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语言学研究的新发现,许多新的教学理论应运而生。语法翻译教学法(Grammar-Translation Teaching Method),这一最传统的、历史最悠久的教学法也成为比较有争议的一种教学法,有人批判它为“落后的教学法”、“过时的教学观”。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局限性也日渐明显。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而不能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然而,它也具有其显著的优点,否则不会一度成为几乎所有中国教师都采纳的最受欢迎的教学法。运用语法翻译教学法,学习者能够掌握系统的语法规则和大量词汇,这是语言的基础。
近年来,构建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 Theory)倍受关注。构建主义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它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加工处理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过程,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从而自己构建新的意义和概念。构建主义更加注重学习个体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内化作用。
据上述分析,显然两者具有明显的互补性,若能将二者结合起来则不失为一种综合全面的教学法。
一、综合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语法翻译教学法和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在教学模式上迥然不同、很有互补性,但其理论依据却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先从语法翻译教学法谈起,它的理论依据可追溯到乔姆斯基(Chomsky)转换生成语法理论(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theory)和认知心理学理论。乔姆斯基强烈反对布龙菲尔德(Bloomfield)的行为心理学(behaviorist psychology)和经验主义(empiricism),而坚持采用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和理性主义(rationalism)。他认为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是与生俱来的(innate),而非是受外界刺激(stimulate)。由此可以得出,对语言的学习关键在于掌握其语法规则以及词汇,然后通过学习者的认知能力使其逐渐内化。
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主要也是认知心理学理论。它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提出。建构主义强调个体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对新知识和信息加工处理,使二者相互作用,从而构建新的意义和概念。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图式(schema)是通过同化(assimilation)和适应(accommodation)两个基本过程逐步构建起来的。儿童在与新信息、新知识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下,逐步形成新的构建和认识,最终促进其认知发展。促进学习者认知发展是外语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综合教学法的特点
1. 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具有显著的循序渐进性
运用综合教学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讲授语法和单词,这是语言学习的基础。首先,学习语法有助于学习语言,使个体的语言能力更好的转化为语言行为。其次,运用语法翻译法解释课文符合听读先于说写的语言学习规律和一般过程,而且书面的材料更便于学习。再次,学生获得所学的语法、词汇知识,就可为以后新信息、新知识的加工处理以及意义和概念的构建打下基础。构建主义理论要求学习者具有一定的已知经验和知识作为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构建。
2. 课堂的两个中心适时变化
课堂的中心由教师到学生适时转变,这既符合个体的认知发展规律又能满足不同特点的学习者的需要。新的语言知识在经过教师讲解之后就能够更好地被学习者理解、记忆、运用,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同特点的学习者其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学习者可大体分为场依赖(field-dependent)和场独立(field-independent)两种。前者适合群体学习,后者则适合个体学习,运用综合教学法二者的需要都可照顾到。
在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即对语法、词汇的学习阶段,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语法点和语言点,加强对语言知识的输入;教师解释翻译课文,加深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以提高其运用能力。但不能一味地以“教”为中心,要适时地把重心转移到“学”上,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此时,教师就担当起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创造目的语的环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知识的整合和构建,提高其认知能力。
3. 综合教学法的实施既简洁方便,又顺应了多媒体网络教学的要求,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语法翻译法的构成要素是学生、教师和教材,因此非常便于教师进行教学安排。其教学模式一般为:讲解单词(包括领读、造句)——阅读课文——解释、翻译课文——分析语法点——作练习。课堂教学安排方便并且固定。语法、词汇的讲解可按部就班地按照语法翻译教学法来进行,而课文的学习可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能够在视觉和听觉上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原有图式,促进学生在同化和适应过程中整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运用语法翻译教学法来讲解语法、词汇时,课堂完全由教师控制,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而在多媒体网络平台上,学生的兴趣很容易激发起来,能够深层次地融入学习内容之中,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或参与课堂讨论,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小结
综合教学法并不是简单地将语法翻译教学法和构建主义理论简单地嫁接在一起。从表层看,二者大相径庭、互补性强,有融合的必要性;从深层看,二者的理论基础是一致的,有结合的可能性。构建主义理论注重学习这对新旧知识的联系,加工处理新知识的同时与已知知识相互作用,构建自己的理解、概念和认知体系,促进认知发展。
综合教学法吸取了传统教学和构建主义教学理论的优点。先使学习者掌握语言系统的语法规则和一定量的词汇,可以为学习者打下坚实的语言功底,以帮助他们验证对目的语的假设是否成立,从而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目的语和母语之间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曹志希.认知发展:外语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J]. 外语教学,2003,(3):73.
[2]王毅敏.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英语情境教学[J].外语教学,2003,(3):89-91.
[3]Hornstein,A.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语言学研究的新发现,许多新的教学理论应运而生。语法翻译教学法(Grammar-Translation Teaching Method),这一最传统的、历史最悠久的教学法也成为比较有争议的一种教学法,有人批判它为“落后的教学法”、“过时的教学观”。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局限性也日渐明显。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而不能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然而,它也具有其显著的优点,否则不会一度成为几乎所有中国教师都采纳的最受欢迎的教学法。运用语法翻译教学法,学习者能够掌握系统的语法规则和大量词汇,这是语言的基础。
近年来,构建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 Theory)倍受关注。构建主义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它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加工处理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过程,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从而自己构建新的意义和概念。构建主义更加注重学习个体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内化作用。
据上述分析,显然两者具有明显的互补性,若能将二者结合起来则不失为一种综合全面的教学法。
一、综合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语法翻译教学法和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在教学模式上迥然不同、很有互补性,但其理论依据却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先从语法翻译教学法谈起,它的理论依据可追溯到乔姆斯基(Chomsky)转换生成语法理论(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theory)和认知心理学理论。乔姆斯基强烈反对布龙菲尔德(Bloomfield)的行为心理学(behaviorist psychology)和经验主义(empiricism),而坚持采用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和理性主义(rationalism)。他认为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是与生俱来的(innate),而非是受外界刺激(stimulate)。由此可以得出,对语言的学习关键在于掌握其语法规则以及词汇,然后通过学习者的认知能力使其逐渐内化。
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主要也是认知心理学理论。它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提出。建构主义强调个体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对新知识和信息加工处理,使二者相互作用,从而构建新的意义和概念。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图式(schema)是通过同化(assimilation)和适应(accommodation)两个基本过程逐步构建起来的。儿童在与新信息、新知识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下,逐步形成新的构建和认识,最终促进其认知发展。促进学习者认知发展是外语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综合教学法的特点
1. 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具有显著的循序渐进性
运用综合教学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讲授语法和单词,这是语言学习的基础。首先,学习语法有助于学习语言,使个体的语言能力更好的转化为语言行为。其次,运用语法翻译法解释课文符合听读先于说写的语言学习规律和一般过程,而且书面的材料更便于学习。再次,学生获得所学的语法、词汇知识,就可为以后新信息、新知识的加工处理以及意义和概念的构建打下基础。构建主义理论要求学习者具有一定的已知经验和知识作为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构建。
2. 课堂的两个中心适时变化
课堂的中心由教师到学生适时转变,这既符合个体的认知发展规律又能满足不同特点的学习者的需要。新的语言知识在经过教师讲解之后就能够更好地被学习者理解、记忆、运用,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同特点的学习者其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学习者可大体分为场依赖(field-dependent)和场独立(field-independent)两种。前者适合群体学习,后者则适合个体学习,运用综合教学法二者的需要都可照顾到。
在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即对语法、词汇的学习阶段,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语法点和语言点,加强对语言知识的输入;教师解释翻译课文,加深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以提高其运用能力。但不能一味地以“教”为中心,要适时地把重心转移到“学”上,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此时,教师就担当起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创造目的语的环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知识的整合和构建,提高其认知能力。
3. 综合教学法的实施既简洁方便,又顺应了多媒体网络教学的要求,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语法翻译法的构成要素是学生、教师和教材,因此非常便于教师进行教学安排。其教学模式一般为:讲解单词(包括领读、造句)——阅读课文——解释、翻译课文——分析语法点——作练习。课堂教学安排方便并且固定。语法、词汇的讲解可按部就班地按照语法翻译教学法来进行,而课文的学习可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能够在视觉和听觉上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原有图式,促进学生在同化和适应过程中整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运用语法翻译教学法来讲解语法、词汇时,课堂完全由教师控制,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而在多媒体网络平台上,学生的兴趣很容易激发起来,能够深层次地融入学习内容之中,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或参与课堂讨论,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小结
综合教学法并不是简单地将语法翻译教学法和构建主义理论简单地嫁接在一起。从表层看,二者大相径庭、互补性强,有融合的必要性;从深层看,二者的理论基础是一致的,有结合的可能性。构建主义理论注重学习这对新旧知识的联系,加工处理新知识的同时与已知知识相互作用,构建自己的理解、概念和认知体系,促进认知发展。
综合教学法吸取了传统教学和构建主义教学理论的优点。先使学习者掌握语言系统的语法规则和一定量的词汇,可以为学习者打下坚实的语言功底,以帮助他们验证对目的语的假设是否成立,从而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目的语和母语之间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曹志希.认知发展:外语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J]. 外语教学,2003,(3):73.
[2]王毅敏.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英语情境教学[J].外语教学,2003,(3):89-91.
[3]Hornste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