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漳县秧歌流传于漳县的各个村庄数百年,它作为地方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蕴涵着民族丰富的精神,具有漳县的地方特色。解放以来初期,漳县人民的生活水平一直是非常的艰苦,自然环境也非常的恶劣,困难的生活磨砺了漳县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人们辛苦的劳作之余,秧歌也是他们在每年春节释放压力和庆祝节庆的一种形式,秧歌具有漳县人民的生活特色,本文简单介绍漳县的风俗文化对漳县秧歌小调的影响。
关键词:漳县秧歌 演唱艺术
漳县秧歌是属于陕北秧歌中的一种,漳县秧歌也可称为“闹社火”。漳县秧歌既有陕北秧歌的豪放、粗犷,又有河北秧歌的细腻、缠绵。它容秧歌、社火和秧歌戏于一炉,既有秧歌的舞蹈和歌舞小戏,也有社火欢快滑稽的杂戏;既有秧歌、社火以鼓乐为主的武术表演,也有秧歌戏具有简单情节和固定板式(唱腔)的小戏演唱。根据有关资料记载,陕北秧歌起源于宋代、成熟于明代、繁荣于清代中期。后来因为战乱、自然灾害等一切原因使得秧歌慢慢的丢失。1942年,在毛泽东的带领下,通过大批文艺爱好者开始了新的秧歌运动,这一民间艺术开始慢慢的振兴起来,走入了人民的生活中去。漳县秧歌舞蹈起源于人们的农业劳动,所以表现农业生产劳动的舞蹈特别多,其中秧歌这种形式流传最广。秧歌起源历史悠久,人们在田间辛苦的耕耘、播种,耕田的劳动,以敲锣打鼓,给辛苦的劳动人民助兴。其实早在宋代就有农事中唱秧歌的记载,后来人们不断慢慢发展,将农民们劳动之余自娱自乐的形式,歌舞都统称为秧歌。漳县秧歌的演唱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不管是咬字还是旋律、节奏上面都会有自己的风格。
一、方言在秧歌中的运用
漳县方言在一些的字词当中,发音比较的特殊,比如一般在叫人名的时候前面一个字比较弱后面的比较强,这样的称呼发音演唱,就会影响演唱的旋律节奏。比如人名“小花”,在普通话中的“小”是三声,而在方言里“小”则发四声而且字头会拉的很长。“花”在普通话中读一声,但是方言里则发轻声,但是声音压的比较重。在演唱秧歌时发音也会多少影响到旋律的节奏,秧歌演唱中的尾音一般都是用啊、咦、呀等。
谱例1.
歌词中“妈妈”所相对的旋律节奏,在第五小节 ,
第一个字在第一拍的弱拍子上,时值是半拍,第二个字在强拍上,时值是一拍。在第11-12小节 ,第一个字也是在弱拍上,时值为一拍,第二个字在强拍上,时值是两拍。又像第13小节中 ,第一个字处在强拍的弱位置,时值是半拍,第二个字在弱拍的强位置,时值为一拍。
漳县秧歌在演唱的时候,单音的延长一般都是在两拍左右,不会超过两拍,就算在记谱的时候,也会出现二分音符,但是在显示演唱的效果为一拍半,其他半拍一般都会成为空拍,演唱的方法就是把二分音符唱完第一拍之开始延长时,可能会将延长音进行加重的处理。秧歌中的这种演唱方式也会在歌词上体现出来,唱完第一拍的词之后会在延长音的节奏重音上加入一个衬托词,或者就是重复一次前面的那个唱词的韵母。
谱例2.
歌词中第四小节“田”字就是单音延长演唱,在这里唱了一拍半,最后一小节的“开”字也是单音延长演唱,也是一拍半。像这种单音延长的演唱方法一般都在一句话的结尾结束来演唱,这样更能显示出秧歌的演唱特色。
二、秧歌的演唱速度
不管是在民族音乐还是在流行音乐中都会有规定的演唱速度,速度是乐曲风格中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秧歌的演唱速度快慢是来自当地人民自己来定的,相对的来说,漳县秧歌演唱是的速度一般是缓慢而又平稳的,一分钟差不多是38拍左右,速度很快的曲子倒是有,但是传承下来的没有几首。对秧歌深入研究会发现,秧歌演唱者一般都是比较年长的有经验的,所以演唱的速度比较慢,从秧歌的载体来看,以歌为主的曲调以及部分小调都比较缓慢。
三、秧歌的演唱风格
漳县秧歌在演唱的时候分为两种演唱,一种是清唱,清唱可以自定音高,节奏都是跟着自己的步伐来决定,一般都是一个领头带领大家一起唱。整体来看,演唱的速度比较缓慢而且平稳,在特色的装饰音和特色的旋律上,演唱的感觉给人是起伏的。在情绪方面也会有一种向上冲的感觉,每一句都会有一个预备的过程,并且开始的每一拍都有强拍的节奏感觉,一种都在寻找那种很欢快的感觉,声音会显得略为粗、冲。另一种唱法就是在二胡、唢呐、锣鼓的伴奏下演唱,还有一种就是跟着CD片里的秧歌演唱,这两种演唱会差不多,都是有伴奏的,这种演唱就不像清唱那么自由,这种演唱的时候必须得跟着乐器的旋律音高节奏来演唱,不会像清唱那么自由,但是尽管如此,还是有那种漳县的一些风格特色在里面。在漳县秧歌小调里面那种旋律特点和演唱的方式,可以找到粗狂、豪放的演唱风格。
四、结语
漳县秧歌的表演主要是以歌唱为主的,有简单的舞蹈伴舞,有满口的漳县方言腔来演唱,融入了漳县人民的生活习惯,用演唱秧歌的形式来表达人们心中的喜悦和心情,不管是男女老少都会演唱秧歌,漳县秧歌已经流传到了漳县周围的一些小村庄小镇子里去,每个地方的演唱具有自己的特色风格,里都面融入了大西北的豪放与粗狂,富含着解放以来人民群众的丰收喜悦。近几年秧歌慢慢走进了城市,健身行、广场舞,秧歌不光成了人们健身的好项目更是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加以发展与传承。希望秧歌的良性发展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漳县秧歌的存在,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和喜欢漳县秧歌。
参考文献:
[1]海海.陕北秧歌实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2]董雪.试析我国北方四大秧歌的风格特征[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02).
[3]许凤英.论秧歌的文化性质及其功能[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8,(04).
[4]苏敏.漳县秧歌小调的艺术特色[J].音乐时空,2014,(05).
关键词:漳县秧歌 演唱艺术
漳县秧歌是属于陕北秧歌中的一种,漳县秧歌也可称为“闹社火”。漳县秧歌既有陕北秧歌的豪放、粗犷,又有河北秧歌的细腻、缠绵。它容秧歌、社火和秧歌戏于一炉,既有秧歌的舞蹈和歌舞小戏,也有社火欢快滑稽的杂戏;既有秧歌、社火以鼓乐为主的武术表演,也有秧歌戏具有简单情节和固定板式(唱腔)的小戏演唱。根据有关资料记载,陕北秧歌起源于宋代、成熟于明代、繁荣于清代中期。后来因为战乱、自然灾害等一切原因使得秧歌慢慢的丢失。1942年,在毛泽东的带领下,通过大批文艺爱好者开始了新的秧歌运动,这一民间艺术开始慢慢的振兴起来,走入了人民的生活中去。漳县秧歌舞蹈起源于人们的农业劳动,所以表现农业生产劳动的舞蹈特别多,其中秧歌这种形式流传最广。秧歌起源历史悠久,人们在田间辛苦的耕耘、播种,耕田的劳动,以敲锣打鼓,给辛苦的劳动人民助兴。其实早在宋代就有农事中唱秧歌的记载,后来人们不断慢慢发展,将农民们劳动之余自娱自乐的形式,歌舞都统称为秧歌。漳县秧歌的演唱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不管是咬字还是旋律、节奏上面都会有自己的风格。
一、方言在秧歌中的运用
漳县方言在一些的字词当中,发音比较的特殊,比如一般在叫人名的时候前面一个字比较弱后面的比较强,这样的称呼发音演唱,就会影响演唱的旋律节奏。比如人名“小花”,在普通话中的“小”是三声,而在方言里“小”则发四声而且字头会拉的很长。“花”在普通话中读一声,但是方言里则发轻声,但是声音压的比较重。在演唱秧歌时发音也会多少影响到旋律的节奏,秧歌演唱中的尾音一般都是用啊、咦、呀等。
谱例1.
歌词中“妈妈”所相对的旋律节奏,在第五小节 ,
第一个字在第一拍的弱拍子上,时值是半拍,第二个字在强拍上,时值是一拍。在第11-12小节 ,第一个字也是在弱拍上,时值为一拍,第二个字在强拍上,时值是两拍。又像第13小节中 ,第一个字处在强拍的弱位置,时值是半拍,第二个字在弱拍的强位置,时值为一拍。
漳县秧歌在演唱的时候,单音的延长一般都是在两拍左右,不会超过两拍,就算在记谱的时候,也会出现二分音符,但是在显示演唱的效果为一拍半,其他半拍一般都会成为空拍,演唱的方法就是把二分音符唱完第一拍之开始延长时,可能会将延长音进行加重的处理。秧歌中的这种演唱方式也会在歌词上体现出来,唱完第一拍的词之后会在延长音的节奏重音上加入一个衬托词,或者就是重复一次前面的那个唱词的韵母。
谱例2.
歌词中第四小节“田”字就是单音延长演唱,在这里唱了一拍半,最后一小节的“开”字也是单音延长演唱,也是一拍半。像这种单音延长的演唱方法一般都在一句话的结尾结束来演唱,这样更能显示出秧歌的演唱特色。
二、秧歌的演唱速度
不管是在民族音乐还是在流行音乐中都会有规定的演唱速度,速度是乐曲风格中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秧歌的演唱速度快慢是来自当地人民自己来定的,相对的来说,漳县秧歌演唱是的速度一般是缓慢而又平稳的,一分钟差不多是38拍左右,速度很快的曲子倒是有,但是传承下来的没有几首。对秧歌深入研究会发现,秧歌演唱者一般都是比较年长的有经验的,所以演唱的速度比较慢,从秧歌的载体来看,以歌为主的曲调以及部分小调都比较缓慢。
三、秧歌的演唱风格
漳县秧歌在演唱的时候分为两种演唱,一种是清唱,清唱可以自定音高,节奏都是跟着自己的步伐来决定,一般都是一个领头带领大家一起唱。整体来看,演唱的速度比较缓慢而且平稳,在特色的装饰音和特色的旋律上,演唱的感觉给人是起伏的。在情绪方面也会有一种向上冲的感觉,每一句都会有一个预备的过程,并且开始的每一拍都有强拍的节奏感觉,一种都在寻找那种很欢快的感觉,声音会显得略为粗、冲。另一种唱法就是在二胡、唢呐、锣鼓的伴奏下演唱,还有一种就是跟着CD片里的秧歌演唱,这两种演唱会差不多,都是有伴奏的,这种演唱就不像清唱那么自由,这种演唱的时候必须得跟着乐器的旋律音高节奏来演唱,不会像清唱那么自由,但是尽管如此,还是有那种漳县的一些风格特色在里面。在漳县秧歌小调里面那种旋律特点和演唱的方式,可以找到粗狂、豪放的演唱风格。
四、结语
漳县秧歌的表演主要是以歌唱为主的,有简单的舞蹈伴舞,有满口的漳县方言腔来演唱,融入了漳县人民的生活习惯,用演唱秧歌的形式来表达人们心中的喜悦和心情,不管是男女老少都会演唱秧歌,漳县秧歌已经流传到了漳县周围的一些小村庄小镇子里去,每个地方的演唱具有自己的特色风格,里都面融入了大西北的豪放与粗狂,富含着解放以来人民群众的丰收喜悦。近几年秧歌慢慢走进了城市,健身行、广场舞,秧歌不光成了人们健身的好项目更是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加以发展与传承。希望秧歌的良性发展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漳县秧歌的存在,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和喜欢漳县秧歌。
参考文献:
[1]海海.陕北秧歌实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2]董雪.试析我国北方四大秧歌的风格特征[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02).
[3]许凤英.论秧歌的文化性质及其功能[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8,(04).
[4]苏敏.漳县秧歌小调的艺术特色[J].音乐时空,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