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上海白领一族明显感到,虽然大街上“门对门”、“店对店”的恶拼势头少了许多,但便利业的竞争开始从地面、户外转到室内、地下、商务楼宇内,二三家便利店扎堆已不鲜见。轨道交通的站点内,便利店之间互相竞争的“火药味”也开始日益浓厚……
据上海连锁行业协会的统计,从2000年起,上海年均新开便利店超过1000家,呈现出爆发式成长。尤其是在2002年和2003年,上海便利店大兴开店“圈地运动”,2006年4500家的规模已经使上海平均3800人拥有一间便利店。而与这场圈地运动相反的不和谐音是,直到去年,拥有上海便利店总数51%的快客和可的便利店才实现盈利,这意味着沪上半数便利店直到现在还处于亏损阶段……
正值上海便利业态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状态之下挣扎之时,驾车族不难发现,中石化加油站内悄然开辟了一项新业务——“易捷便利店”,谁都知道石油大亨的资本实力非一般公司能企及,“易捷”的进入,会不会搅出便利业竞争新的格局?此外,久久在上海市场外观望的“7-11”便利店,有望于2008年进入申城,“7-11”将不采取“从零开始”开新店的模式,而是采用资本运作的方式进入。
在上海的百货公司、大卖场、家居等零售业态外资势力越来越强大时,本土商业尚占主流的便利业必将迎来一场新的恶战,他们又该如何面对?
第一部曲:兼并联合是必然趋势
日前,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属下的光明乳业(13.65,-0.15,-1.09%,股票吧)发布公告称,光明乳业以2.268亿元人民币的价格转让其持有的“上海可的便利店有限公司”81%股权给农工商超市(集团)有限公司。这意味着,这一转让完成以后,农工商超市集团将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便利公司,门店总数将超过2000家,达到2314家。在上海地区,这两家公司拥有1551个便利店,约占上海市内便利店总数的40%,其中,在上海拥有直营便利店1368家,约占上海市内直营便利店门店总数的56%。
可的、好德联盟的“横空出世”,正是便利业谋求“蝶变”第一部曲的一个缩影。在中国,从规模来看,目前经营规模最大的便利公司,门店总数还不到2000家,而中国台湾的“7-11”的门店数目前已经有4600多家。“7-11”落地中国内地以后,2007年9月12日,广东赛壹便利店有限公司称,在华南投资的“7-11”便利店已达430多家,基本达到盈亏平衡。未来3年,赛壹便利店公司计划将华南便利店总数拓展至1000家。上海商学院流通经济学院院长周勇认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便利店发展一般有大集团背景,如美国的便利店主要是加油站型便利店,它的营运商通常就是石油巨头。好德便利与可的便利的携手,可以共享农工商超市集团的网络优势,按理具有良好的合作前景,当然,他也指出,合并是否成功,关键是两点:一是双方都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是合作而不是兼并。二是不要有你我之分,想人为控制将适得其反,只有互动合作才能顺利完成整合。
第二部曲:“反超市化”+“复合业态”
上海便利业走过15年的风雨,却存在至今仍有近一半亏损的尴尬,究其原因,业内专家认为创新不够是症结所在。
周勇认为,中国的便利业发展至今,仍然与超市没有形成差异是关键。事实上,便利店与超市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业态。首先,便利店与超市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产物。超市的目标顾客是消费大众,是满足家庭消费的。便利店的目标顾客是即时消费者。而在我国,便利店无论店铺选址、经营商品、营运管理、物流配送等都或多或少带着超市的痕迹,甚至有点像“迷你超市”。
便利店要“反超市化”,就要在“便”与“利”上做足文章。中国的消费者非常注重生活的便利性,大卖场虽然便利了顾客的综合性购物,但也给顾客造成了购物的“不便利”。周勇建议,应该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便利店,在比大卖场更广泛的区域内发展“生鲜型”、“时尚型”、“服务型”等多样化的便利店业态。
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的顾国建教授则表示,中国整体市场容量大,地区差异大,因此便利店的业态模式一定不会是单一的亚洲城市型模式,在中西部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借鉴欧洲的便利店发展模式是非常有益的。比如将便利店与快餐店、面包房等业态结合起来发展,走复合式便利店的道路。联华快客便利在大连就探索了一些成功经验,他们将便利业态与“熟食店”、“水吧”、“水果店”、“体育用品店”等功能复合起来,用增加功能的方法来增加集客能力和盈利能力,就给人很多启迪。
第三部曲:大力发展特许加盟
要在未来的竞争中胜出,沪上的便利业还要加快特许加盟步伐。
顾国建介绍说,中国内地目前便利店最发达的两个地区就是上海和广东,广东便利店最发达的又以东莞地区为代表。上海的便利店公司几乎都是国有大型商业公司投资发展的,而广东的便利店公司则是民营资本或国有改成民营的公司发展的。上海的便利店基本上实行直营连锁,而广东的便利店基本上实行特许加盟。广东东莞是中国发展加盟便利店的最快地区,85%以上的便利店加盟店主都是外来人口,靠前期打工积累的小资本经营“士多店(store)”谋生,他们需要依靠某一品牌来树立形象、寻求商品采配和管理的支持。在供货商市场条件上,东莞批发市场非常繁荣,胜过便利店连锁公司自身的商品配送力量,使得便利店加盟主自主经营商品具有相当的宽松度,这种以批发市场为主导力量的供货商条件促成了众多便利店公司的出现,而且以单一的授牌加盟为主,授牌式便利店公司对加盟店的竞争导致了加盟费用的低廉。
相形之下,上海便利店在发展特许加盟上的难点是客观存在的:第一,在经营管理的综合体系上还没有形成坚实的盈利模式,加盟商的投资存在较大风险。第二,高端地区适合开设便利店的店铺,由于租金高而被利润回报更高的专业专卖店所占有,而中低端地区适合开便利店的店铺有可能被毛利率更高的洗脚店、按摩店和美容店所占有。第三,最适合转化为加盟店主的现有各便利店公司员工由于受投资资本和观念的限制,不敢大胆做小老板。“发展特许加盟事业的土壤与一个城市居民的创业精神密不可分,相比广东,上海人不少还有‘宁做凤尾不做鸡头’的保守观念,这也是上海便利店特许加盟事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上海连锁经营协会的一位人士如是说。(来源:市场报 编辑/刘丽琴)
据上海连锁行业协会的统计,从2000年起,上海年均新开便利店超过1000家,呈现出爆发式成长。尤其是在2002年和2003年,上海便利店大兴开店“圈地运动”,2006年4500家的规模已经使上海平均3800人拥有一间便利店。而与这场圈地运动相反的不和谐音是,直到去年,拥有上海便利店总数51%的快客和可的便利店才实现盈利,这意味着沪上半数便利店直到现在还处于亏损阶段……
正值上海便利业态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状态之下挣扎之时,驾车族不难发现,中石化加油站内悄然开辟了一项新业务——“易捷便利店”,谁都知道石油大亨的资本实力非一般公司能企及,“易捷”的进入,会不会搅出便利业竞争新的格局?此外,久久在上海市场外观望的“7-11”便利店,有望于2008年进入申城,“7-11”将不采取“从零开始”开新店的模式,而是采用资本运作的方式进入。
在上海的百货公司、大卖场、家居等零售业态外资势力越来越强大时,本土商业尚占主流的便利业必将迎来一场新的恶战,他们又该如何面对?
第一部曲:兼并联合是必然趋势
日前,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属下的光明乳业(13.65,-0.15,-1.09%,股票吧)发布公告称,光明乳业以2.268亿元人民币的价格转让其持有的“上海可的便利店有限公司”81%股权给农工商超市(集团)有限公司。这意味着,这一转让完成以后,农工商超市集团将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便利公司,门店总数将超过2000家,达到2314家。在上海地区,这两家公司拥有1551个便利店,约占上海市内便利店总数的40%,其中,在上海拥有直营便利店1368家,约占上海市内直营便利店门店总数的56%。
可的、好德联盟的“横空出世”,正是便利业谋求“蝶变”第一部曲的一个缩影。在中国,从规模来看,目前经营规模最大的便利公司,门店总数还不到2000家,而中国台湾的“7-11”的门店数目前已经有4600多家。“7-11”落地中国内地以后,2007年9月12日,广东赛壹便利店有限公司称,在华南投资的“7-11”便利店已达430多家,基本达到盈亏平衡。未来3年,赛壹便利店公司计划将华南便利店总数拓展至1000家。上海商学院流通经济学院院长周勇认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便利店发展一般有大集团背景,如美国的便利店主要是加油站型便利店,它的营运商通常就是石油巨头。好德便利与可的便利的携手,可以共享农工商超市集团的网络优势,按理具有良好的合作前景,当然,他也指出,合并是否成功,关键是两点:一是双方都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是合作而不是兼并。二是不要有你我之分,想人为控制将适得其反,只有互动合作才能顺利完成整合。
第二部曲:“反超市化”+“复合业态”
上海便利业走过15年的风雨,却存在至今仍有近一半亏损的尴尬,究其原因,业内专家认为创新不够是症结所在。
周勇认为,中国的便利业发展至今,仍然与超市没有形成差异是关键。事实上,便利店与超市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业态。首先,便利店与超市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产物。超市的目标顾客是消费大众,是满足家庭消费的。便利店的目标顾客是即时消费者。而在我国,便利店无论店铺选址、经营商品、营运管理、物流配送等都或多或少带着超市的痕迹,甚至有点像“迷你超市”。
便利店要“反超市化”,就要在“便”与“利”上做足文章。中国的消费者非常注重生活的便利性,大卖场虽然便利了顾客的综合性购物,但也给顾客造成了购物的“不便利”。周勇建议,应该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便利店,在比大卖场更广泛的区域内发展“生鲜型”、“时尚型”、“服务型”等多样化的便利店业态。
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的顾国建教授则表示,中国整体市场容量大,地区差异大,因此便利店的业态模式一定不会是单一的亚洲城市型模式,在中西部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借鉴欧洲的便利店发展模式是非常有益的。比如将便利店与快餐店、面包房等业态结合起来发展,走复合式便利店的道路。联华快客便利在大连就探索了一些成功经验,他们将便利业态与“熟食店”、“水吧”、“水果店”、“体育用品店”等功能复合起来,用增加功能的方法来增加集客能力和盈利能力,就给人很多启迪。
第三部曲:大力发展特许加盟
要在未来的竞争中胜出,沪上的便利业还要加快特许加盟步伐。
顾国建介绍说,中国内地目前便利店最发达的两个地区就是上海和广东,广东便利店最发达的又以东莞地区为代表。上海的便利店公司几乎都是国有大型商业公司投资发展的,而广东的便利店公司则是民营资本或国有改成民营的公司发展的。上海的便利店基本上实行直营连锁,而广东的便利店基本上实行特许加盟。广东东莞是中国发展加盟便利店的最快地区,85%以上的便利店加盟店主都是外来人口,靠前期打工积累的小资本经营“士多店(store)”谋生,他们需要依靠某一品牌来树立形象、寻求商品采配和管理的支持。在供货商市场条件上,东莞批发市场非常繁荣,胜过便利店连锁公司自身的商品配送力量,使得便利店加盟主自主经营商品具有相当的宽松度,这种以批发市场为主导力量的供货商条件促成了众多便利店公司的出现,而且以单一的授牌加盟为主,授牌式便利店公司对加盟店的竞争导致了加盟费用的低廉。
相形之下,上海便利店在发展特许加盟上的难点是客观存在的:第一,在经营管理的综合体系上还没有形成坚实的盈利模式,加盟商的投资存在较大风险。第二,高端地区适合开设便利店的店铺,由于租金高而被利润回报更高的专业专卖店所占有,而中低端地区适合开便利店的店铺有可能被毛利率更高的洗脚店、按摩店和美容店所占有。第三,最适合转化为加盟店主的现有各便利店公司员工由于受投资资本和观念的限制,不敢大胆做小老板。“发展特许加盟事业的土壤与一个城市居民的创业精神密不可分,相比广东,上海人不少还有‘宁做凤尾不做鸡头’的保守观念,这也是上海便利店特许加盟事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上海连锁经营协会的一位人士如是说。(来源:市场报 编辑/刘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