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应遵循总量控制科学、专兼职比例合理、专业领军人才引进适当,培养 “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同时应当关注校企合作中各合作主体对人才资源的不同需求,确立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育人才资源培养平台和载体的建设。
关键词:教育人才资源;“双师型”;人才培养
2019年8月30日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指出: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如何推动人才培养、“双师型”师资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产教协同育人。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积极构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注重人才培养载体的建设。
1 构建具体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区域知识积累、创造与传播的主体,是原始性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产教融合已成为高校自我发展及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坚持就业导向,不断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才能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团队双师素质,更有利于提升企业和国家核心竞争力。
1.1 共建专业课程体系
学校通过企业对人才的不同岗位需求,优化资源配置,科学设置相关专业,重点培养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同时,校企双方可以根据需要共同建设一些专业课程体系,积极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共建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强化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的建设,同时注重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第一,理论教学以课程建设与改革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明确各专业的核心课程,精心设计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应实现课程综合化和模块化,并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学习评价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第二,实践教学以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重点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科学合理地设置实践教学活动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所占的比例,充分利用合作的平台,积极为学生开展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第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素质教育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素质修养和职业道德,以便全方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1.2 构建产教融合的知识教育模块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在工程教育改革中提出要适应时代对新工科人才的需求,深入领会产教融合的内涵,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产教融合的知识教育模块,这一模块是以有效供给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改变以理论知识结构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教育理念。以学科前沿、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推动教学内容更新;同时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方式的改革;到北汽集团、常州明都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现场教学的实践。
1.3 构建基于产业需求导向的教学共同体
基于产业需求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共同体,是创新创业教育内源要素的诉求,也是彰显其内涵特色的逻辑起点,其目的在于形成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共同承担人才培养责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具体而言,在教育对象上,提倡实施面向人的教育,一是通过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充分融合和螺旋互动,让创新创业教育巧妙地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二是探索学校和企业两条相互衔接的教育路径,坚持分阶段、分层次施教,既保证学生在学校期间的校内和校外学习并进,又有针对性地对已经毕业的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培训;三是探索建立由课堂教学、实验实训场所、创业孵化园等组织形成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并利用分级递进的机制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持续运行。
2 注重人才培养载体的建设
2.1 共建实训示范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校企双方应该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共同建设实训示范基地,由企业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设备及经营管理等,由学校提供一定的场地和实习人员。校企联合在校内建立企业冠名的人才培养基地,企业为学生实习和教师科研提供支持。同时,校企协同还应该搭建校外实习基地,企业为学校提供就业实习基地,为学校实习教学提供必要条件。积极完善实习生顶岗实践管理制度,健全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以更好地保障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相关合法权益,切实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局面将使双方的合作更加持久和紧密。
2.2 建立的“众创空间”
应用型本科院校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结合学生对创业实践的真实需求,依托自身的实验室、场地、资金、师资等资源优势所建立的实践平台。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有自己的“众创空间”,为创业团队提供场地、小额资金支持,配备相应的创业导师,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在共建过程中,集团公司提供“物理空间、产业资源、市场渠道、创业基金”等基本设施和资金,对口的高校每年选拔一批有强烈创业意愿、较强创业能力和创业项目的优秀团队及大学生进驻“尚 + 众创空间”进行发展。
2.3 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研—训—创共同体
创新创业教育方法的实践性必然要求其实施主体的多元性和协同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术资本和技术创新既是知识成果和技术积累,也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独特优势。高校转化学术资本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完整而开放的学术—技术生态圈,完成知识积累和技術应用的使命。因此,地方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跳出狭隘的学校空间,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协作的形态,挖掘学术资本和技术创新的显性、隐性生产力,让创新创业教育由课堂和竞赛走向市场和产品。
参考文献:
[1] 贺金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协同创新与协同育人模式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
[2]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中心.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评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3] 董健康,韩雁.协同创新系统中各类主体的角色及定位[J].中国高校科技,2013(06).
基金项目:2018年江苏省教育厅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校外协同机制构建研究”( 编号:2018SJSZ575),主持人:蒋兴梅。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关键词:教育人才资源;“双师型”;人才培养
2019年8月30日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指出: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如何推动人才培养、“双师型”师资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产教协同育人。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积极构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注重人才培养载体的建设。
1 构建具体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区域知识积累、创造与传播的主体,是原始性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产教融合已成为高校自我发展及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坚持就业导向,不断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才能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团队双师素质,更有利于提升企业和国家核心竞争力。
1.1 共建专业课程体系
学校通过企业对人才的不同岗位需求,优化资源配置,科学设置相关专业,重点培养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同时,校企双方可以根据需要共同建设一些专业课程体系,积极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共建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强化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的建设,同时注重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第一,理论教学以课程建设与改革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明确各专业的核心课程,精心设计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应实现课程综合化和模块化,并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学习评价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第二,实践教学以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重点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科学合理地设置实践教学活动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所占的比例,充分利用合作的平台,积极为学生开展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第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素质教育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素质修养和职业道德,以便全方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1.2 构建产教融合的知识教育模块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在工程教育改革中提出要适应时代对新工科人才的需求,深入领会产教融合的内涵,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产教融合的知识教育模块,这一模块是以有效供给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改变以理论知识结构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教育理念。以学科前沿、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推动教学内容更新;同时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方式的改革;到北汽集团、常州明都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现场教学的实践。
1.3 构建基于产业需求导向的教学共同体
基于产业需求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共同体,是创新创业教育内源要素的诉求,也是彰显其内涵特色的逻辑起点,其目的在于形成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共同承担人才培养责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具体而言,在教育对象上,提倡实施面向人的教育,一是通过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充分融合和螺旋互动,让创新创业教育巧妙地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二是探索学校和企业两条相互衔接的教育路径,坚持分阶段、分层次施教,既保证学生在学校期间的校内和校外学习并进,又有针对性地对已经毕业的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培训;三是探索建立由课堂教学、实验实训场所、创业孵化园等组织形成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并利用分级递进的机制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持续运行。
2 注重人才培养载体的建设
2.1 共建实训示范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校企双方应该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共同建设实训示范基地,由企业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设备及经营管理等,由学校提供一定的场地和实习人员。校企联合在校内建立企业冠名的人才培养基地,企业为学生实习和教师科研提供支持。同时,校企协同还应该搭建校外实习基地,企业为学校提供就业实习基地,为学校实习教学提供必要条件。积极完善实习生顶岗实践管理制度,健全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以更好地保障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相关合法权益,切实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局面将使双方的合作更加持久和紧密。
2.2 建立的“众创空间”
应用型本科院校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结合学生对创业实践的真实需求,依托自身的实验室、场地、资金、师资等资源优势所建立的实践平台。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有自己的“众创空间”,为创业团队提供场地、小额资金支持,配备相应的创业导师,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在共建过程中,集团公司提供“物理空间、产业资源、市场渠道、创业基金”等基本设施和资金,对口的高校每年选拔一批有强烈创业意愿、较强创业能力和创业项目的优秀团队及大学生进驻“尚 + 众创空间”进行发展。
2.3 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研—训—创共同体
创新创业教育方法的实践性必然要求其实施主体的多元性和协同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术资本和技术创新既是知识成果和技术积累,也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独特优势。高校转化学术资本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完整而开放的学术—技术生态圈,完成知识积累和技術应用的使命。因此,地方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跳出狭隘的学校空间,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协作的形态,挖掘学术资本和技术创新的显性、隐性生产力,让创新创业教育由课堂和竞赛走向市场和产品。
参考文献:
[1] 贺金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协同创新与协同育人模式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
[2]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中心.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评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3] 董健康,韩雁.协同创新系统中各类主体的角色及定位[J].中国高校科技,2013(06).
基金项目:2018年江苏省教育厅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校外协同机制构建研究”( 编号:2018SJSZ575),主持人:蒋兴梅。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