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即共同完成,这种学习方式打破了以往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局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信息交流更广阔;探究即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阅读、思考等而发现并解决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构建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可让学生得到更好地发展.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合作的基础是心理相容,如此,在课堂中就需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以促进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 结合初中数学教学来看,在提出问题组织小组学生合作之前,要充分考虑教材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的设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而选择生活素材,应用多媒体、活动等多种方式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课堂中的合作交流奠定基础. 尤其是七年级阶段,更要注重以情境方式导入新的学习主题,借助情境而过渡到探究活动中.
以《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为例,借助幻灯片展示如蝴蝶、脸谱、天安门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观察后初步交流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特点,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概念;又如《从问题到方程》的教学中,以天平为辅助,通过引导学生称重而猜物体的质量,交流拍球赛的获胜场次而引入方程概念. 在导入中尤其要注重借助问题而启发学生思考,如《一次函数》中用案例引导学生列出函数式后应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式并追问这些函数式有什么共同特点,由此而让学生初步感知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特点. 在创设情境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结构,结合之前所学知识而引导学生复习,创设情境.
二、目标导向,学生先自学
以情境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究新知兴趣后进入新课,此时还不宜用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而要向学生展示当次课堂所要达成的目标、知识点,引导学生先自主学习. 该环节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5分钟为宜,更多的是要让学生熟悉教材,知道要了解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当然,在教学中也可把该环节放到课前进行,借助课前检测题的方式引导学生预习. 课堂中组织学生自学,要注重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根据目标而弄清所要学习的知识,做到有备而学.
以《二次函数(1)》为例,自学中要求学生能看懂例题,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知道二次函数的一般式,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要求其能初步根据一般式判断函数式. 自学环节要求学生独立自学,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能根据目标而阅读教材,初步识记概念. 如《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中就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描点作图的方法,初步感知y = x2的图像. 自学中因学生是初步接触新知识点,故而问题也就很多,课堂中可用问题本的形式引导学生把问题写出来以便和同伴进行讨论.
三、小组合作,交流并讨论
经过自学,学生对新知有了初步感知,此时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目标而逐步用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活动. 结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提问情况来看,容易出现“满堂问”的极端. 提问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更好地达到目标. 合作并不是对任何知识点都要面面俱到,更多的是要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做到让学生在问题讨论中构建知识,接近目标.
以《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为例,先引导学生用描点方法作y =6/x的图像(小组合作完成),作图后合作讨论:1. x,y的取值有什么关系,图像在哪些象限?2. x,y的值是否可以为0,图像和x,y轴是否有交点?3. 当x > 0时,随着x的增大y如何变化,x < 0时呢?接着引导学生做y = -6/x的图像,对比其特点,讨论k值大于和小于0时图像的特點. 如此,课堂中的问题并不多,而是在引导学生作图、观察的基础上和同伴交流,更利于学生在讨论中理解知识点. 讨论中也需注意,有时学生容易偏离主题,此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围绕主题讨论而获得结论.
四、教师主导,点拨与归纳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合作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然而教师该不该讲、讲什么、如何讲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以小组方式组织学生合作探究问题,因学生的知识有限、理解能力尚欠缺,那么,教师的讲和指导也就不可缺少. 但问题是讲什么,如何讲. 实践发现,在教学中针对重点和难点,先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而及时指导,进行点拨,帮助学生归纳,效果会更好.
以《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为例,在探究周长比的环节中,当引导学生围绕图形讨论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后要引导学生归纳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并拓展到多边形,接着再引导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展开讨论并归纳拓展到多边形,完成例题和练习后,借助多媒体对讨论所得到的结论进行演示讲解,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讨论基础上得到结论. 同时,针对重点和难点,也需要进行指导和点拨. 以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和增减性为例,首先要向学生明确系数a的符号(大于或小于0),接着要明确当x = -b/2a时判断4ac -b2/4ade的最值,由x和-b/2a的大小关系而判断函数的增减性. 当然,在指导的过程中,不能直接以教师的讲授来代替学生的理解,而要多引导学生讨论,发言,再根据学生的表达情况给予补充,最后再结合例子总结归纳,给予点拨,这样效果会更好.
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是具有合作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合作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在自学基础上学会和同伴合作共同分析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构建数学知识,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合作的基础是心理相容,如此,在课堂中就需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以促进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 结合初中数学教学来看,在提出问题组织小组学生合作之前,要充分考虑教材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的设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而选择生活素材,应用多媒体、活动等多种方式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课堂中的合作交流奠定基础. 尤其是七年级阶段,更要注重以情境方式导入新的学习主题,借助情境而过渡到探究活动中.
以《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为例,借助幻灯片展示如蝴蝶、脸谱、天安门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观察后初步交流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特点,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概念;又如《从问题到方程》的教学中,以天平为辅助,通过引导学生称重而猜物体的质量,交流拍球赛的获胜场次而引入方程概念. 在导入中尤其要注重借助问题而启发学生思考,如《一次函数》中用案例引导学生列出函数式后应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式并追问这些函数式有什么共同特点,由此而让学生初步感知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特点. 在创设情境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结构,结合之前所学知识而引导学生复习,创设情境.
二、目标导向,学生先自学
以情境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究新知兴趣后进入新课,此时还不宜用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而要向学生展示当次课堂所要达成的目标、知识点,引导学生先自主学习. 该环节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5分钟为宜,更多的是要让学生熟悉教材,知道要了解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当然,在教学中也可把该环节放到课前进行,借助课前检测题的方式引导学生预习. 课堂中组织学生自学,要注重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根据目标而弄清所要学习的知识,做到有备而学.
以《二次函数(1)》为例,自学中要求学生能看懂例题,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知道二次函数的一般式,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要求其能初步根据一般式判断函数式. 自学环节要求学生独立自学,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能根据目标而阅读教材,初步识记概念. 如《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中就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描点作图的方法,初步感知y = x2的图像. 自学中因学生是初步接触新知识点,故而问题也就很多,课堂中可用问题本的形式引导学生把问题写出来以便和同伴进行讨论.
三、小组合作,交流并讨论
经过自学,学生对新知有了初步感知,此时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目标而逐步用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活动. 结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提问情况来看,容易出现“满堂问”的极端. 提问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更好地达到目标. 合作并不是对任何知识点都要面面俱到,更多的是要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做到让学生在问题讨论中构建知识,接近目标.
以《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为例,先引导学生用描点方法作y =6/x的图像(小组合作完成),作图后合作讨论:1. x,y的取值有什么关系,图像在哪些象限?2. x,y的值是否可以为0,图像和x,y轴是否有交点?3. 当x > 0时,随着x的增大y如何变化,x < 0时呢?接着引导学生做y = -6/x的图像,对比其特点,讨论k值大于和小于0时图像的特點. 如此,课堂中的问题并不多,而是在引导学生作图、观察的基础上和同伴交流,更利于学生在讨论中理解知识点. 讨论中也需注意,有时学生容易偏离主题,此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围绕主题讨论而获得结论.
四、教师主导,点拨与归纳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合作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然而教师该不该讲、讲什么、如何讲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以小组方式组织学生合作探究问题,因学生的知识有限、理解能力尚欠缺,那么,教师的讲和指导也就不可缺少. 但问题是讲什么,如何讲. 实践发现,在教学中针对重点和难点,先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而及时指导,进行点拨,帮助学生归纳,效果会更好.
以《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为例,在探究周长比的环节中,当引导学生围绕图形讨论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后要引导学生归纳得到“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并拓展到多边形,接着再引导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展开讨论并归纳拓展到多边形,完成例题和练习后,借助多媒体对讨论所得到的结论进行演示讲解,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讨论基础上得到结论. 同时,针对重点和难点,也需要进行指导和点拨. 以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和增减性为例,首先要向学生明确系数a的符号(大于或小于0),接着要明确当x = -b/2a时判断4ac -b2/4ade的最值,由x和-b/2a的大小关系而判断函数的增减性. 当然,在指导的过程中,不能直接以教师的讲授来代替学生的理解,而要多引导学生讨论,发言,再根据学生的表达情况给予补充,最后再结合例子总结归纳,给予点拨,这样效果会更好.
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是具有合作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合作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在自学基础上学会和同伴合作共同分析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构建数学知识,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