这一说法源于唐代李善在《昭明文选》后的注解里讲的一个故事:最初想娶甄妃的是曹植,结果却被曹丕抢了先,曹植一直念念不忘)。
  众说纷纭,谁也不知道“洛神”是什么样子,全凭曹植的文字描述。这些猜测对今人来说都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才高八斗的曹子建的笔下,东方的维纳斯诞生了——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时光带走了文人墨客,却留下了艺术瑰宝。
  何以消天下清风朗月?古人云:“酒盏诗筒。”何以谢人间覆雨翻云?古人云:“闭门高卧。”
  “闭门高卧”干什么呢?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自得逍遥。《洛神赋图》描绘的是曹植与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却无奈离去的情景。古人说,获佳文易,获文友难。“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观《洛神赋图》,你可以与曹子建、顾恺之对饮。
  俗心一消,白云亦可赠客。渣滓尽化,明月亦来照人。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即是主人。取云霞为伴侣,引青松为心知。林和靖梅妻鹤子,与梅同瘦。竹林七贤吟啸江湖,与竹同清。陶渊明归隐田园,与菊同眠。古人竹篱茅舍,石屋花轩,松柏群吟,流水绕户,春鸟便是笙歌,春花便是粉黛。一轩明月,花影参差,席地便宜小酌。十里青山,鸟声断续,寻春几度长吟。
  曹植所写的爱情悲剧《洛神赋》,神人之恋缠绵凄婉,动人心魄。东晋顾恺之读后大为感动,遂创作长卷《洛神赋图》,描绘了他见到的洛神——东方“维纳斯”,“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洛神身材修长,容貌秀美,双眼凝视着远方,眼神充满着幻想、迷惘与哀伤。
  顾恺之忠实地描绘出《洛神赋》的故事情节与文学意境。他的画风独特,人物清瘦俊秀,谓之“秀骨清像”;线条流畅,谓之“春蚕吐丝”。展开画卷,只见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凝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洛神盘着高高的云髻,被风吹起的飘飘衣带赋予了她出尘脱俗的仙人之美。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对曹植的倾慕之情。在整个画卷中,画家安排洛神一再与曹植邂逅,日久生情,后洛神乘龙车在云端渐去渐远,留下情难自禁的曹植在岸边,终日思念,最后依依不舍地离去。
  “飞雪带春风,裴回乱绕空。君看似花处,实在画中游。”每一幅画的背后都有动人的故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也不例外。那个“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绝色美女和那个“七步作诗,词采华茂”的落拓诗人在洛水相遇了。曹植身后的侍从,眼神都收敛于近处。只有曹植望向远方,与洛神四目相对,一见钟情。首先是“睹一丽人,于岩之畔”。初见之后,洛神一再与曹植相遇,时而在清流中和湘水女神、汉水女神嬉戏,时而在山林中边走边舞,顾盼生辉,行止轻盈。情到浓时,众神也来同庆。风神屏翳张开大嘴收风,水神站在河里平定波浪,黄河河伯冯夷击鼓奏乐,衣着古朴、人身龙爪的女娲放声高歌;其次是各自“解佩相赠 ”;最后,洛神离去,他怅然独往,“人神殊途,依依不舍 ”。这全卷的高潮部分,洛神驾六龙云车远去,云水翻腾中,旌旗飞扬,水族护卫。
  这世上有一种苦,叫“求不得”苦。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曹植真的娶了甄氏,还能写出《洛神赋》吗? 当然写不出。不曾经历,怎会懂得?人世间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我本可以”,最大的距离莫过于“咫尺天涯”,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生死相隔”。
  《洛神赋图》将曹植初见洛神时的喜悦、激动,洛神离去时的惆怅、留恋,以及“若往若还”的矛盾心态,都表现得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堪称妙笔神韵。这幅画也是中国书画历史上的巅峰之作,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顾恺之创作的《洛神赋图》,因年代久远已经失传,流传至今的均为宋以后的摹本。除了大画家顾恺之,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也曾将《洛神赋》的神采风貌形诸楮墨,为书苑和画坛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精品。
  写这篇文章时,正值酷夏。酷夏时节,笔者置身河之畔,能看见蛙鼓一张一翕,争相博眼球,鸣叫,仿佛在说:“我在河边等你,约吗?”当然,还可以听到千百只蝉齐声鸣叫,顿生一种时光被煮沸的感觉。
  高温酷热的夏天,人们往往容易肝火过旺,心烦意乱,食欲不振。除了身体中暑外,也有“情绪中暑”的说法。中医养生讲究入静、调神,要求做到静、定、虚、空,无我无物。
  生命是一场修行。常言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其中,情绪失调对身体、气血、脏腑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而气血畅通、心情愉悦尤为重要。想到周围的人,部分成年人对“心情愉悦”有点迟钝,他们觉得,日子没有潮汐,因此没有仪式也不觉得要命。晚上照样“躺平”了,睡觉。他们再也不会因为一个笑话,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出快乐的笑声!却常常因为一件事,而伤心好久……还有个人,她整天忙,也不知道忙啥,反正就是忙。她对朋友说,上午喝了一罐咖啡,到现在都还没睡意,真真的咖啡绝缘体啊。要命哦,累了一天,明天还有超多事要做、不睡觉真的输不起的,并写诗曰:
  那些高楼之上无眠的灯光
  又是谁 在静夜里
  等待另一场巴山夜雨
  或者等待
  脚步慢慢响起或者消失
  多年后
  有人问我风花雪月是什么
  我说
  那只是一句成语。
  此时此刻,也许,你需要再看一遍河南卫视的《洛神水赋》,仿佛听着潺潺的流水声,顿觉凉意袭人。鞠一捧泉水,慷慨饮下,甘甜之味漫过肚腹,回味无窮。
  “洛神一舞”再出圈,传统文化成“顶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洛神水赋》“爆款”出圈,其热度直逼十多年前央视“春晚”“爆火”的舞作《千手观音》。与其说,出圈的是《洛神水赋》;倒不如说,火出圈的是其背后的传统文化。
  为啥河南台的节目拍一次火一次?有人说,这是因为河南本就是文化大省,“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先天资源禀赋固然重要,但能让“挑剔”的网友集体点赞,说到底还是在于匠心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韩浩月.《端午奇妙游》出圈,不只是一场“视觉奇观”[N].新京报,2021-06-13.
  [2] 张晨昊.《唐宫夜宴》姊妹篇出圈,《洛神水赋》为什么能?[N].南方都市报,2021-06-14.
  [3]曹雪芹.红楼梦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901—904.
  [4] 陆寒.曹植的传世情书是写给她的吗?[N].光明日报,2017-07-2.
其他文献
毋庸置疑,“less is more”是时尚搭配里永远不出错的“黄金法则”,因为用尽量少的安全色进行组合,确实比较容易营造“高级感”。然而,当这样的搭配法则在生活里运用得越来越多时,就难免不会让人觉得有些无趣。这时,如能巧妙而有分寸感地运用撞色等色彩搭配方法,反而能达到“多而不杂”和“艳而不俗”的效果。
目的探讨MRI在胎盘植入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在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就诊的疑似胎盘植入患者128例,年龄23~33岁,平均年龄26.65岁。行病理检查和超声、MRI检查,比较超声、MRI诊断准确率和对治疗方案的差异。结果手术病理诊断为胎盘植入患者101例,非胎盘植入患者27例。MRI诊断胎盘植入的灵敏度、准确率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03%、95.31%和88.89%,明显高于超声(70.30%、71.09%、40.00%)(P<0.05);MRI和超声诊断胎盘植入的
摘要: 在生产作业当中,数控机床这一技术的出现使得生产革命迎来新纪元,为机械制造行业带来了技术方面的革新,同时也使加工精密技术上升到更高层次的水平。所以,为了使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得到提高,就需要对加工精度提高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并明确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生产作业提供参考,使生产作业的质量得到加强。  Abstract: In production operations, the emerge
目的探讨上肢机器人训练(ULTR)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38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25~81岁,平均年龄54.22岁;发病时间21~146 d,平均发病时间68.96 d;脑出血20例,脑梗死18例;左侧21例,右侧17例。随机分为ULTR组(n=19)和重复性运动训练(RET)组(n=19)。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ULTR组增设ULTR,RET组增设RET。治疗后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观察门静脉及其分支、侧支循环及计算脾脏体积,探讨其对诊断门脉高压及预测食管胃底静脉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83例明确诊断为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进行分组。MSCTA观察门静脉及分支管径大小、侧枝循环开放及脾脏体积大小。结果:MSCTA清晰显示门静脉及其分支,门脉高压患者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胃左静脉及脾静脉管径明显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左静脉管径在肝硬化代偿组与失代偿组间存在差异(P<0.05);MSCTA清晰显示83例肝硬化门
针对苦卤水蒸发浓缩工艺高能耗、高成本的特点,将TVR与MVR 2种热泵节能技术应用于该工艺的节能研究,提出了TVR热泵及TVR耦合MVR热泵2种双效蒸发节能工艺。选用ELECNRTL电解质模型模拟该苦卤水体系,同时以能耗和年总费用(ATC)作为蒸发工艺的评价指标,对上述2种节能工艺进行模拟以及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双效蒸发工艺相比,TVR热泵双效蒸发工艺能耗平均减少61.5%,ATC平均节省70.3%;而TVR耦合MVR热泵双效蒸发工艺能耗平均减少71.4%,ATC平均节省69.3%。与TVR热泵双效
7月28日,国家能源局在京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了上半年国内能源经济形势。国家能源局在会上介绍,今年上半年我国天然气产量增长10.9%,需求同比增长21.2%,进口量同比增长23.8%,其中液化天然气进口量同比增长27.8%。对于上述数据,笔者喜忧参半。
大众对不良姿态的认识还停留在一种不喜欢运动、懒得动的形象描述上,就连一些临床医生也忽视了不良姿态对于健康的影响,认为无须为那些程度轻微的、不需要手术矫正的不良姿态担心。其实,长久保持不良姿态,颈椎变得僵硬、胸椎灵活性下降、腰肌劳损都是影响健康的隐性杀手。很多人知道不良姿态是导致疼痛的原因,殊不知不良姿态也会造成脊柱不对称受力,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目的:探讨分析对风湿痹症者行针灸推拿配合中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2019年5月期间符合临床风湿痹症诊断标准的120例患者,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行常规进餐后西医用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针灸推拿配合中医药加减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与治疗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ESR、CPR、RF指标治疗前后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明显优,两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关节疼痛、晨僵、关节肿胀、握力等临床症状体征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好,两组差异显著(P
摘要:在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1+X证书制度试点实践过程中,研究了本专业课证融通的路径。通过厘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岗位职业能力的对应关系,选择合适的证书,建设与证书对应的课程模块,对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施教学和考核评价,实现了该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有机融通。  Abstract: In the course of the pilot practice of the 1+X certif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