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3月2日,中国著名医学家吴阶平逝世,享年94岁。
吴阶平于1917年1月出生在江苏省常州市的一个殷实之家。父亲吴敬仪为他取名泰然,号阶平。由于希望自己能如父愿那般走一条逢山有路的平坦人生,他后来就一直以号代名了。
出类拔萃
父亲吴敬仪根据当年军阀割据、政治腐败的现实,认为从政是不明智的,但也不赞同从商,就主张孩子们都去从医。“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要求从医的一定要进最好的医学院校,将来一定要当个好医生。
父亲一语定乾坤。吴阶平自此在医学园里耕耘了一生。即使到了晚年,他倍感自豪的还是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不只是他一人,他的大家庭里有多人进入了医界。据统计,吴氏三代近亲中,共有30多人投身于医学事业。吴阶平和他的长兄吴瑞萍、弟弟吴蔚然,分别是我国泌尿外科、儿科、外科领域里的璀璨明珠;另一个弟弟吴安然和姐夫陈舜如、蔡如升等,也是医界很有成就的人物。
吴阶平1942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1947年去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1948年后历任北京医学院教授、北京第二医学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中华医学会会长等职,为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吴阶平教授是享誉海内外的医学家和新中国泌尿外科事业的创始人。1954年他发表了《肾结核对侧肾积水》的研究论文,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在国际上也有很大影响。这一新理论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如今还是泌尿科教材的必写内容。20世纪60年代,吴教授开展了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腹膜透析等新课题研究。他创造的“输精管绝育术”为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他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了“肾上腺髓质增生”新病种,被卫生部授予科技成果甲等奖,国际医学界也正式承认他的这项创见。他先后撰写学术论文150篇,出版专著21部(其中13部为主编)。许多国家因他在医学上的成就而授予他这样那样的奖项。
吴教授是我国的两院院士。1995年获美国泌尿外科学会荣誉会员称号,还先后担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师学院荣誉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师学院荣誉院士、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国外院士、香港外科医师学院荣誉主席、国际外科学会荣誉会员,为推动我国医学事业的国际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上世纪60年代初,吴阶平就担负中央领导同志的保健工作了。文革期间,他是北京高校中唯一一个没有被揪斗的校长,这可能与他的工作重要性有关。此外,他还先后11次为5位外国元首进行过治疗,“医疗外交”增进了我国与有关国家的友谊。
在当代中国的医学界,吴阶平称得上是出类拔萃的第一人。
关注科普
调查表明,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比较低,健康领域中的科学素养似乎更逊一筹。多角度地开展科学普及教育,已被各国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在我国,诸多专家学者都积极投身于科普工作,吴教授亦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吴教授十分关注健康教育。他在与人交谈中,接受采访时,各种会议上,经常提及这方面的问题。他还提笔撰文,深入浅出地普及有关知识。
我国的结石病人以千万计,常见的是胆囊结石和尿道结石,患者都忧心忡忡。吴教授告诉大家:有的胆石或尿石很小,躲在很不起眼的地方,虽然被查出来了,但是如果没有明显症状,可以观察一段时间再说;有些小石头即使伴随你一生,也没有问题。这些话就解除了许多人的思想包袱。
针对青少年常常遇到的遗精和手淫问题,吴教授在有关科普文章中写道:“两周左右遗精一次是很普遍的,间隔略长或略短一些都不能认为是病,不必介意。偶然连续遗精两次也不要紧。”“许多人把精液看作是身体的精华,说比血液还宝贵,因此认为遗精就必然伤害身体。实际上精液主要是水分,其中含极少量的蛋白质。如果以蛋白质的量为标准,则一个二两标准粉馒头中的蛋白质含量约相当于50次排精中的含量。遗精只在造成精神负担时才会影响健康。”
吴教授说,手淫“在男女青年中都有发生”,“凡是曾经有过这种动作的青年,只要不再继续,则事情已经过去,不必担心它会造成什么后果”。他强调:一是“克服手淫习惯,实际上也是一次意志的锻炼”;二是“一经克服便不会有什么(不良)后果”。
这样的文章,对青少年正确认识遗精手淫和避免不必要的精神负担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笔者曾与吴教授讨论过性教育问题,他说:“性教育从来就有,问题是过去得到的往往是错误的教育。因此,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就留下了性神秘、性下流、性罪恶的观念。”“其实,男女生理现象本是客观存在,不让提及、禁止谈论并不能解决问题。不能从正面得到正确的教育,孩子们就会私下里接受错误的教育。因为私下流传的这方面知识总是不完整、不准确的,所以家长、教师、社会要联合起来去冲破性教育的禁区。”不过,吴教授主张:“性教育的步子不能过快,分寸要掌握好。”
1982年,吴教授主持编译了《性医学》一书,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有关“性”问题的第一本正式专著,它立即成了一本畅销书。1999年他在一次会议上还要求:青春期教育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必须不断地老调重弹。同时强调:“我们要将性知识教育和性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我们应将预防艾滋病作为性教育的一项内容来抓,防患于未然”。
在我看来,凡与科普有关的事,吴教授都倾心支持,都会欣然去做。我曾应友人之嘱,请吴教授担任某杂志顾问,他马上应允;某省会党报要开办一个健康栏目,让我请吴教授书写栏目名,他随即写好寄来。1999年我们创办《健报》杂志之际,大家认为最好能请吴教授为《健报》写几句话,我就在9月25日写信给吴教授提出这一要求。时隔仅几天,他于10月2日就亲笔给我回复一信,说:“国庆活动较多,现已基本结束,匆匆作复”;说“为《健报》写几句话,今日就勉强写几句,不知是否可用”云云。吴教授用毛笔题写并盖上印章的“几句话”是:
普及健康知识
强化健康意识
重视健康生活
尊重健康指导
吴教授还在信上这样解释:“前两句可能就是《健报》的目标和任务,后面两句主要是《健报》服务对象对自己的要求。”吴教授如此迅速又如此谦逊、重要的“几句话”,我们都高兴、感动得很,它成了《健报》创刊号上的亮点。
上述种种,都表明吴教授对科普工作是何等地关心与重视!
养生有道
一般人不会想到,吴教授在仅16岁的小小年纪就由父亲做主结婚了。但早婚并没有影响他的求学进取,也没有影响他的健康与长寿。
学医的人一样会生病。吴教授告诉我们,他“1939年就动过手术了。后来还有好几次,现在身上的刀疤加起来足有两尺长,各种麻醉药我都用过”。然而他照样是个年逾九旬的寿星。原因何在?
吴教授在与我谈及医学科普工作时指出:“健康很宝贵。没有健康的体魄,国家建设和个人生活都会受到影响。因此,普及健康知识的宣传是很重要的。”同时主张,健康知识还要在“应用上”下功夫。显然,吴教授在这方面是能身体力行的,这应该是他长寿的最主要缘由。具体说来,吴教授的养生有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头一个重要问题还是要乐观。你看哪一个长寿者整天是愁眉苦脸的”?“乐观不是不要去医院。乐观者应该是在战略上藐视疾病,在战术上要重视疾病。该吃药还得吃药,该做手术还得要做”。
二是要多思考,常用脑,认为这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条件。他特别告诫已退休的老年人:“不要完全闲下来,要继续接触外界,联系社会,还要适当训练脑力,思考问题。”他自己每天都会阅读与思考。当然,“忙要适当,忙不是累”,要有张有弛。
三是合理饮食。主张粗粮细粮、荤菜素菜要搭配着用,不挑食,不贪吃。他认为吸烟酗酒都属不良习惯,对身体很不利,有这方面嗜好的要下决心戒掉。
四是生活规律。他通常是晚间10点钟后就寝,早上6点前起床,午间稍作休息。长期如此,生物钟正常运行。
五是兴趣广泛。他曾经爱好网球、乒乓球、羽毛球运动,打桥牌亦是好手,且喜爱京剧,不少京剧名角都是他的朋友。后来,医务、政务太忙了,他只能无奈地笑道:“我是什么爱好都有,现在是什么时间都没有。”
吴教授说过:“健康不是一切,但失去健康就没有一切。”所以他经常呼吁人们要关注自我保健。
吴阶平于1917年1月出生在江苏省常州市的一个殷实之家。父亲吴敬仪为他取名泰然,号阶平。由于希望自己能如父愿那般走一条逢山有路的平坦人生,他后来就一直以号代名了。
出类拔萃
父亲吴敬仪根据当年军阀割据、政治腐败的现实,认为从政是不明智的,但也不赞同从商,就主张孩子们都去从医。“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要求从医的一定要进最好的医学院校,将来一定要当个好医生。
父亲一语定乾坤。吴阶平自此在医学园里耕耘了一生。即使到了晚年,他倍感自豪的还是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不只是他一人,他的大家庭里有多人进入了医界。据统计,吴氏三代近亲中,共有30多人投身于医学事业。吴阶平和他的长兄吴瑞萍、弟弟吴蔚然,分别是我国泌尿外科、儿科、外科领域里的璀璨明珠;另一个弟弟吴安然和姐夫陈舜如、蔡如升等,也是医界很有成就的人物。
吴阶平1942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1947年去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1948年后历任北京医学院教授、北京第二医学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中华医学会会长等职,为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吴阶平教授是享誉海内外的医学家和新中国泌尿外科事业的创始人。1954年他发表了《肾结核对侧肾积水》的研究论文,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在国际上也有很大影响。这一新理论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如今还是泌尿科教材的必写内容。20世纪60年代,吴教授开展了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腹膜透析等新课题研究。他创造的“输精管绝育术”为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他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了“肾上腺髓质增生”新病种,被卫生部授予科技成果甲等奖,国际医学界也正式承认他的这项创见。他先后撰写学术论文150篇,出版专著21部(其中13部为主编)。许多国家因他在医学上的成就而授予他这样那样的奖项。
吴教授是我国的两院院士。1995年获美国泌尿外科学会荣誉会员称号,还先后担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师学院荣誉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师学院荣誉院士、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国外院士、香港外科医师学院荣誉主席、国际外科学会荣誉会员,为推动我国医学事业的国际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上世纪60年代初,吴阶平就担负中央领导同志的保健工作了。文革期间,他是北京高校中唯一一个没有被揪斗的校长,这可能与他的工作重要性有关。此外,他还先后11次为5位外国元首进行过治疗,“医疗外交”增进了我国与有关国家的友谊。
在当代中国的医学界,吴阶平称得上是出类拔萃的第一人。
关注科普
调查表明,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比较低,健康领域中的科学素养似乎更逊一筹。多角度地开展科学普及教育,已被各国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在我国,诸多专家学者都积极投身于科普工作,吴教授亦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吴教授十分关注健康教育。他在与人交谈中,接受采访时,各种会议上,经常提及这方面的问题。他还提笔撰文,深入浅出地普及有关知识。
我国的结石病人以千万计,常见的是胆囊结石和尿道结石,患者都忧心忡忡。吴教授告诉大家:有的胆石或尿石很小,躲在很不起眼的地方,虽然被查出来了,但是如果没有明显症状,可以观察一段时间再说;有些小石头即使伴随你一生,也没有问题。这些话就解除了许多人的思想包袱。
针对青少年常常遇到的遗精和手淫问题,吴教授在有关科普文章中写道:“两周左右遗精一次是很普遍的,间隔略长或略短一些都不能认为是病,不必介意。偶然连续遗精两次也不要紧。”“许多人把精液看作是身体的精华,说比血液还宝贵,因此认为遗精就必然伤害身体。实际上精液主要是水分,其中含极少量的蛋白质。如果以蛋白质的量为标准,则一个二两标准粉馒头中的蛋白质含量约相当于50次排精中的含量。遗精只在造成精神负担时才会影响健康。”
吴教授说,手淫“在男女青年中都有发生”,“凡是曾经有过这种动作的青年,只要不再继续,则事情已经过去,不必担心它会造成什么后果”。他强调:一是“克服手淫习惯,实际上也是一次意志的锻炼”;二是“一经克服便不会有什么(不良)后果”。
这样的文章,对青少年正确认识遗精手淫和避免不必要的精神负担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笔者曾与吴教授讨论过性教育问题,他说:“性教育从来就有,问题是过去得到的往往是错误的教育。因此,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就留下了性神秘、性下流、性罪恶的观念。”“其实,男女生理现象本是客观存在,不让提及、禁止谈论并不能解决问题。不能从正面得到正确的教育,孩子们就会私下里接受错误的教育。因为私下流传的这方面知识总是不完整、不准确的,所以家长、教师、社会要联合起来去冲破性教育的禁区。”不过,吴教授主张:“性教育的步子不能过快,分寸要掌握好。”
1982年,吴教授主持编译了《性医学》一书,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有关“性”问题的第一本正式专著,它立即成了一本畅销书。1999年他在一次会议上还要求:青春期教育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必须不断地老调重弹。同时强调:“我们要将性知识教育和性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我们应将预防艾滋病作为性教育的一项内容来抓,防患于未然”。
在我看来,凡与科普有关的事,吴教授都倾心支持,都会欣然去做。我曾应友人之嘱,请吴教授担任某杂志顾问,他马上应允;某省会党报要开办一个健康栏目,让我请吴教授书写栏目名,他随即写好寄来。1999年我们创办《健报》杂志之际,大家认为最好能请吴教授为《健报》写几句话,我就在9月25日写信给吴教授提出这一要求。时隔仅几天,他于10月2日就亲笔给我回复一信,说:“国庆活动较多,现已基本结束,匆匆作复”;说“为《健报》写几句话,今日就勉强写几句,不知是否可用”云云。吴教授用毛笔题写并盖上印章的“几句话”是:
普及健康知识
强化健康意识
重视健康生活
尊重健康指导
吴教授还在信上这样解释:“前两句可能就是《健报》的目标和任务,后面两句主要是《健报》服务对象对自己的要求。”吴教授如此迅速又如此谦逊、重要的“几句话”,我们都高兴、感动得很,它成了《健报》创刊号上的亮点。
上述种种,都表明吴教授对科普工作是何等地关心与重视!
养生有道
一般人不会想到,吴教授在仅16岁的小小年纪就由父亲做主结婚了。但早婚并没有影响他的求学进取,也没有影响他的健康与长寿。
学医的人一样会生病。吴教授告诉我们,他“1939年就动过手术了。后来还有好几次,现在身上的刀疤加起来足有两尺长,各种麻醉药我都用过”。然而他照样是个年逾九旬的寿星。原因何在?
吴教授在与我谈及医学科普工作时指出:“健康很宝贵。没有健康的体魄,国家建设和个人生活都会受到影响。因此,普及健康知识的宣传是很重要的。”同时主张,健康知识还要在“应用上”下功夫。显然,吴教授在这方面是能身体力行的,这应该是他长寿的最主要缘由。具体说来,吴教授的养生有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头一个重要问题还是要乐观。你看哪一个长寿者整天是愁眉苦脸的”?“乐观不是不要去医院。乐观者应该是在战略上藐视疾病,在战术上要重视疾病。该吃药还得吃药,该做手术还得要做”。
二是要多思考,常用脑,认为这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条件。他特别告诫已退休的老年人:“不要完全闲下来,要继续接触外界,联系社会,还要适当训练脑力,思考问题。”他自己每天都会阅读与思考。当然,“忙要适当,忙不是累”,要有张有弛。
三是合理饮食。主张粗粮细粮、荤菜素菜要搭配着用,不挑食,不贪吃。他认为吸烟酗酒都属不良习惯,对身体很不利,有这方面嗜好的要下决心戒掉。
四是生活规律。他通常是晚间10点钟后就寝,早上6点前起床,午间稍作休息。长期如此,生物钟正常运行。
五是兴趣广泛。他曾经爱好网球、乒乓球、羽毛球运动,打桥牌亦是好手,且喜爱京剧,不少京剧名角都是他的朋友。后来,医务、政务太忙了,他只能无奈地笑道:“我是什么爱好都有,现在是什么时间都没有。”
吴教授说过:“健康不是一切,但失去健康就没有一切。”所以他经常呼吁人们要关注自我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