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2015年10月22日至12月22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天河区进修学校和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教育发展力研修学院共同组织的天河区副校长培训班。此次培训,让我真切地领略到风格迥异的老师们用人格魅力所传递的正能量;领悟到跟岗学习培训学校管理文化之精髓,教研团队的璀璨与浩瀚。这里,大家的智慧让我们为之折服,余音绕梁;这里,独树一帜的教学理念让我们受益匪浅;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科学的管理经验让我们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有目标、有计划、有层次、分步骤地推动学校发展,保障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工作有序展开,着力打造适合学校现实特点的特色和品牌,不断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学校办学的终极愿景。
1. 学校管理
完善各项常规管理制度,制度建设以发展师生潜能和内在积极性为前提,以人为本,构建现代学校管理体系。
尊重是“生态”世界的本质存在。在尊重的人文关怀下,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生生之间、老师家长之间、家长孩子之间才有沟通的桥梁。依法治校,渗透人文管理,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内涵,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师生生命质量。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挖掘教师潜能,使骨干教师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2. 教师团队
教师成功才是校长最大的成功。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教师只有具备所需的职业能力素养,才能满足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我们作为学校管理者,可以从多方面提高教师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和专业能力。如强化科组建设,注重塑造团队意识,让科组成为教师发展的强大后盾和智力支撑。以“校本培训”为载体,以专业发展为重点,切实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教师发展打造更加广阔的平台,建立教师学习交流制度,组织教师加强专业交流;以骨干教师培养为基础,落实“名师”培养计划,为专业素养高的教师提供发展的专项支持。
3. 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现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
鼓励支持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使“问题即课题”成为教师的教育理念之一,并通过网络教研、小组互助等形式,构建具有学校特点的教育科研研究与实施体系。要进一步以教育科研牵引日常教学教研。如学校科组教研活动,要进一步体系化、目标化,《广州市义务教育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是个很好的研究介质,要形成以骨干教师为引领的研究小组,让所有学科教师对本学科有全程视野和精准把握;教师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常规性问题,也是很好的草根性课堂研究素材,支持与鼓励教师的科研立足教学实际,立足课堂现状,立足自我反思,并最终提升课堂教学的成效。
4. 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让“生态”走入课堂教学,才能完备演绎“生态”教育体系。生态课堂应该通过建构新型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来搭建。生态课堂主要通过三个核心指标对教师教学效益进行评价,其一是“尊重”,其二是“互动”,其三是“发展”,三个指标具体体现在目标与重难点设定、教学环节设计、教学后侧与教学反思等各个环节。“尊重”,主要考察教学设计与授课过程是否尊重了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发展现状,是否尊重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双主体价值”,学与教是否洋溢内在秩序等;“互动”,主要考察在课堂教学进程中师生、生生互动内容,生成性资源的处理等等;“发展”,是综合性指标,看学生对重难点掌握情况,学生学习的成效、课堂教学的氛围整体印象、课堂教学的完整性等。对三个指标落实的评价维度,我们要做到细化、具体化、可操作可观测化,通过细致分析教师课堂教学,逐步夯实教师自觉尝试“生态”课堂的意识,进而提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有力推进优质高效课堂的建设。
5. 文化建设
以“健康、开放、幸福”为核心,以“客家文化”塑造和渗透为抓手,着力构建学校文化体系,形成积极向上的管理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家长文化以及环境文化。以少先队管理为切入点,通过班级文化建设、走廊楼梯文化建设、宣传阵地建设、读书角构建、学校核心教育景观打造等,实现宜居宜学的生本文化体系。实施“客家文化”校本课程,让学生在有主题的客家文化教育以及潜在的客家文化影响下成长,传承发扬优秀的客家文化传统,并成为生命发展的强大动力。
责任编辑潘孟良
有目标、有计划、有层次、分步骤地推动学校发展,保障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工作有序展开,着力打造适合学校现实特点的特色和品牌,不断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学校办学的终极愿景。
1. 学校管理
完善各项常规管理制度,制度建设以发展师生潜能和内在积极性为前提,以人为本,构建现代学校管理体系。
尊重是“生态”世界的本质存在。在尊重的人文关怀下,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生生之间、老师家长之间、家长孩子之间才有沟通的桥梁。依法治校,渗透人文管理,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内涵,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师生生命质量。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挖掘教师潜能,使骨干教师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2. 教师团队
教师成功才是校长最大的成功。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教师只有具备所需的职业能力素养,才能满足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我们作为学校管理者,可以从多方面提高教师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和专业能力。如强化科组建设,注重塑造团队意识,让科组成为教师发展的强大后盾和智力支撑。以“校本培训”为载体,以专业发展为重点,切实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教师发展打造更加广阔的平台,建立教师学习交流制度,组织教师加强专业交流;以骨干教师培养为基础,落实“名师”培养计划,为专业素养高的教师提供发展的专项支持。
3. 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现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
鼓励支持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使“问题即课题”成为教师的教育理念之一,并通过网络教研、小组互助等形式,构建具有学校特点的教育科研研究与实施体系。要进一步以教育科研牵引日常教学教研。如学校科组教研活动,要进一步体系化、目标化,《广州市义务教育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是个很好的研究介质,要形成以骨干教师为引领的研究小组,让所有学科教师对本学科有全程视野和精准把握;教师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常规性问题,也是很好的草根性课堂研究素材,支持与鼓励教师的科研立足教学实际,立足课堂现状,立足自我反思,并最终提升课堂教学的成效。
4. 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让“生态”走入课堂教学,才能完备演绎“生态”教育体系。生态课堂应该通过建构新型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来搭建。生态课堂主要通过三个核心指标对教师教学效益进行评价,其一是“尊重”,其二是“互动”,其三是“发展”,三个指标具体体现在目标与重难点设定、教学环节设计、教学后侧与教学反思等各个环节。“尊重”,主要考察教学设计与授课过程是否尊重了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发展现状,是否尊重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双主体价值”,学与教是否洋溢内在秩序等;“互动”,主要考察在课堂教学进程中师生、生生互动内容,生成性资源的处理等等;“发展”,是综合性指标,看学生对重难点掌握情况,学生学习的成效、课堂教学的氛围整体印象、课堂教学的完整性等。对三个指标落实的评价维度,我们要做到细化、具体化、可操作可观测化,通过细致分析教师课堂教学,逐步夯实教师自觉尝试“生态”课堂的意识,进而提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有力推进优质高效课堂的建设。
5. 文化建设
以“健康、开放、幸福”为核心,以“客家文化”塑造和渗透为抓手,着力构建学校文化体系,形成积极向上的管理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家长文化以及环境文化。以少先队管理为切入点,通过班级文化建设、走廊楼梯文化建设、宣传阵地建设、读书角构建、学校核心教育景观打造等,实现宜居宜学的生本文化体系。实施“客家文化”校本课程,让学生在有主题的客家文化教育以及潜在的客家文化影响下成长,传承发扬优秀的客家文化传统,并成为生命发展的强大动力。
责任编辑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