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历史。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建者和早期领导者之一,一生清正廉洁,曾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最高法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等职务,为新中国的发展竭尽毕生精力。他身居高位,却从不自视特殊,而是严格要求自己和亲属,以身作则,不徇私情,并将这些作为董家家风,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近日,本刊记者联系上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会会长、董必武长孙董绍壬先生,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
青衣长衫改制的婴儿服,有一种爱世代相传
2013年底,时年41岁的董绍壬接到父亲董良羽的电话,寒暄过后,父亲突然跟董绍壬提起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会的事情,不由一声叹息。
原来,自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会首任会长去世后,会长职务一直空缺。董良羽身为副会长,为此绞尽脑汁。董绍壬曾几次劝爸爸要好好休养身体,可研究会没有会长,一直是董良羽的心病。眼看父亲年过七十,还在为会里的事情日夜操劳,董绍壬很想替爸爸分担这一切。
可这些年,董绍壬一直从事公共卫生的相关工作,没有党史、历史哲学等研究背景,真的能肩负起这个责任吗?董绍壬又有些犹豫。
董绍壬,1972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从记事起,他就知道自己有个了不起的爷爷。他从很多人那里听说,爷爷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
董绍壬的父亲董良羽,是董必武的长子,曾就读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原北京军区空军工作。20世纪70年代初,董良羽与一名女军医结婚,婚后生育了一对双胞胎儿子。这对双胞胎中的哥哥就是董绍壬。
当时,董必武已经80多岁高龄了,得知儿媳生下一对双胞胎孙子,喜不自禁,將自己曾常穿的一件衣服改制成两件婴儿服,送给双胞胎孙子。
这件衣服,是当年董必武的母亲一针一线为他缝制的。青年时代的董必武,穿着这件长衫,为挽救风雨飘摇的中国振臂疾呼,辗转颠沛于艰难的革命岁月。
然而,1975年4月,董必武老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当时董绍壬才3岁,无法承欢爷爷膝下,成了他毕生的遗憾,但这两件小衣服却成为兄弟俩一生的至宝。
1993年,董绍壬从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一家科技贸易公司做行政管理。2000年,他在工作中,与妻子王莉相识,当时王莉在北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做财务审计。
2001年,出国留学正流行,董绍壬也想提升自己,便申请了去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读书。2003年,董绍壬硕士毕业,回到了北京,进入中国疾控中心和北京疾控中心做慢性病和传染病项目管理。2006年,他与王莉喜结连理。两年后,他们的儿子宁宁出生了。
身为董家之后,虽然曾有这样一个身居高位的爷爷,但董绍壬和其他家人一样,为人处世都非常低调。他和妻子生活在北京,努力工作,抚养儿子,过着平凡而快乐的生活。
闲暇时,董绍壬还和父亲及亲友积极宣扬董家家风,参加各种对社会发展有益的活动,参与和协助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会的事情就是其中之一。
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会成立于2005年10月22日,由原河北省委书记、省长李尔重担任会长,董良羽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然而,自2009年,李尔重会长去世之后,会长职务一直空缺。
这些年,董绍壬虽然在北京工作,但也曾去武汉协助组织过工作,参与过很多会里的活动。他知道这个协会虽然只是个非营利性的社团组织,但一直传承着爷爷的思想理论与精神。每每参加那些活动,他似乎觉得自己穿越了百年的历史,在与爷爷交谈、对话。
当年,爷爷非常喜欢写诗,曾给孙辈写过一首诗,诗中说:“望尔速长大,协作左右手。吾意亦云然,世为农人好。孙身颇茁壮,无逸符大造。”表达了一个含饴弄孙的老人对孙子疼爱有加、充满期望的心情。最难能可贵的是,爷爷的期望不是要他们当多大官、发多大财,而是能有一技之长,能够协助父母,老老实实做事。
眼看父亲年过七十,还在为会里的事情日夜操劳和奔波,董绍壬心里很不是滋味,爷爷说的“望尔速长大,协作左右手”,不正是希望自己能够帮助父母吗?想到这些,董绍壬主动提出:“我来担任会长是否可行?”
一开始,董绍壬觉得自己太过年轻,没有党史等研究背景,可穿越百年的历史,看到爷爷对儿孙的期望,能够将这些继续和传承,为社会传递正能量,也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董绍壬的这一提议得到了父亲和研究会同志们的认可,于是,他毅然放弃自己原本的工作,到研究会走马上任了。
“朴诚勇毅”言传身教,有一种信仰叫董家家风
上任前,曾有熟悉协会业务的朋友提醒过董绍壬,协会、学会看似波澜不惊,每年开个会、搞个活动、出本书就行,但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可董绍壬还是没有想到,做好会长一职,竟然这么难。
早前,每年省里都会拨付一些活动经费支持研究会,虽然不充裕,但还是可以办不少事。但是,2014年以后,由于管理更加严格,政府和协会脱钩,每年的活动经费就没有了,需要研究会自筹自支。
为了寻求活动经费的支持,董绍壬带领协会与企业、个人等都有过合作。有时,为了一项活动的经费,要谈很长时间,甚至不得不放弃。也有在活动中,经费断档的情况。一路磕磕碰碰走来,偶尔,董绍壬也会犹疑,为了研究会放弃本来还不错的工作,到底值不值得?
那时候,由于经费问题,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会曾经历了几次搬迁,最后,还是武汉中学的领导主动邀请研究会搬进他们老校区办公,才解了燃眉之急。董绍壬知道,这一切都是爷爷的余荫,因为这所中学,就是爷爷在百年前竭尽全力创办的。
董必武生前在生活上厉行节俭,但当他把钱花在培养下一代、培养人才上时却异常舍得。据《董必武选集》中记载,他曾将自己唯一的皮袍拿去典当,将换来的20块大洋用来创建武汉中学。之后,董必武又在武汉中学工作了5年,不取分文报酬,还将自己在别处工作节省下来的薪酬,拿来给学校做办公经费或是补贴贫困学生。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建者和早期领导者之一,一生清正廉洁,曾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最高法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等职务,为新中国的发展竭尽毕生精力。他身居高位,却从不自视特殊,而是严格要求自己和亲属,以身作则,不徇私情,并将这些作为董家家风,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近日,本刊记者联系上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会会长、董必武长孙董绍壬先生,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
青衣长衫改制的婴儿服,有一种爱世代相传
2013年底,时年41岁的董绍壬接到父亲董良羽的电话,寒暄过后,父亲突然跟董绍壬提起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会的事情,不由一声叹息。
原来,自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会首任会长去世后,会长职务一直空缺。董良羽身为副会长,为此绞尽脑汁。董绍壬曾几次劝爸爸要好好休养身体,可研究会没有会长,一直是董良羽的心病。眼看父亲年过七十,还在为会里的事情日夜操劳,董绍壬很想替爸爸分担这一切。
可这些年,董绍壬一直从事公共卫生的相关工作,没有党史、历史哲学等研究背景,真的能肩负起这个责任吗?董绍壬又有些犹豫。
董绍壬,1972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从记事起,他就知道自己有个了不起的爷爷。他从很多人那里听说,爷爷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
董绍壬的父亲董良羽,是董必武的长子,曾就读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原北京军区空军工作。20世纪70年代初,董良羽与一名女军医结婚,婚后生育了一对双胞胎儿子。这对双胞胎中的哥哥就是董绍壬。
当时,董必武已经80多岁高龄了,得知儿媳生下一对双胞胎孙子,喜不自禁,將自己曾常穿的一件衣服改制成两件婴儿服,送给双胞胎孙子。
这件衣服,是当年董必武的母亲一针一线为他缝制的。青年时代的董必武,穿着这件长衫,为挽救风雨飘摇的中国振臂疾呼,辗转颠沛于艰难的革命岁月。
然而,1975年4月,董必武老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当时董绍壬才3岁,无法承欢爷爷膝下,成了他毕生的遗憾,但这两件小衣服却成为兄弟俩一生的至宝。
1993年,董绍壬从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一家科技贸易公司做行政管理。2000年,他在工作中,与妻子王莉相识,当时王莉在北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做财务审计。
2001年,出国留学正流行,董绍壬也想提升自己,便申请了去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读书。2003年,董绍壬硕士毕业,回到了北京,进入中国疾控中心和北京疾控中心做慢性病和传染病项目管理。2006年,他与王莉喜结连理。两年后,他们的儿子宁宁出生了。
身为董家之后,虽然曾有这样一个身居高位的爷爷,但董绍壬和其他家人一样,为人处世都非常低调。他和妻子生活在北京,努力工作,抚养儿子,过着平凡而快乐的生活。
闲暇时,董绍壬还和父亲及亲友积极宣扬董家家风,参加各种对社会发展有益的活动,参与和协助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会的事情就是其中之一。
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会成立于2005年10月22日,由原河北省委书记、省长李尔重担任会长,董良羽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然而,自2009年,李尔重会长去世之后,会长职务一直空缺。
这些年,董绍壬虽然在北京工作,但也曾去武汉协助组织过工作,参与过很多会里的活动。他知道这个协会虽然只是个非营利性的社团组织,但一直传承着爷爷的思想理论与精神。每每参加那些活动,他似乎觉得自己穿越了百年的历史,在与爷爷交谈、对话。
当年,爷爷非常喜欢写诗,曾给孙辈写过一首诗,诗中说:“望尔速长大,协作左右手。吾意亦云然,世为农人好。孙身颇茁壮,无逸符大造。”表达了一个含饴弄孙的老人对孙子疼爱有加、充满期望的心情。最难能可贵的是,爷爷的期望不是要他们当多大官、发多大财,而是能有一技之长,能够协助父母,老老实实做事。
眼看父亲年过七十,还在为会里的事情日夜操劳和奔波,董绍壬心里很不是滋味,爷爷说的“望尔速长大,协作左右手”,不正是希望自己能够帮助父母吗?想到这些,董绍壬主动提出:“我来担任会长是否可行?”
一开始,董绍壬觉得自己太过年轻,没有党史等研究背景,可穿越百年的历史,看到爷爷对儿孙的期望,能够将这些继续和传承,为社会传递正能量,也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董绍壬的这一提议得到了父亲和研究会同志们的认可,于是,他毅然放弃自己原本的工作,到研究会走马上任了。
“朴诚勇毅”言传身教,有一种信仰叫董家家风
上任前,曾有熟悉协会业务的朋友提醒过董绍壬,协会、学会看似波澜不惊,每年开个会、搞个活动、出本书就行,但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可董绍壬还是没有想到,做好会长一职,竟然这么难。
早前,每年省里都会拨付一些活动经费支持研究会,虽然不充裕,但还是可以办不少事。但是,2014年以后,由于管理更加严格,政府和协会脱钩,每年的活动经费就没有了,需要研究会自筹自支。
为了寻求活动经费的支持,董绍壬带领协会与企业、个人等都有过合作。有时,为了一项活动的经费,要谈很长时间,甚至不得不放弃。也有在活动中,经费断档的情况。一路磕磕碰碰走来,偶尔,董绍壬也会犹疑,为了研究会放弃本来还不错的工作,到底值不值得?
那时候,由于经费问题,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会曾经历了几次搬迁,最后,还是武汉中学的领导主动邀请研究会搬进他们老校区办公,才解了燃眉之急。董绍壬知道,这一切都是爷爷的余荫,因为这所中学,就是爷爷在百年前竭尽全力创办的。
董必武生前在生活上厉行节俭,但当他把钱花在培养下一代、培养人才上时却异常舍得。据《董必武选集》中记载,他曾将自己唯一的皮袍拿去典当,将换来的20块大洋用来创建武汉中学。之后,董必武又在武汉中学工作了5年,不取分文报酬,还将自己在别处工作节省下来的薪酬,拿来给学校做办公经费或是补贴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